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08, 2013

法改會《慈善組織》報告書

《慈善組織》
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報告書

法律改革委員會(法改會)在2013年12月6日發表報告書,建議所有慈善組織均必須註冊。法改會是在仔細和全面考慮公眾對慈善組織小組委員會諮詢文件的回應後,才提出這項建議。

法改會建議,註冊慈善組織的名單應由政府當局所指定的政府決策局╱部門設立和備存,而這份名單應可供公眾查閱。

香港目前沒有一套正式和既定的慈善組織註冊制度,亦沒有一個特定政府機構在這方面肩負整體責任。現有的慈善組織名單,例如根據《稅務條例》(第112章)第88條獲准豁免繳稅的慈善組織名單,並不是一份包含香港所有慈善組織的全面和確證的名單,而慈善組織也並非必須把名稱記錄在這份名單內。由於沒有一份全面和確證的慈善組織名單,因此公眾人士無法在所有個案中確定某一組織的慈善組織地位。這個情況令人日益關注,因為這類組織為數不少,而且所籌募的金錢數額十分龐大。在公眾普遍支持下,法改會建議所有(一)向公眾募集現金捐款或其等值物的;及╱或(二)已尋求豁免繳稅的慈善組織,均必須註冊。

有鑑於公眾在諮詢期間所表達的意見和持份者所關注的多個問題,法改會認為審慎的做法是不建議在現時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因為公眾明顯在此議題上沒有普遍的共識。法改會相信社會需要更多時間討論慈善事務委員會這個概念,尤其是考慮到諮詢工作所引起的兩極化的意見。

在過渡期間,法改會認為最好能夠通過實施本報告書所建議的屬權宜性質的行政措施來達到其目標,因為這些措施能夠提高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和問責性,從而向公眾提供更佳保障。

然而,法改會建議,政府當局應在檢討實施本報告書的建議所帶來的影響和效果後,以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為長遠目標。

法改會的主要建議之一,是應為界定甚麼可構成慈善宗旨而訂立明確的法定定義,並建議該法定定義應包括多類特定宗旨。在考慮公眾的回應後,法改會把“促進人權、衝突的解決或和解”列為慈善宗旨法定定義的其中一類宗旨。

為了改善慈善組織在管治、帳目及報告方面的現有框架,法改會就此範疇提出了多項建議。

法改會建議,應為香港的慈善組織採納一套特別制定的財務報告準則,並建議政府當局應與會計專業團體合作,制定這套準則。

法改會建議,政府的決策局/部門應在慈善組織申請慈善籌款活動的牌照或許可證時施加提交規定。

政府當局應確保免稅慈善組織在其網站發布某些文件,例如財務報表和活動報告,藉以向公眾提供關於其運作情況的資料。

在對不遵從提交和披露規定的慈善組織採取執行行動方面,法改會建議政府當局應指定一個政府決策局或部門,在有慈善組織不遵從本報告書所建議適用於慈善組織的提交和披露規定時,負責採取執行行動。

慈善籌款是本報告書所討論的另一個主要範疇。法改會建議,應就批核各類慈善籌款牌照或許可證的申請,採用標準申請表格,其內列明某些共通的基本規定。這些許可證的標準條件,會包括須披露有關事項的規定,例如慈善籌款的目的、所籌得的款項會如何運用,以及慈善組織最新會計年度的帳目。

法改會建議,就所有形式的慈善籌款活動而言,涉及活動的慈善組織的註冊號碼,應以顯眼的方式,展示於相關的文件上或用以進行慈善募捐的工具(例如募捐單張)上。就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方式進行的慈善籌款活動而言,涉及活動的慈善組織的註冊號碼,應以顯眼的方式,展示於用以進行慈善募捐的網頁上或以電子方式傳送的此類訊息上。就涉及進行當面游說捐款人承諾定期捐款的慈善籌款活動而言,涉及活動的慈善組織的註冊號碼,應以顯眼的方式,展示於用以游說捐款人作出定期慈善捐款的相關文件上以及為此目的而設置的攤位內或櫃台上。

此外,法改會建議政府的決策局或部門應互相協調,在負責審批慈善籌款活動牌照的不同政府部門之間設立一個統籌平台,以處理慈善籌款活動牌照的申請。

在推行良好實務方面,法改會認為採用非法定的良好實務守則,而不是施加一套強制性的實務守則,對維持慈善組織的水準和紀律會有正面作用。法改會建議,應鼓勵慈善組織與有關的機構╱組織合作,以推行良好實務,並改善慈善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應由一個統籌的政府決策局或部門發出涉及以下各事項的良好實務指引:保障和尊重捐款人的權利及私隱;以合約形式聘用職業籌款人;以及招募長者、弱勢社群及殘疾人士進行街頭募捐。

法改會相信,公眾監察可有效防止籌款活動的不當行徑。重要的是政府應帶頭透過公眾教育,加強公眾對慈善組織及其運作以及捐款人權利和責任的認識。因此,法改會建議,政府當局應透過政府決策局及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就市民如何做個精明的捐款人以及就慈善籌款活動的相關事宜,加強公眾教育。這些政府決策局及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應互相配合。此外,政府應加強其現有1823電話中心的中央熱線功能,又或應設立一條新的電話熱線,就慈善籌款活動的問題,解答公眾的查詢和接受投訴。

新聞稿 (PDF) (MS Word)
報告書摘要 (PDF) (MS Word)
報告書 (PDF) (MS Word)

法改會否決獨立機構管慈善團體

法改會否決獨立機構管慈善團體
2013年12月6日

【明報專訊】法律改革委員會昨日發表《慈善組織》報告書,向政府提出一共17項建議,包括立法規管所有公開籌款的慈善團體必須註冊領牌、要求定期呈交財務報表、籌款時須向公眾提供註冊編碼等,並將「促進人權、衝突的解決或和解」納入慈善宗旨,但否決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及未就「職業籌款人」設立註冊制。團體及議員促請政府,盡快訂定統一部門處理註冊以免混亂。民政事務局表示,政府會仔細研究法改會報告及考慮相關建議。

不立慈善法

截至今年3月,本港有7592個認可免稅慈善團體,較去年增長5%,現時無法例或規例要求慈善公開財政狀况。法改會早於2007年起討論立法規管慈善團體的爭議,兩年前展開諮詢並於昨發表《慈善組織》報告書,否決訂立《慈善法》及「慈善事務委員會」作為獨立監管機構規管,但提出任何向公眾募集現金或等值物,或尋求豁免繳稅的慈善組織都必須註冊。

法改會慈善組織小組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指出,諮詢收到逾260份意見,當中不少擔心過度監管,認為現階段未有共識,建議可先行加強對團體的問責及透明度,長遠再商討是否立法規管。

他又否認報告建議是「無牙老虎」,指若透過立法規定慈善組織註冊,會要求它們在註冊後呈交劃一的財務報表及籌款申請,訂明須披露的財政狀况、籌款目的及去向等,違規者可能會被剔除慈善組織的資格,亦無法再尋求免稅;法改會補充,如有非註冊慈善組織籌款,即屬違法。

陳智思:現時未有共識

現行慈善團體籌款申請,多個政府部門如地政署、食環署、民政事務處等也涉審批申請,報告僅建議可由不同部門設立統一平台處理,及予市民投訴及查詢。陳智思續說,由於稅務局有處理審查組織免稅申請的經驗,未來可加強抽查涉及的財務報表,以防有違規情况,但「職業籌款人」及其佣金等爭議,則建議透過非強制性的實務守則處理。

另外,法改會諮詢文件中,沒有將「促進人權、衝突的解決或和解」的團體列作慈善團體之列,備受非議,諮詢後終決定將上者列入慈善團體之列,但政黨則未有列入。

社福界議員張超雄支持法改會建議,認為政府有需要盡快訂出指定部門,處理註冊及審查報表等事項,以免因過多部門負責而造成混亂。民陣副召集人王浩賢則表示,樂見將人權事宜納入慈善宗旨。

Saturday, September 21, 2013

社會創新創業發展基金

社會創新創業發展基金細節將公布
星島日報 2013-09-21 (11:33)

扶貧委員會「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專責小組」主席張仁良表示,下周六舉行的扶貧高峰會將交代基金申請詳情。

張仁良表示,委員會獲獎券基金撥款5億元成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希望以嶄新手法幫助香港扶貧和防貧,但並非代替傳統福利。他指出,以往香港傳統社企多由非牟利機構經營生意,達致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等社會目的,但近年由私人機構經營的社企已由200餘增至超過400間。

他強調,基金旨在鼓勵沒有機構或組織背景的個人提供扶貧意念,門檻不高,最重要是創 意,再由商界與專業人士協助落實,以達至扶貧目的,基金將在本月底舉行的扶貧高峰會交代申請詳情,以及如何透過中介機構推動社會創新等。

他舉例指,外國一些社區廚房,由超市聘請失業婦女,烹煮飯菜送給有需要的人士,既可減少廚餘,也可扶貧,現時香港也有類似的愛心飯盒派送活動,可循此提供平台,讓不同地區的機構互動與配合,以發揮更好的效益。

張仁良認為,過去十年,社會變化助長貧富懸殊,98年至08年的10年內,家庭收入中位數維持在一萬八千元水平,認為福利與最低工資不應掛勾,以免把問題複雜化,打亂保障工人與香港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

另外,身為教育學院校長張仁良表示,過去幾年教院除了教師培訓外,也加入人民、社會學科等課程,提升畢業生的質素,令社會與企業都認同畢業生的能力,正爭取在5年任期內達成教院正名的目標,升格為大學。他認為,社會欠教師一個公道,應給予教師專業尊嚴。

Tuesday, August 20, 2013

安徒﹕進擊的新保守主義

周日話題﹕進擊的新保守主義
星期日生活 Sunday Mingpao

【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星期,雖然是炎炎夏日,議會關門,高官政客每多外遊避暑,可是香港街頭卻接連上演令人驚心動魄的政治戲劇。一位休班教師在街頭出於義憤以髒話罵警,竟然導引出一場近三千人在旺角街頭互相叫陣和對罵,場面瀕臨失控。特首梁振英還竟火上加油,嚴辭責難當事人,更要教育局就事件提交報告。梁的話說在天水圍一場他去作秀的會場當中,而門外卻有一大堆形似三山五嶽之輩,突然現身勇武「支持梁振英」,與反對梁振英的示威者發生激烈衝突。黑道挺梁之說,甚囂塵上。大眾嘩然,紛紛思索「香港點解會搞成咁?」……

顯而易見,香港政治局勢正面臨一個重要拐點﹕一九八○年代以來香港大體上存在的政治共識正在徹底瓦解,社會重返一種類近五、六十年代「左」「右」意識形態對抗的狀態。可是,和當年不一樣的是,當年「左」「右」雙方都是「國共鬥爭」在香港的伸延,所以雙方均不會動搖整體香港的格局,可是,今日在街頭上演的這些對抗,卻標示一種決定香港未來的終極角力。

如果說,一九七○年代以來香港建立的社會抗爭傳統,是以批判殖民政府施政不足為主的「官民對抗」模式,那一九八○年代形成的「九七政治」,也因為香港人是被排除在談判的過程之外,所以社會抗爭和民主運動,都仍是針對當權的政府出發,「民間」往往被假想成是同質和團結的。

戲劇性變化出現在基督教教會

九七政權易手之後的初期,利益集團結成建制聯盟,與泛民政黨及公民社會,延續對立的格局。然而,隨民主訴求日趨高漲,依靠不公平的政制並不能服眾。真正可以讓宗主政權管控大局的,倒是那個和「政治」有一段距離的社會空間,例如教會、學校、街坊組織和其他社團。但這正好是泛民政客及活躍社運分子往往忽視的廣義的「公民社會」。

泛民派和社運分子對於街坊組織的趨向建制當然不會不認識,因為區議會成為建制派的天下已不是新鮮的事,以利益收買基層民心也不是公開的秘密。這些日常生活遠離政治的基層百姓也不需要特別的政治理論去動員。可是,這不表示「建制」在公民社會領域打的「陣地戰」,就僅限於那些非中產的基層街坊。相反地,回歸十多年以來,公民社會領域中最戲劇性的變化出現在基督教教會。

道德保守主義到政治保守主義

數年前因為情色議題、同性戀議題,人們見到一些以「道德保守派」形象出現的教會領袖,不少人以為他們的目的就只是宣揚「文化保守主義」。可是,這兩三年間頻頻成為網上熱議焦點的更是一些「河蟹牧師」、「維穩長老」。他們積極而又毫無遮掩地把道德保守主義再進一步連結到政治保守主義。而這種保守態度也不僅是謹慎、守成、尊重傳統的意思,而是順服當權者,為當權者祝福,為當權者們驅除他們眼中的「歪風邪氣」的那種露骨的「政治維穩主義」。

的而且確,構成今日基督教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很難以「蛇齋餅」去收買,然而他們的日常生活也一樣充滿非物質的焦慮﹕例如對道德敗壞的焦慮、對子女失卻上進鬥志的焦慮、對秩序瓦解的焦慮……一句話,就是「怪獸家長」現象展示出來的那種中產階級不安感。這些焦慮正好就是今日環繞一句教師粗口而爆發出來的整個沒完沒了的鬧劇背後的原因。

不假思索就跑上街頭來牽引這場道德民粹主義公審老師的是李偲嫣。這個並不偶然,因為她長期以來,不但頻頻力撐基督教道德保守主義團體「明光社」,也曾走去政府總部力撐國民教育,與學民思潮打對台。她也曾以「苦主」身分,在今年初一個反對同志平權立法的集會上,聲稱受到死亡威嚇,場上數萬個信徒為她喝彩和祈禱……卻原來,她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受聘於梁美芬底下的期間做的,而梁議員則是香港政壇裏同時得到傳統左派和部分大型基督教會所大力支持的人。這些教會支持擁護建制的基督徒,推薦蘇錦樑、陳茂波、梁美芬等。

關鍵在保證保守主義永遠得勝

模仿和改裝自美國「基右」的「新保守主義」,緊密地將「道德恐慌」和「政治保守主義」掛搭起來,恰好補足了香港親共的傳統左派拙於經營意識形態綱領,以打動中產階級的空白。他們把傳教變成另一種右翼的保守主義社會運動,所操作的場域,正是泛民政客和大部分社運人士都長期棄守的公民社會地帶,即家庭和學校。當年羅范椒芬主理的教育改革,正是一套以「新自由主義」改革為名,內藏「新保守主義」玄機的佈置。例如「直資計劃」就內含了一種中產精英主義、家長消費主義。苦果於今才漸遭發現。這場教改令校政權力滑向以消費者身分出現的家長,也同時有利於親建制的道德主義,加強對學生和教師的雙重規訓。

這場在公民社會領域發生的微觀權力巷戰,一直進行了十多年,形勢一直是一邊倒,新保守主義予取予攜。今日突然呈現成為一種高調張揚的意識形態,說明它已具備成熟條件,成為一種不需再掩飾的政治意識形態。它直接出來呼召民眾支持,動員「沉默大多數」,正因為香港頭上的宗主政權和建制力量已經明白到,依靠不公義的政制來維繫特權的日子已經無多,所以要公然出來搶說他們才是大多數。給予香港真普選與否是一回事,保證保守主義永遠得勝才是關鍵。

訴諸「沉默大多數」的一種手段

事實上,以沉默大多數的代言人自居,差不多已成為世界不同種類的保守主義者所用的陳腔濫調(clich),毫無新意。一九六九年,尼克遜面對強大的反戰浪潮,乞靈於動員沉默的大多數。美國基右組織Moral Majority也是以代表所謂道德的大多數自居。這一類新保守主義正好不是固守傳統的保守主義,而是結合了民粹動員,以搞社會運動的方式來佔據代表「人民」發聲的位置。因此,他們不會只說財閥和政府是建制,而會說媒體評論人、持異見的學者、搞社運的NGO是「建制」,他們是「人民」,他們才是「大多數」。

在民主國家,右派保守主義會訴諸「沉默大多數」的修辭術來進行民粹動員,戰場還是選舉。但在專制政體瀕危的後期,也往往要訴諸操控甚至製造這種民粹主義來抵消要求改革的聲音。例如,一九七一年台灣政局風雨飄搖,一方面是保釣運動衝擊,另一方面是面臨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自由派知識分子發出了要求開放學生運動的呼聲。官方所控制的《中央日報》卻刊登了一篇長文《一個小市民的心聲》,大肆抨擊要求開放學生運動的主張,是和大多數人的生活、想法,甚至和常識脫節,只是知識分子為了建立偏激的「思想體系」而陷社會安定於不顧。文章充斥對知識分子刻意的攻擊,卻又要以那種所謂「普通小市民」的犬儒、苟活的語調混在一塊。這篇鴻文受到官方大力吹捧,翻印成十多萬份小冊子全國上下傳閱。顯見,訴諸所謂「沉默大多數」、「小市民的心聲」,往往就是一種手段,讓急速沒落中的專制統治者挪用「小市民」之名作其擋箭牌,為拒絕改革而塗脂抹粉。

「幫閒」為權門提供意識形態服務

可是,歷史畢竟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丟棄了「三民主義」理想,拾起了「小市民主義」的國民黨政權,最終也要解除戒嚴,開放民主選舉,接受政黨輪替。而當年執筆僭稱「小市民」的作者「孤影」(敏洪奎),也竟反過來支持台獨。

魯迅對於那些專門為權門提供意識形態服務的文人,有過深刻的觀察﹕「世間只要有權門,一定有惡勢力,有惡勢力,就一定有二花臉,而且有二花臉的藝術。」這些「二花臉」(二丑)也叫做「幫閒」。他說﹕「幫閒,在忙的時候就是幫忙,倘若主子忙於行凶作惡,那自然也就是幫凶。但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也沒有血腥氣的。譬如罷,有一件事,是要緊的,大家原也覺得要緊,他就以丑角身分而出現了,將這件事變為滑稽,或者特別張揚了不關緊要之點,將人們的注意拉開去,這就是所謂『打諢』。」

筆者不知道,香港究竟有多少個真心願意「幫港」的「閒人」,只見到一批又一批絡繹於途的牧師、家長、教授,名嘴……或以神之名,或以父母之名,或以「小市民」之名,為你「出聲」,為的就是把要緊的事化為笑話,變作滑稽……使你最終忘記,要緊的事不只是有沒有真普選,而是縱使有了真普選也可以令香港繼續沉淪不醒,打極都輸的「新保守主義」。

文 安徒
編輯 梁詠璋

Wednesday, August 14, 2013

社會創投

運用港金融市場資源拓社會創投
商善同航 推動社企闖藍海

星島日報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
金融海嘯推翻全球經濟秩序,也叫全球反思資本主義價值。歐美近年冒起一批「社會企業家」,寓營商於公益,用行動告訴世界,「賺到盡」再不是做生意的王道,商家也可本着良心辦事。這股社企浪潮已吹到本港,在金融和地產主導的市場以外,添加了一片可堪開發的「藍海」。本報將一連三日,探討本港如何利用金融市場資源及營商概念推動社企,而社企在港又可帶來怎樣的投資和機遇,以及如何追尋「資源富有,扶助資源匱乏」的理想。記者 姜靜嫻、殷巧玲

  十多年前的科網熱,證明了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概念有可為,但原來這套主張「早種先機」,向新生意注入初始資金的模式,也可應用在社會企業。「社會創投」在歐美盛行,近年亦在港萌芽,其出現正好說明,投資不再是只求最大回報,不問社會責任的行為。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Vhk)」是本港較具規模的社會創投,旗下投資的項目,包括「鑽的」、「光房」和「Green Monday」等。港交所(388)前主席夏佳理是基金的主要股東及董事,他認為算到盡、賺到盡的營商思維已十分過時,因為在「賺盡」和「不蝕」之間,還有很多可能,例如想想如何幫助社會。

  夏佳理:每一元用得更有價值

  「很多有心商家、企業每年都會捐錢,但寫完支票把錢捐了,之後又怎樣?錢用完就沒有。」所以,年前智庫組織「三十會」向他介紹社會創投的意念,並邀請他投資時,他二話不說便答應了。「社會創投有一種滾存投資的概念,今日捐的1元,明天可以繼續增值,令1元用得更有價值。」

  這種「寓營商於公益」的模式,在歐美其實已非新鮮事。法國乳品生產商達能 (Danone),多年前已開始向孟加拉小農場收購牛乳,並在當地生產和銷售副綫平價乳酪,讓貧困家庭也能負擔。乳酪得以平價銷售,非因用料不佳,而是當中不經任何分銷商和中介人,亦不做廣告宣傳,令售價貼近成本價。

  夏佳理說,社會創投和社企概念很廣很闊,達能只是一個例子,任何人如有好點子,也可向SVhk提出。SVhk創辦人兼總裁魏華星指出,最初在港提出社會創投概念,「也懷疑有無人願意參與」,但原來是有人支持的。

  SVhk剛完成第二輪增資,魏華星說,正構思其他新的投資項目,包括考慮與新酒店合作,為酒店注入大量社企元素,如聘用貧困或殘障人士執房、主張環保節能等。基金亦研究直接與產品批發商合作,以貼近成本價和經由指定渠道(如社區中心及學校),向低收入人士銷售產品。他解釋,直接採購可節省大量市場推廣和分銷成本,但又不影響批發商的毛利。

  營商公益非誓不兩立

  港人近年越愛把事情「二分化」,做生意的,就被認定有剝削員工、牟取暴利的「原罪」,做慈善的,就有責任分毫不收地「盲捐」。然而,營商和公益之間,絕非誓不兩立。金融發展局成員兼鑽的主席倪以理指出,社會創投和社企是一盤生意,也要計算成本、回報、市場定位等,與普通生意的分別,在於多了一份社會責任。

  因此,他認為在研究社企項目時,也得考慮市場需求,例如鑽的,就是發現坐輪椅的人士,需要找特設交通工具,如忽略市場需要,無法賺到合理回報令生意自給自足地營運下去,再好的服務社會目標,也只是一個空想。

Tuesday, August 13, 2013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2011-2012)

中國專業社工達30萬人 (19:12)
明報即時新聞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2011-2012)今天在北京發布,內地專業社會工作者已達30萬人,其中通過考試持證的專業社工已超過8萬人。

新華社引述此一社會工作藍皮書指出,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進行了5次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考試,84126人考試合格成為持證專業社工,包括19525名社工師和64601名助理社工師。

根據中組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等19部門和社會團體聯合發布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到2015年,中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將增加到50萬人。至202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45萬。

此一規劃同時區分社會工作的應用領域,包括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扶貧濟困、慈善事業、社區建設、婚姻家庭、精神衛生、殘障康復、教育輔導、就業援助、犯罪預防、禁毒戒毒等。

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王傑秀表示,從現實需要來看,中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數量依然有很大短缺,未來應透過深化人才培養、完善人才評價,不斷壯大社會工作服務隊伍,為社會工作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中央社)

Sunday, August 11, 2013

慈善法報告

倡規管慈善組織 嚴打呃善款
蘋果日報 2013年08月11日

【記者呂焯均報道】街頭募捐隨時是騙錢陷阱。法律改革委員會一個小組將發表報告,建議訂立慈善法保障公眾捐款,規定慈善組織要註冊,並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執法,慈善組織籌款必須獲審批和公開賬目,違規可檢控,嚴打呃善款。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反對立法,恐成為打壓社會團體工具。

英國慈善基金會發表的世界捐助指數,去年在146國及地區中,香港人的善行排第19位,64%港人有捐款。本港街頭常見慈善籌款,有職業籌款人分佣作酬勞,就算是大型慈善組織,善款去向、行政費是否合理,公眾也不易監察。法改會屬下的慈善組織小組委員會已完成研究,據悉小組建議效法外國,立法規管慈善組織和公開捐款活動,並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為監管機構。

賬目需讓公眾查閱

小組將慈善宗旨的定義包括濟貧、促進教育、推廣宗教及社區發展、拯救生命、動物福利、促進人權等逾十項。所有慈善組織均須向慈善事務委員會註冊,申請組織必須符合上述的宗旨,委員會才接受,並備存及管理登記紀錄。有公開籌款活動的慈善組織,要接受更嚴格監管,按委員會列出的劃一格式,提交周年報告、財務報表、核數報告,清楚列出組織的管治、營運開支等,並要公開讓公眾查閱。

委員會亦監管慈善組織籌款所得款項的運用,並公開籌款資料。委員會有執法權力,可調查慈善組織是否履行法律責任,籌款活動也需申請和審批。有需要時委員會可撤銷慈善組織註冊、罷免組織受託人或董事。現時有些慈善組織會向協助籌款的人提供報酬,這種職業籌款人亦要向委員會註冊,並披露工作酬金及與慈善組織訂立的書面協議。

據悉,政府現階段不會立刻立法規管,第一步是先加強慈善組織和籌款的透明度,當慈善組織向稅務局要求豁免繳稅,稅局會備存及公開慈善組織的登記資料,若慈善組織有公開籌款活動,則需要提交周年報告、財務報表等,亦需讓公眾查閱。

現時本港沒有任何監管制度,只有慈善組織因為想獲得免稅,才需向稅務局提出申請,稅局並無要求慈善組織作任何公開交代。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指出,建議的慈善事務委員會權力過大,有權取消註冊、罷免董事,又可派人入董事局,連廉署也沒有這些權力,恐會變成政府打壓社會團體工具。

港人去年捐近百億元
【樂善之都】香港人捐款的熱情與日俱增,根據稅務局資料,2011/12年度納稅人捐款後申請扣稅的總額高達55億元,五年內增長達46%。公司捐款後申請扣稅的增幅更大,11/12年度總額37.3億元,五年增長73%。

會計師核數有難度

在11/12年度獲稅局豁免繳稅的慈善組織共有7,194個,比五年前增加35%,平均每年均有超過500個新申請。11/12年度納稅人和公司獲扣除薪俸稅和利得稅的認可慈善捐款,合共高達92.3億元,五年增加59%。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每年義務為超過60間慈善團體做審計報告,畢馬威企業社會責任及多元化事務總監徐丹指出,現時稅務局只會每年向慈善組織抽查賬目、年報,沒有要求慈善組織必須公開其管治、財務狀況。由於沒有清晰指引,及慈善組織資源限制下,不同慈善組織在財務報告披露的內容差別很大。即使畢馬威協助審計的慈善組織,不時都要查問一番才知道實際情況。慈善組織在網上公佈的年報,很多只有審計後的小部份內容,沒有專項詳細列出財務狀況,有需要增加透明度。

