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新界東北規劃公眾諮詢

諮詢4年 「以錢解決」概念落後
【明報專訊】政府自2008年6月就新界東北規劃展開公眾諮詢,至今已到了第三期,諮詢4年仍未取得社會共識。有學者及行會成員認為,政府錯在以「單向」、「形式化」的方法諮詢。政府對城市規劃的理念被指仍停留在「以錢解決」收地安置問題,只顧與地主討價還價和讓合資格村民上樓,不理其他持份者的需求。

規劃選址乏有力證據

新界東北發展今日完成第三階段諮詢,過去4年就規劃的爭議不但未逐步解決,相反愈演愈烈。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分析,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已有村民表達「不遷不拆」的訴求,甚至要求政府解釋規劃選址,但當局未持有力證據反駁,致村民的不滿升溫,近一年來更集結組成關注組強烈反對計劃。

未評估社區影響 只談賠償

鍾劍華續指出,政府不理會村民農戶訴求,未有做社區影響評估,以為只需與大地主達成賠償共識便可促成規劃,但現實社會環境已改變,不能靠「長官意志」,單以「為公眾利益想」便忽視其他人的聲音。

忽視其他聲音 發展形式非急務

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接受本報查詢時舉例,東北爭議如當年市建局收回「喜帖街」(利東街)事件,除了租客,更牽涉社區以至整個社會,現時政府單從賠償去看待東北發展,便可能忽視其他聲音,反而與地產商談以什麼形式發展,並非常務之急。他直指,環觀不同,政府委員會以至市建局等諮詢公眾的模式,不少都包含社區影響評估、民意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唯獨整個涉及約萬名現存居民的新規劃,卻未有做足。

4年前已關注新界東北、近日集中研究新界東北「深港融合」議題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認為,最初不少關注組只表達訴求,至近年已主動做研究,對政府的舊數據提出質疑,如人口估算、土地儲備等,並分析邊界的規劃用途,直接令第三階段諮詢的反響特別大。

明報記者

Monday, September 17, 2012

港去年棄251萬月餅

環團調查﹕港去年棄251萬月餅
【明報專訊】中秋節將至,綠色力量調查發現,受訪家庭去年每戶平均丟棄約1.06個月餅,是自2004年有同類調查以來的第三高,以全港家庭總數推算,估計丟棄的月餅多達251萬個,並排長度約200公里,相等於本港鐵路網的總長度。調查亦指有七成家庭在中秋團圓飯中食剩飯。

每戶平均丟1個 多因過期

綠色力量昨日舉行「中秋零廚餘」活動,並公布「中秋節消費及慶祝習慣」問卷調查結果。調查於8月底至9月初訪問329個家庭,結果顯示,受訪家庭在去年中秋節,平均每戶購買約3盒月餅,是04年有調查以來最多,每戶更平均丟棄1.06個月餅,丟棄主要原因是月餅已經變壞。

另外,七成受訪家庭稱,去年的中秋團圓飯有剩餘食物,較去年增加20個百分點,平均每戶剩下0.9碟飯或麵等主食、0.7碟肉類和0.6碟蔬菜。

特首夫人膠盒傍身打包剩食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表示,月餅和飯被丟棄,除了浪費資源,被棄置的廚餘運往堆填區後,腐化時會釋出沼氣,即甲烷,甲烷是溫室氣體,所產生的溫室效應較二氧化碳高出22倍。他提醒市民避免購買過多月餅,預備中秋團圓飯時亦應避免食物過量,造成浪費。

特首夫人唐青儀昨日亦有出席活動。梁太稱會身體力行減少廚餘,她與朋友用膳,會帶備數個環保膠盒盛載剩食,以免浪費。她又透露,與梁振英外出吃飯,很少會剩下食物,她笑言:「因為他(梁振英)經常提醒不要叫太多菜。」

七成市民每餐廚餘逾一碗

另外,大埔環保會於今年6月至8月,以問卷方式訪問300名市民,發現七成市民家中平均每餐製造超過一碗廚餘,當中43%是食剩的食物,36%是烹調前棄用的食材,逾七成市民表示會把廚餘丟棄。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

新界東北規劃 研增公營屋
現方案被轟只益內地人

【明報專訊】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第三階段諮詢本月底屆滿,有可能繼反國民教育科後,成為下一輪激起由網上動員抗爭的「政治炸彈」。有反對東北規劃融入內地發展的組織在網上設群組抗議,現已有逾萬人加入,質疑政府方案的公屋供應比例偏低,增加的豪宅區和商業區恐只惠及內地富豪。據悉,政府為回應爭議,正研究修訂方案,住宅供應由現時5.38萬個再進一步增加,並增加公屋及居屋比例。

現計劃建5.3萬公私單位

根據規劃署的新界東北規劃諮詢,總面積達787公頃的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扣除254公頃綠化帶後,仍有533公頃土地可發展,當中只有167公頃劃作住宅及鄉村式發展。不過,由於土地採低密度發展,整片地區只供應2.3萬個公營房屋和3萬個私樓單位,共容納15萬人居住。

新發展區第三階段諮詢將於月底屆滿,但關注計劃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等組織,對目前的規劃方案提出多項質疑(見表),行動組成員陳劍青批評,新發展區的公營房屋,其實在167公頃房屋土地中只佔約兩成,其餘八成發展成為私樓豪宅,而且政府沒有提出「港人港地」規限,擔心發展區內住宅被內地富豪炒賣。

憂內地人炒賣住宅

此外,行動組亦質疑,整個政府規劃概念是由配合內地「十二五規劃」為出發點,日後興建的商業區和工業區,恐終淪為內地旅客消費地方,港人無法受惠。

本報據悉,政府在諮詢期完結後,將重新檢討3個新發展區的房屋密度。特首梁振英已請負責部門研究進一步增加3個地區的住宅密度可行性,尤其要研究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現時規劃中的公營房屋佔新發展區住宅單位約43%。

現時,3個新發展區的土地規模相當於一個馬鞍山新市鎮(約814公頃,住宅土地約佔160公頃),但馬鞍山可容納22萬人居住,人口密度較新界東北還要高逾四成,因此住宅密度有不少增加空間。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蔡涯棉認為,政府應增加區內房屋土地比例和地積比率,至於公私營房屋比例及應否推港人港地,他說現時不宜評論。

資料顯示,早年規劃署研究新界東北時,最早期方案是區內可興建7萬個住宅,當中包括2.1萬個公屋和1.7萬個居屋,容納18萬人口。不過規劃署在2008年底做首階段公眾諮詢時,卻列明停建居屋是新房策,另面對一片反對屏風樓呼聲,才大幅減少公私住宅。即使到第三階段諮詢,政府建議的住宅供應量僅由原來4.58萬個升至5.3萬,亦追不上早期7萬個的住宅規劃。

團體盼集5萬簽名 促政府擱置
3新議員倡重新諮詢

【明報專訊】關注新界東北發展的「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昨日起擺設街站,希望收集5萬個簽名,要求政府擱置新發展區規劃,並公開所有與深港融合有關的商議文件,以及於市區舉行大型公聽會。行動組又呼籲市民參加本周六(9月22日)在粉嶺舉行的諮詢論壇,迫爆會場。

指閒置農地不足夠安置

行動組成員陳劍青表示,規劃除了破壞近100公頃農地,摧本地農業,影響數百農民生計,又迫使逾萬居民遷徙。他指出,雖然政府看似安排了塱原附近一帶農地作復耕,但他了解後,認為這些土地絕大部分已有人耕作,閒置農地不足以安置所有農民。他又稱市民擔心新界東北將被自由行攻陷,被指為梁營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也曾提出要發展一個內地人可辦落地簽證的「邊境特區」,即使政府已否認這是官方規劃,但仍未完全消除質疑。

隨新一屆立法會任期10月開始,新界東北發展爭議可能被帶上議會。剛當選新界東立法會議員的新民主同盟范國威說,他和工黨張超雄、人民力量陳志全也關注事件,要求政府重新諮詢,他相信這是泛民各黨派在選舉過後磨合的平台。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12

手牵手工友活动室受打压

手牵手工友活动室受打压事件介绍
2012年初,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广东省放宽民间团体进行民政注册”的新闻。作为深圳十数家服务工友的非盈利公益机构(亦被称作劳工NGO)的其中之一,我们手牵手活动室对此自然是感到喜出望外,以为从此可以更加方便地开展工作,可以更为方便地为工友服务。

我们手牵手工友活动室(以下简称“手牵手”)成立于2007年。5年来我们扎根于深圳宝安区黄田社区,一直为在深圳的工友们提供劳动法律、职业安全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精神娱乐活动。我们还非常重视性别意识,大力提倡两性平等。

即使这5年来我们一直没能取得民政局的注册,我们仍然全心全意为工友提供各类免费而又丰富多彩的服务。我们所开展的法律宣传小组、文艺小组、工伤互助小组、口才训练营以及女工小组等多项活动,一直为广大工友所喜爱。这些活动为工友们枯燥的工余生活增添光彩,又让工友们体会到互助互爱的可贵与温暖。

手牵手工友活动室受打压事件介绍 异乡的月亮一样圆晚会

我们一直开通的法律咨询、工伤职业病以及女工权益等热线电话,2012年的八个月里,我们总共接听了2500个各类咨询电话;接待各类来访咨询个案共166个(另见“手牵手在过去五年做过什么?”)。我们提供的法律宣传和咨询不单为工友们追回难以计数的血汗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工友的法律和职业安全健康意识,大大降低了劳动争议以及工伤职业病悲剧发生的几率。

手牵手工友活动室受打压事件介绍 工业区职业安全健康宣传

我们还通过举办一些活动来表达我们对和谐社会理念的追求。在2011年11月20日,我们在深圳凤凰山举办的“穿上她的鞋,同走一里路”活动,表达“反对以暴力对待女性”的理念。该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报道,同时更让女性日常面临的各种问题成为一时热点,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另见手牵手发展历程及媒体报导一文)

手牵手工友活动室受打压事件介绍

自从放宽民政注册的消息传出之后,我们一直努力争取注册,但却连团体名字都被审核了好几个月,多番修改之后,至今仍未通过。“民间团体开放民政注册到底是真是假?”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惑。而随着其它同类机构在今年相继出现被逼迁的情况,我们的疑惑似乎变得清晰。

《南方日报》的一篇报道说:“从今年2月份开始,包括深圳市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深圳市圆典工友服务部、深圳市打工者中心、深圳市青草工友服务部、时代女工服务部等在内的十余家劳务工NGO先后遭多个基层部门先后上门检查。紧接着,就是房东以各种理由提前解除租房合同,要求搬迁。”

先是基层部门的检查,再是房东出面要求解除合同,要求搬迁。这样的模式从今年起反复出现在深圳的十余家劳工NGO身上,很难让人相信这只是一个巧合。2012年,深圳不但没有为原本就艰难生存的劳工NGO提供较好的环境,反而是大面积的打压!

