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09, 2012

DB Green

視港為家 兩外籍人士率先救災
【記者馮樂琳報道】膠粒風暴持續影響本港,揭發這場生態災難的是一批愉景灣居民,當大部份人都蒙在鼓裏時,他們已組成了第一支「執膠」隊伍,當中的領軍人物 Tracey和 Gary,來自澳洲和英國,是愛護海洋環境的環保人士。其中來港七年、就在海灘上執足七年垃圾的 Tracey向記者說:「 This is my home!」(這是我的家)。

首先發現膠粒的 Tracey是澳洲人,七年前放棄去英國當護士,隨夫來港生活,第一次踏足愉景灣的三白灣,她瞪大雙眼說:「周圍都是垃圾,膠桶、油瓶、牙刷……膠樽蓋都有200個,我很震驚!」此後,她每隔10天、半個月就在愉景灣發動海灘執垃圾的活動,每次都撿回大量塑膠垃圾。

08年,她與數名愉景灣居民組成 DB Green,分別負責清潔海灘、綠化、循環再造等範疇,四出到學校推廣。她計劃成立海洋污染的環保團體,早前更花一個月,隨志願團體從日本橫渡太平洋至美國夏威夷,研究海中的塑膠垃圾,回港後便揭發今次膠粒事件。

犧牲與子女相處時間

連日帶隊執膠粒, Tracey忍痛犧牲與一對7歲和4歲子女的天倫時間,某天小女兒不斷聽着電話留言,一問之下,她回答:「我好掛住媽咪,所以聽她的聲音。」

從英國來港22年的 Gary,是國際保護海洋生物組織 Sea Shephend的香港聯絡人,組織不時派人阻止漁船捕鯨,被捕鯨國家視作眼中釘。 Gary作為攝影師,經常參與 Sea Shepherd的行動,又為不少保育團體潛入海,拍攝海洋生態。「沒有酬勞,但每張相都可能改變世界。」他對記者說。

Gary在愉景灣經營餐廳,近日要將繁忙工作扔給妻子,他坦言心裏後內疚,但又為自己的堅持而感到自豪。上周末,大批市民湧到海灘清理膠粒,他和 Tracey大為感動, Gary形容港人每遇危機,都有如軍隊一樣迅速行動起來。

居港多年,兩人已自視為香港人,也發現香港的塑膠廢物問題越見嚴重,「香港一如其他先進城市,生活節奏快,產生特別多預先包裝、用完即棄、外賣盒等污染物」。他們希望今次事件能令社會更重視環境保護。

特稿
慨嘆環團只懂博掌聲

《蘋果》記者上周六往愉景灣視察膠粒污染情況,當時已有義工在「執膠」,他們埋怨記者:「點解咁大件事,家先報道?」

原來, Gary Stokes在揭發事件後的第五天,已經向多家傳媒「發稿」,並去信多個環保團體尋求協助,可惜沒有多少回音。一場香港海洋大災難,竟然只有 Gary和 Tracey兩人四出奔波,令 Gary不禁問:「批評政府的同時,是否應自我反省?」。

Gary感謝環保團體連日來熱心幫助,但他發覺有些人卻講多過做,博取掌聲:「他們只是說傳媒喜歡聽的話,但未必是真相;他們喜歡批評,卻沒有參與解決問題。」

事件中,政府、中石化及中海運接連捱轟, Gary則希望在群情激昂的時刻,大家都能保持理性,想辦法解決事件。《蘋果》記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