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6, 2012

「反洗腦運動」教協示弱

「反洗腦運動」教協示弱馮偉華退選內外交困
信報財經新聞 | 2012-07-26
A13| 獨眼香江| 獨眼香江| By 紀曉風

“教協在7 月似乎陷入內憂與外患的交戰!在內,已報名參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的教協會長馮偉華,因疑似患上前列腺癌而無奈在昨天宣布退選,改由教協理事葉建源出戰,雖然議席仍十拿九穩,如無意外不會落入建制派之手,但由於馮偉華是教協近年刻意栽培的接班人,臨陣易將,對教協未來發展勢帶來一定的影響。

對外,社會上反對國民教育的聲音愈鬧愈響,但教協在整場運動中卻幾乎絕,更甚是運動竟由一群仍未成年的中學生自行領軍,因而令人質疑一眾為人師表者,是否有盡其責任去保護香港的下一代免被洗腦教育荼毒。

教協是工會組織,但同時也是教育團體、社會團體及民間團體,曾多次在社會出現大是大非議題時,以行動積極回應,例如保釣魚台、反對日本軍國主義、抗議修訂公安條例等,甚至在反對大亞灣核電廠上也曾有過教協身影;然而,當香港滿布陰霾,國民教育在張牙舞爪,教協反似失去影蹤,似乎正突顯教協近年在組織定位上全面進退失據的困境。”本已篤定出選9 月立法會選舉的教協會長馮偉華,昨午在一眾教協理事陪同下,宣布退選的決定,馮偉華全程眉頭緊皺,透露自己在報名前已感到身體有異常,但因不想辜負期望,經掙扎後仍決定去馬,然而近日收到身體檢查報告,發現癌症指數並無改善,故雖然未確認患上癌症,仍決定退選,同時向教協請假半年休養。

由於有教協「護航」,故教育界別一直是泛民在功能組別中最十拿九穩的議席,陣前易將相信對選情影響不大,而教協就改派另一理事葉建源臨危受命出選。至於早前已宣布「退位讓賢」的張文光,就稱現時是教協新陳代謝時期,他不可能重新出選,而他只會署任教協內務副會長一職。

事實上,不成文的傳統,過去一直是由教協會長代表教協出選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界別,1985 年時,當年立法局增設教育界議席,即由時任會長的司徒華參選並當選,他再於1988 年連任;1991 年立法局首次直選,司徒華改循九龍東選區出戰,教育界議席就改由在前一年接任會長的張文光出戰;至於馮偉華,他在2010 年時接任成為會長,明顯是被栽培作未來接班人,但現時卻因病情阻礙出選,似乎也對教協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一定影響。

教協是泛民中的「橋頭堡」,由於是由大學、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各級學校教師組成的工會,故擁有逾8 萬會員,是全港最大的單一行業工會,且路線一直親泛民,組織定位除是工會外,同時還是教育團體、社會團體及民間團體,所以過去在社會上出現具爭議的議題時,教協不單會積極參與,甚至「挺身而出」走在最前線。

根據教協網頁,該會表明教協除推動香港教育改革及爭取教師合理權益外,也在社會事務方面,力求表達教師的意見,藉此影響決策,當中包括香港前途、政制發展及民運學運的事件,教協更形容「人說教育是良心的事業;教協會是按良知辦事的團體,要得到社會對教師行業的尊敬,便得在維護教育專業外,也應以行動關心社會,尤其是為社會上弱勢的社群謀求福祉;爭取民主的政制,為下一代可以活在自由、法治的環境中,正是有識者的良知所為」。如此的一番話,實是擲地有聲。

翻查歷史,教協確又真的有身體力行,其中80 年代更是參與高峰期。80 年代初, 通貨膨脹令物價飛升, 教協就在1983 年與多個關注民生的團體於維園舉辦大型的「保障民生遏止加風大會」,就公共事業機構大幅加價增重市民負擔提出抗議;及後,內地在大亞灣興建核電廠,引來港人恐慌,教協就在1986 年時就爭取停建發動全港學校簽名運動,短短一個月內收集到超過50 萬個簽名,教協亦加入聯席會議,成為爭取停建大亞灣核電廠聯席的成員團體。

翌年,港府企圖收緊遊行、集會、出版規定,提出修訂「公安條例」,教協就視取締惡法是爭取民主人權的法律依據,因而積極參與反對活動;此外,在爭取88 直選及反對臨時立法會等事件上,也同樣有教協的旗幟。

在本地以外,於反對日本軍國主義上教協旗幟更見鮮明!當中最積極的是反對日本篡改侵華史實,曾組織數千人在維園集會,反對日本政府篡改歷史教科書,又曾發動保釣魚台活動,甚至曾在回歸前後,發起少買日貨自覺運動。

然而,一切似盡皆成往事!當被視為洗腦教育的國民及德育科宣布於今年9 月正式在小學推行,城中反對聲音愈鬧愈大,甚至近日連家長都自發組織起來,刊登聯署向國民教育說不時,教協在整場運動中,角色卻一直似有若無,總之就一直沒有擔起帶頭的作用。

事實上,反國民教育運動中,中堅分子是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組織創辦人曾不諱言,學民思潮之所以出現,也是因為教協在國民教育已迫在眉睫時,卻仍然毫無動靜,令他們才不得不「自保」;教協監事戚本盛早前也曾撰文,提出「教協於國民教育爭議中為什麼這樣遲鈍」,文尾總結教協在事件中遠遠落後且遲鈍不堪,沒有義無反顧的氣魄。

其實,身為教協理事的前線教師張銳輝及方景樂等,在反國民教育上也擔當一定角色,但已無助挽回教協的失分表現。

有曾跟教協成員就國民教育議題「交手」的老友透露,教協在事件中其實並不是堅持反對,只認為如果能引入更多親泛民的老師參與編寫教材,以及讓教師把關,便認為推行國民教育問題不大,但有關立場明顯跟學民思潮一眾小子的堅持相距甚遠,同時迴避了最核心問題,正是在沒有全面民主下,教材先天上必然偏頗,終歸仍是會出現洗腦結局。

教協立場未敢「企硬」,或許跟其角色問題有關,老紀在上文就曾指出,教協本身是一個工會,如果推行國民教育,意味新增學科,對教師、教材等資源需求必然提高,近年出生率低而出現殺校潮,教協雖一直爭取全面實施小班教學,但當局至今仍未落實政策,國民教育的出現,在教師人手問題上確帶來契機,如以工會角度出發,恐怕絕不為過,只是教協是否有就此作出考慮,老紀就不得而知。

教協過去勇於就大是大非議題表態,很大原因是跟華叔有關,他是教協首任會長,由1974年做到1990年,而他同時又身兼支聯會主席(教協九龍會所也一直是支聯會會址),華叔更是民主派元老級人馬,有份成立民主黨的前身港同盟,故對民主、公義事件自然特別敏感;至於接班人張文光,他也是資深民主黨人及支聯會成員,及至馮偉華,他本來不具有任何政黨黨籍,至去年才正式加盟民主黨,而現時以教協之名出選的葉建源,昨日就表明會遲一步才考慮是否加入政黨,或許這個便是為何教協定位進退失據的底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