继位于石岩的“深圳小小草工友家园”于8月30日被数十名身份不名的暴汉强行冲进中心,所有物资被丢到路边,并把大门锁死、焊死之后,我们也于9月1日收到房东的搬迁要求。从9月1日到9月3日短短3天内,房东多次找到我们,要求搬迁,而且一次比一次缩短搬迁期限:9月1日说的是“会给你们一段时间”,9月2日说的是“这个月月底搬离”,到了9月3日则变成“半个月之内搬走”。接着是:“那边”催得很紧,到时候弄到我要把你们大门锁上大家都不好看。“这让我们知道,房东的背后,还有一个“那边”,所以房东才会在刚收了我们半年的房租之后,马上又来要求我们进行搬迁。我们本来想叫房东让“那边”直接来跟我们沟通,然而房东指“那边”是不会直接跟我们谈的。而房东最后留给我们的话是,“下周一就会来给大门上锁”。其实自从今年7月10日开始,便开始有各基层部门到手牵手活动室进行各种“例行检查”。在申报民政局注册的程序上寸步难行的我们,在被打压的这条程序上,却是走得无比顺畅。8月份的时候,不同的基层部门人员来到手牵手“例行检查”达10次,几乎平均每三天一次(手牵手被基层部门例行检查时间表见附表)。

虽然现今深圳的工业区用工情况已经比过往有了不少的改善,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遇到这些情况:

一位差几个月就退休的工友,因为劳动争议一边哭着给我们说遗言,一边走上工厂的楼顶。而结果是我们比警察更早地赶到现场,把工友劝下;

一位刚进工厂不到半天,双手数根手指就被机器吃掉的工伤工友,躺在病床上向医生要安乐死的药,而我们经过几个月与工友的沟通交流,才让这位工友敢于面对以后的人生,追回自己的合理赔偿;

一位在女工在工厂遇到性骚扰,但她却不敢把说出来。当她遇到我们的女工小组之后才在姐妹们的鼓励下勇敢地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来,并敢以对以后遇到的所有“咸猪手”说“不”!

……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对于工友权益的维护还是对于构建法制、和谐社会来说,我们这类劳工NGO无疑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活动室的合同明年6月才到期,而刚在上个月,我们已预先交房租至明年1月,我们按照合同,留在现时所在的活动室继续服务工友,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因此,我们不会接受不合理的搬迁要求,我们会坚守在黄田社区,继续为工友提供各类型的服务。

我们呼吁深圳市政府能够对各类公益机构采取更为包容的态度,共同为构建法制、和谐社会而努力!

我们将会及时把我们的各项活动动态以及未来的机构状况更新在网络上,下面是我们的博客和微博地址,欢迎大家关注: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8910518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789105180
(账号:手牵手工友活动室 )

腾讯微博: http://t.qq.com/sqs200710
(账号:手牵手工友活动室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3941c01016ksl.html)

Tuesday, September 11, 2012

國民教育抗爭與公民社會

國民教育抗爭與civil society
星島日報 | 2012-09-11 | By 林仕功

國民教育一役,波瀾壯闊,公民社會小勝一仗。

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這個概念近年在香港成為了主流論述重要一環。論者說公民社會在國民教育抗爭中小勝,相信主要是因抵抗行動由一群中學生和家長發起、組織和推動,政黨和媒體只是在後來回應這股運動,基本動力由始至終都是學生和家長(聲援人士當然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抵抗行動及後成為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雖然示威者撤離政府總部門外廣場(已被稱為公民廣場,相信很快這辭彙將成為香港人語言一部分),但運動有強大內在動力延續下去。

公諮詢新概念

國民教育事件應再一次提醒朝野各界,香港的公民社會已頗為成熟,政府處理各大小議題,政黨要制定切合市民訴求的政綱,必須了解公民社會,要有真正的engagement,而不是虛有其表、徒具形式的諮詢。

從前求學時讀到東西方國家結構上的區別,主流論述之一指現代西方民主國家的公民社會強大,制約了政府與國家機器的權力。東方則相反,共產國家更因為黨的組織無孔不入,社會受到嚴密控制。香港的情況不能簡單化地放進上述的框架分析。香港沒有民主政體,長期以來主流論說指香港是移民社會,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與社會的自覺凝聚力是近年才慢慢建立起來。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例如國民教育這類事件告訴大家,無論香港的公民社會是否近年才萌芽生長,但很快已經扎根,甚至已遍地開花,不久就更可能會開枝散葉。

近年香港政府在推出政策前,普遍進行所謂的公參與(public engagement)或持份者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活動。這是從過去的公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演變過來的新概念。表面上是改變了,但效果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公並未真正覺得更多參與了政策制定,感覺跟以前的諮詢差不多,只是活動多了,政府可能較主動找出持份者(或說利益相關人士╱社群),但最後公對決策過程的「認受性」仍沒有明顯提高。導致這現象的主要原因究竟是甚?

筆者認為,要解答這問題,必須回到有關公民社會的思考上。究竟我們的公民社會的狀況是怎樣?公民的主流(與非主流)的想法是甚?社會內在的資源有多少?這些資源可以讓社會自身解決甚問題,而不用(或者不適宜)由政府介入?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民間對政府不信任,原因是甚?(這可能比較容易解答!)社會自行處理一些問題(例如公╱國民教育)可行不可行。即使政府在建立公民責任上有責任與角色,政府應以甚方式處理?是否就像推動國民教育一樣,硬銷硬推?

社會自主生命力

近來看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呂大樂教授的新書《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讀到〈矮化的公民概念〉一章時,發現港英政府在一九七○年代通過清潔香港及撲滅罪行運動等推動社區參與(community involvement)及建立公民責任感(civic responsibilities)時,處理得非常小心。除了主要因為殖民政府要避免因此而引發港人提出政治訴求,也因政府深知自己是殖民者,而殖民社會有相當的複雜性。呂大樂教授在書中指出,香港人對清潔香港及撲滅罪行運動等社會動員,不是照單全收:

「差不多跟那兩次社會動員同步發生的,是本地城市的社會運動。」

社會很複雜,有自主的生命力,即使在殖民時期也一樣,當權者不能為所欲為。

文︰林仕功/從事新聞與傳訊工作多年,先後於香港及國際傳媒機構任職,現為公共事務顧問。

Sunday, September 09, 2012

羅永生: 公民社會 固本培元

羅永生: 固本培元,方能應付一場持久之戰。
2012-9-9 12:33:03

(主場新聞: 羅永生主場)

城市巷戰、叢林戰、游擊戰、地道戰....形形式式的街壘戰、陣地戰,是無可避免的一定會交替的到來,不能竟全功於一役。因為這些一時對陣之後,後續而至的微型戰鬥,才是公民社會重拾生機和活力的關鍵。

03七一的大運動,香港人誤以為一個大遊行就是公民參與的極限,用人數奇觀來建構自己的力量就足夠,卻忘掉了如何在社會機體各個器官進行防護、反滲透,結果讓建制力量在社區、學校、教會等予取予攜,更多的社會機構被吸納。基右一度蓬勃發展如是,教改/國民教育默默改變了學校生態如是。於是,七一之後實質上是贏了街頭,輸了社會。

反國教運動至今最豐富的成果當然不是政府些少退讓,而是數以百計的關注組以及學校、社區為中心的活躍分子網絡。香港民主運動面臨重要的轉型時刻,就是要在議會之外認真開闢公民社會的戰場。九年來的失守,香港人要補課。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如何把這些網絡組織起來。只有組織工作,互通訊息、分享資源、掌握形勢、把更多的關心者、活躍者轉化成組織者、推動者,互相提攜、互相教育、互相保護,才可以維護及轉化廣場、街頭的能量。這已不是空談政治口號,黨同伐異,而是做組織實務的時候。

89當年廣場上抗爭後期學生進退兩難,原因是他們中間沒有人知道,他們可以回到那裡把受運動啟蒙後的民主意識,轉化為建設或批判的力量。所以只任由憤怒積聚,轉化成一種消極的和fatalistic的廣場情結。因為黨國長久控制,根本沒有可以讓他們推展公民實踐的公民社會。

香港的公民社會一直存在,只是沉睡、荒廢了太久。廣場式的運動,尤如一次電擊,血脈得以重新打通。但電擊的效應只在一時。固本培元,方能應付一場持久之戰。

社會經濟在香港

潘毅、陳鳳儀、阮耀啟:社會經濟在香港
——超越主流經濟的多元性實踐

開放時代 2012年第6期

一、引言

這 是最壞的年代,也有可能是最好的年代。滿目創痍的社會,激發了改造社會的良好意願和決心。中國社會走過了三十年的計劃經濟,又走過了三十年的市場經濟,兩 種經濟模式的病態,都已經完全顯露在人們的眼前。現在,我們又再一次處於社會發展的十字路口。有路口,就有選擇。本文介紹社會經濟在香港實踐過程中的一些 新嘗試,對社會經濟的理念作一點闡述,並介紹兩個具體的個案,來讓大家了解什麼是超越主流經濟的多元性實踐。

2012年我們迎來了國際合作社年,香港的民間組織,像世界各地的公民社會一樣,都在積極回應,並且付出行動。我們成立了香港社會經濟聯盟籌委會,通過一份在香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立場書,在今年聯合國國際合作社年推出《社會經濟政策民間白皮書》。