《蘋果》記者

世界綠色組織

調查指劏房溫度高室外5度
蘋果即時新聞

世界綠色組織調查發現,部分觀塘劏房的室內溫度,在上月曾錄得攝氏35.7度,較當日天文台的觀塘分區氣溫高出5度,住戶在此情況下容易出現中暑。

該組織上月中起連續兩星期,在旺角、觀塘及大角咀5間劏房,安裝溫度監測儀,收集全日溫度數據,發現劏房室溫,傍晚時份雖稍為回落,但晚上又會再次上升約一度,相信與劏房空間狹窄,難令煮食產生的熱力散走有關。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擔心高溫環境下,劏房戶會有潛在健康危機,促請政府和關愛基金,盡快幫助劏房戶解決住屋問題和經濟負擔。

天光墟絕路

天水圍天光墟絕路 
95%街坊失至愛

蘋果日報 2013年8月9日

【本報訊】自東華三院以社企形式營辦的天水圍天秀墟半年前開業後,食環署小販管理隊便經常掃蕩仍然有百多檔小販集結的天光墟,令當中的小販數目銳減八成,目前僅餘十多檔掙扎求存。一眾受影響小販被迫轉戰橫街窄巷,以逃避食環人員追捕。有區內組織調查發現,天光墟依然是街坊的購物熱點,相反天秀墟則「冇人吼」,惟市民將要向天光墟說再見。

小販轉戰橫街窄巷

位於天瑞邨明渠側的天光墟瀕臨消失,自今年2月天秀墟開業後,小販管理隊便經常到天光墟清場。天光墟菜販羅焰芳(芳姐)售賣親手栽種的紫蘇葉、大蕉及竹葉等蔬果,價錢便宜,深受街坊歡迎。她說小販管理隊去年平均每日早上九時才巡視天光墟,現變成每日早上七時就開始掃蕩,「有時仲有兩隊人嚟前後包抄咁捉」。她的生意額由每天百多元,跌至現時數十元,惟有轉到橫街窄巷擺賣。

另一位售賣廉價海味的小販陳女士表示,因「走鬼」令生意暴跌七成,現已不再開檔。目前天光墟的位置,僅餘售賣本地農戶的新鮮蔬果、廉價海味和毛巾內衣等十多戶檔攤,分散在附近的天橋底、隧道口及橫街窄巷,以避開小販管理隊掃蕩。這班碩果僅存的小販重返街頭,沒有固定擺賣位置,不少熟客已流失,他們都盼望政府發牌給天光墟小販。
天秀墟「冇人吼」

關注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及關注天水圍小販大聯盟昨發佈調查,九成半住在天水圍西的屋邨居民,每天或隔天均會到天光墟光顧;相反新開的天秀墟則「冇人吼」,超過八成居民表示不會光顧,主要原因是天秀墟地點不便。發展陣線的社工黃穎姿批評,政府扼殺天光墟的生存空間,若天光墟消失,將標誌這個90年代中發展出來的鄰里互助模式宣告死亡。

Friday, August 09, 2013

「幫港出聲」反「佔領中環」

「幫港出聲」號召反佔中
星島日報 2013年8月9日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再有表明反對「佔領中環」運動的組織成立。資深傳媒人周融、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前系主任鄭赤琰等,成立「幫幫香港出聲行動」,期望以「朋輩影響」方式,主力在社交網站號召最少十萬人支持,發聲反對「佔中」。周融更形容「我們是正、他們是邪」,望以輿論壓力縮小「佔中」的規模甚至制止有關運動,「保護港人」。

「幫港出聲」昨正式成立,由四十多名人士發起,並由周融、何濼生、鄭赤琰、金城營造集團主席兼全國政協委員王國強、金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主席馮家彬,及創新科技協會會長李榮貴六人小組負責組織。科大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中華總商會會董張俊勇和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前會長伍進超,都有出席支持。

周融強調,組織是由普通市民自發發起,事前並無向中聯辦「打招呼」,亦不接受任何政黨或組織聯繫,「只要人不要組織」,只要同意「不想香港亂」這理念的人都歡迎成為支持者。

周融表示,知道很多人對「佔中」擔憂但不知可做甚麼,希望「幫港出聲」可爭取沉默大多數發聲,表達反對「佔中」,並希望號召到最少十萬人支持。雖表明反對「佔中」,「幫港出聲」對普選並無統一立場。周指,組織不論政、不參政也不推動任何方案,只是希望香港不會因「佔中」而有動亂,傷害香港的經濟和民生。

至於日後活動,他表示目前希望先向市民宣揚「幫港出聲」的理念和爭取支持,其中會重點運用facebook等社交網絡,希望以「朋輩影響」方式組織沉默支持者,並呼籲外界對網頁「切勿輕易讚好」,因他們會把「讚好」的人數計算為組織支持者內。他們定下周二,在報章刊登廣告作宣傳。

周融表示,未來數周會放棄所有公關工作,全心宣傳運動,接受所有人的邀請進行會面以爭取支持,並樂於與「佔中」發起人同場討論,以和平理性方式各自論述,讓港人聽清楚才決定支持哪一方。

周融指,只要集合群眾力量,發聲反對,以輿論壓力能令「佔中」參加者減少甚至制止「佔中」發生,「幫港出聲」便算成功。他更形容「我們是正、他們是邪」,「搞亂香港和違法的便是邪,守法和叫人不要做犯法事的便是正」。

辦網頁、論壇等都要資金營運,周融指已加入組織的四十多人都「出錢出力」,每人的捐款由數千至十萬計,「幫港出聲」現已有百多萬資金,相信足夠未來兩、三個月運作,而未來也需要對外籌款以支持工作。

另外,愛港力、愛港之聲等都是表明反「佔中」的團體,但周融強調「幫港出聲」與他們不同,「我們不是會搖旗、不是搗亂的人,只是希望辯論、講理據」,並指各組織只會「各有各做」。

Tuesday, August 06, 2013

社聯新任行政總裁

蔡海偉坐正 任社聯CEO
星島日報星島日報 – 12小時前

(星島日報報道)社會服務聯會新一任行政總裁即將誕生。經過遴選委員會近兩個月招聘及面試程序後,在十二名應徵者中,初步選定社聯業務總監蔡海偉,可當現任行政總裁方敏生的接班人。遴選委員會指出,蔡海偉各方面的條件,都是最後四強中最合適當行政總裁的人選,預料獲社聯執行委員會通過後,日內宣布任命。蔡海偉明年初接任行政總裁掌舵社聯,社福界認為是意料之內及大熱當選。

  入社聯21年 現為業務總監

  在社聯任行政總裁已十二年的方敏生,今年五月底以陪丈夫退休享受人生為由請辭,今年底離職。過去兩個月社聯登報,公開招聘接任人,並成立一個由社聯主席陳智思帶領的五人遴選委員會,負責為應徵者面試,自上月二十一日截止申請後,近日已近完成招聘程序,初步定出同在社聯工作已近二十一年的業務總監蔡海偉掌接帶領。

  綜合多個社福界消息指,社聯共收到十二人應徵,大部分是資深的社福界管理層,其中一人為蔡海偉。經首輪遴選,部分應徵者連基本條件也不符合,迅速被淘汰,最終有四人進入第二輪,委員會上周為最後四強面試後,已即時決定蔡海偉可接任,整個面試程序,均在陳智思辦公室進行。

  各方面條件 四強中最合適

  昨日社聯已向執行委員會委員發出電郵,通知有關完成遴選消息,並等待各執委回應,如未來數天沒人反對,已等同通過最後一關,社聯日內會正式公布由蔡海偉接任方敏生,當未來三年社聯行政總裁。

  有多名遴選委員會委員證實,委員會已選出蔡海偉為新一任行政總裁,有委員指蔡是應徵者及最後四強中最合適人選,無論基本條件、與社福界內及與政府關係,以至個人表現、對社會各界聯繫等,都令委員會感滿意。該委員強調,蔡海偉在社聯二十一年的豐富工作經驗,對幫助突圍並沒關係,也非因此優勝過人,而是各方面都是最合適。

  蔡海偉今年四十九歲,為註冊社工,在社聯主做研究、政策倡議、了解國際情況及進行海外交流合作工作。他曾任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會長,更推動社企概念在商界及社福界夥伴合作,成立社聯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讓社福機構將社企產品寄賣推銷,近年更引入韓國社企與本地社企合作。

  蔡海偉去年曾應徵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與工聯會鄺志堅、梁振英競選辦副主任何永謙一同爭奪,蔡海偉更為此脫離公民黨,但最終局長張建宗因「魚與熊掌」關係,無法選出合適人選而放棄招聘副局長。蔡海偉之後表明心迹,會續留低為社聯效力,他太太正是政府AO為環境局副秘書長劉利群。

  就蔡海偉大熱「跑出」,多名社福界人士均不感意外,直言他是社聯「五虎將」之一,他外表斯文、官仔骨骨及聲綫柔和,相信與政府日後角力交手時,與方敏生的剛烈截然不同;他今年以社聯身分入扶貧委員會,為蔡海偉鋪路已見蛛絲馬迹。另有業界指,蔡海偉須擴大所接觸的弱勢社群圈子,他做研究為主,對個別群組弱勢的生活問題須要多惡補。

  單親協會總幹事余秀珠指,期望蔡海偉日後不再一如以往只關注受資助機構問題,不獲政府資助的社福機構在社聯內一直是弱勢聲音,因機構細人力資源少,難與其他受資助機構爭奪社聯委員會,且要求社聯協助向社署爭取租金津貼,至今沒寸進,非資助機構續成弱勢求存,望蔡海偉日後可加強關注他們。記者 張一華

Friday, July 26, 2013

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唔想被規劃 SIA係魔法?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2013年07月26日

無論是業主、天台租戶、還是少數族裔,面對重建,最重要的考慮就是將來可以住哪裡。住在土瓜灣十三街二十多年,平常會帶舊區導賞團的趙伯亦不例外:「最主要希望有個先安置後重建!」

居住問題困擾著整個社區,政府知道嗎?前年政府推出市區重建策略,強調以人為本。於是現在新的九龍城重建計劃,就首次使用地區諮詢平台。更首次在發表規劃大綱之前,預先委託學者於區內做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SIA,從中了解居民訴求。

有份協助做SIA的明愛社工表示,政府願意在規劃前做SIA算是一種進步。「居住安排對居民來說,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安排。而SIA的報告亦有說到這件事,他們亦詳列了每一個不同的服務對象的訴求。」問題是做完評估,政府如何回應?看看評估後的政府提出的建議就知道,三個紓緩建議都沒有提及居民住屋安排,公營房屋亦沒有在規劃大綱出現。為甚麼會有這樣割裂的情況?

「政府經常說以人為本,是好事來的,但推行時可以如何呢?就算九龍城是一個新的方法去做,但你又沒有新的配套,前面問了多少人都好,你都是用舊工具、舊的過程及舊的模式去處理,那你可以做到的都很有限。」中大地理及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這樣回答。政府捉到鹿不脫角,市民又可以如何?伍教授指不少外國社區都懂得將SIA,變為自己與政府討價還價的武器:「社區用這個方法,讓自己的訴求能夠更加有科學根據,去向政府爭取更多東西。但香港人似乎不太懂得這樣做。所以當評估推了出來,如果沒有人去用這些結果去與政府討價還價,就很易被政府過關。」

近年,越來越多市民走出來,說不要「被規劃」,但當中有多少人,清楚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如果我們想有一個理想社區,是否應該學識玩SIA這個遊戲,清楚自己有甚麼權利呢?

記者:劉嘉欣
攝影:江俊豪 黃俊邦 張鼎和

Wednesday, July 24, 2013

什麼是公民社會?

什麼是公民社會
信報財經新聞 | 2013-07-24
C05| 文化評論| 哲學對談

近年,「公民抗命」這個詞語的曝光率日高,籌備中的「佔領中環」行動亦呼籲大眾以公民的身份參與行動,表達訴求。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的《哲學對談》,一連三集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和大家探討「公民」和「公民社會」、「公民抗命」等相關概念。

廣義地說,「公民社會」是由公民所組成的社會。但到底什麼是「公民」呢?陳教授指出,公民在社會中享有權利,亦必得負上責任。公民權利可分為三個層次:最基本的關乎公民之間的聯繫,包括言論、結社集會的自由;由此發展出政治權利,當中包括投票和參選的權利;但如果一個人生活困苦不堪,為謀生已無暇理會社會上的事,便難以實踐上述兩項權利,於是又生出第三項,即經濟權利及享有社會保障的權利。

保障自由

「『公民社會』的發展,追本溯源,就是要保障自由。」陳教授說,「人的自由很容易被侵犯,特別是被國家、被政府侵犯。於是公民的思考,就從保障個人自由開始,想到把人連結起來,用群體的力量限制政府。」有趣的是,公民社會這個概念早年竟等同「市場」!在十七八世紀,西方從農業社會走向資本主義,導致市場的出現,是歷史上第一個不看身份、讓人平等交易的場所;同時,市場的運作毋須政府干預,予人們完全自主的感覺。但隨着市場發展,壟斷、資訊不流通等弊端出現,「公民社會」才脫離了市場,成為繼政府和市場之後,維持社會運作的「第三部門」,讓公民透過連結和討論達成共識,形成監督政府和市場的力量,同時為弱勢社群提供政府及市場未能提供的社會服務。

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三者之間若能合作,更可產生新意念,有助社會發展和政府管治:社企和企業社會責任都是市場和公民社會間合作的產物;當政府和公民社會合作,就等同在施政上找到夥伴,在制定新政策時提供意見,隨後亦可協助推行。

但如今社會人際關係疏離,生活壓力大,大家都累得透不過氣,減少外出聚會,這種趨勢對公民社會活動不利。可幸,網絡的興起提供新的連結方式。陳教授指,網絡容許更多的人更平等地參與討論,而且具有「去中心化」(即沒有「話事人」)、討論以理念為主的特色,因而網上討論更容易激發新理念,為社會帶來衝擊;但弱點是由於「去中心化」,透過網絡籌辦的活動大多缺乏組織。「你看『七一』遊行,一方面利用網絡動員很多人,但另一方面,誰去向警方申請遊行路線、安排保險和糾察?這些還是要靠團體去做。所以要傳統組織和網絡組織互動,才能發揮最大的化學作用。」陳教授說。

和平抗爭

除了對話和遊行示威之外,公民社會要影響政府政策,還有「公民抗命」一途。公民抗命來自十九世紀美國文人梭羅。「他認為政府就像是一部機器,如果運行方向有誤,行了不公義的事,人民就要與它產生摩擦,不讓機器繼續向錯的方向走下去。」陳教授分析道,「公民抗命主張以非暴力的方式,透過個人犧牲,甚至是犯法的手段去引起社會關注,從而使走錯方向的政府停下來。」陳教授指出,公民抗命主張和平抗爭,表面上似乎被動,但其理念卻是建基於對人類良知的信任,甚至是對對手良知和公義感的信任:「他們在呼喚每個人的良心,認為人們不行動不是因為恐懼,不代表沒有愛心或公義感……他們相信對手亦會思考,並對長官的話產生懷疑。」陳教授分析,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佔中」行動具備了「公民社會」定義中的元素:「商討日」正是希望社會大眾透過對話尋求共識,得出的幾個方案再交由市民投票作選擇,最終代表市民把方案向政府表達,若得不到回應,或得出的並非真正的普選方案,公民抗命的行動才會出現。他亦呼籲政府正視這次行動以及當中的訴求,改善選舉制度中的不公義現象,以免社會陷入危機。

文字整理:邱焱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哲學對談》由張燦輝教授主持。節目逢星期六晚上九時至九時三十分於香港電台第二台FM 94.8-96.9播出,港台網站http://rthk.hk同步播出及提供節目重溫。

香港電台

Monday, July 22, 2013

八鄉綠色生活社

生活達人﹕辦區報建設鄉郊
明報 2013-07-21

【明報專訊】新界東北村民和藝術家到屯門市廣場辦展覽,商場說「我愛我家」是敏感詞、「城鄉共生」也是敏感詞,參展人一再退讓,最終在原定展覽開幕那天,小克筆下的聾貓一句呼籲「強烈要求城鄉和諧共存」,被敏感得可以的商場職員擅自拆下禁展,藝術家忍無可忍,拉隊離去,展覽告吹。

城鄉共生原是夢?選擇在城市化的極致——地產商經營的大商場裏講述關於鄉郊的故事,是否太過一廂情願?

朱凱迪卻說,自「反高鐵、保菜園」開始,鄉郊故事,就是由城市人發明出來去幫鄉郊村民講的,而講述的對象,同樣也是城市人,另一班尚未覺醒的城市人。

由城市保育運動走入八鄉菜園新村,朱凱迪埋首於城鄉角力,已踏入第五個年頭。

近來他好像靜了,較少在運動的前線相見。這次終於坐下來仔細談,感覺他比從前更深思。

他的說法總比時下口號式的、二元對立的宣傳多幾分猶豫,猶豫來自不斷自省。

他所戒慎恐懼的,不只是反中反蝗的情緒,就算「農村人情很美好」、「原居民就是貪財霸道」這些論調,他亦不鼓吹,「城鄉對話裏是有好多誤解的,這些誤解能夠製造一些張力和動力,但我唔鍾意咁講,唔想去擴大一種誤解,好似有一個美好的新界或者鄉郊等緊城市人去發掘咁,我覺得事情並不是這樣」。

「無乜人理的地方有較大包容」

拒絕把問題簡化,結果就是聽眾會少,他自嘲「呢個就可能係我鮋失敗囉」。然而即使置身於如此不容易的八鄉裏,他仍在竭力摸索一條正確的道路,並持續前行。他認為目前香港最需要的,便是重建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繫,而這在城市裏,由於社區網絡的嚴重瓦解,已很難入手了;鄉郊卻仍比較有潛質,「始終是個無乜人理的地方,會有較大的包容,有條件去營造和維繫這些關係」。辦八鄉錦田地區報、跟進村民個案、張羅耕地、協調鄉裏的有心人多搞一些活動,重建居民的社區認同,他笑言自己正在用一種好「民建聯式建設香港」的進路在建設八鄉,為的是相信,社區認同若能建立,將會是迎戰鄉事勢力、資本主義城市開發、以至中港融合的基礎力量。

一片鄉郊地養三類人

朱凱迪認為,所謂城鄉關係,並非一直存在,「我們成日以為有城鄉兩種價值在互相角力,其實根本就無,在香港只有一種價值,就是城的價值,城的價值是同時滲透那些鄉郊居民的心裏面的」。我們所說的鄉郊,很大程度上只是地理上的鄉郊,而這裏住覑三類人,一類是與城裏的有錢人勾結、希望搭上城市開發便車發財的鄉事派;另一類是近三十年來逐漸成為鄉郊主要人口的、為追求更寬敞空間而遷入的城市人,他們只將這裏視為市郊住宅,由思想至生活模式都仍依隨城市價值;第三類就是農村裏的非原居民,「他們是弱勢社群,但對於鄉郊整體的衰落,過往他們雖算不上是樂見其成、但都是幾麻木的」。直至城市發展真的踩上門,在拆村逼遷的危機面前,非原居民才開始在社運青年、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的協助下,整理出一套屬於鄉郊的論述,作為捍衛家園的理由和憑據,「如果要令城鄉關係成為一種真正的議題,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令到鄉裏的人知道自己是誰,或者他們的存在、他們在這地區裏的存在,當中有無一鱓可以拎得出來講、能夠跟其他人有關的一種力量、或一些條件呢?因為你需要一個除了『我住鰠度』之外更大的理由,如果你無的話,城市化是有無限個理由的,要賺錢、好多人要住、要有新產業,要中港融合,有一萬個理由。」為與之抗衡,村民開始尋索自身的歷史,提出本土農業對都市人的重要性、鄉郊作為另一種的、更加可持續的生活模式等。

鄉郊的好不合比例地放大

在這過程中,參與運動的村民和城市青年,均刻意強調鄉郊的美好一面,以說服主流城市人,鄉郊值得保留,「就好似你寫本書介紹香港畀一個外國人睇咁」。當中的農村社區人情味、耕住合一、合家同住老有所依、人與自然共融等等,並不是假,只是被不合比例地放大。「當你去到真正的鄉郊就會發覺,其實它只是好少部分,在新界鄉郊裏這種諗法是邊緣得很嚴重的。就像我們在舊菜園村帶導賞團時,睇親都係好核突的露天貨倉呀、荒廢農地呀,其實是一個關於鄉郊衰落的故事。」放大鄉郊的好,有其宣傳上的正面作用,「但我們不能停留在這些美好想像裏,因為佢雖然有點唔成比例地得到討論同關注,但對於現實,比如說那些把持權力的人,並未造成好大的挑戰。我覺得關鍵是佢要能夠激起人在現實裏投入角力,現在其實好缺乏真正走入去這種角力的人」。

新界亂七八糟不只是新界的事

過分簡化的城鄉對照,有時更會令我們無法對症下藥、在政策上作出較為公平合理的決定。朱凱迪感到,現時的城鄉討論當中誤會重重,太多面譜化的指控:「例如覺得原居民就是壞人,他們都是一出世就好多錢。其實現在的丁屋根本已不是一般新界原居民可以起到。因為是要在村界範圍內起的,而可以起丁屋的土地已經比原居民裏面的大財團買晒,普通一個男丁,如無背景、老豆唔係好勁的話,根本是起不到的。」只能將丁權以三數十萬的價錢賣給地產商,當一個傀儡式的申請人,自己則住不起丁屋。而市區人恨得牙痕痕的新界僭建,其實很多都是由城市遷入、將丁屋當作市郊住宅的居民做的,「人們好自然就會話,市區都拆了,點解你新界唔洗拆呢?然後就去捉鬼啦。覺得丁屋等於鄉事、鄉事等於貪心、無王管無法例。但如果我們真的去睇實際的居住環境,一個天台,整個篷去遮太陽,其實是好有需要、亦是幫助節能的構築物,咁你唔畀佢,或者好似鄉議局建議話特赦之前的人,之後就唔可以再起,這兩種諗法都是並無理解現實狀下去諗的。」

另一種心態就是,有些人會因為對原居民已有刻板的定形和印象,就會對他們的問題習以為常,「例如區議會選舉,我們會比較嚴格地對待一些規矩,但如果在村代表選舉、鄉委會選舉、鄉議局選舉就會覺得,『哦,佢懐賄選咩?佢懐係賄選鮁啦。』或者,『有黑社會同地產商勾結咩?新界咪就係咁鮁囉。』因為發生在新界,就好似變成是可以容忍的。」朱凱迪指出,不能以為我們有個文明的市區,新界亂七八糟就只是新界的事,「你諗下特首選舉,漁農界和鄉議局界別加埋已有90票,梁振英得689咋喎,差不多100票是新界相關人士畀佢的,這已不是局部區域的問題。」

試行方式:參與鄉郊政治

「經常有一種講法是,撤銷晒新界原居民的傳統權益,香港就會好好喇。這些所謂答案,就像話徹底同中國切割就可以解決香港的問題一樣,都是好唔仔細,亦唔係真的,但又有煽動力和傳播力的講法。」他認為農村的衰落、或農業是否能夠持續,跟農民對土地的控制程度有幾高是很大關係的;如果農地繼續被視為投機炒賣的工具,即使取消原居民特權、取消鄉議局,「那個空出來的位置好可能係畀地產商佔了去,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力量,總之唔係我懐囉。所以本身從字面去睇,香港有個鄉議局是重要的,只不過它的發展跟殖民勾結息息相關,變成不務正業。鄉議局、鄉委會,都有農業主任的職位,不過鱓人無做事而已。」既然城市價值已深入地理上屬於鄉郊的居民心中,那從事城鄉角力的另一種方式、朱凱迪在試行的方式,就是去參與鄉郊日常的政治裏面,「你不能永遠停留在一兩個case、實驗式的地方,比如菜園新村、馬寶寶,就拎住這兩樣№講,講到口水都乾埋咁。因為你的對手會反撲鮁嘛,到時你個區入面,到底有幾多人真係支持你的想法?咁就見真章了。政府發展新界東北,都需要一層層咁去擺平鄉事委員會、北區區議會、或者地區裡面的學校呀、社福機構呀、業主立案法團呀,這些公民社會內不同的參與者,政府都需要他們的力量,就算唔支持,起碼唔好出聲反對。咁我們這一邊可以有咩呢?農業團體有幾多呢?香港最大的農業團體是『菜聯社』(新界蔬菜產銷合作社有限責任聯合總社),有幾十個合作分社,他們有無出來呢?未有啦。要去搵到突破囉,無論在政策上、或者去改變一些組織的權力,去令到你的影響力發揮得更大。」

建立共同想法

從保衛菜園村至競選八鄉區議員,朱凱迪嘗試由一個點擴展至一個小區,從鄉的層面重建一種「鄉本位」的政治意識,鄉民才能在城市價值的入侵下守護自己,「要重新令到這裏住緊的人當自己是鄉郊的主人翁。我的願望就是先在八鄉這個層面上有得立足,而唔係畀人掃走,然後慢慢去經營並發揮影響力。我們現在成立了『八鄉綠色生活社』,出版地區報啦、有舞團和藝術家搞活動、有耕田班等,都凝聚到一些非原居民的第二代,同埋一班從市區搬入來、原本對鄉郊政治灰心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援,嘗試令多些事情在鄉郊發生。」《八鄉錦田地區報》去年初創刊,每月一期,每期印五千份,在錦上路西鐵站和大欖隧道轉車站派發,內容由西鐵站上蓋屏風樓、丁權爭議、巴士鄉郊線路改組、蚊患,到比較軟性的像新春劍蘭豐收、非裔居民辦球賽融入社區等,都有觸及,「辦報紙是居民組織的第一個階段,其實也是一種論述的生產工作。我覺得我不可以自絕於任何一個群體,希望做到原居民、非原居民村民、城市遷入來的人,三類人都會覺得這份區報係好睇的,能夠建立一種諗法,就係我們都住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要為這個地方的未來一齊去諗的。如果策略一點去講,原居民都要諗點樣同城市人去對話的,如果要不斷去利用自己那個全世界都好憎的權利,去在鄉郊起滿晒丁屋,令到鄉不再是鄉、只是市郊,咁原居民仲點能夠去講到自己的位置呢?那些宗族呀、傳統節慶呀,已經是好脆弱的了。」

滅掉農鄉 製造依賴?

