Sunday, January 13, 2013

彭礪青:社區經濟的機遇和困境

社區經濟的 機遇和困境 [明報]
2013-01-13 P07 讀書 彭礪青

在大集團壟斷市場、取代社區經濟的年代,向一個人問「如何可以自主?」似乎是很愚蠢的問題,因為壟斷型經濟已是日常生活的邏輯,為了生活,就不容任何質詢,甚至思考。日常生活的每一環節已有了固定的方法,比如怎樣將一粒咖啡豆變成一杯咖啡,其實大財團早已用快捷而剝削性的方法為一般人安排好。香港普羅百姓也接受了必須透過招聘廣告尋找工作,必須向業主(或商場)租用舖位開門做生意。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不過是異想天開。

不倚賴大集團,其實不一定沒路走,只是那可能是一道曲高和寡的「窄門」,然而卻是社區的救贖之路。在全球化已經把社區經濟連同社區意識一同扼殺的年代,社區的在地特色不復出現,琳琅滿目的只是千篇一律的商場化空間,領匯只是眾多例子之一。對於各種指摘,商場方面的理由是將自由競爭引入每個社區。正如2004 年領匯上市時盧婆婆的訴訟案中,房委會提出讓領匯上市的理由一樣。然而,這種資本化空間衍生出新的市場,它會漸漸淘汰以其他形式存在的社區市場。正因為這種壟斷形式的禍害,人類學家波蘭尼(Karl Polanyi) 在《大轉變》中, 提出了互惠(reciprocity)、再分配(redistribution)及交換(exchange)三種概念,指出市場在交換以外的可能性。

平民與富商對比

在市場及其意識形態以外尋求其他可能性,正是本書的要旨,不管是尋求薪資制度以外的工作性質,還是探索社區合作經濟的潛力。正如本書名中的「墟」字,本來就不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市場,而是中國古代的墟市,是鄉親父老交換作物、聯絡感情的公共空間,他們交易時不一定根據經濟理性考量,更多時候是基於互惠的需要,甚至也與宗教活動緊密結合。至於「冚」字, 本書則指出是「富貴的醜態」。我們習慣以廣州話中的「墟冚」指稱人山人海的街巷,這當然源自集市的熱鬧情景,但如果我們將「墟」和「冚」視作一種平民(市集)和富商(商場)的對比,那麼就比較容易明白編者們的用意。雖然本書所探討的未必是香港從現代經濟回歸傳統社區的可能,《墟.冚城市》卻提出許多從傳統社區合作借鑑的例子, 足以顯示人們怎樣透過社區經濟形式減緩資本主義市場對社區及個人的戕害。

本書討論公平貿易、良心消費、社區經濟、綠色消費、社企、公共空間、小店、合作互助、活化等論題,看來包羅萬有,令讀者不懂如何梳理箇中理路,那麼便應該讀由編者們執筆的導論。其中鄒崇銘寫的序〈用消費改變世界——問題是,如何啟動改變?〉重新思考了「佔領運動」的反市場邏輯,鄒崇銘質疑「佔領運動」這種「反市場」態度背後是否「自我感覺良好」,繼而指出書中倡導的「自主經濟」是希望找出一種替代現今資本主義市場,又能持續運作的模式。

替代資本主義

阮耀啟則認為這種社區經濟不單可以替代香港現存的「剝奪式資本累積」(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實現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哈維(David Harvey)的「空間公義」,更可建立哈維的「城市烏托邦」。所謂「城市烏托邦」,即哈維承襲自法國哲學家勒斐伏爾而創立的概念,哈維認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城市世界是「經驗空間」(experienced space),但其實還有「構想空間」(conceived space)和「實踐空間」(lived space)。阮耀啟指出「佔領運動」只提供了一種「構想空間」,但社區經濟卻將「實踐空間」變成可能。

雖然社區(或地區)經濟以一種「空間實踐」而非單純以「想像」對抗「主流市場」,可是這種自主經濟僅能分散於各自不連貫的社區之中,而且處於主流市場經濟及行政管理的控制下,正如香港諸多社企及合作社的營運僅能維持在生存線上,且仰賴政府資助的鼻息,而地產壟斷經濟甚至令大部分小商戶經營雪上加霜,要堅持「永續」的「實踐」又談何容易?

社企支援有限

以私人社企為例,根據王曉瀅的〈私人社企:資助以外的支持〉,香港社企失敗率逾五成,而政府對這些社企的支持僅限於資助,社企亦需像其他私人公司般作商業登記,政府對這些社企的規管仍聊勝於無,以致出現帳目混亂、低效率等問題。作者認為商界應與社企合作,政府與商界亦應介入更多;不過,社企理念與官商意識形態之間亦隱然存在一道鴻溝,如果政府與商界介入的話,社企「私營化」或「領匯化」可能是另一個令人憂慮的結果。而鄒崇銘的〈社會企業:經營與倡導〉就借用經濟學家熊彼德的觀點,將創業精神(entrepreneurship)視為社企成長的重要因素,但亦藉熊氏的理論指出社會變化與個人創業才能兩者皆不可偏廢其一。

令人驚訝的是,像香港這樣的資本主義城市,出於冷戰時代的戰略需要,竟曾經出現了各樣的合作社,它們大部分存在至今。雖然在市場化的今日,它們的角色沒有消失,但卻漸漸淡化,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儲蓄合作社,尤其警察儲社資金最龐大。我們從各種各樣的合作社例子中,亦可察覺出類似的困難,這些困難背後都可歸結於書中沒提及的問題:畢竟香港是一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的城市,它依賴大商團主導的經濟形態必須徹底向國際開放,如此一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社區經濟和無法適應的個人。雖然如此,本書卻提出保護社區經濟作市場的另一種可能,因而對短視的香港來說,像支持地區經濟及小店經營這種溫和的建議亦充滿對現存制度的挑戰。

《墟.冚城市——本土自主經濟與良心消費》鄒崇銘、王慧麟、周嘉慧主編(在地生活、印象文字等:2012 年11 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