聯 合國大會已宣布今年為國際合作社年,以突出合作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特別是對減少貧困、創造就業和社會融合的影響。①此次合作社年的主題為合作社企 業建造更美好的世界,訂下了三大主要目標:第一,提高認識:提高有關合作社及其在社會經濟發展和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所做貢獻的公眾意識;第二,促進發展: 促進個人和機構之間的合作社形成和發展,以解決共同的經濟需求和社會經濟能力;第三,制訂合適的政策:鼓勵各國政府和監管機構制訂有利於合作的形成和發展 的政策、法律、法規。

通過提高有關合作社的認識,國際合作社年將有助於鼓勵個人和社區對合作經濟的支持和發展。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各國的失業率高企,社會動蕩。2009年國際勞工組織發表報告指出,由社員擁有的合作社比私人企業具有更高的抗逆能力及持續發展潛力,更能在經濟危機中屹立不倒。②報告指出,經濟全面收縮,私企裁員結業,合作社能夠繼續經營,可保障工人生活,是有效的紓困措施。

二、面臨挑戰的香港社會

國家面臨著過去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以及深層社會矛盾,十二五規劃提出在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要加強社會建設,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統籌兼顧,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回歸後香港社會先後經歷了兩次金融風暴的衝擊,產業空洞化日益明顯,貧困人口不斷增加,特區政府只依靠國內湧進香港的資金及其所帶動的投機炒賣活動維持本土經濟增長,然而通過整體經濟增長以惠及中下階層的涓滴經濟神話破滅,市場被大資本所壟斷,2010年8月香港統計處出版的《行業集中度統計數字》報告指出③,不少和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均被大企業壟斷,如快餐業、電訊業、陸路運輸業以及包含超級市場在內的食品、酒類及煙草零售業等,全行業務收入超逾一半均由行內十大企業所佔據,令人關注如小店鋪等社區內生性經濟的生存空間。

香 港社會向上流動空間嚴重萎縮,社會中下層更要承受房地產價格高企及通脹所帶來的惡果,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種種深層次社會矛盾並未得到妥善處理及紓解,香港 的社會及經濟發展均已達致一個危險的臨界點。面對這些嚴峻的社會挑戰,香港及周邊地區的官員仍只談論如何加強城市競爭力,繼續盲目追求更高的經濟增長,仍 以守舊的GDP發展主義繼續追逐經濟增長,所倡議的經濟政策均不是以人為本。中國社科院2010年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已清楚說明,香港縱使是兩岸競爭力排名最高的城市,社會不穩定因素卻不斷增加,香港人的幸福感指數更處於兩岸500個城市中排名甚低的271位,這說明特區政府推行的經濟政策與服務民眾的終極社會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經 濟發展的目的是要為廣大人民服務,而並不是倒過來要勞動人民為大資本賺取暴利和為個別城市加強競爭力而作出犧牲,經濟發展必須回歸社會。我們提倡發展社 會經濟以填補市場經濟的不足,主張經濟發展不應完全依賴及交托給大企業與大資本,而是應該將經濟活動的規劃重新以市民大眾的福祉作為依歸。推行社會經 濟,當中的要旨應包括:以人為本、立足小區、互助合作、民主參與、人與土地的和諧共生、生產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多元化的社會所有制等。

三、社會經濟的基本特徵

美國社會學家、今年美國社會學會會長賴特(Erik Olin Wright) 早在2006年,就提出建設另類社會主義方案的指南針④,他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過於依賴市場力量(Market Power)來發展經濟,而國家社會主義又過於依靠國家力量(State Power)調控生產、資源和成果分配, 唯有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社會經濟,才能建立社會力量(Social Power), 重新把資源分配、生產和再生產,流通和勞動成果的決定權交回勞動人民身上。

社 會經濟,或稱為團結式經濟和社區經濟,是主流市場以外的另類經濟實踐,是一場要求參與者通過自我提升以達致經濟生活模式改變的社會運動。⑤有別於 主流市場的運作模式,社會經濟運動極度重視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各種社群關係,提倡社群之間的互助合作及團結精神,反對資本主義只著眼於狹隘個人利益和利 潤的追求。

社會經濟的參與者都有著共同的信念和願景,即反對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剝削與不公義,這些社會經濟實踐包括生產者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公平貿易、社會企業、小區貨幣、良心消費、集體購買、小區支持農業、小區內生性經濟、內置金融、集體所有制經濟等等。

不 同的社會經濟組織於生產、交換、使用、分配、和價值創造這五個不同的經濟範疇內連結不同的社群進行另類經濟實踐,讓不同的群體都能夠直接參與體驗真實的另 類經濟生活,通過持續不斷的學習與實踐,從而改變個人的生活態度並對現存的經濟生活模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作出批判和反思。

整 體而言,社會經濟運動的參與者均認同以下共同價值觀:第一,注重合作及互惠互補:以互助合作的精神替代放任競爭;第二,重視個體與集體:社會公益由人民議 決而非專家所制定,並凌駕利潤與資本累積;第三,經濟公義與社會平等:運動的重點是要為終結各種社會及經濟不公義而進行抗爭;第四,對生態及環境的保護: 對大自然生態系統的敬畏與尊重,是運動中的一個著眼點;第五,民主參與及持份者的民主管理:民主參與須落實於不同社會層次及經濟組織之中;第六,多元發展 及多樣性:相信發展並不是單一,而是可以有眾多不同的路徑,而這些路徑必須由人民作為主體以團結互助及民主參與的精神開創出來。

依據歐洲社會經濟聯盟(Social Economy Europe)所倡議的《社會經濟原則憲章》(Charter of Principles of the Social Economy), 社會經濟運動的內部守則包括七點:第一,重視個人及社會目標高於資本與利潤;第二,成員的參與必須是開放而自願的;第三,重視社會持份者的參與、由成員民 主管理;第四,業務的營運不僅照顧組織成員和服務用戶的利益,並同時關注公眾利益;第五,維護並著力實踐社群之間的團結精神及相互守責的基本原則;第六, 獨立於公營部門,實行自主管理;第七,盈余的分配大部分用於維持永續發展的目標、服務成員的利益,以及照顧公眾利益。

社 會經濟運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在其內部運作中必須重視以上原則,並持守以上提到的共同價值觀,然而由於不同的社群特點以及在地情況和業務的差異,於具體的經 濟實踐中,社會經濟組織有可能需要在不同的價值範疇內作出取舍;面對此情況時,社會經濟的實踐者須持續地通過集體參與及討論,考慮及分析他們所面對的獨特 情況,並根據《社會經濟原則憲章》的規定以民主的程序作出道義決策,以求在不同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之中取得平衡。這個民主參與及決策的過程,是社會經濟運動 實踐的重要一環,通過經濟民主的體現,參與者得以自我提升,並續漸改變個人的經濟生活模式以及改變社會。

因 而,社會經濟運動是多元、開放的,又是一統的。不同的社會經濟項目一方面有著多元的目標社群和運作模式,但它們同時又秉持著共同的價值理念,運動的開放性 則在於它要求參與者對社會經濟運動所提倡的不同價值理念進行批判及反思,因社會經濟的實踐往往需要參與者分析不同的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到底應如何取舍,並 最終以互助合作及民主參與作為運動的基礎理念去持續推動整個運動的發展。在這個意義上,社會經濟所依附的不是單一的共同願景(a unified collective vision),而是通過另類經濟生活的實踐,建構一個以參與者為主體的共同塑造願景的過程(a process of collective visioning),以達致個體與制度共同演進的結果。⑥

目前,社會經濟運動已於全球各地展開,在大部分歐洲、南美洲、非洲、亞洲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都可以找到推展社會經濟運動的團體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網絡組織。

四、香港社會經濟實踐之一:社區互惠人才市場

社 會經濟作為一種優化的資源分配方式,可將社區內互不相聯的各種經濟成分轉變為利益合作共同體,建立一種新的經濟生產方式,從而帶動社區乃至更廣區域的經濟 發展。香港一個社區的互惠人才市場計劃就在這樣的基礎下衍生,它計劃以提升區內個人技巧及發揮個人潛能為目標,讓每一個人均可以分享社區內合作知識 型經濟的成果。

香港鄰舍輔導會沙田服務中心是一所福利機構, 社會工作人員負責策劃和推行扶貧服務, 中心的互惠人才市場計劃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實踐中的社會經濟例子。現時,計劃內兩百多名婦女,每月為1600多 名長者、傷殘人士、長期病患者和有需要的家庭,提供陪診、剪發、清潔、起居照顧、維修、計算機培訓、興趣班等支持服務,有效地為小區提供了多元化及大量的 小區支持服務,同時又創造了另類家庭友善的工作機會,讓未能在主流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單親家長、新來港或中年失業人士,能夠參與社會及發揮個人才能,並 借此降低福利依賴,促進自力更新(見圖1)。

根據中心的統計,在參與計劃的兩百多名婦女當中,單親婦女佔約65%,中年失業婦女佔約25%,來港超過七年的婦女則佔約10%。當然,有部分會員同時擁有幾種身份,例如單親又失業,或單親的新來港人士等等。她們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於九成的婦女只有中三程度(初中畢業程度)或以下,擁有中五程度 (高 中畢業程度)或以上的婦女不足一成。從參與者的背景,我們知道需要另類工作機會的人士主要是一群低學歷、高齡及無薪酬、全職照顧家庭的婦女,她們難以在現 時工時長、工資低的勞動市場尋求就業,逼於無奈要依賴綜援網。當這些婦女被貼上領綜援那帶有福利倚賴的標簽,她們很難抬起頭做人,加上資源匱乏,她們 參與小區工作的機會就更少了。結果,這些婦女被社會邊緣化,甚至遭到排斥,更難脫離貧窮。

其 實,每一位單親家長、新來港或中年失業的婦女都擁有獨特的才能,也是社會寶貴的人力資源,只是現時的勞動市場把她們排斥在外。只要為這些婦女創造謀生的機 會,她們一樣可以靠自己的雙手為家庭增加一點收入。這些收入或許微不足道,但足以為她們奪回一點經濟自主權,提升家庭的生活質素,增加個人的自尊、自信及 社會參與,從而減少對政府施予的依賴。

事 實上,通過互惠人才市場計劃,這些婦女確實為小區提供了多元化且富有彈性的服務,甚至滿足了市場未能提供的需要。以剪發合作隊為例,雖然收費方面 是以服務人數計算,每位婦女完成的數目亦各有不同,但她們的薪金是一致的。或許難以想像,有些做事麻利的婦女真的不介意多做一點,另外一些婦女也有空間 慢工出細貨。同時,有經驗的婦女可以教導新人剪發技巧,而新人也會積極學習。一個團隊內可以包容這麼多的人,正是互助服務團隊的意義, 這也反映了她們發展出共同擁有、共同分享合作成果的新社會關係。