鄉郊面對的威脅,除了是心裏只有城市價值的鄉事勢力壟斷,也有中港融合的力量。朱凱迪較少在中港融合的議題上發聲,其實他亦了解,中共正試圖以城市發展來加強對香港的宰制,「農業通常對經濟的貢獻唔會好大,執政當局要維持鄉郊,通常是出於經濟以外的戰略考慮。殖民地時期的香港較為需要獨善其身,現在北京的就是一種反轉的操作,佢鮋諗法係香港唔應該再有鄉郊的」。消滅鄉郊和農業,一方面製造香港對中國的依賴,另一方面城市建設本身因為花了錢,也有提高GDP增長的作用。然而,朱凱迪不願意輕易為事件定性。「譬如話我唔支持新界東北因為我反中,或者香港要農業因為香港要獨立,這些其實是一些好快的、短路式的答案,我盡量唔希望行這條短路,因為這些短路係隨時電死自己的,政府亦都可以有好多答案回應,如果佢講港人港地、或者建多些公屋,咁會否導致更合理的暴力去拆你條村?『排外反中』的宣傳可以凝聚一時的力量,但那都是沒有承擔的情緒,隨時聚合、隨時消散。當推土機來的時候,這些顧覑排外反中的人會站在弱勢者身邊嗎?」在紛亂的社會情緒下,朱凱迪始終相信應從社區認同出發,讓原本一直被制度排擠而喪失自信的非原居民,能檢視由殖民時期開始的體制,重新肯定自己的歷史和貢獻,再透過抗爭改變不公義的制度。

文 林茵

圖 李澤彤

編輯 沈可媛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和聲關注組

環團東北替補方案慳300億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22日

【本報訊】政府強行發展新界東北,逾萬村民面臨大迫遷。環保觸覺與和聲關注組向當局提出替代方案,建議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三分二地皮及特首粉嶺別墅,發展可容納八萬人口的新市鎮,並保留古洞北及粉嶺北作鄉村發展。環保觸覺指出,收回高球場地皮比滅村簡單,估計可比東北發展早三年有住宅入伙,替代方案又可為庫房節省300億元收地賠償。團體將游說各政黨支持新方案,促政府放棄滅村計劃。

預留地皮發展輕工業

環保觸覺早前與和聲關注組的建築師、測量師、城市規劃師及運輸專家,合作研究以粉嶺高球場代替政府的新界東北發展方案,昨公佈高球場發展的規劃大綱。關注組副主席徐卓華指,民間建議的高球場發展方案,人口雖較政府的發展計劃少一半,但可避開多條非原居民村遭滅村的命運。

她說,新發展區的公私營住宅比例建議定為六比四,居屋及公屋各佔公營住宅數目一半,私人住宅地亦建議加入港人港地條款,並要求半數單位要售予首次置業的港人,解決房屋需要。區內建議不設大商場,利用街舖及墟市發展地區經濟,同時預留地皮發展輕工業及社區農莊,並引入較環保的快速巴士系統接駁上水市中心。

城市規劃師吳永輝指,政府如要發展高球場用地,可先為地皮修訂發展大綱圖,再向高球會提出收地,不會存在收地後只「曬太陽」的問題。他又指,高球場發展區與林村北大刀屻及梧桐寨等具生態保育價值地點相距約三公里,發展區可發展回收廚餘等輕工業,配合附近農業發展。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政府的新界東北終極方案,會在古洞及粉嶺兩區增加17萬人口,超出區內交通網的負荷,發展收地涉款300億元,加上換地安排亦引起官商勾結的質疑。他批評,政府的規劃方案草率,未來會游說各政黨支持替代方案,迫使政府放棄滅村。方案暫時得到新民主同盟范國威、工黨張超雄及公民黨湯家驊支持。范國威認為,政府有必要解釋為何堅持滅村,堅拒其他方案。

Wednesday, July 17, 2013

香港公民社會十年發展

香港公民社會十年發展
信報財經新聞 | 2013-07-17
A18| 時事評論| 新思維網絡| 馮可立

香港電台舉辦一個有關公民社會過去的十年研討會,邀請學者及不同派別人士參與,可以說是一件盛事。不過,在兩天的討論中,陳祖為博士認為「公民社會多元多極,十分鬆散,沒有好與壞的分別」,以及各門派的各說各話,使研討會缺乏比較深入的分析和反省,淪為互相嘲弄及自我防衞的論述,到最後陳健民的總結,只是呼籲大家要寬容和互相尊重,終以和氣收場。

如果只是自由結社的話,一切公民社會的討論只會質疑「有沒有自由」,只要有自由便可劃上句號。其實,公民社會的研究必須與另一概念「共同體」(community)結合才有意思。前者談的是與國家及市場有分別的自發性社會機制,後者指的是群體思維所希望建立的共同關係、歸屬感、安全感、生活模式等。如果說公民社會的特色是多元、各自為政的利益集團,應該說共同體是尋找公共利益及凝聚社會的力量,它的共同視野闊度可以從社群擴大到整個社會甚至國家。

控制輿論昭然若揭

在這裏必須指出「相同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分別。前者指的是每一個社群共同體只是希望自身分配到最大化的利益,後者指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將他者利益考慮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如果沒有共同利益的追求,我們難以想像不同社群可以產生共享的倫理取向、互信及合作的可能。

正如哈貝馬斯指出,各自為政的公民社會民主概念,只能解決發言權的問題,不足以解決實際存在的立場分歧;共同體的民主卻是「求大同存小異」,在眾多最小公倍數中探索最大公因數的可能,希望消弭矛盾建立團結的力量。

在過去十年的香港,鬆散多元的公民社會有否出現共同的最大公因數?

特區政府成立十六年,前六年可以說是共同體意識矇矓初醒,到2003 年的分水嶺才產生很大的變化,公民社會對共同體的追求出現突破。早於1997 年,政府推出《公民自由和社會秩序諮詢文件》,嘗試以法律控制示威遊行,惹起不少疑惑和不滿;隨後特首辦在鍾庭耀事件中壓制異見聲音,更使公民社會鼓噪嘩然。在短短的六年中,政府的收窄公民社會政治角色,以及控制輿論的意圖,已是昭然若揭。

在這個背景下,《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推出,是凝聚港人共同體感受的一件大事。第二十三條的初稿,使整個社會的情緒沸騰起來,連保守的圖書館館長也公開表達懼怕管有顛覆成分的書籍和資料,市民的恐懼感與憤懣前所未見。

城邦自治開始萌芽

港人第一次產生集體的恐懼,恐怕失去熟悉的香港,因此出現數十萬人的示威遊行。這種對極權主義的疑慮和反抗,到今天仍瀰漫於整個社會之中。就是因為這些疑慮和反抗,使鬆散的公民社會有了聚焦點,開始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討論香港人的本土認同,隨後出現三百多名專業人士、學者和非政府組織發起的「香港核心價值運動」,開始確立香港共同體公共利益原則,也使各類社會運動滙聚。

自此,本土意識不斷增長,加上特區政府在經濟政策上倚賴北京,使不少港人覺得這是嗟來之食,理應奮發圖強。與此同時,在「第二十三條事件」後,北京認為人心未回歸,所以軟硬兼施,一方面要確保牢牢地執掌政權,用威攝態度強調「愛國」者執政,以及篩選特首候選人;另一方面將內地的順民文化滲透到教育制度中,希望清洗西方政治觀念,讓港人接受順民心態。再者,內地的各級政府在過去十年亦不斷發生踐踏人權的行動,更是火上加油,使中港兩個共同體陷於對立。

公民社會的一些理論指出,共同體在面對外敵時,內部會進行自我純潔性重新建構,團結一致以抵抗外敵。當北京要在香港訂立社會及政治規範時,香港內部的公民社會亦會進行重組,甚至在加強純潔意識下,產生更大的排斥性。

近期出現一些極端例子,有人希望用「城邦自治」模式,甚至以「我不是中國人」主張來排斥融合,以求自保。當然,目前這股本土意識仍只在發展中,將來是否會產生更多硬碰硬的情況,還是未知之數。不過,在看不到中港兩個共同體可以出現平等互動的社會討論平台下,前景並不樂觀。

放下成見解決紛爭

近期公民社會面對的另一個共同體問題,是對特區政府的看法。公民社會雖然多元多極,但在現實上每天都要直接面對不同公共及社會政策的影響。在過去十年也出現一個新的現象,一些公民社會組織不單只抗拒中央政府,還以特首的認受性不足、諮詢途徑的限制為理由,以不同的抵制方式拖延政策的實施,甚至要求官員和特首下台,以息民怨。這股反欽點特首變成反政府的趨勢,看來將會愈演愈烈,難以平復。

筆者身為一個社會運動的老兵,當然贊成公民爭取公義和捍衞權利,亦鼓勵社會參與來抗拒專制封閉的政府。但筆者身為一個研究社會政策的教師,深知每一個政策都會面對諮詢不足的問題,雖然同意我們必須堅守社會公義和參與的目標,但公共政策始終要按公共利益而非相同利益原則行事,找出一個合理的起步點才能推動改善的空間。

在過去十年出現的政治化局面,的確使很多社會政策陷於零碎散亂,舉步不前的境況。但願公民社會的組織和政府可以放下成見,以開放的態度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共同體公共利益原則下,解決紛爭,邁步向前。

馮可立 中文大學社工系兼任副教授、新力量網絡理事

Tuesday, July 16, 2013

地球之友 馮詩麗

專題人物:見盡折墮浪費 CEO專摷垃圾
蘋果日報 2013年07月16日

反對擴建堆填區一役,有人守衞屯門,垃圾別來我家門,80後港女馮詩麗卻與垃圾為友,專摷垃圾,眉頭不皺。其實她在環保組織地球之友擔任環境事務主任,專責廚餘問題,工作包括分析家居廢物。她至今出動10多次,試過在垃圾堆中打開有餡的成人尿片,記者思之欲嘔,她態度自若地說:「摷垃圾係一個好方法,睇番香港消費文化有乜嘢問題。」原來,垃圾也有被人研究的價值。 記者:譚淑美 攝影:鄧振權、劉啟文

這天早上9時許,記者跟隨馮詩麗、其三名同事、一名義工,還有專誠請假來幫手的愛心男友,來到九龍一公共屋邨的垃圾房門外。六人戴上膠手套後,打開臭氣熏天的巨型垃圾箱,蒼蠅隨即蜂擁而出。

不打開垃圾箱,不知港人多浪費,一旦發現未開封卻被丟棄的食物,眾人即嘩嘩大叫,27歲的馮詩麗說:「我試過喺屋苑發現有家庭丟咗10幾個麵包、成打蛋撻、一盒乳豬出嚟,完全冇食過!」

這天「收穫」也甚豐富,包括糭子、芝士麵、餅乾、一袋蝦米、一盒磨菇飯,可見港人何其折墮。看那芝士麵只過期幾天,可以吃嗎?她解釋:「芝士麵係預製食物,雖然過期,但唔係好耐,其實可以照食。」同事阿馬也看不過眼道:「食唔晒就唔好買咁多啦,或者喺過期前送畀人!」

五成廢物來自廚餘

擴建堆填區觸礁,源頭減廢路遙遙,馮詩麗此行也觀察港人的回收習慣,「我哋會將垃圾分類—紙、鋁罐、膠等等,再磅重」。根據過往經驗,單以重量計算,五成家居廢物來自廚餘,三成是不可回收物,而可回收卻送到堆填區的東西也有兩成之多,當中以膠袋為主,她說:「家居廢物最嚴重嘅浪費係膠袋,膠袋徵費𠵱家只適用於大型超巿,應擴及更多零售點。」

公共屋邨外,她也到過港島區一些中產屋苑摷垃圾,兩者有分別嗎?「感覺上高級屋苑可回收嘅廢物相對較少,佢哋唔會丟棄太多膠類嘅嘢。我估同教育水平有關」。從他們攤出來的垃圾可見,飯盒、紙包飲品、鋁箔裝零食的殘餘軀殼佔了一大堆,她無奈地說,這些東西在香港未有回收渠道。

馮詩麗在地球之友工作三年,除了分析家居垃圾,還充當廚餘配對的中間人,若有人有大量食物不知如何處理,可向她求助,她會聯絡社福團體收留食物。早前一場暴風雨令學校停課,四噸白飯沒人要,她透過facebook穿針引線,吸引數以百計巿民前來領取,三小時內派光四噸飯,打贏漂亮一仗,「嗰次好有滿足感,好多謝個捐贈者打電話畀我哋。廚餘佔都巿固體廢物三分之一,每日約3,600噸,𠵱家香港冇具規模嘅回收途徑,大部份都會送去堆填區」。

大學時選修應用生物系,一直從事環保行業,體內也自然流着環保志士的血,每逢飲宴必帶備三個膠盒,不但把自己那圍吃剩的食物帶走,連隔籬枱的也不放過。「好多人向我投以奇異目光,但我會同佢講,我喺環保機構做㗎!」戒吃自助餐兩年,為了惜食,有時連擺了幾天的飯盒也不放過,最終換來腸胃炎。「呢個係反面教材,最好喺過期前食咗佢!」她吐舌頭道。惜食而不識食,難怪被同事戲稱為CEO—Chief Eating Officer,首席吃專員。

Thursday, July 04, 2013

和平佔中團結公民社會

和平佔中團結公民社會
戚本盛 主場新聞 2013-7-2

不少人都會留意到,中國政府的「四個堅持」其實早已剩下「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一項,取代社會主義道路、馬列毛等意識形態的,是利益,而且是特權階級的利益,當年所謂「讓一小部份人先富起來」,早已異化為「讓特權階級先富起來」,甚至「只讓特權階級富起來」。

特權要維持下去,必然依賴更多的特權,更多的貪污腐敗,因為特權與平等、公義根本不能相容,根本面對不了真正的人民民主所要求的公開和透明的陽光政治。在這個特權與民主角力的過程中,特權階級最懼怕的,非人民團結、非公民社會莫屬。

公民社會的力量,是任何專制政權都至為忌憚的。經歷過五區公投、2010年政改的紛爭,香港民間內的裂痕,似乎一直沒能修補,直到今年年初戴耀廷提出了「佔領中環」來,似乎已重新團結起公民社會。經過6月9日的商討日,「佔中」的組織力已漸漸形成。7月1日大遊行更與民陣會師,整個運動的能量已能積儲相當。

從外強力打壓,自內離間分化,是破壞組織的常用手法,二者之中,當然以後者更為可怕。問題是,專制政權今次面對的,恰恰是一種溫和謙恭、陽光透明的態度,對輿論打壓,固然理性回應;對「同路人」的怨言謾罵或冷嘲熱諷,也絕不氣憤氣餒,更不用說反唇相稽。他們的強或弱,懂或不懂,都和盤托出,沒有隱瞞,沒有虛張聲勢。這一點,是因為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的學者和牧者性格使然呢,還是汲取了2010政改爭議時同路內鬨的教訓?實在值得公民社會細鑑。

當然,要讓公民抗命落地生根,要讓爭取真正民主的議題成為民間的關注,不能或缺的是面向中間派以及年輕人的解說和教育。教協理事方景樂和張銳輝已開展了相關的工作,如果他們得到更多的支援當然更好,但像2003年時A45關注組針對23條立法所做的言簡意賅的解說工夫,估計必已成為「和平佔中」組織者的議題;而進入學校、進入社區的說明,起碼是引發議論,甚至為第二次商討日進行先導醞釀,料想也已正在籌備。

不過,更不可沒有的,是對實現「佔中」的組織。目下最重要的關懷,顯然不是地點選擇,抑或啟動機制等等,而是讓政權明白,這次大規模的公民抗命是能夠實踐的,而且更會遍地開花,只有這樣,政權才會重視運動的意見。否則,像去年反國教科的一役,政府哪會把空喊「罷課」的口號放在心裡?如果口號喊完了根本完全沒有組織過甚麼,完全看不到實踐的意志,則換來的只會是對手的輕藐和竊笑。去年的經驗,固然要數學民思潮、家長關注組和韓連山等朋友的堅持和感召,但如此艱辛和凶險,也是缺乏組織之過。

組織是要彰顯實現的意志,是為了讓實現成為可能,所以,多說「不一定佔中」無益,當然,佔中不佔中,全看普選方案的民主不民主,但要讓特權階級不可能再瞞騙市民,不可能再拿種種不民主的方案來敷衍,則必須作好「必定佔中」「必能佔中」的預備,讓公民社會的團結力量在陽光下顯現,讓特權階級看箇清楚明白。

Monday, July 01, 2013

羅永生: 反思七一的公民文化

羅永生: 反思七一的公民文化
信報 2013年6月29日

十年之前的7月1日,香港爆發了重大的抗爭運動。超過五十萬人在烈日下走上街頭抗議,導致民望低企的特首董建華下台,二十三條立法擱置。十年之後的今日,特首梁振英的民望也在谷底徘徊,社會上也存在極為躁動不安的氣氛,香港彷彿再次面臨一個巨變的前夕。

可是,歷史畢竟不是簡單的重複自身。當今香港雖然危險四伏,很多人對政治現狀非常不滿;但是,香港社會再難像十年前一樣,萬眾一心,把矛頭都指向政府。相反地,各種民間的反對力量矛盾重重,意識形態競爭激烈,公民社會也陷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成了集體政治表態常規

十年之前,七一大遊行的出現,有如石破天驚,媒體大幅報道和讚頌,成為香港人一份不可磨滅的集體回憶。當時樂觀的情緒,紛紛歌頌香港人創造了典範性的「文明 奇迹」,展現了香港社會自由、多元的公民生活面貌,也有不少人誇耀香港人示威遊行守秩序、有禮,充滿和平及理性。更有一些論調認為,一年一度舉辦的七一遊 行,已經成為香港特有的一種文化奇觀,每年可以招來各地人民前來參加香港的「民主朝聖之旅」。

十年以來,雖然七一大遊行成了香港人集體政治 表態的常規,人們也可以從每年的七一遊行中閱讀香港政治氣氛的轉變;但是,七一對香港民主政治的推進,似乎只局限在象徵的層次。七一主要成為一種浪漫化的 香港式民主生活的象徵,媒體上亦充滿對七一能夠體現香港人主體性的表述。可是,正是這種種關於七一的浪漫想像,把街頭政治、嘉年華會等想像,取代了人們對 公民社會內部動態和權力關係變遷的應有關注。

2003年爆發了七一大遊行,來得突然。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新現象都沒理論準備,遑論解釋。 2003、2004等幾年,關於七一的爭論,都環繞着七一究竟是中產覺醒還是基層怨氣爆發而展開。但更為廣泛流行的說法,是將七一視為一種全新社會運動方 式,由許多自發、機動的小群體推動,透過「網絡動員」,毋須中央化的組織。這種想像把公民社會想像成純然自發,毋須刻意做推動和組織工作,而且永遠被想像 為站在進步價值的一邊。

筆者認為,七一雖然的確是一起具有歷史轉捩性的事件,香港人藉此突破九七後沉悶的政治困局,而回歸後維持了十多年的 大遊行,亦有很多積極的意義。但是事實上,關於七一的「嘉年華會」想像,卻又遮閉了香港人在發展成熟的公民政治文化方面的各種問題。因為,當每個人都把七 一當成香港民主運動的指標,人們往往就以為七一大遊行當中的眾聲喧嘩狀態,就是公民社會各人可以「自由表達」,意見得以溝通的「公共空間」。

這種被「奇觀化」了的公民社會,實質上是把公民社會化約為「群眾」。在這種「群眾奇觀」(spectacle of the mass)底下,公民社會不再被認真看待為一個內含高度異質性,人們的價值、利益、信念等潛存巨大張力和內在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說,雖然人們歌頌七一遊行 當中的多元性,但其實這種被欣賞的多元性,並非真正的多元主義,也非成熟「公民政治」當中需要的多元力量互動。

如果用發展公民民主政治的角度去檢視,參與七一的組織者和普通參加者,除了無拘束地表達情緒,用口號去宣傳政治主張之外,都沒有在實踐中體驗民主生活,養成更深刻的公民民主實踐經驗,學會用民主方式去處理藏在公民社會內部的政見、價值和策略的衝突。

停留在抗議行動表層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由於公民社會不再被認真視為一個「戰場」, 社運參與者亦不能透過諸如葛蘭西的(Gramscian)視野,區分出「陣地之戰」和「運動之戰」,去了解及分析公民社會在民主運動整體戰略中的位置。而 相應地,政黨也自視為與公民社會發展無涉,既無對應公民社會發展的政策、方針,也日益沉迷在選票和爭奪議席的遊戲,完全和公民社會疏離脫節,陷於被動和使 香港民主運動領導權出現真空的狀態。

事實上,七一十年來的一個大失敗,就是在七一的遊行活動被例行公事化和事務化。在每次的籌備、組織過程的中,雖然凝聚了眾多活躍的公民團體,但七一活動並沒有孕育足夠力量,搭建出一個讓不同取向、意識形態和關注議題的團體,共同反思公民運動,開展有效政治爭辯的平台。

公民民主文化停留在抗議行動的表層,但建制的力量卻有步驟、有資源地向進步公民團體所遺留的地帶,逐步擴大影響,收編、吸納和轉化社區組織、教會和學校這些公民社會空間,透過慢慢蠶食,以建立「愛國愛港」的建制力量。

七一大遊行令人以為可以街頭作陣地,卻實質上默許民主進步力量退出公民社會,這是筆者十周年「七一」反思中想指出的缺陷所在。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Sunday, June 30, 2013

持續智庫

持續智庫
http://www.sdahk.com

簡介

持續智庫於2010年4月成立,是一個政治中立的獨立民間智庫。由幾位熱衷於公共政策和社會問題的朋友所組成。希望透過智庫這個平臺及所舉辦的活動,將我們對社會現象及政策的看法,以及搜集得來的公眾意見向政策制訂者反映,希望能對政府政策有正面的影響,從而有助於共同建構更和諧、美好的社會。

持續智庫的討論集中於持續發展的議題:經濟的持續發展、環境保育的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持續發展。

香港面對很多問題與矛盾。多年來,市區土地短缺一直被認為是高地價的主因,直接導致樓價高昂。改變土地用途可能是一個快速的解決辦法,但必須小心衡量的是改變土地用途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我們未來的經濟發展及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影響,也是社會必須解決的、典型的深層次矛盾。持續智庫的宗旨,是在解決這一代的矛盾的同時,不能犧牲下一代的福祉。

我們十分感激自成立以來一直支持我們的各方好友。他們不但向我們提供專業意見,協助我們籌募經費,並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上提供協助。讓我們可以利用相當有限的資源,做一些深入研究和推廣理念的活動。持續智庫會繼續在不同議題上作研究,並希望我們的建議能惠澤香港市民。

我們希望透過本網站內的討論區,鼓勵更多市民以正面﹑中立的態度討論香港事務,並提供具建設性的意見。我們亦歡迎關注香港持續發展的人士發表他們的高見,集腋成裘,提供政策制訂者參考。

「挺梁」團體「沉默之聲」

【佔領中環】陳健民:七一集會絕非「佔中」預演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2013年06月29日

反「佔領中環」、「挺梁」團體「沉默之聲」下午舉行論壇,佔中發起人之一的陳健民獲邀出席。不過,在場多名參與者,不時鼓掌高呼反佔中,更有人激動要求陳健民一力承擔佔中所有責任,包括人命傷亡,陳健民回應如有特別事件發生,會向傳媒交代。

陳健民論壇後表示,推動民主運動需要長時間向市民解說,不會因為論壇的質素拒絕出席。至於問到「沉默之聲」論壇的質素,陳健民只謂當中有很多誤解,期望向市民說清,他們做的事並非為了任何私人利益而破壞法律,而是尋求公共利益、公義的制度。

陳健民又強調,今年七一於中環的集會,並非是「佔中」預演,指出所有公民抗命活動,需待北京不接受他們商討後提出的方案,仍執意硬推違反國際公約的方案後,才會進行。

Friday, June 28, 2013

社會記錄協會 SocREC

他們非為呃Like上前線 
為彌補傳媒不足

蘋果日報 2013年6月28日

在fb送飯、微博撈麵的日子,傳統媒體已經不能再主導大氣候。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梁日明與Benson Tsang走得最前。每逢7.1大遊行,他們總會孭着相機、Hand Cam、腳架一大堆架生,即時追擊,即時分享。不管你Like與不Like,他們就是要把你帶到抗爭最前線。他們非為了呃Like,全憑一顆與強權周旋的鬥心。
記者:蔡元貴

留意社運的網民,應知道SocREC這名字。創立於2010年的社會記錄協會,是由幾名熱愛拍攝、音響、IT的朋友組成,沒有一人是全職,個個都要為口奔馳,利用所餘無多的公餘時間參與SocREC活動。創辦人梁日明任職空運業,通宵上班,遇上遊行示威,他就犧牲休息時間,帶備拍攝器材跟大隊,現場直播遊行活動,並保存檔案以便網民在以後有需要時重溫。

「我哋核心成員9至11人左右,但全部都係業餘興趣,冇職員,所以唔會腐化、官僚,將來散檔就拍手無塵。」他們要自掏腰包,撐起SocREC。除了每月支付工廠大廈單位租金1,700元,儲存裝備器材,還要自資數十萬元的攝影器材,唯一收入就是街頭及網上捐款。這樣操勞又傷財,為了甚麼?

