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6, 2012

「工人文化藝術節」

兩岸三地工人藝術表心聲
【明報專訊】「頻頻地搵工奔波生活,人人面對經濟劣境,從前學會的好本領,但願有天可再用……」哼歌詞的蓮秀,10多年前由家鄉韶關到城市打工,曾在環境惡劣的棉紡廠、電子零件廠、麵包店工作,直至5年前來港定居,繼續為生計疲於奔命,每天在酒樓忍工傷傷痛為食客處理「熱辣辣」的燒味……她將與一眾本地、新移民女工在本港首次舉辦的「工人文化藝術節」中,唱出本地工人的點滴,並將手上每道疤痕的故事,寫成《蓮秀秘笈》於場內展出。

戲劇歌曲演唱反映現

「工人文化藝術節」主辦者、社區關懷文化總幹事孔繁強認為,不少港人將工人運動與勞資糾紛、爭取權益等畫上等號,但勞工本身的經歷和心裏所想,往往難以在新聞稿、研究報告中表現。是次藝術節集合中、港、台的工人藝術團體,將工人的現、辛酸、理想,透過歌曲、戲劇等藝術形式向大眾表達。

40歲的蓮秀參與的「女工開枝散葉種藝團」由10多名中港女工組成,組織者何怡昕指出,社會對新移民有不少負面印象,多少是缺乏溝通所致,從中港女工的互動,她發現雙方的經歷其實十分相似,「90年代初,工業北移令本地女工失去工作,當年接棒的,正正就是這班現時遷居香港的女工,聽天空小說、放工消遣等……她們都經歷過」。

「黑手那卡西」是台灣第一隊工運樂隊,主唱陳柏偉表示,有成員曾透過當地的工傷組織,接觸過一名意外被電擊導致斷手斷腳的工人,「他在醫院醒來後發現身體徹底改變了,還要面對未來失去勞動力的生活,回家時,父母看到的兒子,已經完全不一樣……這正點出工人在生產制度下的無助、被剝削的殘酷一面。」故事促成樂隊後來寫下《回家》的歌詞:「是因為你們的孩兒,已經變了,是因為破碎的身軀,失去了自由。」他期望通過藝術節,把台灣以音樂作組織工運的方法與中港代表分享。

他亦有留意上周的七一遊行,他寄語港人:「在民主、政治的矛盾有所覺醒,香港人多些表達,絕對是很好的開始。」

明報記者 黎嘉愉

藝術節源於北京 首移師香港
【明報專訊】「工人文化藝術節」源於北京,舉辦三屆後今年移師香港,成為首個雲集兩岸三地工運團體的文藝工運活動,節目包括演出、展覽及公開座談會。當中表演單位之一、深圳市的「打工者中心」近月屢遭當地政府打壓,中心代表稱,期望通過是次藝術節與港、台代表交流。

廣東勞團遭打壓 停水斷電

在新推行的廣東省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社改)下,省內所有社會組織可直接向民政部門登記,但同時,當地的民間勞團卻屢被打壓。打工者中心於2000年由深圳的工傷工人成立,為工友提供免費法律諮詢、互助小組等。中心由上月開始被無故斷租、停水、斷電,即將來港參加藝術節的中心人員陳茂表示,希望來港以文藝途徑抒發內地草根勞團生存艱難的心聲。

兩岸三地的勞工都面對不同處境,主辦者孔繁強舉例,與本港工人相比,內地工人離鄉別井打工的情十分普遍,他們隻身由家鄉「北漂」、「南漂」到完全陌生的城市,「他們不知自己可否繼續在當地生存,還要面對鄉愁」。他期望藝術節成為兩岸三地勞團交流的平台,通過分享引起三地工友的共鳴。

主辦單位已透過一些本地勞團向本地工人宣傳,票價約50元,務求在工友能力範圍之內;另有免費活動。

對於內地的文藝工運起步比香港遲,但相對更普及,孔認為:「本地勞團資源少,只能全力集中做政策研究及爭取勞權,加上工人可透過互聯網、傳媒發聲,文化工作不得不被放在較低的位置;內地相對較缺乏發聲機會,勞團需自發爭取不同的渠道發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