另 一個例子是陪診合作隊,同樣是主要由單親家長和新來港婦女組成,一位叫梅的婦女便一直參與至今。她是一位單親婦女,獨力負起照顧三個子女的責任, 大兒子患有地中海貧血症,而她本人也曾患有淋巴癌。在困境中,梅加入了陪診隊伍,希望增加收入外,還能擴大朋友圈子,尋找同路人的支持。在參與的過程中, 梅見證到自己的改變,她說自己學會了多聆聽別人說話,不像以往總要別人聽她說話,也更懂得與人相處、包容別人及與其他成員互相效力。而且,她的子女也認為 媽媽較過往樂觀,衣著不再那麼老土。以往,梅主要依照丈夫的口味穿衣服,領口稍為大一點的衣服均被視作性感,因此她的選擇很有限。現在,她穿衣服不再為了 別人,而是為了表現出自己的喜好及性情。認識梅的婦女都會知道,面對不合理的事情,梅一定不會坐視不理,就算面對中心主任,她一樣會當面拍枱(拍桌 子)。她認為,有時候工作人員不能完全明白婦女工作的感受,因此工作人員應該要傾聽婦女的意見。可貴的是,梅已跳出了服務使用者的身份局限,正以同 工的身份與中心職員一起努力經營,這種突破界限的平等參與,正是社會經濟所提倡的民主決策,讓參與者得以自我提升。這種對於公平、公正的追求,梅坦言大 概基於從小缺乏父母的愛,所以她很在乎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她指出,現在子女都長大了,她的確有空間找一份收入更可觀的全職工作,然而她並非把金錢放在最重 要的位置,在她心目中,能推動計劃內的成員和諧共處、減少紛爭更為重要。事實上,當我們對梅的背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後,實在不難理解這個另類的工作模式為 何如此吸引她,因為這裡是一個充滿關懷平等的地方。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價值;在這裡,她找到了值得讓她去追求的理想。

社 會經濟所嘗試的是一種以非純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交換生活,是一種基於互助關懷的社會關係,強調以小區為本,自下而上地參與及動員,發揮連結各個不同網絡 群的才能、技術與經驗,來服務其他社群中的成員。不少勞動者擁有的技術及經驗雖被主流市場所排斥,但仍可貢獻小區,甚至轉化為工人之間以互助合作方式維 生。在香港發展小區經濟, 正是改善基層處境的可行出路,近幾年香港一些勞工及小區團體在弱勢社群中組成工人合作社, 或以小區互助方式進行各社群之間的網絡聯系,希望能建立一種超越純粹以經濟利益主導的社會關係。

五、香港社會經濟實踐之二: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另一種社會經濟的重要實踐是在消費領域,這個領域一般人比較陌生,在香港,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公平貿易運動與公平點。

世 貿會議在香港召開,可說是香港公平貿易運動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令很多市民開始思考全球貿易不公平的問題。然而當一星期的會議結束,市民對議題的關 注冷卻下來之後,公平貿易運動又如何能夠植根香港,變成真實可行的經濟實踐?無可置疑的是,要扭轉全球的貿易不公平,是需要世界各地作為消費者的廣大民眾 有所覺醒,經由改變每一個人的消費行為從而逐漸改變整體經濟的運作模式,但在缺乏其他可行選擇的情況下,一般市民只能繼續原有的生活方式,公平貿易運動是 否會迅速被遺忘?可幸的是,世貿會議過後,一些尋求社會變革的種子已散播於香港的土壤,一些個人及團體都繼續尋找邁向經濟公義的進路,並探索另類經濟生活 模式的可能,當中就包括公平點這家推動公平貿易發展的社會企業。

公 平點的創辦人趙善榮喜歡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形容這些支持公平貿易、維護經濟公義的朋友,他們之中很多也曾經選購公平點的貨品,也可能是公平 點六千多名會員的一分子,但有別於顧客或會員,趙善榮用同行者這個稱謂去稱呼他們,有著獨特的意涵。它可被理解成是進行式,代表著一個 持續不斷的過程,大家在路上一同探索,共同實踐維護經濟公義的終極目標。

(一)從推廣到實踐

每一位同行者參與另類經濟實踐的歷程都不盡相同,趙善榮本人就是在2004年開始他探索公平貿易的旅程。趙善榮原來的職業是計算機網絡工程師,他於2004年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踏上旅途,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游歷全球各地,當中有13個月在中南美洲度過。在旅途中,他看到農民和工人在經濟全球化的急速步調下受到嚴重的壓迫和剝削,這使他開始萌生要在香港開展推動公平貿易及引導社會反思全球化的工作。適逢2005年 世貿會議在香港召開,來港參與示威抗議的韓國農民讓香港市民了解到不設限、放任的全球貿易給全球小生產者的生計所帶來的衝擊,社會也增加了對全球化議題的 關注和討論,趙善榮便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於同年年中成立了一個網上平台香港公平貿易網絡,主要在教會及學校做推廣教育的工作。

這 些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回響,但他們很快便面對一個難題:除了公平咖啡(一種咖啡產品,它已是公平貿易產品,由另一個農民合作社生產)外,當時在香港市面上基 本上很難找到其他公平貿易產品,支持經濟公義的市民如何才能參與公平貿易的另類經濟實踐?在朋友的鼓勵下,趙善榮在原來的平台外再成立社會企業香港公平 貿易動力及以品牌公平點做營運,將公平貿易產品由全球各地引入香港,開始了以商業營運為切入點推動公平貿易的旅程。

(二)公平點和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

公平點是一家社會企業,它不會只關注商業盈利或只著重社會目標,而是要共同達到商業營運和社會使命的雙重目標;可喜的是,公平點的營運模式正好能巧妙地將兩者連結在一起而互不排斥。

公 平點要持續營運並不斷生產社會價值,就要讓更多的本土消費者去購買世界各地小生產者(也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本土的生產者)的產品,協助生產者改善生計; 而另一方面,要更全面地去推廣公平貿易的精神,公平點更多走一步,著力讓購買者了解公平貿易運動,並不應以消費或慈善捐獻的心態去參與,而是 要透徹地去了解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實踐經濟公義,所以對於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來說,參與公平貿易運動其實是一個持續學習和實踐理念的過程。

要 實現這個組織願景,公平點不僅要促成產品的銷售(這只能夠在金錢上幫助生產者),更要在理念層面上讓生產者和購買者雙方都能同時實踐經濟公義,而只有 後者才能真正達到公平點推動公平貿易運動的社會目標。要幫助購買者做到知行合一,公平點會非常清晰地向公眾解釋公平貿易的運作原則,如詳細介紹由 世界公平貿易組織(WFTO) 所制訂的《公平貿易運作標准及原則》,讓購買者了解公平貿易標簽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這些意義包括:第一,為貧窮及弱勢生產者提供改善生計的機會;第二,運 作及買賣過程具透明度和問責性;第三,持久的貿易關係;第四,給予生產者合理價格;第五,禁止使用童工或強迫勞工;第六,反對歧視、促進性別平等及結社自 由;第七,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第八,提升生產者能力;第九,推廣公平貿易運動;第十,生態環境維持可持續發展。

這 些公平貿易標准的內容,都可以在公平點的宣傳刊物和網站中找到,它們能起到進行最基本宣傳教育的效果。⑦然而,對於這些參與推動經濟公義的同行者 而言,認識這些標准只是學習的起步點;公平貿易作為一個社會運動,需要參與者不斷地學習和實踐,而這也是公平點經常舉辦讀書會與研討會的原因。

(三)產品背後的人與事

公平點在2011年慶祝機構成立五周年,特別出版了紀念特刊,收錄了來自世界各地生產者的介紹及照片,當中包括中國山西、中國甘肅,以及南亞國家尼泊爾、斯裡蘭卡等地。在山西,公平點踫上了由農村婦女組成的永濟市紅娘手工藝合作社。合作社有200名成員,她們自己種植棉花,利用農閑時間以傳統手工織制土布,再制成布藝產品;山西的生產點是公平點的重要合作伙伴,該項目讓公平貿易運動與農村生產合作運動相連結,產生了更大的社會意義。

公平點在國內的另一合作伙伴是甘肅巧手工作坊,與紅娘手工藝合作社不一樣,工作坊原是一個扶貧項目點,後經由香港的施達基金會作為中介,於2008年 發展成為公平點的一個手工藝品生產點。公平點先向工作坊的婦女們提供多方面協助,提高生產質量並共同研發產品,經過兩年的努力,工作坊的運作漸上 軌道,工作坊不僅成功改善了農村婦女的家庭經濟狀況,更將一部分利潤撥出成立農村小區發展基金,由社員自主管理用於支持小區的持續發展。

在尼泊爾,公平點與非牟利組織尼泊爾婦女技術組織(Nepalese Women Skill Organization)合作,銷售以尼泊爾傳統紡織工藝生產的布袋。該計劃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先規模只有十多位婦女的項目,逐漸發展到目前有超過200位社員的規模,參與的婦女不僅被傳授傳統紡織工藝制作技術,更有機會學習管理知識,成為組織的管理者。

(四)重建經濟背後的社會關係

認真去發掘並對待這些隱藏於產品背後的人和事,是公平點營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平點在組織目標上與一些也出售公平貿易產品的商業機構(如目前也有出售少量公平貿易產品的大型超市)所不同的地方。

公 平點的工作不是簡單地去協助生產者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並從每一宗銷售中賺取利潤及幫助生產者),而是要著力將生產、銷售、消費這三個經濟範疇重新 扣連在一起,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再次認識到經濟生活背後所隱藏的社會關係。現代消費主義生活模式,會刻意將經濟生活背後的社會關係隱藏、抹去,甚至消滅掉; 支持公平貿易,就是要讓我們再次學會關懷這些絕不遙遠的社會關係,以及伴隨著這些社會關係的其他,如消費與保育的關係、城與鄉的關係、食物與土地的關 係、人與土地的關係等等。