「我一向對拍嘢有興趣,幾年前開始,已經有好多人喺遊行期間拍片,問題係冇系統咁做紀錄,資料好易遺失。某啲短片上載之後會好hit,但係隔一排就會沉底,等於白做。而且呢啲短片,係由唔同人各自拍攝擺上網,冇系統,好亂,散修修,後來有人想睇番,未必search到。所以SocREC就自己出動攝錄,做直播,然後將啲片段整合埋一齊,等人可以按圖索驥。」

無剪輯片捧紅黃之鋒

他們不滿足於主流傳媒對遊行示威的報道手法,認為SocREC可彌補不足:「一般傳媒報道遊行示威篇幅有限,而且會通過剪裁加入主觀角度。我哋唔去做編輯。幾百萬hit rate唔係我哋方向,我哋啲嘢好長、好悶,因為我哋唔會揀嘢畀人睇;但係我哋冇特效、冇旁白、冇意見,可信度高。以後無論傳媒行家、大學師生,有需要重溫足本遊行片段,都有個資料庫。」

說得如此高層次,到底SocREC威力有多大?「其實黃之鋒咁紅,都係全靠我哋拍條片。反洗腦教育初期,學民思潮喺政總請願,記者同黃之鋒做訪問,講咗好耐,但係出到街得番一兩句。我哋就將條片完整咁上載出來,網民見到黃之鋒講嘢好有條理,條片越傳越勁,小明星就係咁樣產生。」梁日明說着,難掩一臉自豪。

紀錄多次7.1遊行,梁日明印象最深,反而是一次遊行完結後的事。2010年7.1遊行大隊和平散去後,一群以80後年輕人為主的示威者留守政總,抗爭至深夜時分,港大學生陳巧文突然與男友爬上大樹,以防被警方抬走清場。二人在樹上逗留了數小時,至翌日清晨五時許才被消防員利用雲梯驅回地面。SocREC成員其間也在現場通宵見證,梁日明形容這是他在歷次7.1中見過最「過癮」一幕。

警權膨脹抹黑示威者

梁日明還在遊行演變中察覺到,警權不斷膨脹。「自從曾偉雄上台之後,對示威遊行管制得好嚴,唔理乜嘢人,拉晒先。警方對我哋呢啲民間記者好唔友善,覺得我哋係敵人,因為我哋影到佢哋嘅醜態。」2011年3月,一名男警向一名示威少女的胸口喪打三拳,就是靠SocREC現場紀錄揭發出來,警方無從抵賴。

另一變化是,警方越來越多招數抹黑示威者。譬如刻意收窄遊行範圍、拖延遊行隊伍進度,使示威者鼓譟,繼而產生衝突。梁日明認為這是警方給示威者製造的陷阱,令不在場的公眾覺得遊行人士過激。

即使警察打壓,SocREC仍會堅持做好紀錄者的角色:「好多人流咗一身汗,新聞唔會一一報道,我哋幫佢做紀錄,個心願就係咁簡單。呢個功能好重要,屬於香港歷史一部份。一個社會運動,一定有重要訊息,如果呢啲訊息隨住時間流逝而消失,就係白做。」

Monday, June 10, 2013

守護龍尾提司法覆核

學者﹕龍尾沙灘將黑又臭
守護聯盟最快明提覆核


【明報專訊】政府批出大埔龍尾人工泳灘工程合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恒表示,龍尾水流弱,日後興建泳灘,會令水流更慢,水中氧分偏低,水底又有不少淤泥,水中生物會令淤泥變黑變臭,認為不適合游泳。另外,守護龍尾大聯盟最快明日提出司法覆核,並由多次與政府對簿公堂的大嶼山保育人士何來任代表,希望推翻環保署長拒絕撤銷龍尾工程環境許可證的決定。

水流弱淤泥多不宜游泳

侯智恒昨出席港台節目《城市論壇》時表示,龍尾擬建泳灘海岸線長200米,當中有300多種生物棲息,本身屬高生態價值是毋庸置疑,政府以其他泳灘與龍尾比較,稱龍尾生態價值較低,因此可建人工泳灘,立論薄弱,對龍尾亦不公平。

他又批評政府取巧,僅選兩個地點來比較生態價值高低,「如果只選取兩個地點比較,那麼每次都用米埔比較,其他地方(生態價值)一定不及,可以任意破壞」。

除了從生態角度分析,侯智恒認為,從康樂角度衡量,龍尾都不宜游泳,龍尾鋪設沙粒後,水流更慢,甚少有浪,加上水底滿佈淤泥,生物會令沙泥變臭,「小朋友去玩沙,但沙粒是黑色,用來享樂也是不適合」。他說,泳灘水質欠佳,對兒童及長者健康有較大影響,「愛你隨時變成害你」。

聯盟或通宵紮營阻動工

出席同一節目,支持興建泳灘的大埔區居民聯會主席陳平認為,船灣海岸長6公里,人工泳灘僅佔整體3.5%,對整個吐露港影響有限,又稱過去即使沒泳灘,亦有市民游泳,過去20年僅30人發生意外,認為建人工泳灘,是為了市民福祉。守護龍尾大聯盟成員李少文昨到龍尾觀察環境,表示不排除稍後會通宵紮營,阻止承辦商動工。

政府欲放棄「上網支援學習計劃」

政府迫撤上網支援 社聯或退出計劃
[am偵查] (2013年06月10日)

【am730訊】政府專為貧困學童提供的「上網支援學習計劃」,並在2011年獲立法會撥款2.2億元,委聘兩間機構iProA及社聯負責提供5年服務。惜兩年未夠,iProA因長期賬目混亂及被揭發提供不真確資料,先遭政府解約,近日再被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調查。iProA被踢走,政府竟欲放棄整個計劃,近日突然推出一份未獲核實的中期報告擬交立法會,以經濟效益太貴及全港逾九成貧童已懂上網為由,要求社聯未來大幅縮減服務。遭政府「突襲」,社聯今日將公開澄清檢討報告,若再被進一步箝制服務範圍,不排除主動退出計劃。

文:葉兆臻 簡淑明 攝:林振東

一向深受部分官員重用的iProA自今年3 月被踢出「上網學習支援計劃」,只剩社聯的「有機上網」繼續提供服務。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免遭建制派議員發難,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欲先發制人,有計劃地逐步「陰乾」社聯提供的服務,直至該計劃壽終正寢,首先是在今日提交的中期報告中,會大數該計劃的不是。

據悉,社聯早於3月起已約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但未獲回覆,直至5月下旬,有關部門才應約,並在會面過程中突然交出一份當局所做的中期報告,要求社聯在3天內核實內容。但報告內容並不獲社聯認同,因質疑報告內容與事實不符,且數目混亂,尤其將之前iProA的帳目撥到社聯之內一併計算,令每個服務成本大增,故要求當局再次核實。但雙方還未及商討細節,當局已決定將該份中期報告提交於今日召開的立法會資訊科技委員會會議上,若報告獲通過,商務局將落實具體內容。而為讓清貧家庭兒童繼續獲廉價上網服務,社聯以至多位泛民議員今日將分別在會前及會議中提出公開質詢。

慳1億 棄12萬貧童上網服務
受惠綜援戶:識上網才有脫貧希望

[am偵查] (2013年06月10日)

【am730訊】《上網學習支援計劃》推行差不多兩年,立法會撥出2.2億僅用了5,500萬元。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的文件,認為機構為學童買電腦、安裝、駁線等全套服務成本1,100元,是「成本效益太貴」,強調有96%貧童已獲上網服務,未來可削減支援,此舉令社福界非常不滿,因iProA已被解約,政府來一招「一拍兩散」,寧削社聯服務,違背當年撥款助貧童的意願。

政府資料顯示,全港約有10萬個綜援家庭學童及30萬申請書簿津貼學童,部分更從來未曾在家裡使用過上網服務。2011年7月開始推行的「上網支援學習計劃」,由iProA與小童群益會共同設立《信息共融基金會》及社聯設立《有機上網》提供前線支援服務,正是協助清貧家庭學習使用互聯網,由買電腦、上門安裝電腦、聯繫接駁電話線及寬頻,以至提供學生及家長培訓等服務也一手包辦,至今全港約有6.6萬個家庭曾參與計劃。

政府委聘服務時,最初承諾兩機構會提供申請書簿津貼及綜援的家庭資料,讓機構容易找出服務對象,但很快以保障私隱為由拒絕提供。機構唯有派街招、到學校開辦講座告知清貧家庭有支援上網服務。但今日提交的中期報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以服務使用率增長緩慢,機構要推出很多推廣活動招徠,導致營運成本提高,又強調轉售電腦及上網服務引致龐大開支,潛在壞帳總數粗略估計約67萬元。

據悉,當局因應以上設定,在兩次與社聯高層會面中均要求日後不要再為清貧家庭提供分期付款服務;也為節省成本,毋須再往學校做講座宣傳;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批評,此舉等如是逐步「陰乾」整項計劃,「好多清貧家庭無法一次過攞出一嚿錢俾電腦、越窮嘅人越匿埋,可能剩餘嗰4%係更清貧嘅家庭,如果唔俾佢哋分期付款,即係叫佢哋唔駛諗,唔俾去學校推廣,亦分明係唔再俾社聯搵到一啲更清貧嘅學童。立法會已經撥咗2億出嚟,咁係咪想扣起嗰1億唔用而罔顧12萬學童嘅需要?」

張超雄透露,由社聯3月約見商務及發展局但被拖延,直至5月終獲會面,商務局提交並要求核實的內容一直不獲社聯接納。「佢哋堅持啲數唔係咁嘅,局方無理由將iProA 嘅支出撥落俾佢哋。但局方唔理,每次亦俾好少時間佢哋去睇份文件內容。我會透過工黨黨員何秀蘭不接納局方報告,唔會俾佢哋削減服務。」

12歲的鄺俊軒就讀小六,與媽媽、哥哥和弟弟住公屋。鄺太憶述,「佢由好細個開始,已經想要電腦,但我無法負擔,點慳都慳唔到。」俊軒升上小三後,深刻感受無電腦的麻煩,「中文科有『每日一篇』,每日都要上網完成閱讀理解、聆聽練習;作文要上網搜集資料……幾乎科科都要電腦。唯有去排電腦室及放假去公共圖書館。」

「以前曾經有過一部舊機,200元喺慈善團體攞,但太舊,幾個月已壞咗。」直到四年級,俊軒從學校得悉「有機上網」,每年政府資助1,300元,家庭多付350,便能分期供一部新電腦及上網,鄺太形容家中有電腦,猶如見到希望,「人人話英文重要,學唔好,第日搵唔到工。其實電腦都一樣,係好重要技能,等如搵食工具。自己唔識電腦,都希望下一代識,搵到份好工,有脫貧出路。其實唔止對下一代,我搵工嗰陣,好多都要求識電腦。」一旦計劃中止,社聯撤出,鄺太須自行與電腦及網絡供應商商討分期問題、再沒有免費的售後及查詢服務。

聯繫供應商做法古怪

《有機上網》行政總裁黃岳永日前曾往商台訴苦,記者昨日再向他查詢,他直認早於三月曾約見商務局官員但被拒,「我哋好奇怪,政府一直唔想傾,到突然有份報告拎出嚟,好多不滿,又話要大幅縮減支援,先知原來政府係有另一方案。」當被問到可知政府曾私下聯絡網絡供應商,似有意「撬起」社聯,黃表示,「我係來自商業社會,好詫異政府呢種做法,覺得奇怪及有啲唔道德。」至於社聯會否退出計劃?黃表示曾在管理委員會中討論此事,若政府堅持要求削減支援,社聯不排除退出計劃表達不滿。

Sunday, June 02, 2013

地球之友內訌

疑不滿董事局干預環保議題 
執總劈炮 揭地球之友內訌

蘋果日報 2013年6月1日

【本報訊】成立30年的老牌環保組織「地球之友」內訌,執行總監陳美玲(圖)今日離任,有指她辭職是不滿董事局理事干預日常運作,更有指董事局擬讓主席楊民儉兼任執行總監,或違反非牟利機構的人事任命指引,被質疑有利益衝突之嫌。楊民儉昨稱董事局未有定案,下周一公開交代。
記者:蔡建豪

兩年前加入地球之友任行政總監的陳美玲,昨最後一天上班,未有透露辭職原因,表示會繼續擔任顧問工作,及編寫有關食物安全的著作。據悉,陳美玲離職是不滿董事局理事的處事方式,包括曾任職醫管局的副主席黃譚智媛,以及前地球之友總幹事的吳方笑薇,不時私下向前線員工發電郵,被指試圖干預對環保議題的取態;陳不接受理事做法,去年11月曾要求主席楊民儉正視問題不果,最終選擇離職。

為穩定軍心,地球之友部份理事上月中曾會見全體員工,員工反映希望理事不要插手日常運作,據稱有理事當眾指吳方笑薇「是董事局的腫瘤」,但黃譚智媛卻說,在醫學角度要「與癌並存」。有理事向員工透露,擬由主席楊民儉兼任執行總監。本報昨未能聯絡黃譚智媛及吳方笑薇回應。

楊民儉昨與部份管理層人員會面,交代陳美玲離職後的工作安排。他在會後表示董事局仍未有具體決定,目前仍未物色接任人選,下周一會向員工交代。他又說去年11月接到陳美玲請辭後曾挽留,但陳最終決定離職,他說不想公開討論陳離職原因,指任何機構也常有人事變動。

主席擬轉任受薪總監

十多年前任職蜆殼石油管理層的楊民儉,離開油公司後加入地球之友,過去四年任主席。他昨稱由於過去幾任主席普遍做四年後退任,他也希望在本月舉行會員大會時交棒,讓新人上場。

地球之友內部消息指出,黃譚智媛或會任新主席,楊民儉卸任後有機會順理成章地轉任受薪執行總監。了解情況的消息人士稱,像地球之友般非牟利組織,一般由會員選出非受薪理事組成董事局,監察受薪執行總監及組織運作,主席身兼兩職便失去制衡作用。

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認為,地球之友不宜隨便改變現有主席及行政總監各司其職架構,否則易惹利益衝突質疑。根據地球之友年報,該會每年營運開支約1,000萬元。

漸變親政府 惹環保界質疑
【特稿】地球之友主打空氣、廢物及光污染等環保議題,近年踢爆超市大量棄置未過期食品,並在棄置食物灑上漂白水等惡行,工作獲外界認同。但自政府去年7月換屆,以往是地球之友副環境事務經理的區詠芷,轉職環境局局長政治助理,該會的取態也傾向支持政府,對政府的批評也未如以前尖銳。

地球之友近日惹起環保界質疑的例子,如環境局早前提出撥款100億元資助及淘汰高污染柴油車,該會4月公佈分析數據,建議政府可考慮分階段推行計劃,增加資助優先淘汰車齡較高的歐盟II期或以前車輛,將車齡較低的歐盟III期柴油車押後淘汰。此建議方案合情合理,但該會上月中卻突然轉軚,「自插」方案,指研究存在限制,以及數據或欠周全導致推算結果有誤,希望環境局和環境保護署「指正」。

該會目前約有30名員工,這次高層換人,據知人事震盪餘波未了,短期內還有數名員工離職,不排除稍後仍有職員請辭。

《蘋果》記者

方敏生辭公職

方敏生辭公職 強調不會退下
2013-06-01 成報
【記者杜琪報道】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辭職消息一出,引來各界關注,而她昨日出席一個貧窮研討會,不少與會人士要求她繼續留任,而方敏生表示,除社聯外,她亦會辭去所有公職,因為希望日後有更多時間陪伴丈夫,她坦言人事變動會為社聯帶來不穩定,但相信社聯可選出合適繼任人。

  望抽時間陪伴丈夫

  現年55歲的方敏生出任社聯行政總裁12年,近日已向社聯請辭,今年底離任。方敏生昨日透露,她擔任法律改革委員會研究慈善法,以及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的公職,任期將於年底屆滿,她亦會一併辭任其他公職。她表示喜歡社聯的崗位,請辭是一個困難決定,但由於丈夫即將退休,令她思考未來10年是否有其他崗位可做,又希望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強調辭職不代表就此從社福界退下來,會思考如何繼續服務社會。

  她相信,請辭可能為社聯帶來不穩定,但是社聯的工作已經上軌道,期望繼任者在未來10年能夠有更大發揮,希望當局盡早制定未來五至十年的扶貧工作方案。她又說,社聯的遴選委員會正物色繼任人,相信今年8月便可選出合適人選。

  張建宗感震驚惋惜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表示,對方敏生請辭感到震驚和惋惜,認為是社福界很大的損失,讚揚她是難得的人才及資深工作者,和政府關係良好,是政府智囊,方敏生過去12年的工作有目共睹,促進本港社福界發展及發揮橋樑作用。不過,他表示尊重方敏生的個人意願,相信要找人接替她並不容易,希望她日後會以顧問形式提出社福意見,並強調政府會繼續深化和社聯的關係,加大力度推動扶貧、安老及社福工作。

Sunday, May 26, 2013

社會目標投資

一個阻人發達又無好下場的故事
易汶健 明報 2013-05-26

【明報專訊】在碼頭工潮和雍澄軒違規銷售過後,和黃及長實在5月21日長和系召開股東會。吸引記者眼球的,除了是李嘉誠的發言外,還有社運人士周諾恆(Jaco)跟李嘉誠及李澤鉅對質。有小股東授權他進場,他趁機大聲問李氏父子:「係咪會繼╳續搞外判」、「係咪會繼續剝削勞工」、「係咪會繼續逃避僱主責任」。

「股民社會」vs.「公民社會」

Jaco被保安驅趕是指定戲碼,但有小股東竟然叫他「去死」、「走啦」,倒叫他有點驚訝。難怪打工皇帝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健寧隨即「食住上」,說「唔好聽到佢出聲」,跟有小股東拍掌,全場掌聲雷動。他打了個比喻,場景猶如在劉德華歌迷會內,他突然高叫「支持黎明」。

還記得有經濟學者批評,碼頭公司和和黃拒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公司刻薄員工,更不照顧員工職安健;還記得有民間團體要求社聯褫奪碼頭公司「商界展關懷」的資格;還記得那800萬的碼頭工人罷工基金,證明相當多的香港人支持碼頭工人罷工。縱然市民未必完全認同工人的訴求,但也樂見有群體敢於向碼頭公司、其大股東和黃,以及李氏父子,以至地產霸權說不。我以為有不少股東趁機質疑公司營運手法。

我問Jaco,他說當天股東會,出席的不少是長者。他們知道李嘉誠抱恙,也表示擔心。他感覺這群小股東長期持有股份,也投資了相當多金錢(用150天平均值計,長實每手要118,300元,和黃每手要81,780元),看來對長和系很忠誠。

他以往也有到領匯股東會示威,但經驗是天淵之別。他估計可能領匯惡名昭彰,而且面世時間短,每手成本也較少(用150天平均值計,每手只需20,630元),小股東沒有那種長情。他憶述衝擊會場時,還有小股東和應支持。不過,污名未能打擊領匯,最近4年股價大漲小回。

學者潘毅早在批評領匯上市時,已經點出「股民社會」與「公民社會」的鴻溝:小股民不願見到有人搗亂,一個合理推論,是他們其實不願看到社會動盪。這會拖累公司業務,拖累公司收入及股價,令他們各項投資收益減少。再加上香港的消費者運動薄弱,財團「睇死」人們不敢造反,未必無因。親建制的商界也用此來嚇怕人不要佔領中環。

透過投資達至社會目標

其實,外地正推廣另類的投資,嘗試結合投資需求、企業融資及社會效益。去年年底出版的《墟.城市》,用了相當篇幅介紹如何透過投資達至社會目標。一個例子是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IB)。簡言之,SIB是由私人資金投資預防性的公共服務,例如減少犯罪率。這種債券需要政府參與。它不會產生直接經濟利潤,但會產生社會效益,減低社會成本,並且有一系列成效指標。投資者的回報,就由公帑而來。如果沒有成效,投資者就沒有收益。

不少文章(包括民政事務局長的網誌)也推介了為減低英國社區犯罪率而創立的社會效益債券。在2010年,英國的非營利組織Social Finance推出了一項融資工具,目標是減低劍橋郡Peterborough釋囚再犯事的比率。這組織從17個慈善機構以及個人籌集了500萬英鎊。計劃會運作6年,資金會贊助其他非營利組織,向服刑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輔導及就業訓練等。如果計劃能令釋囚一年內的再犯事比率降低7.5%,投資者會在2014年得到首次回報。收益就是政府因重犯比率下降而節省下來的錢。比率降低愈多,回報率愈大。計劃本身也定期提供數據,定期告知重犯率以及就業訓練進度等。本月10日《經濟學人》的部落格也跟進了這個計劃,指本年4月,更生人士可以參加培訓課程,學成後獲得與建造業相關的證書。

一個想像:全民集資,抗衡領匯

這種融資模式,既能減少政府初始開支,又能容許投資者選擇一些對社會有益處的投資方法。再者,債券定下較長時間,非營利組織不用擔心計劃中途會被削減開支。

當然,這些投資工具,仍然是新鮮事物,還需要時間試驗及普及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防止這些投資工具過於複雜,或者發債者為了令產品最終有回報,中途扭曲數據(用前段的例子,就可能是警察故意不執法,人為降低再犯事比率)。

《墟.城市》正正回應了如何重掌社會資源的問題。其中一位作者韓江雪認為,在回購及私有化以外,地區商場其實有很多營運方式,其中一種是建立新的投資信託基金,由政府擔保進行低息貸款,甚至向市民和社區公開集資,依循社區需要經營商品和服務,與領匯直接競爭,促進地區經濟。經營場所可以是政府土地,或者直接租用領匯物業。業務應邀請社區居民和使用者參與,管治開放而透明。基金大部分收益要留在社區之內,而非落入大股東口袋。整個想像當然粗糙得很,這需要集思廣益。

政府快將第三度推出通脹掛債券(iBond),連同過往兩次,合共發行300億元。認購愈見踴躍,足見小額、回報不高但風險低的投資工具受到大眾歡迎。希望有人更進一步,想出有創意,又有社會效益和鼓勵民眾參與的投資工具,重新結連股民社會和公民社會。

Friday, May 17, 2013

陳健民: 政改懸崖與和平佔中的意義

政改懸崖與和平佔中的意義
陳健民
明報 | 2013-05-13| A28| 觀點| 思潮

到了今天,仍有許多朋友對我參與和平佔中運動百思不得其解。他們覺得社會上出現政治分歧,正好是由我這類學者提出折衷方案、促進對話,何以要走進浪尖搞什麼公民抗命?採取非常手段爭取普選,是因為我覺得香港已到了一個臨界點。早前美國出現「財政懸崖」時,各黨派都擔心大難將至,被迫放下歧見、協力搶救危機。最近因為議員拉布,梁振英亦提出財政懸崖之說;但他看不到的,是香港正面對一個「政改懸崖」——假如這次有關2017 年特首選舉方法改革失敗,香港會跌進一個高速下沉的漩渦。和平佔中便是要警告各黨各派必須放下歧見,為這城尋求出路。

梁振英的誠信沒法代替制度的制衡

今天我們的政治制度已無法治理這樣一個多元開放又充滿矛盾的社會。特區政府的領導層缺乏監督制衝,造就了像曾蔭權、許仕仁、湯顯明等一群為討好權貴而不惜破壞公職人員多年來恪守的公共精神的人。我們對一般公務員收受利益、酬酢等有詳細規定,但對於頂層官員卻缺乏監管。我曾任廉署諮詢委員,認識一些廉署朋友,他們都是品格正直、敬業樂業的人。目睹湯顯明任專員時那種官架子、送禮風,痛心疾首卻敢怒不敢言。當然,廉政專員只向特首負責,曾蔭權在任時比湯更敢於接受款待,甚至不避嫌要入住財團為他準備的退休大屋。如何期待他能整頓朝綱? 至於對特首本人的監督,中央在回歸後基本上是放手不管,特首大可自把自為。直至2003 年七一遊行後,中央開始深度介入香港事務,特首與大陸官商交往更趨頻密,以另一方式引發腐化的危機。梁振英以為只要與前朝切割、本朝奉行節儉便可。但事實是他的誠信沒法代替制度的制衡,更不要說保證以後不再出現另一批曾許湯了。香港還不實行特首普選,如何監督這些失控的權力? 如果沒有普選,憑什麽令政府回應社會的訴求,打破財團的壟斷,締造一個更平等的社會?

弔詭的是,這個政府在拒絕社會監督的同時,亦沒法在社會上獲得到足夠的支持。小圈子的選舉被土共和財團壟斷,為保票源,特首候選人即使落區做公關頭上都戴着金剛箍,無法透過選舉工程動員社會力量支持政府施政。回歸後3 位特首,在議會上與有六成市民支持的泛民從親疏有別變成敵我矛盾,在社會上亦與公民社會關係日趨緊張,抗爭無日無之。其實現代社會多元複雜,政府任何舉措都會「順得哥情失嫂意」。西方政府即使有足夠民意授權去推動爭議性政策,亦面對愈來愈網絡化的公民社會的挑戰,必須學習「調適型領導力」,讓不同持份者商議解決方案、共同承擔後果。相反,特區政府一方面仍繼承政務官精英心態,以閉門造車為傲;另一方面歷任特首亦與社區缺乏深入的聯繫,推動政策時往往孤身上路,沒有政策伙伴願意同辱共榮。面對民意反彈,缺乏認受性的政府因為心虛便猶豫不決。想一想當年八萬五和今天港人港地政策,理應有不少泛民政黨、學者以至公民社會願意支持。如果有這樣一群政策伙伴,政府在制訂政策時會更能「落地」、政策出錯時會更快得到信息回饋、政策失敗時可共同承擔責任。但今天不少社會精英都覺得走近梁振英都有"guilty by association" 之感,如何期待這樣的政府能大展拳腳,福為民開?

一個又缺乏監督又缺乏支持的政治體制無法治理香港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年輕人在地產霸權、社會空轉、苦無出路的鬱悶中亦愈趨躁動。更為重要的,是被公民/ 通識教育啓蒙的一代,已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公平的政治制度,強暴地將大部分市民排除於外。最近我面試一群成績非常優異的中學生,聽他們批判功能團體令議會不代表民意、拉布的合理性、反國教的意義等等,令我感到北京如何築堤防洪,民主潮流真是勢不可擋。而只要多在網上瀏覧,便會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覺得只有更「勇武」的抗爭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而即使香港不能獨立,亦只有全面抵抗大陸化,甚至以「蝗蟲論」攻擊自由行,才能保住香港的核心價值。在這樣一個情勢下,中央如不顧國際社會對普選的理解,要在2017 年特首普選的提名安排中強加限制令泛民無法參選,後果會是怎樣? 泛民當然無理由投票支持這樣的一個方案,政制便會原地踏步,只能等待2022 年的另一輪政改。而根據人大常委的決議,立法會普選要等到特首普選後才能進行,亦即是2024 年。香港能等嗎? 年輕人會等嗎?

只要我們將眼光投向前方,你就會見這次政改失敗後,年輕人如何在街頭衝向警察、更多自由行客與港人吵鬧、中產階級日生厭煩而思考要不要下一代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如果你還是想像不到,我可帶你去一個場景——月前《陽光時務週刊》舉辦了一個佔中論壇,在現場的一位記者向我如此描述:本土運動旗手陳雲演講時,愛港力支持者大吵大鬧;愛港之聲高達斌說話時,本土運動支持者便報以噓聲;到長毛發表演說,兩個陣營都同喝倒采。而當温文爾雅的戴耀庭解釋「和平佔中」時,現場人聲沸騰,沒有人認真聽他說話。「兩極分化,中間力量迅速消散」,這便是政改失敗後未來香港的圖像。

愛與和平的真諦

「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便是要以非暴力但強烈的方法提醒北京和香港各界人士,我們正一步步走向政改懸崖。運動要建立一個收集和表達民意的平台。我們亦不惜用非暴力公民抗命方式來守護普選的國際標準此底線。我們會透過商討日(deliberation day)讓市民討論政改方案,亦會透過公民授權讓市民在街頭或網上對方案投票。我們亦期待立法會各政黨與中央及特區政府,協力尋找一個既符合《基本法》亦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方案。

可惜自運動開始以外,除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能掌握形勢的險峻外,北京和本地建制派只懂埋首沙堆、危言聳聽、惡毒攻擊甚至以拘捕和平佔中的義工來製造白色恐怖。有部分人帶着善意表示擔心運動「和平開始、暴力告終」,而看不到硬要在香港實行大陸式的普選,佔領行動是一定會發生的。現在由我們三子發起「和平佔中」,比起由年輕人帶領,究竟何者更能避免暴力衡突? 因此,有人說我們「持刀逼婚」,是完全不理解愛與和平的真諦。我們手執的是一支短棒,不是武器,更不是刀。我們所做的,就像古代村落的夜巡者,竭力敲鑼打鼓,警告村民不要沉睡。因為,災難正在發生當中。

作者是學者、和平佔中發起人之一

Sunday, May 05, 2013

聖雅各福群會陳炳麟

生活達人﹕守護長者 這社工很前衛
2013年5月5日

【明報專訊】陳炳麟做長者服務,是前衛的。

在做青年服務「才有前途」的年代,他投身長者服務;在社工頻頻出勤派棉被的冬天,他把平安鐘帶來香港;在人人認為長者忌諱談死的時候,他發起免費影車頭相,帶老友記揀定山地棺材。

所以,社福界大概沒人不認識他,而跑過社福新聞的記者,一提起陳炳麟,還可背得出他的手機號碼。

多年來,他放工就聯絡傳媒找幫手,放假例必出動做服務,陳炳麟口中的盡本分,其實早就超越社工這份工應有的。

儘管曾經患癌,儘管已退休,六十四歲的他,仍是好動如昔,近來又前衛地搞捐贈遺體。

今天見面,他還是這一句:可不可以刊登我的電話號碼?