伴 隨著市民大眾對血汗工廠及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更多的人已意識到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系統所存在的弊端,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運作模式將生產消費之間的倫理關 係割斷,消費者不必在乎生產者的生計,生產者也不必在乎消費者的死活。然而市民大眾對食物安全等議題的關注可能只是出於自利,公平貿易運動則要提倡經濟公 義,要重建不同個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將 生產、銷售、消費重新扣連在一起,就是要建立起主流貿易以外的產—銷—消網絡,創造真實並且不須依附於主流經濟的另類經濟實踐空間,讓一眾同行者 都可以參與真實的另類經濟實踐,避免將公平貿易看成是一個空洞的圖騰再加以消費,如將它看成是中產品味或樂活一族(LOHAS)的玩意,忽略背後重要的社會意義,甚至任由運動被吸納成為消費主義經濟模式的一部分。

生 活在香港這個高度都市化的資本主義自由社會,市場上的貨品種類繁多,我們好像有很多選擇,然而公平貿易運動卻讓我們清楚看到,置身於香港這個資本壟斷 的經濟體系當中,我們不僅毫不自由,其實很多時候更在有意無意間變成了剝削生產者的幫凶。要在經濟生活中尋找一個公平點,除了要身體力行支持公平貿易運 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切切實實地改變生活態度,反對剝削,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倫理關係,這樣我們才可以避免不經意跌進消費公平貿易的迷思之中。

六、社會經濟與政府及市場的關係

香港特區政府要制定以人為本的經濟政策,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應是單一地去考慮如何促進經濟增長,或只著眼於增加個別階層或社群的經濟收入,而是要在不同界別及不同的範疇內大力推動經濟民主,實現社群賦權(social empowerment),即無論是商界或政府,又或是由社會經濟組織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它們都應當在最大程度上讓社群參與,監督經濟活動的規劃與運作,並達致賦權的效果。

我們提議,不論是社會經濟的參與者或是廣大市民,都應更積極地參與經濟事務的討論,以多元的方式監督政府及市場的經濟活動,並通過下列不同的路徑於經濟事務上實現社群賦權。

(一)監督商界及企業

由廣大公民社會以不同持份者的身份直接監督企業的運作,或是通過影響政府的施政監督企業運作和對民生有影響的市場經濟活動。

(二)監督政府的經濟功能

由廣大公民社會以公民的身份直接監督政府在規劃資源運用及提供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的經濟功能,例如由公民直接參與起草制定預算案,及實施由服務提供商和服務使用者共同管理公共服務等措施。

(三)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通過社會經濟運動於不同經濟範疇的實踐,讓廣大市民直接參與另類經濟,創造城市空間及另類市場空間,讓市民可以反思當下經濟制度的弊端,並續漸改變自身的經濟生活模式和社會。

我們認為在共同推動經濟民主的前提下,社會經濟組織可與政府及商界組織加強聯系,借此引導政府官員及商界人士了解及提升社會經濟所認同的價值觀,使不同界別能夠產生良性互動,而社會經濟的參與者也可著力支持政府及商界舉辦一些與社會經濟價值觀相同的經濟政策和項目。

我們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積極地促進香港社會經濟組織聯盟的發展,並通過這樣一個合作平台,審視現存經濟制度的具體限制, 以尋求突破口推動建立社會經濟的友善環境, 並在新政府進行管治計劃的初階段, 一起把議題帶到公共領域,參與討論, 引發更多的關注和對話。在公共政策方面,我們促請香港特區政府確切理解及接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並在不同層面及政策範疇內促進社會經濟項目的發展。一些相關的政策建議包括:

第 一,實踐經濟民主。近年來,特區政府從經濟及民生的角度出發,推出了一些內容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社會政策以期改善基層市民的經濟及精神生活,如推動就業融 合、增加社會共融,及強化社會資本等等,但計劃的成績差強人意。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政府或是由第三方機構承辦的計劃,項目大都欠缺以持份者為主體的民主管 理系統,而只是由項目官員或機構工作人員負責統籌和執行計劃;我們認為缺乏持份者的民主參與,正是這些項目未能產生更佳效果的其中一個主因,特區政府在未 來進行相關計劃時,應積極落實發展經濟民主,通過社群賦權的實踐以提升這些政策的效果。

第 二,擴大支持社會企業的政策。在現屆政府眾多施政項目之中,與社會經濟運動最有關聯的,是特區政府於過去一段時間持續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我們建議特區政 府可從兩方面著手,繼續推動社企在香港的發展:首先,有鑒於目前香港很多社企的業務在社會目標的定位上都十分模糊,特區政府應大力推廣社會經濟的原則,並 要求社企營辦者承諾遵守《社會經濟原則憲章》,以確保所有社企的業務都能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另一方面,特區政府應效法歐盟國家及加拿大等國 政府以社會經濟的政策框架取代目前比較狹隘的社會企業政策,將社會經濟不同的組成部分,包括生產、交換、使用、分配和價值創造這些不同的經濟範疇的社會經 濟項目都加入成為公共政策的支持範圍,以加快本土另類經濟系統的形成。

第 三,開拓城市空間及市場空間。對於本地社會經濟營運者而言,在高昂的租金及城市更新的壓力下,要在小區尋找空間開展社會經濟項目變得越來越困難,很多近年 落成的公共屋村在設計上都不利於小商販經營,市場由大資本壟斷的情況日益嚴重。特區政府必須在市區重建的政策及公共屋村的設計上作出改善,適當預留額外空 間給予社會經濟營運者使用,而政府同時也應鼓勵其他公營機構騰出商業空間(如一些由大專學院或公立醫院所擁有的物業),讓更多社會經濟營運者可以參與競投 使用。在公共服務的采購政策方面,特區政府更應起帶頭作用,在標書中大幅增加社會回報計分的比重,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公平競爭的原則下讓不同的營運者推出 更具社會效益的經濟項目,同時產生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並能提供更高質素的公共服務。

第 四,改革政府種子基金的運作模式。政府近年成立了多個種子基金,如社區投資共享基金、伙伴倡自強計劃,以及攜手扶弱基金等,借以支持弱勢社群的就業融 合、發展社會企業,以及推行地區性社會經濟活動,這些基金一般都會提供一般不多於三年的短期啟動資金讓民間組織或社企實踐社會福利或小區經濟計劃。我們認 同這些種子基金的理念正確,但基金組織在決策、管治及項目管理上均需要進行改革,以提升基金項目的成效,並確保受資助的項目能符合社會經濟的價值守則。我 們認為,這些基金的運作應全面進行改革:首先,從資金管理及資助決策的角度來看,目前這些基金都選擇以公務員體系配以獨立人士委員會的傳統方式管理,這種 管冶模式的弊端在於基金的資助決策一般都過於保守,未能真正實踐社會創投的理念;另一方面,目前這些基金的管理完全缺乏持份者的參與,並不鼓勵受助的 社群在基金的決策和管治上扮演任何角色,大部分項目在執行時也不重視經濟民主的實踐。要解決多方面的問題,特區政府應考慮將這些基金的管治和運作從政府轉 移至不同的民間中介組織,並可嘗試由多個不同的中介組織以民主多元的方法,再配以社會創投及經濟民主的理念,推動開展大量民間主導的社會經濟計劃,借此實 現社群賦權。

第 五,改革目前的法律框架。目前香港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法律框架非常落後,雖然社會經濟營運者仍可以運用《公司法》和《信托法》成立社企或其他社會經濟組 織,但這兩部法例並未能照顧社會企業及社會經濟組織的獨特營運方式,容易令公眾混淆,也不利於業界的長遠發展。近年歐美等地都推出了新法例扶持社會經濟的 發展,如英國的《社會公益公司》(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意大利的《社群合作社》(Social Co-operative),甚至是由民間所推動的《公益企業認證》(The Benefit Corporation B-Corp Certification), 都可供香港作立法參考。而另一必須盡快處理的法律改革,是自殖民年代已沿用至今的《合作社條例》,該條例原是為方便本地農民及漁民成立合作社而制定,並未 涵蓋其他類型的合作社組織(如工人合作社、婦女合作社、消費者合作社等),這些法律上的遺漏,對合作社運動及社會經濟運動的發展造成極大的障礙,也不符合 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潮流,特區政府需要盡快修改《合作社條例》,或是參考意大利及其他歐洲國家制訂新的《社群合作社條例》,以擴大法例所涵蓋的範圍。

第六,進行一次整體性的政策掃描。聯合國大會於2009年12月18日通過64/136號決議,高度肯定了合作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並宣布2012年為國際合作社年。我們建議特區政府進行一次整體性的政策掃描(a comprehensive policy scan),以全面了解目前各政策局所掌管的政策範疇是否會影響本港社會經濟的發展,並對可能的影響作出評估;特區政府更可通過進行政策掃描來進一步了解目前的社會環境,從而制定出更貼近民心、真正以人為本的社會政策及經濟政策,打破目前特區政府施政偏向大商家的局面。

七、結語:跨境連結及區域發展的想像

社會經濟運動提倡互助合作,它著重發展在地經濟及社區經濟,但並不排斥跨境的經濟合作及區域性的經濟發展。要推動發展社會經濟,不能忽視與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地區合作發展的可能。

香港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一員,要持續在香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我們需要考慮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另類經濟發展空間,在恪守社會經濟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尋找加強跨境連結的可能,並探索如何能做到各地城市及城鄉之間互惠互補等問題。

從 理論層次來看,社會經濟是一個全球性、跨區域、跨階層的社會運動,只要認同運動的價值觀及基本理念,全球人民都會被邀請參與其中。我們認為,要探討跨境連 結及城鄉合作等問題,我們首先要摒棄主流經濟論述只著眼於生產分工、成本轉移、競爭優勢等狹隘的經濟思想,而是要從社會經濟運動的價值理念去思考區域發展 的可能。

香 港回歸以來,香港本地輿論不時爭論內地與香港是否應加強融合以及融合的速度是否過快等問題。對於跨境連結以及如何推動社會經濟運動於香港及整個珠三角地區 的發展,我們存在一些疑問:首先,香港跟珠三角地區的社會及經濟長久以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二戰前後南下來港的南中國移民向國內親友的彙款,間接支持各地 經濟的發展;其後香港工業逐漸遷移至珠三角地區,產業調整雖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但卻要兩地的制造業工人承受沉重的代價,對兩地的工人及社會造成了殘 酷而深遠的影響。由此可見,跨境連結在歷史及地理上已是不容否定的事實,而應否融合其實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探討及批判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是否真的能做到以人為本,經濟連結又是否能做到照顧及提升兩地民眾的社會關係,而不是於區內將生產成本轉移和進行剝削。

內 地與香港融合的速度是過快或過慢,本身也是一個不准確的提問。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出發,我們要考慮的,是要尋找那些能培育兩地社群發展及保護現有社 會關係的區域性經濟活動,並大力推展,然而對於一些破壞社會關係的掠奪性跨境經濟活動,我們就必須予以修正、阻止或改造。社會經濟並不以生產分工或競爭優 勢作為簡單的分析框架或決定因素去選擇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推動經濟民主及互助合作的大前提下,城市之間的互動及城鄉的合作並不是要做到將成本轉移並以此增 加競爭優勢,而是要重新審視隱藏於經濟活動背後的多重社會關係,重建社群之間的信任及經濟公義,以擴大另類經濟的發展空間。

我 們認為,只有推動整個運動在區內的發展,才能給予本土社會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樣的,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其實也是建基於農村的經濟發展。我們生活在香港這 個都市,在大資本的操控及主流市場的運作邏輯下,發展社會經濟的想像其實是有著多重限制的;要超越本身的局限,社會經濟組織者須要認真去探討城鄉鏈接及區 域發展的可能,以期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想像空間。

推展社會經濟運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運動的目標是要鏈接最廣泛的民眾,在香港、內地以至全球各地進行另類經濟實踐,重新審視經濟生活中的社會關係,使積極參與者能夠完成自我改造,成為全球的經濟公民。

社 會經濟以團結的力量取代競爭的力量,創造經濟民主的實踐空間,於不同地域及經濟範疇內實現經濟公義。通過與不同界別的互動合作,社會經濟的參與者一方面著 力擴大社會經濟活動的版圖,另一方面嘗試改造主流市場及公營部門的經濟運作模式;只有當全球更多的民眾能通過另類經濟實踐做出個人改變,社會經濟運動才有 希望扭轉目前主流市場的運作模式,重新建立並孕育良性、非剝削的生產關係及經濟關係。

*本文是《打造新的跨境聯結:香港和珠三角的社會 / 社區經濟, 公共政策研究,2010-2012》(Forging new trans-border links: social/community economies i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rategic Public Policy Research,2010-2013) 研究課題的部分成果。感謝香港社會經濟聯盟籌委會所有成員,特別是研究員盧燕儀小姐和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系的古學斌、嚴海蓉和顧靜華博士。

【注釋】

①參見聯合國網站,http://www.un.org/zh/events/coopsyear。

②Johnson Birchall and Lou Hammond ketilson, Resilence of the Cooperative Business Model in Times of Crisis,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rogramme.

③參見香港政府統計處:《行業集中度統計數字》(2010年8月)。報告指出被大企業壟斷的民生行業中,以包括鐵路運輸在內的陸路運輸業及快餐業情況最為嚴重,前者全行收入的72%,由行內十大企業霸佔;後者全行收入的69%亦由行內十大企業佔據。至於包括超級市場業務在內的食品、酒類及煙草零售業亦被大企業壟斷,全行收入的59%由行內十大企業所佔據。

④Erik Olin Wright, Compass Towards a Socialist Alternative, New Left Review, Vol. 41, 2006, pp. 93-124.

⑤JK. Gibson-Graham, A Postcapitalist Politics, Minneapolis; London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5; Ethan Miller , OCCUPY! CONNECT! CREATE!— Imagining Life Beyond The Economy, http://www.geo.coop/vol-2/issue-10.

⑥參見Erik Olin Wright, Envisioning Real Utopias,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10; Ethan Miller, Solidarity Economy: Key Concepts and Issues, in Kawano, E., T. N. Masterson and J. Teller-Elsberg (eds.), Solidarity Economy I: Building Alternatives for People and Planet, Center for Popular Economics, Amherst, 2010。

⑦參見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網站,http://www.hkfairtradepower.com。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學聯拒接納國教科修訂方案

學聯拒接納國教科修訂方案 (23:58)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發表聲明稱,政府修改《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政策,修訂方案與原先方案沒有分別,呼籲大專生罷課。

聲明指出,特首梁振英今次所謂「修訂國民教育政策」的決定只屬拖延及轉移視線的行為。他們指出,政府是次主要有兩個修訂:一. 取消了三年的開展期,指五年任期內不會推行 二.辦學團體「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推行國民教育科。

他們指出,即使修改後,仍然存在國教科的核心問題。「國民教育科」依然存在於教育局的課程之中:國民教育科本質上灌輸學童單一的身分認同,依然以「洗腦」的方式導引學童成為共產黨的順民。

聲明稱,辦學團體的自主性成疑,在早前通過的《校本管理條例》,辦學團體的權力其實被動搖,這一點早已被很多辦學團體垢病。

他們指出,「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委員會」依然存在,任何所謂指引的修訂,依然都在不撤回科目的前設下進行,更是在已經推行的情況下進行檢討。

學聯稱,只要課程一日存在,一日就有推行的可能性。故此,政府的政策其實沒有改變,根本是「先推行、後諮詢」的做法,只是透過改變推行方式來混淆市民的焦點,國民教育科依然正在推行,並沒有任何撤回的意思,希望市民留意其魔鬼細節,繼續投入反國民教育運動。

學聯呼籲全港大專生繼續在9月11日,參加罷課行動。

Saturday, September 08, 2012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

家長組申請註冊長期抗爭 (15:40)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宣布申請成為註冊組織,聘請全職員工、公開籌款,定期公布核數報告,準備長期抗爭。

關注組表示,他們正式成立組織,除了繼續要求政府撤回國教科,亦會監察相關課程及活動。他們打算聘請全職人員,以便和辦學團體溝通,也會支援有子女在開辦國教科學校讀書的家長。

另外,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今天下午再在政府總部外舉行集會,中午過後,市民陸續加入。稍後現場會舉行放氣球儀式,寓意追求自由的空間。

政府凌晨表示,積極安排反對國教科的團體和特首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主席胡紅玉會面,但反對國民教育科團體中午時指,政府所謂安排會面只是「預備會」,且見面對象亦不是梁振英和胡紅玉,而只是特首辦主任邱騰華。他們批評政府無誠意,是故意拖延,只想放風讓公眾以為正在安排會面,他們感到不滿和失望。

(即時新聞)

(轉發自Facebook)
Eva Chan陳惜姿

各位家長, 今晚的事情來得有點急, 讓我在這裡給大家報告一下。

我從沒搞過社運, 也不明白社運。

因為反國教科運動, 認識了大聯盟內很多社運朋友, 除了常常曝光的三組人, 還有學聯、大專行動、基督徒、社工等。但作為家長, 我們並不想搞社運, 我們目標只有一個, 就是撤科。

這個廣場, 令人有很美好的感覺。但對於佔領, 或曰留守, 我們不敢想得太浪漫。每一件工作, 都是那麼沉重。 絕食者的健康狀況, 是我們頭號關注。經常有傳言說有人會搗亂, 令糾察們十分緊張。人愈來愈多, 負擔愈來愈重, 人人都是滿頭大汗跑來跑去。我每天到場, 雖然時間不多, 已覺累透, 何況在那裡整天當值的義工。

去與留, 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都沒答案。

政府突然讓步, 令我們措手不及。費勁地統整各組織的立場後, 連帶討論去留問題, 一談就是幾小時。

韓SIR與我們一起開會, 他的女兒在他旁邊哭。韓SIR卻笑著說尊重我們的決定。

我們的決定不是由於他, 但這一幕令我非常心痛。他已絕食七天了。

到最後, 學民思潮決定今晚撤出廣場。家長組支持這決定。

我們開會幾小時, 無暇與現場主持交流, 群眾的情緒仍相當澎湃, 忽然聽到撤離的消息, 接受不來也可理解。

直到今早四時多, 仍看見幾個家長組成員在廣場台上被群眾質詢, 問他們為何要離場。看到這一幕, 令我思潮起伏。

我們的戰場不只是廣場, 再走下去, 只有花光自己所有的能量。

但家長組的工作還沒完, 有別的形式開展。我們已作好長期監察的準備,並註冊成為公司。

我明白這個結束令大家都很突然, 但集會的規模令我們壓力超大, 大聯盟難以管理參與者的期望。當然我們應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但請諒解, 我們當時已盡力。

路仍漫長, 大家仍不可鬆懈。但至少, 我們明天終可陪伴孩子過一個尋常的星期日。(別忘了投票)

Friday, September 07, 2012

男拔校長拒推國教

男拔校長「說不」 拒推國教
經濟日報經濟日報 – 2012年9月7日

【經濟日報專訊】相對不少學校靜觀其變,未敢就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作決定,一如拔萃男書院退休校長張灼祥的敢言,新校長鄭基恩亦對國民教育科「說不」。

鄭基恩於周一的開學禮上表明,本學年及可見將來,皆不會採納當局的國教科課程指引,而愛國途徑非只有一個,並鼓勵學生尋求真理,勇敢捍衞言論自由。

今年由男拔副校長升任校長、同為男拔舊生的鄭基恩,周一於校內開學禮致辭時公開表明,校方無論於本學年或可見的將來,都不會採納教育局建議的國教科課程及指引;將於辦學團體聖公會共同開發及設計教材,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

國家誠信 敢於為錯事道歉

鄭指出,一個國家的誠信並非建基於其歷史光輝之頁,而是願意面對陰暗面,並敢於為錯事道歉。他續稱,當國民向國家表達效忠之前,其表達異見的自由需受保障;表達異見的行動並非為顛覆國家,而是希望藉此尋求社會共識。

「一個國家的興盛,取決於(執政者)是否願意保護其國民表達意見的自由,正如我會保護你們不同意我言論的自由。」鄭鼓勵學生,香港是中國唯一捍衞民主的堡壘,港人要有責任勇於承擔:「香港有特別角色,我們要勇於承擔。」