非誠勿擾

陳炳麟說,他的舊手機已在退休時留給聖雅各,新手機5115 9954,同樣是熱線,24小時不關機。

不過,記者還是想多事一句,非緊急的電話,請盡量不要在夜半驚醒他,事關話說某年某月,凌晨三點,有個想測試他誠意的人,專誠致電熱線閒談至天明。

離經叛道三十年

老人家這題目,不是太多人感興趣。電影如是,新聞如是,就連讀社工的人,選專門長者服務這一範疇的人也不多,尤其在陳炳麟讀社工的年代。

時間倒帶至三十七年前。陳炳麟在課堂上跟導師說,他將來要做老人服務。「我和他嘈得厲害,他認為我應該選擇青少年服務,前景好一點。我跟他說,每個人都會老,身體、經濟開始無助,當他沒能力照顧自己,社會便不屑一顧,這不是一個人道的社會。你有今日,都是前人貢獻的,社會應該飲水思源。」最後,導師沒被說服,陳炳麟沒退讓,他打開課室大門,拋下一句,「我不讀了」。

陳炳麟相信,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選擇。他在讀社工以前,曾在當時的巿政局上班,但他寧願不打政府工,想要落手落腳服務有需要的人。「我不讀了」只是晦氣說話,畢業後,一九七七年,他一頭栽進長者服務,在聖雅各福群會做家務助理——說的不是現在流行的鐘點打掃,而只限於給長者送飯。「我走勻全港島,每日只送到幾個」。

陳炳麟不滿足的,除了是服務的量,還有質。「我們只送飯,那戶老人家有什麼其他情,我們完全不掌握。」於是,他放工後找些義工做支援,定期上門探訪老人家。他說,上司當然不贊成他花時間精神做分外事,「但我放工才做,上司奈我唔何」。不止上司,連同行都曾投訴過他的作風,「我們義工隊公餘做的cases,比其他機構全職社工接觸的還要多」。

訪美引入平安鐘

當然,即便陳炳麟做得再多,都只是冰山一角,一九七七年,香港老人人口有近百萬。提起人口老化,社會一直側重於公共醫療負荷、社會保障不足等。翻看資料,一九七二年,政府曾成立工作小組研究長者需要,到了八○年代後期,政府才陸續擴展長者社區支援、開設日間護理中心等。

陳炳麟的社工路,就是這樣離經叛道地走了三十多年。他千方百計讓服務更加到位,上司反對,他就不厭其煩再三游說;資金不足,他就四處籌集經費。九六年的嚴冬,香港有上百個老人凍死,非政府機構的安老院和護老院,自發在寒冷天氣下為長者提供短暫住宿,而陳炳麟就更進一步,把早年在美國看到的「平安鐘」帶來香港,「我在當地探訪老人時,看到婆婆家裏的電話下,有一個四方盒,原來那是一個求救裝置」,讓長者無論在什麼季節,在家裏一旦遇有危急情都可即時求救。而他最引以為傲的獨居長者家居維修義工隊,最初亦是在無資金、零義工的狀態下,由陳炳麟用公餘時間一手一腳成立。

誰說義工不能麻甩?

「婆婆指水龍頭問我,漏水怎辦?我不是專業,啞口無言,只說可以替她找水喉師傅。婆婆當然唔願,又要花錢。」很多事情,陳炳麟雖然無能為力,但他一直記在心中,沒有選擇視而不見。「有些婆婆的屋企,及腰位置的牆壁,處處灰黑——她們行動不便,在家裏行走要扶牆壁。」

八九年,他建立了第一支義工隊伍,全都是三行工人,專責在下班後或假日,上門到獨居長者寓所,修理各種家居問題。萬事起頭難,招募義工之初,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那個年代,義工是什麼人居多?白領、有學養,斯文人。外表粗糙,開口說話先問候你阿媽的,人人都覺得不可能。即使他們肯,你也擔心他們做事無交帶。但我正需要他們的技能,我覺得,他們『衣履不整』,都只是工作所限,難道他們要打呔著西裝去裝修?」陳炳麟情商一份報章替他登新聞宣傳,報道刊登後,居然一呼百應,義工隊第一筆捐助亦是由該份報章捐出。他說,他們的維修義工名單一度有七百五十人,雖然三行工人粗魯麻甩,但爽快效率高,開工的場面,有時比黑社會「曬馬」還威風。「高峰時,手上有幾個地盤,一日有七十幾人同時開工,可以做四十個單位,替長者的新居裝修的話,四至五個師傅一組,最快四十五分鐘就起貨﹕鋪膠地板、安裝毛巾架、刀架、筷子桶、光管。」雖然陳炳麟說這些都是簡單工夫,但跟我對裝修動輒要兩個月的認知,落差仍然太大,「就算『他他條條』,個半鐘乜都做起了」。不過,簡單不等於求其,「一,我不希望老人家的屋企罨罨耷耷,起碼有膠地板;二,起碼要光猛,減少引起家居意外的風險。」陳炳麟帶領的家居維修成功,不單是長者受落,政府新建的公屋單位,有些也按陳炳麟的模式裝修。

面皮厚的功勞

讚陳炳麟有毅力、偉大,為香港長者付出很多,他總一口否認﹕「我只是做本分而已。」但有一個優點,陳炳麟在兩小時裏卻認叻了幾次——「我最唔怕面皮厚」,然後摸一摸臉頰,低頭一笑。面皮厚,不怕被拒絕,是一門學問,不是人人天生就懂得,陳炳麟的常對自己說,「我做的事情不是為自己,而是想幫人」。有很多個晚上,陳炳麟下班回家,兒子在客廳做功課,他就躲進睡房繼續打電話,找傳媒、找義工。放了工也不眠不休,因為他要爭分奪秒,找更多資源實踐自己想做的事,「但我有原則,只打到晚上十一點」。這樣也好,再怎強的鐵人也會累吧?「不。人家要睡覺要休息,我不能三更半夜也騷擾人。」

高興的「小女孩」

家居維修隊成功,也是面皮厚的功勞。義工隊到今天仍未結束,當中遇過不少難題,例如金錢,例如權力。他最記得,○三年SARS期間,他曾打電話給當時的社會福利署署長,希望政府能提供資助,對方第一句就說,「陳炳麟,我無錢呀!」陳炳麟說,他當然死纏爛打,直至對方答應他嘗試找找。不久後的一個早上,署長回電﹕「找到錢了!」陳炳麟形容,她報喜的聲音高興得像個小女孩。「(○三年)政府辦清潔大行動,一次過撥款逾億元,當中有一部分撥給聖雅各的義工隊。」當時的社署署長,是今天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

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幫助老一輩,讓他們的生活有尊嚴有質素,陳炳麟的滿足感就從這裏來。而推動他繼續做下去的,不少得他當中遇見的很多好人好事。「這個社會有很多人有心,只是他們可能沒方法、沒渠道。」而有很多人其實是善良的,不過他們對於自己不熟悉的,起初難免有戒心。陳炳麟又說了另一個高官的故事,這次的主角是房協主席鄔滿海。

「我在一個場合遇到他,就冒昧上前認識,說『不如改天傾傾偈』。這些情,他們高官很少會拒絕。約好了時間,我上他的辦公室,想不到他如臨大敵,找了個保安員、秘書,和兩個員工,尾隨我入房。他以為我來找晦氣!」陳炳麟向鄔滿海說,他們上門裝修,公屋管理員往往懷疑他們用意,義工無法上樓開工,房協公關又拒絕打開方便之門,唯有請求主席幫忙。鄔滿海防備意識之高,雖然跟在屋前線把關的保安員同出一轍,但陳炳麟說,「他亦是講道理的人」,那天以後,鄔滿海向聖雅各發了一百張義工證。

身後事 身前處理

陳炳麟衣著隨便,「牛記笠記」,揹一個背囊就跑一天,驟眼看他,還像他常提在口邊的三行工人。可是,他心細如塵,多年來,他遇過很多老人家,知道他們生活不好,自己能力卻有限,不止一次,他耿耿於懷,直至今天。「又有一個婆婆,在醫院託人找我談身後事。我沒這方面的知識,兩次都推掉了。」他曾告訴婆婆,食環署自會處理她的後事,毋須擔心無人理。而陳炳麟當然知道,婆婆其實不想這樣「被處理」。多年以後,陳炳麟退休前,聖雅各終於有了為長者提供殯葬服務。

長者天使變身抗癌勇士

為老人服務,難免觸及死亡,這亦是其中一個面向令長者服務不受社工歡迎。「你看我好像沒感情,是吧?」陳炳麟每知道有公公婆婆離開,都只說一句,「係咩?走呀?」他說,他並不是特別能看得開,只是知道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人人都會死,傷心都無補於事,不如努力工作。」六年前,在他認為自己狀態最好的時候,患上了鼻咽癌。他說,治療過後,他還是如常過日子,癌症並沒有為他對死亡的看法帶來多大衝擊。「那時候,我對在美國生活的兒子說,不用來探我,我死了也毋須回來奔喪。」「我不是悲觀,我也不想死,只是命運這樣選擇了我要這樣離開。」

六年後,病算是穩定過來,陳炳麟退休幾年,受不了天天在家呆的日子,蠢蠢欲動,滿腦子新點子,繼續前衛。「很多人知道捐器官,但不知道原來可以捐遺體」。他說,醫生能懸壺濟世,多得有遺體可以學習解剖,了解人體。香港大學醫學院解剖室裏的「存貨」,大多是無親人認領的露宿者遺體,「讓更多自願的人捐出遺體,不是更好嗎?淑梅姐(車淑梅)已經率先簽字答應將來捐遺體了」。於是,陳炳麟近來又忙忙碌碌搞記者會,今個月又出了本新書《居家護老心得》。截稿前,陳炳麟的手機接不通,他回電時說,「剛才有個後生仔打來說想做義工,所以接不到你的電話。」掛線前,他在電話裏問第五次﹕「你是否會登我的手機號碼?拜託了。」

文 陳嘉文

圖 李澤彤、受訪者提供

編輯 沈可媛

Monday, April 15, 2013

守護龍尾大聯盟

龍尾保育價值升
蘋果日報

原定去年底動工的大埔龍尾泳灘工程,因為守護龍尾大聯盟要求取消工程環境許可證,工程標書延期到今年6月。大聯盟今日再披露新證據,力指龍尾不單是管海馬的棲息地,更是牠們重要的繁殖地。

大聯盟將過去幾年在龍尾拍到的管海馬照片,轉交給澳洲專家鑑定,結果發現部份管海馬受孕和懷孕的過程,更發現到年幼的管海馬,批評政府指龍尾只屬管海馬棲息地的說法荒謬。大聯絡又發起簽名運動,已收集到二萬個簽名反對工程,當中有七千人是大埔居民,反駁政府聲言建泳灘是回應居民要求的說法不符。大聯盟要求政府到6月撤回建灘工程,否則不排除會申請司法覆核。

大聯盟又將過五年多保護龍尾的過程,輯錄成新書《尋龍見尾》義賣,收益將撥歸未來的保護龍尾行動

Sunday, April 14, 2013

光房 Light Be

投資物業租基層 商人辦企業 
經濟社會效益兼得(光房系列報導二之一)





(獨媒特約報導)到了藍田的居屋單位,按門鈴。門開了,兩個可愛的小男孩擁抱我們的腿,阿娟和Ricky在聊天。還有兩位同住婦女阿琼和阿英,分別在看電視和在廚房弄食材。Ricky(余偉業)是這家屋子的二房東,也是創效企業「要有光」(社會地產)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婦女和小孩是合租三房客,來自三個基層單親家庭。單位業主是一名私人物業投資者。整個計劃透過私人市場,善用地產資源,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解決貧窮問題。

具體來說,地產資源,是指投資者的物業單位,即是「光房」。單位以合租形式租給有迫切住屋困難的單親家庭,而租金是按個別受助家庭的負擔能力而定。

創造基層租務市場

「要有光」在2010年成立。用私人樓宇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似乎有點難以置信。Ricky固然認同政府應該幫助基層市民有基本住所,但眾所周知,現在香港沒有租金管制租住權保障又偏袒業主。他看到香港私人租務市場缺乏供應合宜住房給基層家庭:「要麼租金太貴,要麼環境太差。我希望創造這市場。」



為何會是Ricky開始這大計?他說他願意嘗試新事物,看到有市場需要,之前在商界工作時,接觸不同群體及思維,聽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ad Yunus透過微型貸款改善孟加拉窮人生活的分享,妻子大力支持,也是原因。他現在全職營運「要有光」業務。在記者會過後,陸續有人跟他洽淡出租物業。有 兩家在港島的光房在3月底入伙。也有一些社福機構查詢能否轉介個案。

光房租客為單親家庭

到現在,光房受助對象是單親家庭,因為這個群體的住屋需要最殷切:「在惡劣環境下,女性和兒童容易成為受害者,而在兒童時期成長出現問題,在青少年時間才 解決,需要的資源會更多。此外,如果有成年男性在合租單位,女性或許感到不舒服。要排優先次序,選擇女性和兒童是自然的。」再者,如果婦女是新來港人士, 她們不符合申請公屋資格,只能租住私人樓宇。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顯示,月入少於6,000元的單親女性有12,168人, 當中只要有5%居住不適合住房,那已經有600人,還未計其家庭成員。以每個光房容納3個家庭來計算,香港需要張羅200個光房。Ricky 看準了這個market niche。用另一個角度看,是政府一直沒有提供或規管市場,讓基層單親家庭得到合宜住房,才有這個niche。

他知道政府未來會興建公屋,但政府猶如航空母艦,改變方向需要時間,至少由填海造地到入伙還有數年。這段時間需要有方法照顧基層住屋需要,由私人市場處理較有效率。

對他來說,長期居住公屋或購置物業,未必是基層最好的選擇,因為日後生活或會出現變化,租住房屋數年更配合特定生命階段的發展。他希望日後光房越來越多,不用輪候才能入住。


今回採訪的居屋單位,實用面積554平方呎,三房兩廳。

成為光房租客,條件有三

參與光房計劃主要有三個條件:個案住屋需求越迫切,預計在參與計劃後幫助越明顯,以及家庭遷往新社區會否造成不良影響,例如要付很多交通費才能上班或教會。不過,因為現時光房數目有限,有時即使遇上有需要的家庭,也因為光房面積不合而未能居住。

以阿英兩母子為例,兒子在唸大學,只靠母親收入養家。光房可以讓兒子專心學習,畢業後可以掙錢,分擔財政壓力,自力更生,又騰出光房給其他家庭。阿娟和兒子誠誠之前住在馬頭圍舊樓劏房,地方小而且天花漏水,晚上睡覺常被木蝨咬到,居住環境惡劣(見另文)。連同另一對阿琼兩母子,三個家庭在民間團體轉介下,認識「要有光」。Ricky認為有民間團體介紹,業主對住客較有信心。三個家庭跟業主互相認識,又在嘗試同住順利後,才簽租約,最長3年。



阿娟丈夫年前過身,兩母子搬往馬頭圍劏房,居住環境惡劣。在同根社介紹下,現在住在光房,誠誠也有地方玩玩具。母親感謝Ricky,又繼續在同根社當義工。

租金釐訂透明,租戶按能力交租

「要有光」是一間公司,同時是二房東。賺錢方法就靠租約差價(見主題圖片)。簡單來說,業主放租單位,「要有光」向大業主交租,租金低於市價。「要有光」 再向光房租客收租(例如今次的三個家庭),收到的租金多於繳交的租金,差額就是公司收益及單位管理費。Ricky強調兩點:第一,是業主完全知道光房租客 交多少租金給要有光;第二,光房租客的租金,是租客負擔得來的,例如多數只收取綜援戶租金津貼。因此,光房的單位一定要合租,而單位能夠容納不同家庭。

著重成效評估

Ricky自言不懂如何評定社會效益,例如光房租客入住前後的生活質素變化,於是找來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協助評估計劃成果,透過觀察首次光房運作, 構想指標。「做好事一定要有效益,我是商界出身,問題是追求甚麼效益,很多人想到效益就是經濟效益,我想到的是社會效益。」他說。

創投基金支援:人和網絡

「要有光」是「香港社會創投基金」(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SVhk)的其中一個項目。基金本身聚集了各類專業界別人士,支援各項創新事業(其他項目包括「暗中作樂」和「好單位The Good Lab」)。Ricky強調人和網絡十分重要:「這家光房業主和社福機構也是靠SVhk網絡認識的。後來多了宣傳,人家就直接找我聯絡。」計劃也有律師協 助解決租約等法律問題。他相信不少人也願意幫人,每個人也有才能。「要有光」是一道橋樑,配對人手和物質資源。「其實不少業主持有的私人物業,不少都是空 置,但不懂得如何好好運用,你叫業主捐出來,似乎不可能,但樂意借出來幾年,改善基層環境。」他說。

除了業主和社福團體外,其他義工也可以參與光房計劃,例如幫小朋友補習,幫助單位裝修,安排住戶參與社會活動,介紹工作及課程進修。

社會網絡:致勝之道及挑戰來源

整個光房計劃其實是一個business model,但要同時達到社會效益,不是要求公司要「賺到盡」。這個model的成功之道,在於對象及人際關係。受惠對象是單親基層家庭,而且過往居住環 境惡劣,一般較易得到媒體和人們體恤。業主跟Ricky認識,相信「要有光」妥善安排租客;民間團體則要挑選能夠和平共處,以及有脫貧、助人自助信念的租 客,以符合計劃目標。「要有光」本身是SVhk項目,有一群專業人士扶助計劃。出奇的是,「要有光」投入的金錢其實很少,多的反而是時間和精神。計劃的風 險其實很低。

當然,人的能力和網絡有限,單靠Ricky和「要有光」發展基層租房,難免過份樂觀。理由簡單,人際關係是難以複製的,人家是相信你,才願意參與計劃。可行辦法是化整為零,複製business model,很多人運用各自網絡撮合不同團體。

光房計劃不能完全解決住屋及貧窮問題,但其創業意念及著重社會目標,短期解決基層家庭住屋需要,也許比大公司高喊著重社會責任,卻不關顧社區及僱員健康,更顯商界關懷。

採訪、撰文:易汶健、autumnyu
協力:Melody Chan

假面學生做慈善

假面學生做慈善
蘋果日報 2013年04月12日

美國少女Suzy Lee Weiss報考長春藤大學被拒,憤怒地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大力鞭撻收生制度的虛偽,這種「發爛渣」式的報復行徑,做法可圈可點,但文章點出一些關於學校參與慈善活動的觀察,卻相當令人會心微笑。近年香港的教育制度也不斷強調多元發展,學生要走出校園、幫助貧苦,但當助人只為求分數和美化個人檔案時,假慈善的虛偽只會令學生變得更冷漠。

女兒就讀的是國際文憑(IB)學校,IB的其中一個重要原素是CAS,即創意(creativity)、行動(action)、服務(service)。請注意,這個元素除貫穿學校課程外,在考取預科文憑試時是需要計分的,服務時數不足便畢不了業。小悠、小芊初進學校時,那種關愛弱勢社群的氣氛,很令我們感動,每次學校籌款,我們都篤信力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當學校規模越來越大,籌款模式開始變得花樣百出,Suzy在文章中提及的fun-runs、dance-a-thons、bake sales,通通都有;也陸續出現一些我們聞所未聞的慈善團體,雖然未至於如Suzy嘲諷的「為露宿者的寵物提供獸醫服務、為剛果的猩猩籌款,又或關注冬天嘴唇爆坼問題」,但也足以令人由大開眼界以至感到麻木。

漸漸發現,這各種各樣的籌款活動,對學校、對學生而言,都帶有交差味道(國際文憑組織IBO會定期派員審視學校,以確保其教學與IBO訂定的原則一致),所以籌款活動寧濫勿缺,最重要是參與時拍張照片,擺上學校bulletin以資證明。好友M的兒子同樣就讀IB學校,近日響應校方號召參加慈善跑步活動,卻發現整個過程古靈精怪。首先發起者並不着力呼籲同學參與,報名後基本上不聞不問,完全沒要求大家戮力募捐。活動當日發現,參加的原來都是發起活動老師的高年班子女和同學,好友一家盲舂舂的加入,像陌生人一樣格格不入。活動完了,各散東西。幾天後學校網頁上載了一則成功籌款的消息,各人的報名費變了籌款金額,功勞全歸幾位高年班學生,相信會寫進各人的CAS檔案內。

必須強調,慈善活動本身並無問題,絕大多數參與者也是本着助人之心參加的,但對我們的下一代而言,慈善公式化是否可以培育他們的同理心?花一萬元旅費去柬埔寨教導幼童英語,表面上很激勵人心,但原來行程只有五天,扣除首尾兩天的航程,三天的英語速成班,人們不禁要問:到底所為何事?

貧富懸殊、不公不義,以為遠在天邊其實近在眼前。如其攀山涉水,不如在家上facebook看看「碼頭的辛酸」,讓小悠、小芊明白,在現今社會,除了爸爸的工作是「講嘢」、媽媽的工作是「寫嘢」以外,原來還有一群叔叔是過着如此不人道的生活。

慈心善行應發乎內心,別讓下一代在內心籌組虛假的慈善團體,樂善好施未必如我們想像那麼遠,我們身邊已滿是需要援手的一群。與其花費數萬元旅遊別國貧民窟,不如將周遭的社會拉到身邊。畢竟,追尋公義應該是普世價值,而不是在乎於金錢價值。

蕭煒春
電郵 :terrysiu@appledaily.com

NGO的盲點

以理服人:NGO的盲點
蘋果日報 2013年04月11日

每捐 1 元給慈善機構,有多少直接幫到真正有需要的人?又有幾多會花費在機構的行政成本?相信是不少捐贈者心中的疑問。但以行政成本高低,衡量慈善組織效益,是否得宜?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就認為未必,無論是慈善組織、捐贈者,都需要新思維,去想想如何做善事。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香港最近就慈善團體立法研究,而在美國,對慈善團體營運模式,也引發不少討論。

答:美國著名非牟利組織籌款專家 Dan Pallotta最近在 Ted forum 做了一個非常震撼的演講,題目為「The way we think about charity is dead wrong 」。Pallotta 指出,美國的貧窮率過去十年一直維持在 12%,處處都是社會問題。但過去幾十年,NGO 組織無甚作為,未見對改善這情況有太大幫助。

開支受局限 影響功能

問:那麼 Pallotta 如何分析背後的原因?

答:他提出了多項社會對 N G O 的偏見 , 導致NGO 的行為文化受到局限,很難發揮機構更大的功能和創新能力。

第一點是 NGO 的薪酬架構帶來人才限制。Pallotta 說,社會認同商業機構可以巨額人工補償員工的貢獻,但是在 NGO 任職,就自然應該是 low pay 的,需要用理想和工作性質去維持動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史丹福大學 MBA 畢業的學生,平均十年後(38 歲左右 )的收入是 40 萬美元,但是一家慈善組織的 CEO 平均收入只有 8.4 萬美元。

如果是數口精的,就會發現投身慈善事業,倒不如在商業機構打工,然後每年捐10萬美元,坐在 NGO 董事會指指點點,又有面子,又可享 philanthropist(慈善家)之美名。Pallotta 認為,這就是我們社會價值矛盾之處。對於一位發明暴力電子遊戲的 CEO,一年賺幾千萬美金,又可以上《Fortune》雜誌。但是對於一個想消滅疾病的慈善組織 CEO,一年賺幾十萬美元都嫌多,甚至認為他沒有足夠的奉獻。

第二個大問題,是社會對於NGO經費的看法,尤其是認為籌得的善款應該花到受益人身上,對於所有日常經費開支(overhead),都顯得相當反感。

Pallotta 舉一個營銷的案例:在商業社會,推廣 、 賣廣告是必然的經費 。 當賣廣告的marginal benefit(邊際效益 )多於 marginal cost(邊際成本)時,推廣是值得的。

換一句話,一般的零售品牌可以透過廣告將產品的優點介紹給大眾。但是大部份 NGO 都不敢在傳統媒體賣廣告,怕提高了 overhead 成本。結果限制了 NGO 的營銷手法,不能夠讓廣大市民了解和參與。

1998 年,美國癌症協會只花了 100 萬美元,宣傳反吸煙相關的立法。同年,五大香煙品牌花在廣告、宣傳的使費多過美國癌症協會6,000 倍。

Pallotta 的總結是,NGO 其中一個做不大的原因是沒有投資在「做大個餅」。Amazon 在發展的時候,是不計成本地去擴張它們的服務,創立他們的品牌和規模,試問如果 NGO今天看到一個同樣有潛力的機會時,他們會否有同樣的膽識?

問:Pallotta 的想法,好像是要把 NGO 引入更多商業標準。Joe,你認同嗎?

答:Pallotta 為了 make a point,當然他的觀點是比較極端。早前香港研究監管慈善團體的法例時,也討論過應否監管 overhead 比例。但我覺得透明度更為重要,行政成本多與少應該受到監查,管理層應該要為行政使費,作出合理的交代,但毋須要去為行政成本去劃一個「硬指標」,更不應盲目下定論,以為行政成本越低越好,以此評定慈善機構的表現和社會貢獻。

另一點是,傳統思維會認為 NGO 管理人才,以及商業人才,來自兩個不同世界,薪酬根本不需要比較。但商業與 NGO 人才之間這條線越來越模糊,cross-over 越來越多,更多出身商界的人才創辦 NGO。

我不認為 NGO 沒有金錢的報酬,就一定請不到適合的人才。不過,NGO 對社會的貢獻不比商業機構少,當有 NGO 管理層的薪酬貼近私人市場時,不應該將之視為「不道德」。我們應該看他們在做出甚麼樣的貢獻,值不值這個報酬。

增加透明度 說服大眾

問:作為 NGO,應該如何去說服捐贈者去接受這一套想法?