鄭續稱,男拔希望培訓學生獨立思考,令他們能以知識及明辨是非能力,知道如何服務國家。

現今歪曲世代 保留批判思考

他又強調,表達愛國途徑並不單一,是否採納當局國教科並非指標。事實上,拔萃的合唱團過去10年曾5度於國慶典禮上獻唱國歌,亦有香港田徑代表舊生,為港征戰倫敦奧運,他相信男拔學生不會為國家感到羞恥。

「你是左派或右派都不重要,我們關心你們不會停止尋求真理,因為真理能承受考驗,為人帶來自由。」他提醒學生,不要只片面觀察事物,於現今歪曲世代中,就算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才是絕對真理,都要保留批判思考能力,以尊嚴、榮譽、勇氣走人生旅程。

他的演辭片段被上載於YouTube,不少舊生於Facebook分享及轉載,表示為男拔感到光榮。

Thursday, September 06, 2012

民間監察種票小組

民間監察組「人肉警告板」反種票
【明報專訊】仲有3日就係立會選舉,有市民自發組成「民間監察種票小組」,9月9日選舉當日義工會著住印有「賄選犯法 種票實瓜」字眼T恤,希望提醒選民唔好以身試法。發起人王啟超話,fb已有二三百人響應佢,但實際當日有幾多人出,仍要點算,而佢家已經網上接受大家訂購T恤。王啟超話,今屆立法會選舉,種票新聞幾乎日日都有,但政府只捉雞仔,放生老虎,香港人豈能再忍。

小組今日會先去選舉事務處遞信,之後街頭派單張,提醒大家廉潔選舉。至於立選當日,佢最少會中西區、馬鞍山一帶票站安排義工做「人肉警告板」。

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

廚餘廠駐環保園 日處理量200噸
【明報專訊】環保署批租環保園最後一幅土地,由一間經營廚餘循環再造生產魚糧的公司投得,新廠房最快3個月後投產,每日處理量達200公噸,與政府營運的小蠔灣廚餘廠看齊,投資額約1億元,是政府廚餘廠的建造成本五分之一。該公司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垃圾徵費,以補貼收集和運輸廚餘的部分費用,令更多業界加入回收廚餘,推高回收率。

成本僅政府廚餘廠五分一

政府擬於大嶼山小蠔灣興建廚餘廠,預計2015年落成,每日處理量200公噸,僅佔本港每日產生3600公噸廚餘的5.5%,被指杯水車薪。不用等到2015年,一間私人廚餘處理廠3個月後便可投產,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以月租18萬元,投得環保園二期最後一幅土地。該公司人員透露,會與本地廚餘回收商合作,每日處理量與政府的小蠔灣廠房看齊,同樣是200公噸,但只佔地8500平方米,是小蠔灣廠2萬平方米的42.5%。

華南伙拍的本地回收商九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流浮山設廠回收廚餘,每日處理量20公噸,廚餘來自酒店、大學、機管局及香港仔魚市場等。對於進駐環保園後每日最高處理量可達200公噸,該公司負責人黃旭進表示,有信心可收集更多廚餘,例如蔬菜統營處賣剩的蔬菜,以及啤酒廠釀酒後棄置的小麥等,政府亦要完善屋回收網絡,在源頭提供分類設施。

料日製20噸魚糧

黃旭進回收廚餘多年,有感在土地資源緊絀的香港,以傳統厭氧方式把廚餘轉化成肥料的成本太高,本地市場未必可盡數吸納,故自行研發以快速方式把廚餘變成魚糧,整個過程僅需10小時,廚餘即可變成一粒粒魚糧,供應本港養魚戶,售價較外國進口魚糧低15%,具競爭力。

以環保園廠房每日處理200公噸廚餘推算,抽掉廚餘水分及烘焙後,可製成20公噸魚糧,供應約6個養魚戶,僅佔全港養魚戶極少數,反映廚餘製魚糧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他指小蠔灣廚餘廠造價逾5億,廠房佔地太大,質疑是否合符成本效益。

明報記者 馬耀森

Monday, September 03, 2012

深圳封殺勞工維權NGO

深圳封殺勞工維權NGO
與粵社改新政唱反調

【明報專訊】廣東省7月1日起實施NGO(非政府組織)直接登記的新措施,但深圳的勞工維權類NGO不僅被拒絕登記,近期再遇新一輪打壓潮,其中服務民工9年的「小小草工友家園」日前被數十名不明人士暴力清空辦事處、鎖閘封舖,工作人員被各自房東逼遷而無處落腳。另一NGO「手牽手工友活動室」也接到最後通牒,房東寧願違約也要他們搬走。事件令外界關注廣東社改新政在深圳遇阻的問題。

數十人闖溫和機構 焊死鐵閘

位於深圳寶安區石岩街道浪心村的「小小草工友家園」,是一家為外來民工服務的非牟利機構,組織康樂活動、提供法律意見,行內公認是「溫和派」,據悉部分資金來自境外。但近期接連遭鎮、區不同政府部門輪番檢查滋擾,最後房東態度強硬,希望約賠償收樓。

8月30日下午,數十名不明身分男子強行衝入辦事處,把家具、書籍、資料及辦公設施全部搬出丟棄路邊,焊死鐵閘門後離去。警方接報後,以租賃糾紛為由不予立案,房東也「失蹤」。中心臨時租來擺放物品的倉庫,翌日也被消防、城管等部門要求搬走。之後該中心兩名職員的家中接連有不明人士上門查問,連幫助中心找倉庫的工友,也被派出所和外來人口管理部門勒令一家搬出石岩。

房東一天三度上門逼遷

「小小草工友家園」職員和工友於8月31日到市委信訪辦投訴,至昨未獲處理。從今年2月份到7月1日前,深圳已有最少7家勞工維權類NGO被斷水斷電、逼遷、騷擾,目前均處於暫停運作或隨時關閉狀態。「小小草工友家園」是第8家,但非最後一家。

昨天下午,位於西鄉的「手牽手工友活動室」,再被數名治安員上門「登記人口信息」,房東更一天三度登門問「幾時搬」,似乎「情緊急」。在今年頭輪被打壓的深圳春風勞動爭議服務部的負責人張治儒說,廣東實施NGO登記新規定已經兩個月,深圳政府卻一直以缺乏實施細則為由不願奉行,令眾多NGO失望透頂。

維權人士質疑「深圳不屬廣東」

有要求匿名的廣東維權人士表示,低調的「小小草工友家園」遭強遷對待,情罕見,顯示深圳當局有意加大力度「剿滅」NGO,而另一方面,廣州已有多家維權NGO登記成功,令人產生「深圳到底是不是廣東省管轄」的疑問。

明報記者

同志公民

黃成智、梁美芬失同志選票
【蘋果】民主黨黃成智早前發表「剩女論」後,近日又被指在競選單張宣傳同志「拗直」治療,在同志圈子神憎鬼厭。由同志公民進行的調查顯示,黃成智被選為最恐同的立法會候選人;民主黨更因此被拖累,在86%表明會支持泛民的同志選民中,只有3%受訪者稱會投給民主黨。

同志公民上月進行「立法會選舉及同志友善政策意向」調查,共訪問300選民,有82%是同志選民,84%同志選民稱會投票給支持對同志友好的候選人。

受訪者認為何秀蘭最友善

當中71%受訪者認為,工黨副主席何秀蘭對同志最友善;民主黨黃成智及西九新動力梁美芬則分別以40%及34%支持度,「榮登」最恐同候選人榜首。

政黨方面,53%認為民建聯最恐同,西九新動力則獲43%「支持」、公民力量與民主黨隨後,分別獲25%及24%。工黨則最獲同志選民歡迎。

同志公民發言人批評,黃成智及梁美芬等人藉攻擊同志,搶奪保守人士的選票,更稱民主黨一向支持平等權利,卻因黃成智而失去同志選民支持,形容黃成智是民主黨負資產。

Sunday, September 02, 2012

託管服務未惠及基層

託管服務被批未惠及基層
10萬貧童 僅1540全額資助名額

【明報專訊】本港生長於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共有30萬人,6至12歲佔其中10萬,但目前由非政府機構營辦的課餘託管班只得140個,提供5500個名額,由社會福利署全額資助的託管名額亦只有1540個,有社工批評現有託管服務無論在開放時間、收費及名額上,都不能符合市場需求,造成嚴重資源錯配。

2007年來港的新移民單親母阿麗,兩年前難忍爛賭丈夫而決定離婚,獨力照顧6歲孖仔及8歲女兒。欠債纍纍的丈夫每月只付300元贍養費,加上3名子女不足5000元的綜援金,一家四口生活捉襟見肘。

阿麗想做個好榜樣,兩年來不停找工作,但子女尚年幼,每早7、8點要送上學,下午3時放學後亦要人接回家,阿麗實在無法分身。

時間收費名額不符需求

雖然社區有機構提供託管服務,但阿麗找過最便宜的服務是每小時收費10元,3子女每小時要30元,每月開支逾千元,實難以負擔,而託管班部分下午4時才開放,周末又不提供服務,不方便在職藍領家長。阿麗找了一年多,仍未找到能遷就照顧子女時間的工作,承認有時為生計,迫不得已要把子女獨留在家。

為生計被迫獨留子女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批評,現有的託管名額相對有需要兒童數目根本是杯水車薪;而且大部分託管服務每小時收費18元至20元,月費近千元,貧困家庭實難以負擔。然而,社署全額資助名額僅得1540個,施麗珊表示﹕「很多家長根本符合全額資助的要求,但最後只得半額……曾經有家長要向我借錢才能繳付託管費。」

校車公司的老闆娘得悉一家苦,去年聘請阿麗做兼職校車保姆。惟校車保姆工作時數少,每逢暑假要手停口停,而上班的日子月入僅1800元,雖然上班時間和照顧子女時間大致配合,但有時8歲女兒在阿麗仍在上班期間放學,她仍得把女兒獨留在基隆街唐樓的100呎房單位,為免女兒有意外,唯有盡量維持電話通話。

根據社協今年初訪問93名新移民婦女調查所得,逾六成受訪者未能負擔任何託管費用,即使有一半人知道社署有「課餘託管津助計劃」,但全部都沒有提出申請,主因是託管收費太貴、託管班假期不開放,未能配合工作等。社協建議,應考慮以學校為託管地點。

社署:定期檢視各區需求

社署表示會定期檢視各區的服務需求,也會與營辦機構商討,按需要增加課餘託管名額。

明報記者 余卓善

天水圍天光墟合法化

天水圍官地突拍板開天光墟
爭取3年無寸進 梁上台即放行

【明報專訊】天水圍小販和居民過去3年來一直爭取將天光墟合法化,抵抗領匯壟斷商場街市,但一直未見寸進,新政府上場兩個月,即有180度轉變。政府宣布將天水圍北部3.8萬平方呎的空置用地,5年免租交由東華三院營辦墟市,提供約200個月租800至1000元的攤檔,預計明年農曆新年前開業。有天光墟無牌小販擔心,新墟市最終亦可能被個別商家壟斷,無法解決目前天水圍物價高企及大企業壟斷的問題。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昨宣布將天秀路政府空地,透過地政總署以5年期租約形式,免費批給東華三院經營廉租墟市。建築署會先動用約1000多萬元進行通水、通電、通路及平整工程,以及建設約200個固定攤檔,預計商戶可向區內基層居民供應日用品、蔬果、乾貨;當局參考過佔地5萬平方呎的元朗錦上路假日跳蚤市場,相信新墟市可能發展成為遊客景點。

月租1000元 約設200攤檔

另外,特首梁振英將直接批出100至200萬元給東華三院,進行前期管理工作。至於區內天光墟小販,若有社工推薦,可獲首一兩個月免租。

林鄭指出,區內曾反映天水圍北欠缺多元化的商業舖位,居民消費選擇不多,令部分日用品和食品價錢比市區昂貴,因此政府積極考慮在天水圍建設墟市,幫助基層市民消費,創造就業機會。政府將於本月展開地區諮詢,若獲支持,預計整個工程在5至6個月內完成,部分攤檔有望在明年農曆年(明年2月10日)前開業。

東華三院發言人表示,將以月租800至1000元免訂金方式,出租攤檔給天水圍居民、低收入家庭,以及非政府機構或他們推薦的商販(包括少數族裔),希望向居民提供廉價商品。

小販:租金略貴 盼准分租

關注天水圍小販大聯盟代表廖潮森,本身在天恩明渠旁的天光墟賣雞蛋,他支持政府闢地建設墟市,但一眾小販長期爭取天光墟合法化,政府到頭來沒有諮詢他們意見便公布方案,對此感到失望,加上政府和東華三院沒有公布出租準則和細節,他不知道天光墟商販能否受惠獲准租舖。

另外,他透露天光墟商販大多月入2000至3000元,新墟市的租金對他們來說比較貴,若東華三院批准分租,商販便考慮租用。

社工憂連鎖店進佔

天水圍現有6個街市,全由領匯經營。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計劃主任黃穎姿說,對於新墟市消息感到又驚又喜,領匯壟斷區內街市的局面有望打破,區內居民可借此自力更生。不過選址旁一幅商業地皮,今年3月由億京投得,計劃發展成主打自由行旅客的酒店及商場,她擔心新墟市最終被連鎖商戶進佔,為自由行服務。

民間智庫「本土研究社」

本土研究社香港土地發展研討會
研究結果發現,政府長期誤解香港的土地問題,純粹以為「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是解決現有的土地房屋的辦法。房屋政策四大問題:

1) 從土地現況來看,全港的住房用地僅佔全港6.8%的面積,而當中竟有44%分配予低密度式的鄉郊居所,而只有22%的是公營房屋,足見其土地房屋分配嚴重不均。

2) 政府亦未曾善用被荒廢的土地,導致大量的空置土地仍未被利用,例如約有600公頃的荒地、800公頃的新界棕土及10多個空置軍營用地。

3) 政府經常把大量市區的土地--作私人房屋用地,令公營房屋在尋找土地上非常困難。

4) 政府高估市民在私人房屋市場的負擔能力,導致傾向發展過多土地用以建造私人住宅單位。

--

專家評梁穩定樓市10招
房屋政策存四大癥結

成報 A04 | 港聞 | 2012-09-02

港府對樓價高企問題苦無對策,縱使梁振英政府宣布推出十招穩定樓市措施,但給評論視為虛招。民間智庫「本土研究社」就本港土地及房屋問題進行了一項為期半年的研究發現是根本政策出錯題,包括半數市民居於公營房屋,但該類房屋在房屋政策上只佔兩成,加上市區現時約有600公頃用地空置,反映用地方式欠檢討。此外,政府對長期人口推算失誤,以及太依賴私人市場亦造成問題。因此,建議政府在賣地表中抽出用地興建公屋,檢討公私營土地的分配比例,並重點為劏房戶及青年人安排房屋計劃。記者沈思樂報道

由一群熱心關注本土發展及社會問題的研究者組成的民間智庫「本土研究社」與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合辦研究會,公布香港的土地供應問題,逾百人出席,主講包括本土研究社成員鄒崇銘、陳劍青,以及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鍾劍華等。

研究結果發現政府長期誤解香港的土地問題,純粹以為「增加土地供應」的措施是解決現有的土地房屋的辦法。本身是大學學者的「本土研究社」成員鄒崇銘表示,港府對有關土地房屋的問題一直未能對症下藥,關鍵是在政策上有四大癥結,致房屋問題多年未能解決。

政府應檢討用地方式

他指出,現行用地方式欠檢討,從土地現況來看,全港的住房用地僅佔全港6.8%的面積,而當中竟有44%分配予低密度式的鄉郊居所,而只有22%的是公營房屋,足見其土地房屋分配嚴重不均;加上,低密度式的鄉郊居所之設計未能使土地有效地運用。同時,政府亦未曾善用被荒廢的土地,導致大量的空置土地仍未被利用,例如約有600公頃的荒地、800公頃的新界棕土及10多個空置軍營用地。

其次,政府在人口估算方面長期失誤以致錯誤開發更多土地。比如在單程證配額問題上,近年每日150個限額並沒有用盡,而且每年平均只有4萬餘人持單程證來港,但政府卻一直把有關數字高估為1年5萬4千人,因而使土地政策只著重於「增加土地供應」,而忽略了其他的制度。

對土地需求推算粗疏

第叁是對新增人口的土地需求的推算粗疏,而且由於政府經常把大量市區的土地劃作私人房屋用地,令公營房屋在尋找土地上非常困難。第四是政府高估市民在私人房屋市場的負擔能力,導致傾向發展過多土地用以建造私人住宅單位。

「本土研究社」建議政府建立從賣地表抽出土地的機制、檢討公私土地分配比例,以及「點對點」式的土地發展模式,即是重點為劏房戶及青年人安排房屋計劃。

團體斥政府未善用空地
政府聲稱要應付人口增長,硬推新界東北發展。研究機構本土研究社批評,政府長期高估人口增長預測,又未有善用2,000多公頃空置住屋用地,只將問題歸咎土地供應不足,認為政府可改革土地及房屋制度,避免不必要的發展計劃。

本土研究社成員鄒崇銘指,發展局早前公佈政府在全港2,000多公頃空置房屋用地,但政府仍將房屋問題歸咎土地供應不足,未能交代大量住宅用地被浪費原因,令人質疑黑箱作業。

該社成員陳劍青指,統計處以每年約5.5萬名新移民來港,推算本港2041年有840萬人口,但過去每年平均只有4.3萬人來港,即30年累積高估近40萬人口。按此推算,30年後所需的新增住屋用地,由4,500公頃降至3,300公頃,已可減少「毀人家園式」的拓展計劃。

他又批評,目前住屋土地分配嚴重失衡,全港76平方公里住屋用地中,居住半數人口的公營房屋只佔21%,丁屋等低密度發展鄉郊居所卻佔44%,反映土地未有善用,建議政府檢討發展機制。

《蘋果》記者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12

家庭團聚互助會

家庭團聚互助會 上門替建制拉票
【明報專訊】選舉臨近,與建制派關係密切的「家庭團聚互助會」被網民踢爆在九龍東上門拉票,呼籲會員支持民建聯及工聯會,並會員投票後致電「匯報」。獲互助會拉票的工聯會黃國健及民建聯李慧均表示曾尋求該會支持,但不知道對方如何拉票。

本報記者昨日到互助會九龍分會的會址,惟未有職員在場。家庭團聚互助會副主席周國輝稱,對事件並不知情,強調自己在該會只是「掛名」,沒太多參與該會活動。

投票後致電匯報

有網民在高登討論區爆料,圖文並茂踢爆家庭團聚互助會為建制派拉票,網民指其家人曾申請居港權,故加入該組織,而組織實行計分制,「入會要申請人及其家人申請做選民,去取得他們的分數,分數愈多,申請超齡子女來港定居愈快」。

該網民表示,昨日有兩名自稱是家庭團聚互助會的成員上門,要求他們「9月9號3點之後要去投票」,「白色(選票,即超級區議會議席)就投806號(民建聯李慧),藍色就投2號(工聯會黃國健)」,隨即遞上兩張紙條,寫了投票指示,另一張則印有6個手提號碼,要求對方投票後致電互助會「回(匯)報」。

資料顯示,互助會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如今年7.1曾參與建制派舉辦的慶回歸活動,8月20日與工聯會一同請願為釣魚島宣示主權,去年9月有社運人士衝擊遞補機制諮詢會,該會到警察總部請願,要求警方對示威者嚴格執法。

曾稱拉攏親友投票可加快來港

上屆選舉時,有傳媒報道家庭團聚互助會要求申請居港權的會員,在選舉中支持民建聯及其他建制派參選人,當時記者「放蛇」,該會職員表明若入會後能拉攏更多親友投票支持建制派,可更快申請居港權,聲稱該會是「論功行賞」。

黃國健李慧﹕不知支持團體運作

黃國健回應查詢時表示,非常感謝互助會為他拉票,他說過去有為該會處理個案,早前曾在一場合上,向該會負責人稱「多多支持」,對方一口答應,回應稱「一定找會員支持」。對於該會如何操作,黃則說不清楚,強調與該會沒有關係。民建聯李慧亦承認曾尋求該會支持,但沒有問對方如何拉票。

九龍東其他候選名單還包括胡志偉、陶君行、黃洋達、陳鑑林、譚香文、梁家傑、嚴鳳至、謝偉俊。超級議席還有何俊仁、涂謹申、白韻、劉江華、馮檢基、陳婉嫻。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