答:我相信,不少人對 Pallotta 的說法,會覺得唔舒服。尤其知道大慈善團體的 overhead 比重較多,自不然覺得不滿善款未能去到有需要的人手上。

NGO 可考慮的做法,就是把捐款分戶兩個基金,一個是做營運,另一個給受助人,令捐贈者更清楚資金運用。

另一個重點是,機構與捐贈者要達成共識。香港社會也有很多人口老化、貧窮等問題,這些都是年月累積下來。若果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NGO 可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捐贈者是希望機構長遠發展,解決社會問題?或是將資源直接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機構一定要跟支持者說明機構的目標和遠景。

香港有很蓬勃的 NGO 生態,各種各類都有,資源非常分散。它們大部份的首要目標,通常是關注受助人數等指標每年的增長,同時也努力確保 overhead 低。

無論是商界或是其他捐贈者,近年從做慈善轉而重視 impact investing,除了幫助有需要的人,也關注到捐款持續性,正正反映慈善事業的發展處於轉型的階段。

有人批評利用 Pallotta 的商業觀點和手法去評估 NGO 是不應該的,但他的說法,仍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Pallotta 正正提醒我們,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源發展 NGO 這一行業,尤其慈善組織對於社會的最終影響是甚麼?

倪以理


Thursday, March 07, 2013

Tuesday, March 05, 2013

執垃圾遍地開花

執垃圾遍地開花
環保意識越來越強,類似Free Island免「廢」島的網上組織遍地開花,有街坊發起的,也有藝術家牽頭的。

執嘢
執嘢在網上發放物件的照片,讓有心人免費領取,還會舉辦以物換物會,讓參加者捐出物品同時,又可在場內拿走想要的東西。
https://www.facebook.com/jupyeah

劇場二手區
讓劇場及劇團人員交換二手道具物資,如傢俬、戲服、食具等等,總之搞舞台表演的物資,都可透過呼籲同路人捐出而得到。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393841383968178/

Geoexpat
這裏可找到家庭電器、傢俬等等。
http://hongkong.geoexpat.com

殘路
二手書刊交流平台,凝聚愛書人,自由免費轉贈、交換,或者平價出售、徵求各類書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ideroadhk

Artist Fee
藝術工作者Sin在灣仔富德樓收集別人棄掉的東西,有些讓有心人免費取走,有些回收做藝術創作。
http://www.facebook.com/ArtistFee

免「廢」島
免「廢」島Free Island:
https://www.facebook.com/thehanli#!/groups/freeisland/?fref=ts

免「廢」島Free Island快閃活動

元氣堂:垃圾當寶快閃任攞
蘋果日報 2013-03-05

看到在地攤上挑選的男女老幼,無不雙目閃閃發亮,專注挑選心頭好,就會發現免費的垃圾其實也有價值!只要你願意送出,總會為物件找到新歸宿,它們的生命不必在垃圾桶或堆填區止步。
記者:周燕 攝影:潘志恆

因為感動

一個下午,香港仔水塘道公園凝聚起一班街坊,一轉眼已經是一地貨物,林林總總,最多的是玩具、衣服、書籍、家居擺設等。公園入口掛着「與其封塵不如送人」的橫額,旗幟鮮明地道明這班街坊搞邊科。原來這是一個網上組織免「廢」島Free Island的一次快閃活動,任何人只要有東西不要,就可放在地上,任由別人取走。發起人阿暉是住在南區的普通師奶,不談大理想,只有小感動:「看到『無莊青年公社』、『Oh Yeah it's Free』這些組織的工作,我深受感動。『無莊青年公社』的年輕人,收集別人不要的傢俬雜物,然後送給有需要的人,分文不收,不計較付出,甚至搞到自己受傷。」阿暉於是萌生起搞類似活動的念頭。除了這樣的快閃活動外,Free Island這個facebook群組一直是一個溝通平台,網民有東西想送給人都可以拍照片後上載至群組,同樣,有甚麼想要,也可以在群組中呼籲。

不要計較

雖然是舊物,但不少衣服、家品狀況良好,當二手貨出售不是沒有市場,但阿暉考慮到:「就算只是賣一元,買的人都會計較,計較買到的東西可否超過一元這個價錢。」分文不收,善心會否被利用?另一發起人Celia坦言,曾經在另外一些類似群組中,看到有人徵求嬰兒奶粉,估計對方並不是真正有需要,而是可能用作變賣;也曾經在一次快閃活動中,看到有人準備好紙皮箱掃貨,「紙皮箱放滿了,他又拖篋來。」阿暉說:「不能夠計較這麼多,只要物件距離垃圾桶又遠了一步已經很好。惟有這樣想:你能夠賣到錢是你本事。」她的着眼點,還是減少製造廢物,「你拋掉一件東西很容易,但很多人因此而付出代價,好像堆填區、納稅人等。」

為了令這些送物徵物活動變得有意義,發起人定下了幾項大原則,包括提醒參加者想買新東西時,奉行「先徵後買」精神,先看看有沒有人願意送出,才考慮買新的;遠離垃圾桶,不輕易拋棄物件等等。當日有參加者高舉紙牌,希望徵求惠康印花,即被發起人勸阻。Celia說,Free Island反對參加者送出或徵求商店印花和折扣卡:「這些優惠都是助長消費的。」

小朋友不在意新舊

這代的父母都想把最好最新的給孩子,其實小朋友眼中未必很在意新舊。這個小小公園,最多的是婦女,其次是小孩,他們蹲在攤檔前,左挑右選,跟在玩具店沒有兩樣。兩歲的芷恩就拾到一個玩具相機,她的12歲哥哥也挑到一個恐龍玩具。另一邊廂,五歲的Hailey跟媽媽來散貨,把麥當勞玩具送給別人,自己也挑了一個粉紅色的小背包。

試過窮滋味

別以為發起人得把口,阿暉正穿着的上衣就是free回來的,「我試過拾到一箱別人不要的CD,然後free給別人,為了感謝物主,我寫了一張字條貼在𨋢口。又試過有次在街上,拾到一堆生果籃,然後又送給想要的人。」阿暉有一對三歲及一歲的孩子,全職湊仔,不談甚麼環不環保,只知道每件東西得來不易,「因為我試過窮的滋味,我現在也是住公屋,沒有試過不窮。」任職市場推廣的Celia則說,參與這些交換舊物活動前,她也是一個喜歡消費的人,即使不再喜歡,也不捨得送人,但參與這些群組後,學懂延遲慾望,在群組中等待到自己一直想要的東西,感覺份外興奮,「如果你送出的東西,有很多人表示想要,你會很開心,因為發現有人跟自己的品味如此相近!」

改善鄰里關係

阿暉和Celia都強調她們不是搞手,不過是facebook管理者,任何人只要有東西想送出,現身就行了,不少參加者想把物件交託她們管理,她們都一一拒絕。Celia說:「我希望參加者真的可以互相交流!平日他們可能只是撞口撞面的街坊,有了這個交流渠道,他們就可以認識對方。將來借豉油,也不怕沒有人借!」Celia七十多歲的爸爸也被女兒所感染,拿出幾十年前的經絡按摩器送給識貨之人。


免「廢」島Free Island:
https://www.facebook.com/thehanli#!/groups/freeisland/?fref=ts

Monday, March 04, 2013

粉嶺北新發展區寮屋居民關注組

關注組舉報東北發展涉貪
蘋果日報 2013-03-04

【本報訊】政府懶理反對聲音,發展新界東北,滅村迫遷,引發官商勾結的質疑。粉嶺北新發展區寮屋居民關注組指,政府在2007至2008年間正式提出發展計劃,但多間地產商卻有如「先知」,近十多年早着先機在區內囤地。巧合地,地產商收購的農地,均被政府考慮規劃作住宅用途。關注組昨天到廉政公署舉報,疑有人在發展計劃中涉貪,促廉署介入調查。

關注組由粉嶺區6條非原居民村落的寮屋居民組成。關注組指,上任特首曾蔭權在2007年施政報告中,正式提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但是多間發展商早於十多年前,已經積極在區內收購農地。

關注組參考政府諮詢文件所列的初步發展大綱圖,發展商持有的地皮,巧合地全數獲規劃為住宅用地。至於無人收購的地皮,則全被劃為政府設施和公園用途。

規劃資料疑外洩

關注組指,發展商似乎早已知悉政府發展規劃,針對性收購有望轉為住宅用途的地皮,質疑負責規劃工作的政府人員,曾將規劃資料外洩,讓發展商早着先機。關注組促廉署介入調查,並為土地發展制訂防貪指引。

健康空氣行動

團體促郵輪用低硫燃油
蘋果日報 2013-03-04

【本報訊】健康空氣行動昨日在尖沙嘴碼頭發起「咪當佢硫」簽名運動,促請郵輪公司於本港泊岸時轉用含硫量最多0.1%至0.5%的燃油。健康空氣行動會將收集到的簽名轉交郵輪公司及候任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

市民及遊客昨將黑氣球貼在一個大型紙板巨肺上(圖),寓意若不再採取行動,空氣污染將蠶食市民的健康。健康空氣行動指在2011年,本港空氣污染物的最大排放源頭來自船舶污染。據思匯政策研究所數字,停泊於尖沙嘴海運碼頭的郵輪全年約排放458噸二氧化硫,幾乎等同本港道路運輸全年排放量。若郵輪公司等遠洋船轉用0.5%含硫量的燃油,預期因其排放廢氣而引起的死亡個案可由385宗減至197宗。

關愛協會街頭大戰法輪功

關愛協會街頭大戰法輪功
蘋果日報 2013-03-04

【本報訊】法輪功昨日下午在銅鑼灣發起聲討香港青年關愛協會大遊行,關愛協會動員踩場挑釁,加上雙方各有網民及維園阿伯撐場,結果爆發街頭罵戰。警方要派出大批警員到場維持秩序,並架起鐵馬分隔雙方,擾攘至傍晚才結束。

近百名法輪功學員下午2時在東角道行人專用區集合遊行出發前,已有大批警員到場維持秩序,其間關愛協會動員數十名示威者踩場,並衝向遊行隊伍指摘法輪功是「邪教」,被警員勸止。遊行隊伍抵達政府總部,再派出代表到中聯辦抗議後和平離去。

警護送V煞成員離開

關愛協會在遊行隊伍出發後,將矛頭轉向在銅鑼灣法輪功街站練功的成員。有人高舉關愛協會橫額走到法輪功街站前,用橫額遮擋法輪功宣傳海報。法輪功學員不甘示弱,同樣高舉橫額遮擋關愛協會橫額。一時間如舞龍舞獅,龍爭虎鬥。警方恐爆發肢體衝突,強行收去雙方橫額,並架起鐵馬及築起人牆分隔雙方成員。

其間有關愛協會女成員強行衝擊警方防線,又聲稱被女警「襲擊」投訴,質疑警方維護法輪功。有關愛協會高層更向警方指揮官發出「最後通牒」,限令在十分鐘內清場,否則強行衝擊法輪功街站,惟最終未有成事。

數名戴上V煞面具及手持港英旗幟的網民也加入戰團,聲稱不是支持任何一方,只是對關愛協會侵犯法輪功表達自由看不過眼。多名「維園阿伯」在旁指罵他們是「走狗」、「漢奸」,其間有手持「收皮」紙牌的網民,一度想上前向維園阿伯挑釁,但被警方即時制止。數名V煞成員最後要由警方築起人牆護送離開。事件擾攘至傍晚,警方在雙方人員離去後撤走。

被指有左派背景的香港青年關愛協會近年成立,因不滿法輪功在全港多個旅遊景點設置街站,宣傳法輪功受中共打壓迫害,過去數月在多個相同地點旁邊設置街站,宣傳法輪功是邪教,雙方已多次發生衝突,不少市民也投訴橫額掛滿街道擾民,但有關部門一直未有積極跟進。

Sunday, March 03, 2013

We嘩藍屋「留屋留人」

We嘩藍屋「留屋留人」
戰前唐樓變身民間生活館

2013-03-02 成報
核心提示:灣仔是本港最早發展之地,新舊中西建築不停交替,保育活化歷史建築是香港大趨勢,灣仔「藍屋」乃活生生例子,它是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創新方法,來保育建築群。負責這活化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預計本年中展開復修工程,在2015年會完成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復建工作,屆時將命名為「We嘩藍屋」。

灣仔是本港最早發展之地,新舊中西建築不停交替,保育活化歷史建築是香港大趨勢,灣仔「藍屋」乃活生生例子,它是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創新方法,來保育建築群。負責這活化項目的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接受本報獨家訪問時表示,預計本年中展開復修工程,在2015年會完成整個「藍屋」建築群的復建工作,屆時將命名為「We嘩藍屋」。該處除了設有「香港故事館」及社會企業外,原本居住在藍屋建築群的居民都可以繼續居住;換言之,這裏不單成為灣仔社區的地標,更是連繫街坊的場所。港聞部記者黎浩良報道

「藍屋」是位於灣仔區的一系列唐樓,「藍屋」建築群分別包括「藍屋」、「黃屋」和「橙屋」,它們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

重現典型前舖後居布局

「藍屋」及「黃屋」是現今鮮有依然保存良好的戰前唐樓,現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能展現當年典型的前舖後居布局,即在地面層開設店舖,樓上各層則劃作住宅。藍屋是現今仍罕有地設有露台建築的其中一幢唐樓。「黃屋」的外牆設計別具藝術色彩,屋頂用木柱建成,並鋪上凹面的中式瓦磚。

聖雅各福群會於2010年9月提出申請獲得批准,並將「藍屋」活化成民間生活館,並會採用「留屋留人」的方式,居民日後都會繼續在原址居住。目前,「藍屋」仍有6戶人家,「黃屋」則有2戶,「橙屋」則已沒有人居住,合共有21人。

本報記者隨着聖雅各福群會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主任周希旋到「藍屋」建築群現場採訪,她說,「藍屋」建築群的修復計劃發展順利,現時工程的標書已經完成,在今年年初便會招標,期望年中可以開始工程,最快2015年中「藍屋」便可正式開幕。

周希旋表示,「藍屋」的復建工程需要建造基本的衞生設施,因為「藍屋」現時是沒有洗手間的,居民平日都是使用公廁;另外會增建廚房,將單位的後窗改為走火通道,並於空地加建橋、樓梯及電梯連接「藍屋」、「黃屋」和「橙屋」,並將底層向空地的圍牆打通。除了令「藍屋」成為符合政府樓宇安全基礎的建築外,也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生活空間。

她說,「黃屋」和「橙屋」將會首先進行復修,而當這兩屋復修期間,居民便會先搬到「藍屋」居住,待兩屋完成工程,緊接會進行「藍屋」的復修,屆時居民們便會到「黃屋」、「橙屋」暫住,從而令到這些原居民即時面對工程,也毋須離開自己的社區。

引入新居民展社區共融

除了原居民外,周希旋稱,「藍屋」建築將會引入新居民,但強調大原則是希望遷入的居民是認同「藍屋」建築群的理念,就是「社區共融、重視鄰里關係」等。「我們不希望將單位租出去後,那些租戶便早出晚歸,天天關上門在家就算,而是希望他們能積極參與社區的活動。」她表示,租金將會是市值的唐樓租金,而舊住戶則會有較相宜的價格。

現時「藍屋」建築群復修計劃主要由聖雅各福群會負責,另外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有限公司及「藍屋」居民權益關注組則負責協辦,各個組織各司其職,政府在當中則負責協調的工作。

周希旋特別提到「藍屋」居民參與的重要性,她表示:「因為「藍屋」復建後,是他們的居所,所以關注組會定期與建築師商談,究竟他們想要的房屋是甚麼樣子的,想要甚麼改變或保留甚麼風格,除了能夠保留「藍屋」的文化價值,也能尊重原居民的意願。」

優化食物銀行

張建宗﹕申請1億撥款
優化食物銀行

蘋果日報 2013-03-03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指,政府無意經營食堂,但會探討與不同機構合作的空間,並在未來數月研究如何優化食物銀行。

張建宗表示,現時社會上有不少由資助機構經營的飯堂,獲得政府及商業機構贊助。他稱6月會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財政預算案中預留的1億元,為優化食物銀行及食堂提供更多資源。

張建宗指,現時每月約有3,000人申請食物銀行服務,其中四成是低收入人士,兩成三是失業人士,一成多是新移民。有使用者要求延長,每半年只可領取6星期食物的規定,及希望增加食物種類,如多些新鮮肉類、蔬果,及提供一些街市現金券等。政府對這些意見持開放態度,未來數月會認真研究。

Friday, March 01, 2013

香港母乳育嬰協會

Hong Kong Breastfeeding Mothers' Association
母乳餵哺 父母驕傲

Mission
提倡餵哺母乳是婦女的權利,享用母乳亦是嬰兒與生俱來的權利。
宣揚母乳育嬰對個人,家庭,社會,環保及資源分配的有利之處,從而使社會風氣更能接受及支持母乳育嬰。
透過各活動及服務,向公眾宣傳及推廣母乳育嬰。
向政府及有關機構反映及建議有關推廣母乳育嬰事宜。
聯絡本地及國際推廣母乳育嬰之組織,以加強宣傳及推廣工作。

一九九六年三月,一群以母乳餵哺嬰兒的母親應邀參與一個名為「哺乳媽媽支援小組」的研討會。這群母親除了認識到更多有關母乳育嬰的知識外,更體會到如何運用親身經驗,加上心和關懷,去幫助有需要的母親及其親人解決有關餵哺母乳的問題。此外,亦可向大眾及政府,醫護人員及私人機構等反映婦女欲持續餵哺母乳所遇到的障礙,希望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能對母乳育嬰多加關注及支持。

有見及此,這群熱心的母親便組織起來,成立了香港母乳育嬰協會,以義務性質展開了推廣母乳育嬰工作,並註冊為社團。

website : http://www.breastfeeding.org.hk/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hkbfma/info

公共運輸業界綠色基金

綠色基金資助輪椅電動的士 (17:25)
環保署宣布綠色運輸試驗基金批出第六批申請,以資助業界試驗綠色運輸技術,當中包括首批可供輪椅上落的電動的士。

新獲批的十二宗申請包括試驗九輛可供輪椅上落的電動的士及七輛電動輕型客貨車,涉及資助額約1,200萬元。申請分別來自:

生機源(香港)有限公司
統一亞洲集團有限公司
中港口岸客運服務有限公司
駿達工程(港澳)有限公司
森柏工程有限公司
昌明土力有限公司
粉嶺車行有限公司
佳美航空膳食香港有限公司
葉耀坤
國建冷氣電業工程有限公司
大埔車行
偉傑貿易國際有限公司

基金督導委員會於一月舉行的會議上,支持以上的申請。

基金至今共有四十四個試驗項目,涉及資助金額共約7,600萬元。有關的試驗項目包括十四輛電動的士、十一輛電動巴士、十八輛電動貨車、二十四輛混合動力貨車、以及十二輛混合動力小型巴士。

目前,多家運輸營運商正為獲基金資助的四輛電動貨車和十四輛混合動力貨車進行試驗。

為鼓勵公共運輸業界試驗綠色的運輸技術,政府於二○一一年三月成立三億元的基金。基金接受申請的對象包括公共運輸業界、為其服務對象提供運輸服務的慈善和非牟利機構,以及貨車車主。試驗的技術可以是新類型車輛、以及與運輸業務有關的設備或機器。運輸營運商可申請基金試驗多種不同的綠色技術,每宗申請最多可獲得900萬元的資助,總上限為1,200萬元。

(即時新聞)

Monday, February 25, 2013

非牟利組織「齊惜福」

梁太牽頭善用廚餘
四大地產商兩參與

【明報專訊】特首夫人梁唐青儀去年牽頭成立非牟利組織「齊惜福」,推動廚餘回收,安排大批「梁粉」任執委,並邀請了多間地產商的「第二代掌門人」任專責小組召集人,日後地產商或會提供資金協助。恒基及信和等有代表參與,四大地產商(長實、新地、恒地、新世界)中,長實及新地未見在參與之列。

恒基新世界信和代表 任小組召集人

至截稿前,「齊惜福」未有回覆可曾邀請長實及新地代表加入。長實發言人昨晚說,暫未能提供有關資料。新地至截稿前未回覆。

梁太去年11月開設「齊惜福」,希望推動廚餘政策,但被外界指摘她有干政之嫌,最終辭去董事一職,改任贊助人,昨出席齊惜福的開展禮。

齊惜福將與工商界、公私營屋苑及學校合作,回收及再分發可食用的食物予有需要者,並將不可食用的廚餘循環再造成肥料。齊惜福邀得多間地產商的第二代加盟,除了被視為梁營的新世界發展執董兼聯席總經理鄭志剛外,過去在政治較低調的恒基副主席李家誠及信和置業執董黃永光,亦分別出任齊惜福的專責小組委員會召集人。

齊惜福:有捐款機制 議員﹕如畀面派對

齊惜福執委會主席梁祖彬說,身為贊助人的梁太,未來會推動組織的工作及籌款,又指梁太除了齊惜福外,同時也是60個非牟利團體的贊助人,不擔心會有利益輸送問題;而地產商現階段雖未有捐款,但日後或會提供資源協助。他又強調,社會透明度高,組織有捐款機制,以保持捐款者「no strings attached」(無附帶條件)。

不過,工黨何秀蘭形容齊惜福如「畀面派對」,「特首夫人話要捐錢,邊個敢唔畀面?」她指出,梁太在成立齊惜福時,矢言要推動廚餘政策,與政府作游說,即使她現在辭去董事改任贊助人,「角色衝突的成見難以洗甩」。何又擔心地產商會透過捐款予齊惜福,以換取某些特別利益,造成利益輸送。

「齊惜福」

地產商埋梁太堆 富二代撐齊惜福
議員憂變交換利益平台

蘋果日報 2013-02-25

【本報訊】中央「吹雞」要求支持特首梁振英,地產商也要埋堆。由梁振英太太梁唐青儀創立減少廚餘組織「齊惜福」昨天舉行開展禮,成員罕有包括多名地產商富二代如恒基李家誠及信和黃永光,齊惜福更表明或會接受地產商捐款。議員和學者質疑齊惜福將成地產商與政府的交換利益平台,深信部份財團為賣賬給北京而加入梁營的「畀面派對」。

記者:姚國雄

梁唐青儀去年11月靜悄悄成立名為「Food for Good」(齊惜福)的公司,一度出任這間屬於沒有股東的私人擔保公司的唯一董事,並四出約見環保團體,其後被質疑有利益衝突而辭任董事。

新世界信和或提供資源

齊惜福昨舉行開展禮,執行委員主要是「梁粉」及多名學者,罕見的是齊惜福專責小組委員會召集人名單,竟包括多名地產商、並來自唐營的富二代。

在特首選舉後即時轉軚的新世界集團,鄭家純兒子鄭志剛出任「教育小組召集人」;提名唐英年參選特首的恒基、信置兩大地產商也各有代表,恒基李兆基兒子李家誠出任「屋邨小組召集人」,信置黃志祥兒子黃永光則任「餐飲小組召集人」。齊惜福主席梁祖彬承認,新世界、信和、恒基等機構日後或會提供資源幫助,「但全部喺商討之中,未落實」。他又指組織至今未收過任何捐款,連銀行戶口也沒有,承諾日後會有捐款機制,加上受社會監察,不擔心會有利益輸送,認為這批商界「好有心」,非想拿甚麼回報。

工黨主席李卓人指組織由梁唐青儀牽頭推動,質疑這些富二代是支持環保還是特首夫人,「令人擔心有權嘅人同有錢人,會用呢個平台交換利益」。

學者:怕得失中央損利益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蔡子強指信和、恒基等財團,明顯響應中央挺梁的命令才賣賬加入,因為若得失中央,對他們日後在內地的利益有害無益:「唔睇僧面都要睇佛面。」

辭任董事的梁唐青儀昨以「贊助人兼創辦人」名銜出席。記者問她為何辭任董事,她卻「越問越走」;梁祖彬昨對梁唐青儀為何辭任董事、捐了多少錢予齊惜福,全以「私人問題」為由拒直接回應。

Sunday, February 24, 2013

網列疫廈 公民力量萌芽

網列疫廈 公民力量萌芽
政府資訊欠透明 4青年挺身助抗疫

【明報專訊】SARS一役,港府與內地政府分別被指摘資訊不透明及隱瞞疫情,一度全城恐慌,幸有民間人士及醫學界良心挺身而出通報,致令疫情得以徹底曝光。

本港疫情爆發之初,感染個案直線上升,3月14日,時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長楊永強仍表明「香港沒有爆發肺炎」。後來SARS出現社區大規模爆發,衛生署仍以避免歧視及保障私隱為由,拒絕公布疫廈名單,令公眾無從防備,人心惶惶。

4名IT人兼大學同窗遂以民間之力製作網站「sosick」,公布疫廈名單。成員之一的陳德基憶述,「所有人都想知有否擴散,有人煲醋,找板藍根,政府卻說沒事,全港都好擔心」。另一名成員劉國威直言不公布反惹恐慌,「愈不知道便愈驚,好心做壞事」。

追求嚴謹 「沒證據的一律不報」

「sosick」於03年3月31日面世,劉國威指網站成立之初,僅讓親友提高警覺,誰料一傳十、十傳百,網民爭相轉載,10日間已錄得愈70萬瀏覽人次,「傍晚電視新聞報道,8時許網站便因太多人瀏覽而癱瘓」。

成員鍾志成指過程困難重重,起初他們僅能從報道收集名單,未幾網友報料愈來愈多,為求嚴謹,他們奉行「有圖有真相」,要求一併提供資料來源,如拍下大廈內有關通告,「沒有證據的,我們一律不報」。

覆核並非簡單的「複製、貼上」,如報料者僅留下大廈名稱,他們便要花工夫逐一核證,包括致電管理處查詢,劉甚至曾親身到附近大廈了解。鍾志成說﹕「10年前廿幾歲沒什麼負擔,大家心口一個勇字。」

強調政府應帶頭 不應靠平民

4人幾乎不眠不休,日間趁工作空檔處理,晚上仍要埋首至清晨5、6時,高峰時郵箱有過萬封未閱電郵,惟劉堅定稱從沒想過放棄,「幾乎想丟下工作全身投入,人命關天,一心只想做快點」。

本覑一片丹心,未料竟遭挑戰。劉透露曾有商廈發信,指摘將其放上疫廈名單,揚言會保留法律追究權利,惟他已手握該大廈通告為證,未有退讓,「我們過得了良心,只是道出真相」。

「sosick」高峰時一日曾有過百萬人次瀏覽。面對輿論壓力,政府終於4月15日公開疫廈名單,同晚網站停止更新,完成使命。

鍾志成強調,他們僅道出已知事實,「都是已見光的資訊,只是讓更多人知道」,政府手握最多資訊,「應帶頭做,不是由4個平民做」。

嘆今資訊傳播快 消息真確度減

10年過去,4人仍為好友,不時聯絡,成立「sosick」彷彿只是他們人生中的小插曲,從未向他人提及,但對那時實踐了香港核心價值,仍念念不忘。鍾說﹕「SARS當前,港人不求回報付出,公民力量正是那時萌芽。」

4人均指現時人人智能手機在手,資訊傳播快,惟鍾坦言部分流於「吹水」,「早前有疑似地溝油食肆名單,沒上網也會收到短訊,後來被揭疑是誤報,但先入為主,仍當真,多了平台表達意見,但放上網有幾真實,自己衡量」。劉亦自言對網絡風氣感可悲,「大家從沒核證過程,上網隨便用其他身分亂講」,令他看不過眼,往往會留言要求對方拿出證據。

近日再傳新SARS,關振輝認為,在資訊爆炸年代,政府應汲取經驗,一旦疫症重臨,必須詳盡披露疫廈名單,否則網上謠言四起,勢必惹來恐慌。

【系列之九】

明報記者 吳光熙 覃純健

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華懋基金失遺產話事權

須受約束和監管 用830億做慈善
失遺產話事權 華懋基金擬上訴

蘋果日報 2013年2月23日

【龔如心遺囑案】
【本報訊】華懋集團已故主席龔如心02年遺囑如何詮釋,昨日裁決。高院判華懋慈善基金敗訴,裁定基金只是830億元遺產的受託人,並非受益人,如何使用遺產須受約束和監管,必須按照遺囑執行,利用遺產進行慈善項目。基金董事局成員龔仁心聲稱基金因受官司影響,以致未能好好運作,批評律政司提出官司拖時間。他透過律師明言好大機會提出上訴,繼續打官司,爭取巨額遺產的絕對話事權。
記者:黃幗慧 蔡少玲 黎少英

身兼華懋集團主席的龔仁心昨沒有到庭。至下午四時,龔仁心在荃灣如心廣場大堂接受訪問,聲稱對裁決不感失望,但批評接連不斷的官司:「又拖時間,(基金)又唔可以即刻做嘢,呢樣係我失望嘅地方,做到慈善我就唔失望。」

龔仁心卸責陳振聰

本案只涉及律政司及基金兩方面,但龔仁心又推到陳振聰身上:「最好係陳振聰唔好出嚟搞,(否則)已經開始做慈善做到五年幾六年啦。」

對於基金被批評賬目不清,龔仁心否認,稱有遺產管理人監控,他自己沒有造數,又指基金的最大開支是支付律師及會計師費,開支與他無關。

07年因子宮癌病逝的龔如心,02年7月28日立下遺囑,在第一段寫道「我所有財產於我離世之後全部撥歸『華懋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基金聲稱只憑這一句,足證明基金是遺產受益人,遺囑的其他內容只是指引,毋須全部跟從。但法官潘兆初不認同,認為要了解龔如心立遺囑時的意向,要從整份遺囑內容來看。

遺囑由龔如心胞妹龔因心協助撰寫,雖然整份遺囑中,從沒有用上「信託」字眼,但法官認為,只要遺囑內容有信託的意思,已足以證明龔如心的原意是要成立信託,基金只是受託人。

遺囑符合慈善信託

龔如心在遺囑內多次使用「必須」一詞,法官指用字帶命令語氣,反映她有成立信託的意向。她明言不會將基金交由董事任意操控,為了令基金有足夠能力執行遺囑,故「希望」聯合國秘書長、中國總理、香港特首組成管理機構監管。用上「希望」一詞,是因她明白三人未必願意參與其中,並帶出不打算任由基金及董事支配遺產使用的意思。

龔如心並要求繼續進行各「項目」,法官認為「項目」就是指以慈善為宗旨的活動。而成立屬於中國、類似諾貝爾獎的獎項,同樣達到慈善目的。由此可見,遺囑符合慈善信託的要求。遺囑要求基金供養及照顧王德輝的父母、王家其他成員及華懋員工,這並非慈善活動,但法官認為基金可為此行使酌情權。

案件編號:HCMP853/12

基金被批混賬「好官僚」
【管理不善】
龔仁心多次強調會按姊姊龔如心意願,將遺產用於慈善,但由他掌舵的華懋慈善基金,卻在本案審訊前夕,遭龔如心契仔張雁坤及「心腹」私人助理王禮泉高調批評,指基金管理不善,賬目不清,運作欠透明度,兼且無落實執行遺囑意願。

張雁坤去年12月在本案審訊前,向傳媒炮轟以龔仁心為首的基金管理層「好官僚,亂花錢」,欠缺透明度,又無計劃無方向,甚至與契媽生前關注教育及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他又批評管理團隊不了解亦無履行龔如心的遺願,落實遺囑,照顧契爺王氏家族的生活和需要。

此外,張亦指基金董事局成員人選不應全由龔家的人出任,他擔心由現有成員繼續監管,基金的錢很快會花光。

至於1979年已擔任王德輝與龔如心私人助理的王禮泉亦爆料,指有華懋集團及基金現職或離職成員向他投訴,華懋集團及華懋慈善基金中有人失職、腐敗、賬目不清。王更聲言手上有不少證據,適當時候會行動,甚至可公開在記者會上與有關人士對質。上月,王現身廉署總部,盛傳與他質疑基金的運作有關。

律政司可踢龔仁心出局
【特稿】
律政司以慈善事務守護者身份要求法庭詮釋龔如心的遺囑,獲判勝訴,其角色暫告一段落。但當發現華懋慈善基金違反受託人責任,沒有好好管理遺產,律政司可再次介入,透過法庭要求受託人辭職,將以龔仁心為首的基金成員踢出局。

法官昨要求律政司在21日內草擬好一份指示命令,並交由法庭作批准。

律師梁永鏗接受查詢指,有關命令內容乃確定基金是受託人身份。由於龔如心的遺產涉及830億元巨額,梁認為基金可另成立公司管理遺產。若將來律政司發現基金對遺產管理不善,違反遺囑內容及信託責任,可透過法庭要求基金辭任受託人一職,再委派其他人託管龔如心的遺產。

龔仁心現時為華懋集團主席,基金受託管理遺產後,將成為華懋集團的最大股東。梁永鏗指,基金作為華懋集團最大股東,也有權決定由誰擔任集團主席。換言之,基金成員的變化,亦對華懋集團董事局的組成構成影響。

《蘋果》記者

胡文虎慈善基金

胡仙參與籌備競投
喜見虎豹重回胡家

【明報專訊】融合中西建築特色的一級歷史建築虎豹別墅,將於4年後活化成「虎豹樂圃」,培訓本地中西音樂專才。負責該活化項目的胡文虎慈善基金,成立督導委員會處理競投,委員會榮譽主席陳少雄昨透露,胡文虎慈善基金創辦人胡仙對大宅回歸胡氏家族後人手上感高興,又指督導委員會籌備競投工作時,曾多次開會,胡仙亦有參與,但未有干預委員會工作。

中大建築院長、蕭炯柱獻計

第3批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招標結果前日揭盅,有80年歷史的虎豹別墅由胡文虎慈善基金中標,政府會撥款1.34億元作翻新設施及營運資助。政府昨安排傳媒參觀虎豹別墅,不過一直低調的胡仙未有現身,行程由基金會轄下的督導委員會負責。

陳少雄指出,自己經營家族生意,本身因熱愛音樂才答應出任項目榮譽主席。他對本報說,委員會顧問、未來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的建築師譚秉榮與他相識,譚得悉他熱愛音樂,又希望回饋社會,因此邀請他加入委員會。陳表示與胡仙初時並不相識,於籌備「虎豹樂圃」招標工作時曾多次開會,胡仙亦有參與。對於大宅重回胡氏家族後人手上,「(胡仙)梗係開心」。

大旗手﹕沒打算訓練出郎朗

督導委員會陣容強勁,執行主席為中大建築學院院長何培斌,委員包括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創意及表演藝術中心總監陳永華,以及前規劃環境地政局長、近年致力推廣音樂教育的蕭炯柱等。

陳永華昨表示,虎豹別墅主要提供學習音樂的環境,令更多學生接觸音樂,「不會變成朱利亞音樂學院(紐約著名音樂學院),亦沒打算訓練出如郎朗級數的鋼琴家」,但會邀請訪港演出的國際音樂家到虎豹別墅開辦大師班。

前粉嶺法院保留囚室

另一項目中環必列士街街市,則會活化成為全亞洲首間新聞博覽館。博覽館顧問中大建築學系教授林雲峰表示,必列士街街市屬上世紀20年代的包浩斯設計風格,樓梯扶手是「一件過」的水磨石,由人手打磨而成,線條簡單實用。至於曾租予拍攝電影《無間道》及《殺破狼》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將活化為青年領袖發展中心,負責項目的青協會全數保留法院內4個羈留室及其中一個法庭,但會將另一法庭改建為模擬議事廳,訓練年青人演講技巧。

印度第三大富豪捐百八億

印度第三大富豪捐百八億 (13:03)
印度第三大富豪宣布,把市值約180億港元的公司股票轉讓給信託基金,捐作慈善用途。

全印度第二大資訊科技服務商威普洛(Wipro)軟件公司總裁普瑞姆吉(Azim Premji)22日宣布,名下29,550萬股威普洛股票,相當於12%的公司股權,已轉讓給自己創立的信託基金「阿吉姆.普瑞姆吉基金會」。

依目前股價估算,轉讓股權約值180億港元,此舉使基金會持有威普洛股權比重約達19.93%。

股神巴菲特、微軟創辦人蓋茲夫婦早前倡議,全球億萬富翁承諾有生之年或去世後捐出大部分財富作慈善。

普瑞姆吉2010年曾轉讓21,300萬股、相當於8.76%的公司股票給基金會。他19日承諾成為全印度首位響應「捐身家」的富豪,並付諸行動。

2001年設立的「阿吉姆.普瑞姆吉基金會」為非牟利組織,多年來與各省政府合作,服務印度農村,推動改善教育質素。

普瑞姆吉財富估計達160億美元,排名全球第50大富豪,也是印度第3大富豪。(中央社)

Thursday, February 21, 2013

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結果

必列士街市活化為新聞館 (17:02)
發展局公布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計劃評選結果,景賢里未有機構中標,而中環必列士街街市則活化為新聞博覽館。

發展局長陳茂波表示,胡文虎慈善基金將活化虎豹別墅為虎豹樂譜,推動中西音樂訓練及表演,並會設立導賞團。

而中環必列士街街市則由新聞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負責,活化為新聞博覽館,保存本港新聞歷史資料,並教導學生新聞通識。

香港青年協會則獲得前粉嶺裁判法院活化項目,該項目將活化為香港青年領袖發展中心,為本港訓練青年領袖,並會收集北區及粉嶺的歷史文物。

至於景賢里的活化工作,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員主席陳智思稱,由於5個投標方案,均未能達到高標準的標分,所以暫未能批出活化項目,留待下期活化計劃。他指出,本港社會為保存景賢里,付出很大努力,而市民亦有很大期望,所以需謹慎行事。

陳茂波稱,政府將支付2.84億元,作為復修3個歷史建築物費用,並會支付1230萬元,作為3間機構首2年的營運開支。他預計,3個活化建築物完成後,可創造67個全職職位及77個兼職,而活化計劃將由2015/16年起陸續完成。

(即時新聞)

政府違原意自注資關愛基金

曾德成函富豪籲再捐遭婉拒
政府違原意自注資關愛基金

信報財經新聞 2013年2月20日

距離財爺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只有一個星期,由於庫房水浸,各政黨、團體皆把握最後一刻,紛紛要求政府在預算案中推出多項惠民紓困措施,以還富於民。

至於以基層市民為援助對象的關愛基金,據悉亦獲財爺「青睞」,將獲政府「加碼」再注資,然而基金明明從「配對」出發,當中一半實應向商界募集,何以現時只得 政府「獨資經營」?老紀就收到可靠消息,原來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曾向各富豪發信,希望各富豪們能再「慷慨解囊」,惟反應冷淡,消息更指個別富豪已回覆, 表示暫沒計劃再「貢獻」基金。

政治學者就批評,若富豪們不願再捐款,意味基金連最初的50億元目標亦未能達到,政府現時卻欲再注資,已令當初成立目的蕩然無存,「要令富豪們有興趣再捐款,除非政府提供足夠的經濟及政治誘因」;說到底,就是富豪不會乖乖就範。

一向被視為保皇黨絕對中堅的民建聯,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高調「插旗」,把握機會為預算案「成功爭取」鋪路,要求政府推出多項派糖措施,如提高薪俸稅免稅 額及向市民退稅等。必須指出,民建聯更要求政府再注資關愛基金,該黨從不打沒把握的仗(至於是否會邀沒功勞的功,恐怕路人皆見),故提出「進一步注資關愛 基金」之要求,實事出必有因。由此推算,政府極大機會向關愛基金「加碼」。

關於關愛基金,本來成立的方式,是由政府出資50億元,再向商界 籌募50億元,性質儼如配對,現時財爺既會再注資,是否意味基金會再獲富豪捐款?恐怕未必,老紀收到可靠消息,原來本為民建聯中堅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 早在去年底,曾發信予多位商界名人,希望他們繼續支持關愛基金,雖然未必明文提及要慷慨解囊,但言下之意,已有再次希望富豪捐款之嫌,惟「邀請信」發出已 兩個多月,據悉富豪反應冷淡,更不用說有誰人已認頭捐獻多少,甚至個別富豪已回覆表明,暫無意再進一步向基金捐款。

老紀問過關愛基金,發言 人回應指現時並沒有計劃主動就籌款作出呼籲,同時否認曾再次發信呼籲富豪捐款,「有寄的,亦只是滙報捐款情況」,又稱仍歡迎各界向基金捐獻。須知道,官場 現時充斥語言「偽」術,老紀於是再進一步詢問在「滙報捐款情況」的信件中,有否以曾德成局長名義寄出,信中又有否提及希望他們繼續支持基金,發言人即拒絕 作進一步回應。扶貧委員會主席羅致光就表示對曾德成的「疑似募捐」毫不知情,但他認為「曾德成以他名義募捐,機會率可以說是零,除非是司長下命令」。

問題是,既然關愛基金是希望提供機會讓商界參與獻金及獻心,官方單方面注資似乎已有不妥,而民政事務局主動向外作「募捐」,本來也是其應有之義吧!

新「捐款」凍過水,而其實關愛基金更面對「舊債」未清的問題!翻查資料,關愛基金至今獲商界認頭的捐款,合共為18億元,其中首富李嘉誠及旗下長和系認捐5 億元,新鴻基郭氏家族及恒基李兆基各捐4億元,華置劉鑾雄就捐2億元,而嘉華國際呂志和則捐1億元,另外再加其他機構捐款,然而基金至今,卻只實收到約 11.9億元捐款,尚有6.1億元捐款,會以分期形式「支付」。

老紀問過長和系、新鴻基、恒基、華置及嘉華國際,是否已為關愛基金「找 數」,以及會否作出進一步捐款,恒基表示拒絕回應,着老紀等待民政事務局宣布;長和系就回應指李嘉誠基金會承諾捐款2.5億元;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及電能 實業聯合捐款2.5億,他們正依承諾如期繳付有關捐款,大部分捐款已繳付;嘉華國際就表示已支付當初承諾的1億元,但對於會否再次捐款,發言人指高層仍未 決定。至於是否有收過曾德成的「募捐信」,各集團則沒有回應,但也沒有否認。

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指,富豪反應冷淡,反映對再次捐款並無興趣,加上很多時富豪們對此類的捐獻都較抗拒,「除非政府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及政治誘因,否則無法吸引他們再作捐獻」。

他又表示,現屆特首與商家的關係「不嬲麻麻哋」(而按田北俊最新講法,更恐怕不止「麻麻哋」),不少商家又屬「唐營」,「連唐英年當時擔任關愛基金主席也只 募捐到18億」,加上現時香港有很多核心問題未解決,最新民意亦顯示特首民望創新低,「可能好像田北俊所言,商界都不是太看好特首的仕途,因此拒絕再次捐 款」。

其實,政府早前曾指,關愛基金並非配對基金,即使商界未能籌到目標的50億元,政府仍注資了50億元,加上後來額外注資的15億元, 兩年下來,來自商界的實收捐款只有11.9億元,相對地政府就一共注資65億元,令商界捐款僅佔現時總基金的18.3%。換句話說,現時整個關愛基金基本 上是靠政府當「金主」,與當初成立的目的,即「鼓勵商界參與扶貧工作」,已大大背道而馳。

成名就直言,關愛基金已經變質,「除非商界作大幅捐款」,但他認為現時看來,政府亦「沒什麼辦法可令富豪畀錢」。假若政府再度注資,而各富豪都不作捐款,關愛基金可說是名存實亡,而政府實有需要重新檢視整個關愛基金的存在價值及角色。

基金助N無人士「到喉唔到肺」

關愛基金是由前特首曾蔭權在2010至2011年度於《施政報告》中提出,當時社會上充斥嚴重的仇富情緒,曾蔭權遂希望透 過關愛基金,鼓勵商界參與扶貧工作,紓緩社會對商界的怨氣。基金主要是協助各種「安全網」皆未能照顧的「N」無人士,基金的督導委員會轄下並成立了執行委 員會和四個小組委員會(教育、民政、醫療和福利),以支援基金的運作。

不過,基金自推出以來一直為人詬病,不但商界捐款遠未達標,且幫助到「N」無人士的力度亦有限。基金最終由原本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改為納入扶貧委員會下設的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為羅致光,影響力同時大減。

資料顯示,關愛基金成立兩年多以來,共推出18項不同的資助【表】,然而因為基金並無鎖定「N」無人士,靠「估估吓」推行措施,未必幫到真正有需要的基層。

事實上,羅致光早前也承認要找出「N」無人士有技術困難,「要知道他們住在哪、是哪一類人、大約人數有多少、有什麼需要,這樣才可設計一個機制幫助佢哋」。 他指關愛基金可做到的,就是盡量將最多「N」無人士包括在基金不同資助計劃內。即是各項資助只是幫助「可能」的「N」無人士。

至於18項資 助項目,總支出約16.9億元,至今已有10多萬人受惠。但當中最有可能涵蓋最多「N」無人士的,恐怕只有為因屋宇署執法行動而須遷出工廠大廈劏房的合資 格居民提供搬遷津貼;其次,就是資助未能受惠於撒瑪利亞基金但有經濟困難的醫管局病人,使用特定的藥物,以及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但三樣 合共只佔總支出約一成。

其餘的資助就林林總總,包括資助清貧中、小學生參加境外學習活動、長者牙科服務資助、為居於私人樓宇而租金高於綜援計劃下租金津貼最高金額的綜援住戶提供津貼等.受益者中有多少真的是「N」無,頓成疑問。

成名就質疑何以基金難界定「N」無人士。他指,社區組織協會也經常接觸「N」無人士個案,既然這些團體可以,政府亦應做到,委員會有必要作解釋,否則政府形象會進一步受影響。

香港青年關愛協會

網民籲拆除犯眾憎橫額
蘋果日報 2013年2月20日

【記者伍雅謙報道】法輪功與左派組織香港青年關愛協會(青關會)的「banner(橫額)戰」,橫額全部未經批准懸掛,惟政府坐視不理;尤其青關會橫額鋪天蓋地犯眾憎,市民多番投訴無效,近日在網上起哄,決定「靠自己」,發動在3月3日踩場和包圍,不排除有激烈行動。警方昨主動向相關人士查問細節。

網上近期出現多個群組如「反香港青年關愛協會.光復自由香港」、「十八仝人拆BANNER」、「揭露『香港青年關愛協會』惡行」等,齊齊聲討青關會的橫額。群組「我哋係香港人,唔係中國人」更發動踩場,以一張「銅鑼灣搞成咁?」的橫額照,呼籲網民在3月3日下午3時,穿上黑衫,到銅鑼灣崇光正門集合,「你哋幫手圍得喇,其他啲粗重嘢等我做」。發起人之一Dickson表示,法輪功及青關會均有權表達訴求,但後者行為過份,令「尖沙嘴天星碼頭好似成個靈堂咁」。

他估計包圍行動最少有數十人出席,又打算隔周日到尖沙嘴碼頭及紅磡港鐵站,持續包圍行動,直至該會拆除橫額為止。他昨被警方邀往警察總部「傾偈」,他說警方承諾和青關會商量拆除銅鑼灣橫額。

除了銅鑼灣,尖沙嘴碼頭、港鐵紅磡站、落馬洲皇巴站、東涌纜車站及黃大仙廟等旅遊熱點,處處可見青關會的橫額。

市民多番投訴無效

80後青年熊百祥,已向政府部門投訴了10多次,但都無效。他說,青關會橫額「掛三層真係會阻到啲人過馬路嘅視線」,又指橫額內容挑起宗教仇恨,「呢個同香港言論自由、宗教種族多元有違背」。另一青年李先生也曾作投訴,警方卻回覆指,「話律政司落咗order(指示),唔做得」,原因是橫額屬於法輪功與青關會的政治抗爭,警方不適宜參與。他已向投訴警察課投訴處理有偏袒。

食環署指,過去半年接獲多宗相關投訴,他們已提醒相關人士要遵守有關法規。

法輪功學員Mandy表示,青關會副會長林國安曾向他們說,掛「法輪大法好」橫額無問題,但不准有「天滅中共」等反中共訊息。

Wednesday, February 20, 2013

團體一致狠批當局欠福利規劃

長遠社福規劃得四版紙 議員怒轟
蘋果日報 2013年2月20日

【本報訊】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昨天討論中長期社福規劃,全民退休保障繼續成為團體最關注的項目。72個團體代表一致狠批當局欠缺長遠福利規劃,只圖以長者生活津貼敷衍市民對全民退休保障的訴求,直指這「乞丐政策」涼薄又蠱惑,僅是特首梁振英欲挽民望的棋子。有議員則批評現政府是歷來最無能的班子。

工黨代表:又虧又蠱惑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組織幹事歐陽冠東批評當局沒有承擔,指政府既有盈餘便應積穀防饑,落實全民退保,「唔只係希望少啲長者執紙皮,而係全部人都有基本生活保障」。照顧者關注組成員朱滿真亦指出,長生津是「小恩小惠」,「梁振英唔想民望再跌到落谷底」。社福團體早於梁振英仍然是行會成員時,已經約見他和提出全民退保方案,「𠵱家仲話要研究根本係有心拖延」。

工黨代表歐陽達初更狠批當局「又虧又蠱惑」,不但斤斤計較堅持資產審查,又傾向發放一次性福利,「完全冇承擔!畀少少甜頭,然後就將弱勢社群推出去自生自滅」。他建議政府改革稅制,以「能者多付」原則向富人徵收較高稅項,以穩定用於社會福利的資金。

勞福局局長張建宗堅稱,當局「絕非冇規劃」,一直以針對性將資源投放在最有需要社群為原則。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即狠批他對社福界意見置若罔聞,「講咗咁多年呢個Mindset(思維)唔啱,結果都係對牛彈琴」。他指勞福局提交有關長遠福利規劃的文件僅有四版紙,「即係冇規劃啦!未見過政府弱雞到咁」。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

譚耀宗包庇馬恩國立會爆粗
蘋果日報 2013年2月20日

【本報訊】民建聯馬恩國前日在立法會不斷以粗口「freaking、fxxking、bloody」來形容中國人,但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多次被問到會否譴責馬恩國,譚耀宗只是說馬恩國的的言論有問題,批評他不應公開發表這些言論,但他拒絕譴責馬恩國。

反批評長毛「非常唔啱」

馬恩國以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名義出席會議,席間與社民連梁國雄在場駁火,本身是山西政協兼擁有澳洲護照的馬恩國,以粗言穢語形容中國人。

但譚耀宗昨日早上接受D100電台訪問時,一開口只是批評梁國雄「非常之唔啱」,馬恩國只是「有問題」、「應該受到批評」。

譚耀宗不點名指,任何黨員在公開場合發表「有失身份」的言論是不理想,又指馬恩國出席會議時,非代表民建聯:「唔理邊個,任何人都唔應該出口傷人。係冇意思。任何有失身份,或者唔理想,都唔喺(應該在)公開場合講。」

馬恩國的已故父親是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的望族,也是中國寫實派畫家,不過馬恩國並沒有如父親般選擇藝術為職業,而是在澳洲當上大律師,現為民建聯司法及法律事務、保安事務副發言人。

保衞香港自由聯盟

社運小辣椒重判更生 
最長九個月 判決被指匪夷所思

蘋果日報 2013年2月20日

【本報訊】社民連女成員、「社運小辣椒」嚴敏華於去年7.1遊行,在維園外馬路示威時咬傷一名女警長左臂,早前被判襲警罪成。裁判官將嚴還柙21日後,昨判她入更生中心,並拒絕讓她保釋等候上訴。嚴隨即被押走,最長可囚禁九個月。有支持者指昨日是「司法最黑暗一日」,長毛梁國雄認為判刑過重,是「匪夷所思」。
記者:李啟發

更生中心囚禁期最短三個月,最長九個月,服刑後還需接受一年監管。雖然辯方律師求情時指,更生中心適合問題青少年入住,被告嚴敏華(20歲)初犯、家庭背景及行為均良好,判她入住更生中心是浪費資源,但裁判官未有理會。

辯方指嚴被還柙了21日,已受嚴重教訓,日後參與社會運動時,會保持和平及理性,重犯機會不高。當日因警方封路措施不善,人多擠逼,嚴因一時憤怒才企圖衝過封鎖線,做法或過激,但屬「後生女處理問題手法未盡理想」,她一直循規蹈矩,為爭取民主人權及社會公義發聲。

感化官不建議判嚴接受社會服務令,辯方指因她堅持不認罪,認為不需透過履行社會服務令來彌補過失。

並非童黨 判刑無理

裁判官黃汝榮聽畢求情後並沒多言,直接判嚴入更生中心。嚴對判決表現冷靜,但20多名到庭支持她的親友及社民連成員,則非常不滿,部份人趁離開法庭時,低聲罵「好垃圾」、「返大陸做官啦」。嚴父昨亦有到庭,判刑後在法院外一臉茫然,梁國雄說會助嚴聘請律師申請上訴。

梁國雄指今次「睇唔到法庭嘅公正」,認為嚴屬初犯兼家庭背景良好,並非童黨亦沒不良嗜好,沒理由如此重判。他又指社民連副主席吳文遠等三人早上欲前來聲援,但被指參與非法集結遭警方拘捕,另黃毓民等人亦正在另一法庭受審。梁不欲以「司法最黑暗一日」來形容昨天,但指昨日是「非常核突嘅日子」。

支持者在法院外高呼「我有權示威」及「釋放嚴敏華」口號。保衞香港自由聯盟成員韓連山對政府、警方及法庭,表示高度遺憾及憤怒,指年輕人為公義示威而發生類似衝突,在世界各地時有發生,今次反映政府選擇性打壓示威者。曾因反革命罪遭內地監禁11年的社運人士劉山青亦指「今次係好嚴厲嘅判決」。

案件編號:ESCC4568/1

Monday, February 18, 2013

思匯年內交6研究報告

香港政策研究智庫思匯年內交6能源研究報告
2013年02月15日 22: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16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今年特區政府將就兩電和能源組合進行中期檢討及公衆諮詢,政策研究智庫思匯預告,將於年內發表6份有關能源議題的研究報告,期望可豐富社會討論深度。他們又會就道路“可步行性”舉行論壇和實地視察,希望可改善行人使用道路情況。思匯又稱,創辦人陸恭蕙加入政府后,對他們運作影響不大,並期望陸可帶動政府聽取不同聲音,協助推動政策。

  思匯政策研究所昨日舉行傳媒春茗,行政總監透露,今年將發表多項政策議題研究報告,包括極具爭議性的丁屋政策、香港郵輪碼頭最新排放數據分析等。他們下周會發表有關性別研究的統計數據和研究結果。

  今年政府將就利潤管制協議與兩電進行中期檢討,年內亦會就能源組合進行公衆諮詢。思匯運輸及可持續發展研究主管吳家穎相信,能源是今年政府主要處理議題,思匯今年也會推出6份有關能源議題的研究報告,包括廣東省能源情況、使用核電廢物處理、市民對能源組合的意見等,期望可豐富社會討論深度。他們未來計劃就香港發展可再生能源進行研究。

  思匯又會在今年5月就道路“可步行性”舉行論壇和實地視察,討論行人設施對行人安全、空氣質素和道路使用空間的課題。吳家穎稱,香港人用車比例已較同規模城市少,但現時香港城市規劃多從駕駛者角度思考,行人僅屬次要。他期望可改善道路行人和車輛分佈,方便行人使用道路。

  至於思匯創辦人陸恭蕙去年轉任環境局副局長,吳家穎坦言是思匯的損失,但對運作影響不大。他稱任何機構均會面對人事變動,但強調思匯宗旨不會改變,會保持其中立性,繼續進行研究,接觸不同持份者,提供更多數據,讓社會進行理性討論,幫助香港推動政策。

  吳家穎相信,陸恭蕙在政府崗位上,會將她自己對環境的認識和經驗帶入政府。而思匯一向著重與不同持份者溝通,若陸能把這文化帶進政府,幫助政府聽取不同聲音,以至有助推動政策,也是一件好事。

港營內地安老院

港營內地安老院少港人住
價廉設施好 福利減卻步

【明報專訊】香港安老院舍爆滿,兩間本港非政府機構在內地營運供港人入住的安老院舍開設逾10年,合共提供約550個宿位。縱使院舍收費相宜、長者房間寬敞,甚至有暖水水療池,但港人入住率偏低,只有約一成。

(See full post)

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

古洞安老院地回收 千長者待安置
【明報專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最快2017年啟動,位於古洞的前英軍已婚宿舍軍營,回歸後一直租出開設16間私營安老院,但政府準備最遲2016年便會將之收回,配合新發展區規劃。有關注團體要求政府盡早安置近千名長者,以及為安老院過渡。

古洞石仔嶺安老院前身為英軍軍營,回歸後由政府產業署接手,1998年至今租出23幢宿舍予16間私營安老院經營,現有1000多名長者,約四成為政府買位,長者年齡由60至104歲不等,入住率約九成。

配合東北發展 團體促助搬遷

石仔嶺安老服務聯會顧問兼民主黨中委黃成智稱,聯會去年曾與發展局會面,政府口頭通知,最遲2016年將會收回宿舍。雖然政府未有提及將來用途,但他理解,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將包括該地段,以往政府亦曾規劃為北環線的古洞站,「此處是中心點,遲早會受影響」。他又指出,社署代表在會面表明「你(長者)自己搵地方」,質疑署方未有安置長者。

黃成智稱,政府在安老院買位給長者的宿位,受助人大部分為肢體傷殘,行動不便需要,認為政府應推遲收地期限,同時盡快協助長者安置。他又指出,安老院經營者是政府合作伙伴,不應因為發展而被遺棄,政府應協助安老院過渡至新地方,「否則等同令安老院結業」,政府亦可於新發展區預留部分土地供安置。民主黨將於立法會提出口頭質詢,以及在立法會申訴部提出個案跟進。

團體發動回收利市封

新年耗1.8億利市封
團體發動回收免浪費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利市固然開心,但不少市民收錢後就丟棄利市封,造成浪費。綠領行動連續第4年舉辦回收利市封行動,預計可回收200萬個,篩選整理後下年派給市民。另救世軍今年首辦賀年禮品回收計劃,至上周五已收到約70份賀年品。

印有年份生肖難重用

綠領行動推算,農曆新年市民會使用1.8億個利市封,相等於砍伐9000棵樹。綠領行動希望透過回收行動令市民從源頭減廢,避免濫用利市封,總幹事何漢威說,過去3年共回收129萬個利市封,去年就有90萬個,但當中只有一半能再用,其餘殘破、印有年份或生肖的只能送往回收。他提醒市民,應避免選用黏貼式、印有年份或生肖的利市封,亦應避免弄皺、弄污或在利市封寫字,令更多利市封可重用。

何漢威預計今年可回收200萬個利市封,比去年多一倍。收回的利市封會交香港心理衛生會的學員篩選、分類、重新包裝,於下個農曆新年派給市民。

救世軍以往農曆年均會呼籲市民捐出利市錢,今年首次籌集賀年禮品,將糖果、餅乾等轉贈低收入家庭和長者。救世軍社區關係主任郭詠雪呼籲市民在本月28日前將未開封的賀年禮品交到救世軍14間家品店。

救世軍籲捐賀年禮物

聖雅各福群會轄下食物銀行眾膳坊的賀年禮品轉贈計劃由年初五開始,服務經理吳雯賢說,按過往經驗,新十五(2月24日)後會有大量市民捐贈,目標是收到5000盒賀年禮品轉贈基層家庭。捐贈賀年物品途徑見表。

「新力量網絡」需要民間捐款

民間智庫,需要民間捐款
—— 請捐款支持「新力量網絡」


「新力量網絡」自2002年成立以來,主要依靠會員的捐助來維持運作。由於財政資源有限,我們非常重視控制行政成本,「新力量網絡」的日常運作由只有兩名全職員工組成的秘書處負責,各項政策研究則主要由理事、會員或邀請其他專家以義務性質領導。近年,我們積極開拓新的財政來源,包括籌辦培訓課程及開設報章專欄等等,以逐步改善財政基礎。

要發展成為一個更成熟的智庫組織,「新力量網絡」需要更多的資源;而尋求來自民間的捐助,則有助「新力量網絡」持續以獨立民間智庫的形式運作。

我們需要你的捐款支持,不論金額多少。你可以按以下連結下載捐款表格,以支票或銀行轉賬的方式捐款支持「新力量網絡」。多謝。

捐款表格:http://www.synergynet.org.hk/file/file/donation_form.pdf
「新力量網絡」現時的財政來源:http://www.synergynet.org.hk/b5_donation.php
更多「新力量網絡」活動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synergynet.hk

Saturday, February 16, 2013

新界社團聯會

新社聯冀年增2萬會員
【明報專訊】新界社團聯會近年迅速冒起,會長梁志祥透露,聯會將在今年國慶前後舉行籌款晚宴,目標籌得400萬至500萬元,用於加強地區服務基礎。新社聯現時已有約21萬會員,梁志祥說,仍希望會員數目能以每年2萬名的速度增長,惟梁否認新社聯籌款是要用於選舉,又說該會暫無計劃在下屆立法會選舉和民建聯分拆名單參選。

盼籌款500萬 加強地區服務

新社聯在新界9個分區均有屬會會員,梁志祥稱,去年該會有不少劇團、文藝團體加入,令會員人數增加,惟現時會方每個分區每年只能撥出2萬元,供每個地區舉辦日常活動,資源未能應付需要,因此聯會計劃在9月至10月期間舉行籌款晚宴,加強地區服務基礎。

暫無意與民建聯拆伙選立會

梁指該會在去年選舉已派出130多人參選,部分和民建聯合組名單,至於只以該會名義出選的則沒有統計。早前有傳該會正部署在下屆立法會選舉,獨立以新社聯名義出選,梁志祥稱,民建聯對新界議題未必熟悉,而新社聯派獨立名單參選,亦可能影響民建聯票源,因此暫時沒有分拆名單的計劃。

身兼元朗區議會主席的梁志祥又說,冀在元朗劇院門外空地辦本地農產品墟市,每周兩次,惟計劃仍需再在區議會討論及與元朗劇院商討,亦需向地政總署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他說目前有機農莊亦要面對客源不夠的問題,盼墟市能吸引更多顧客。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天橋底行動」

陳婉嫻胡恩威倡議 天橋底建臨屋

主場新聞  2013-2-14

「天橋底行動」成員陳婉嫻和胡恩威
「天橋底行動」成員陳婉嫻和胡恩威

有團體倡議,發展本港1200多條行車天橋及約700條行人天橋的橋底空間,把天橋底改建成臨時房屋及藝術團體工作室,亦可建設公共設施,例如報案中心或公廁,甚至是室內運動場。

由立法會議員及學者等組成的民間組織「天橋底行動」,指政府應規劃及善用天橋底空間。工聯會的陳婉嫻今與其他團體成員會見記者時表示,政府一直没有善用這 些空間,落後於世界各地,浪費土地資源,應改變舊有觀念,她建議把在天橋底利用貨櫃箱建設臨時房屋,相信這些臨時房屋的環境好過劏房及「棺材房」。

她又指如果日後改建成臨時房屋,可交由非政府組織負責營運,發展成近似青年宿舍的模式運作:
「例如話,天橋底可能好嘈,你覺得係咪好嘈呢?如果你住過城市花園你就知道,城市花園嘈(過)佢10萬倍。即係話,我哋覺得有好多嘢可以處理。﹞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鄭炳鴻表示,年青人往往因租金昂貴而難找到表演、創作的空間,他表示空間可為年青人臨時提供場地,這些場地亦可作居住。文化人胡恩威亦建議,空間可以作改建,給予藝術團體作發展用途。胡恩威稱:
「首先去做一些臨時房屋,可能係講緊(可住)幾年時間的,然後中間的過程裡面,政府可以研究一下長期嚟講天橋底可以點樣運用,總比而家住『棺材房』好,總比嗰啲冇窗、冇空氣,廁所同廚房一齊嗰D屋好。」
「天橋底行動」已約見發展局,未來幾個月將在全港的天橋底作資料搜集。

Thursday, February 14, 2013

東涌只建公屋不建居屋 團體憂失衡

東涌只建公屋不建居屋 團體憂失衡
【明報專訊】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表明,將東涌發展成為更具規模的新市鎮,但政府最新提出的東涌住宅發展方案,包括臨海的第56區及西南面的第39區空地,全皆撥作興建公屋,合共5年內增加7000個公屋單位,令公屋佔區內整體住宅比例,將由現時40%增至逾50%。有環保團體擔心,此舉恐引起公屋及居屋比例失衡,倡議將未來新建公屋轉作居屋。

房屋署表示,由於社會對公屋需求不斷增加,政府正積極覓地發展公屋,以維持公屋輪候冊3年上樓目標。根據分區計劃大綱圖,第56區劃作公屋發展符合規劃意向,並曾3次諮詢區議會,暫無意轉作居屋。

現時東涌區內大型公屋項目,包括逸東(一)、逸東(二)及富東,約有1.4萬個公屋單位;居屋項目只有裕東苑約2600個單位,而按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區內私樓單位約佔1.3萬個,即整體公私營房屋比例約為55:45,其中公屋佔整體住宅單位逾40%。

公屋將佔整體逾五成

房委會於去年起,在臨海地區、位於迎禧路對面的第56區興建4座公屋,料可提供3600個單位,最近更建議於區內西南面、位於松逸街及松滿路交界的第39區興建4座公屋,提供3500個單位,兩個項目合共可容納逾2萬名公屋住戶,分別於2016年及2018年落成。不過,未來5年私樓項目,暫只有由南豐發展的第55B區以及新鴻基發展的第55A區,提供約3400個單位,同期政府未有任何東涌新居屋項目;即至2018年,區內公屋比例佔整體住宅將增至逾52%。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稱,未來公屋單位數目大幅增加,但居屋沒相應配合,擔心引致失衡。他指出,逸東落成10年至今仍有最少50個單位長期空置,當中信逸樓及勤逸樓有不少低層單位仍未租出,擔心未來兩個新公屋項目遠離港鐵站,對公屋住戶欠吸引力,恐會出現高空置率,建議政府轉作居屋出售。

環團倡轉作居屋出售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說,本港不少地區的公屋比例,佔整體住宅50%或以上,認為屬正常規劃,但政府需因應公屋住戶增加,做好醫療、交通等配套,並需確保有足夠就業機會,否則只會衍生社區問題。他指出,政府過往發展新市鎮時,傾向以公屋住戶作「開荒牛」,認為政府需改變思維。對於逸東的空置問題,房委會指出,截至去年底,逸東平均空置率為0.7%,而全港公屋單位的整體空置率為0.6%,較署方訂立的不高於1.5%空置率目標為低。

Friday, February 08, 2013

玻璃樽徵費諮詢

玻璃樽徵費諮詢 每公升收1元
廉價飲品稅率高恐加價

【明報專訊】全港每日產生245噸廢玻璃,當中飲品玻璃樽佔約三分之二。政府昨日就玻璃樽徵費正式展開諮詢,建議日後飲品玻璃樽須按容量徵費,預算每公升飲品徵1元,直接向約1700家供應商收取,有按樽制的製造商或獲豁免。由於徵費率不考慮飲品售價,令廉價樽裝飲品的稅率遠高於貴價酒,如6元一支的500毫升樽裝汽水(徵費為5角),稅率便達8%。葡萄酒協會則擔心,廉價酒最終有加價壓力。

環境局長黃錦星昨日公布諮詢文件時指出,完成3個月諮詢期後,盡量在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報告,明年將草案提上立法會。至於有關費用會否轉嫁消費者,黃錦星預期市場會有所調節。

向供應商徵費 稱具成本效益

黃錦星指徵費率參考外地,一個750毫升的紅酒樽約徵7毫,約1公升的徵1元,有關費用將用於委聘承辦商,補貼回收玻璃樽的成本如建立回收和運輸網絡。至於為何向供應商徵費而非零售商或市民,黃錦星表示此舉較集中且最有成本效益。

他又指出,若港人環保意識提高,計劃可擴展至其他如盛載醬油和食物的玻璃樽。環保署表示,實際徵費將視乎回收承辦商投標情釐定,又指玻璃樽大小不一,故建議按容量計算比例徵費。現時每2000個750毫升的紅酒樽約1噸,以七成飲品玻璃樽回收量計算,每年政府可進帳約5800萬元。

由於徵費按樽的容量計算,廉價飲品的稅率將遠高於貴價酒,如一支100元的750毫升紅酒(徵費為7角),稅率僅0.7%,一支20元的640毫升啤酒,稅率則達3.2%,6元一支的500毫升汽水,稅率更達8%。香港葡萄酒協會亦對徵費建議有強烈保留,認為等同恢復酒稅,更指對5美元(約港幣40元)以下的廉價酒影響尤大,最終有加價壓力,反建議從零售層面徵費。

維他奶發言人表示,玻璃樽徵費屬業界議題,會密切留意發展。其所生產的玻璃樽裝產品僅佔公司在港銷售產品小部分,一向已有透過運輸隊伍,從主要商戶收回吉樽及將收回的樽清潔及循環再用。

環團﹕將責任卸承辦商

地球之友歡迎政府減廢措施,但指諮詢文件只集中供應商層面徵費,但實際如何加強回收率則覑墨不多。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舉例,德國與韓國等地要求由供應商共同組織回收,若回收率不達標,會有懲罰性徵費,故供應商會積極回收,台灣等地則會配合「按樽制」,加強市民回收意欲,才可達高回收率。她稱現建議方案將一切回收責任卸予「第三者機構」(承辦商),供應商付款後無責任可言。「承辦商無權力,如何推動別人把樽給他?」不過她亦指出,有按樽機制者可獲豁免,或催生可樂、維他奶等公司以外推廣此項目。她又不滿未有將徵費擴至規管膠樽及其他非飲品類玻璃樽。

憂影響回收 匡智會倡分拆標書
【明報專訊】政府收到玻璃樽徵費後,將透過招標委聘承辦商統籌整個回收至再造流程。不過,現時坊間已有5個由政府支援的玻璃回收計劃,每日回收總量約13公噸,佔廢棄飲品玻璃樽約8.5%。5機構之一匡智會指出,有興趣參與競投標書,但倡不同區分拆標書,以免扼殺中小型回收團體的生存空間。

黃錦星:承辦商可外判工序

政府將透過招標委聘承辦商,負責統籌整個回收流程,包括提供回收桶、負責營運地區回收點等。環境局長黃錦星表示,承辦商需建立網絡方便商業及家居回收、建立運輸網,以至後期處理工作等。黃又指承辦商可設承包制外判工序。至於傾向由一間或多間、私營或非政府機構,政府持開放態度。

匡智會3年前起在全港設160個回收點,主要為住宅區,匡智粉嶺綜合復康中心院長嚴日強表示,機構定期從各區收集玻璃樽運回中心,由逾110名輕度智障學員將玻璃樽分類、剔走雜物、清潔,再運往合作的環保磚公司。

嚴日強舉例,以每車5.5噸計算,約有1.1萬個紅酒樽,運輸及分類清潔成本約2000元,即平均每個樽約0.18元。他稱運輸費佔主要成本,但由於現時回收點相距遠,相信日後增加回收點後可降低成本。匡智會將於下月開展第二階段共3年的計劃,預計總回收2200噸,即每年約733噸,回收點增至300個,增聘約50名學員。

他憂慮,若日後由承辦商一條龍負責全港玻璃樽的回收至再造,或影響團體日後可回收到的玻璃樽數量 ,期望招標可分為商業及住宅區。他又稱若條件許可或拆細標書,亦有興趣投標及增設碎玻璃器材,提升殘疾人士就業率。

社工變社企CEO

勤閱書自學營商
社工變社企CEO

【明報專訊】曾於社區中心工作、對營商毫無認識的社工周志剛,機緣巧合下被調派管理社企,從此踏上營商路。他4年前在仁愛堂擔任營運經理,眼見仁愛堂旗下社企各自為政,效率不彰,他決定閱書自學營商之道,為仁愛堂引入現代化中央管理模式建立規模優勢,成功減省不必要成本,提高社企競爭力。但在商業化營運模式下,他仍不忘強調要以聘請弱勢社群為本的使命。

社企各自為政 效率不彰

仁愛堂自2007年起開始建立首間社會企業「綠家居」,時至今日已擴展至4間,分別售賣有機食品、提供按摩服務、售賣長者用品及轉化廢棄食油成生化柴油。這個稍具規模的社企集團,由周志剛主理,他可謂社企CEO。

周志剛就讀社工系,畢業後於社區中心工作,直至一天他被中心調派轉任就業服務,生命從此改寫。就業服務即為求助人提供就業輔導、工作轉介等。由於工作表現佳,中心主任決定委任他管理該中心新成立的社企,自此他與社企結下不解緣。

4年前,周志剛被仁愛堂挖角,出任仁愛堂社會企業營運經理一職,負責管理仁愛堂屬下所有社企。接任後他發現,仁愛堂屬下社企各自為政,互不關連,效率不彰。他亦坦言,香港大部分社企亦有相同情,他決心改變。

統一管理入貨爭更大折扣

上任不久,他將仁愛堂所有社企統一由同一團隊管理,在中央統籌下,整個企業的物流效率大幅提升,處理文件的數量及所需的人手均減少,營運成本亦相應下降。統一管理後,仁愛堂自然亦改為統一入貨,由於入貨量大幅提升,成功建立起規模優勢,以向貨品供應商爭取更大的折扣。

對於現代管理學而言,「規模優勢」實屬老調子,但對毫無營商概念的社工或本地社企而言,卻顯然是新理論。周志剛在重組仁愛堂社企過程間,需閱讀大量管理學書籍及向熟悉營商概念的朋友請教,才能取得今日的成功。

周志剛認為,社企必須要有冒險精神,才能面對商業機構的競爭,絕不能縮於一角。他堅信要為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必須要跟市場一樣靈活變通,不能一成不變。

香港電台製作的《社企有道》將於2月10日下午3時20分於無铫電視翡翠台播出。

「土地監察」

民間智庫倡出招阻囤私樓
【明報專訊】李永達與黨友吳永輝及多名專業人士組成民間智庫「土地監察」,頭炮建議出招阻發展商囤積私樓托市。李永達指出,大批落成單位囤積不售的情已困擾社會多年,建議政府重推1997年樓市「辣招」,包括規定發展商在獲批預售樓花後,須於一個月公開發售,並成立網上房屋供應資料庫等,公布樓盤空置狀。

落成未售單位達7000個

土地監察就多個房屋議題展開深入研究,首份報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已落成但未出售的單位多達7000個,雖然過去半年政府已批出7885個預售樓花同意書,同期推出市場銷售的一手樓單位卻遠低於此數目,質疑發展商存心囤樓「托價」。

土地監察主席李永達建議政府出招打擊囤樓,包括規定發展商在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後,須於一個月內公開發售、建議地政總署在審批有關同意書時,須考慮該發展商過去獲批的預售樓花項目中,是否仍有大量單位未發售,「如果一年也賣不到一半,已經有問題。我們不想政府開了行方便之門,讓發展商有機會囤積單位」。他又建議,政府設立網上房屋供應監察資料庫,綜合地政總署、屋宇署、房屋署及規劃署等部門資料,公布私人發展項目進度,方便公眾監察發展商。

倡預售樓花限期發售

李永達指出,以智庫身分作研究,較為自由及機動,「不用事事須先得(民主黨)中常委批准」,但有信心黨友會接納其建議。

Tuesday, February 05, 2013

Elsa High School

Elsa High School
東亞唯一全日制猶太校

【明報專訊】參加維園年宵攤檔的Carmel School's Elsa High(Elsa High School),是香港猶太教國際學校轄下3間學校之一,Elsa High標榜是東亞區首間及唯一全日制猶太中學。該校位於筲箕灣明華大廈旁,使用聖馬可中學舊址校舍。收費方面,猶太主流課程一年11.7萬元,而國際文憑課程(IB)則13.7萬元,學生膳食費每年1萬元,入學時更要繳付1.1萬元購買蘋果電腦作學習用途。

主流課程學費11萬

學校辦猶太課程,也有現時流行的IB課程供選擇。學校以猶太教教律(Torah)及猶太人傳統作為教學工具,課程除了傳統科目,亦設體育、音樂、藝術、設計、辯論、話劇、合唱團等學科或活動,並會每年辦學生海外考察活動。

學校指歡迎任何宗教、種族及性別的學生,但猶太教家庭子女有優先入學權。

到香港,公益旅行趣

到香港,公益旅行趣
張瓊齡 台灣 國語日報
公益旅行專 公益旅行專攔

香港,是我生平第一次離開台灣造訪的境外之地,那次是隨著合唱團出國演唱表演,此後的十多年,雖然不時就有機會過境停留,卻也總把香港視為過渡之地,不曾以香港為目的地。

再次把香港拉抬到也是目的地的層次(那趟的主行程是到廣西參加中國公益組織「多背一公斤」辦的公益旅行),是在2007年春天,我邀請媽媽在我的中國旅行結束後,獨自到香港與我會合,我們在香港有四天三夜的親子小旅行。

為了讓媽媽有不同的香港經驗,而非泛泛的購物之旅,除了事前請教香港通、香港當地人,也特別從香港的文化與自然面向去做挖掘,無論是到上環「蓮香樓」混在當地人中間喝早茶、到荃灣走訪懷舊風的「三棟屋博物館」、去元朗逛當時才營運不久的溼地公園,以及前往大澳漁村途中、遇見大喇喇在馬路橫行被編號保護的牛群,在在都讓我們驚豔。那次還碰到香港的公益團體在聯合舉辦一個只有十多個攤位的迷你公平貿易產品展,我也帶媽媽去湊熱鬧。

然而,自從2010年冬天,我到香港參加了「社企民間高峰會」之後,它就成為我心目中「公益旅行」的好地方,不時就想去走走看看之外,還不斷鼓吹要去香港的朋友,一定別錯過體驗「公益香港」的好機會。

地鐵美孚站附近有個「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是一個精心設計過、讓大眾在75分鐘透過盲人導覽員引領之下,可以暫時拋開視覺的慣性,運用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我們會在全黑的咖啡座裡,購買並享用小點飲料),來感受外在世界。可以線上預約,也可以到現場湊團,每梯次最多六人,有英語、普通話、廣東話導覽員可選擇。2009年才開館,目前除了是當地中小學生必去的校外教學體驗館,在香港兩、三百個旅遊景點中,也是名列前矛的景點喔!

喜歡並懷念鄧麗君的歌迷,可以搭乘地鐵到尖東站,這裡有全世界第一家以鄧麗君為主題,販售台、港、日式有機餐點的「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於2009年1月29日開幕,選在鄧麗君生日開張的這家咖啡店,也延續她的慈善精神,店裡雇用的員工很大比例是精神障礙康復人士,餐點的品質與價格都很值得推薦。我喜歡到這兒喝喝下午茶。

銀杏館是數一數二的高級有機餐廳,獲選2011年香港最佳有機法國餐廳,最大的特色是,所有的服務生都雇用七十歲以上的長者,讓老人家透過服務,持續接觸社會並有收入,長者們親切誠懇的服務態度,讓旅人感到非常溫暖。喜歡吃西餐的人,可以到中環的歌賦街店吃意、法料理,餐前或餐後,還可以逛逛附近的中央書院遺址,那兒曾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念書的地方呢!想吃中式餐飲的,則有太子店可以選擇;如果想要體驗戶外野趣的,還可以前往「樂活有機農莊」,這是由一群註冊資深社工及綠色生活導師共同創立,以大自然的耕種方式,融合大地的靈氣,與美麗的天與地共生共存,希望讓大眾對綠色生活有直接體會,非常適合親子同行。

位於黃金海岸的國際十路會,則是住在香港西方人士的慈善大本營,這兒原本是個廢棄的校園,而今儼然是個小小聯合國,專門搜集香港各界捐贈的高素質剩餘物資,其中一半經過分類整理後,轉贈給香港本地有需要的人,另一半則運往世界各地,提供發生戰爭或者天災的地區使用。最近這趟去拜訪,發現他們有個更大的願景,希望把這裡變成是一個全球需求的體驗村,將來到這兒的人,在一一體驗過不同的主題區之後,對於全世界正在面臨的各項弱勢、困難議題,會有更切身的體會,也更加明白自己如何參與公益行動,才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真期待香港有越來越多的公益旅遊景點,當整個香港處處都有愛與溫暖的氣息,它就是名符其實的「東方明珠」了!

作者是 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 公益創業人才培訓計畫 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