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0, 2011

民間食物銀行

民間食物銀行送暖不設限
助社福「邊緣人」 毋須資產審查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宣布增加1億元撥款予食物銀行,但政府資助的食物銀行掣肘較多,要通過資產審查,援助亦以6星期為限,不少有需要但未能符合要求的基層市民,唯有轉向不受資助的民間食物銀行。2009年成立的油尖旺食物銀行,一直強調不設審查,亦容許受助者無限量領取食物,以幫助跌出社會保障的「邊緣人士」,包括因手持舊樓而無法申領綜援的體弱長者、少數族裔,甚至與家人關係欠佳而「無飯開」的少女。除了派食物,機構亦會每周定期「開飯」,來自不同背景的受助者,在沒有標籤的環境下,同享受一餐安樂茶飯。

油尖旺食物銀行於2009年底成立時,只有約50名會員,至今年3月已急升至400人,當中約45%為長者、35%為少數族裔,其他包括持雙程證者、難民等。負責人龍緯汶說,自由和彈性是機構的最大特色:沒有指定的食物包,今天派通心粉,明天可能派曲奇餅,甚至是孩子吃的奶粉,時令的蘿蔔糕,甚至是市場賣剩的青菜。如此雜亂,只因奉行「乜都收」政策,無論是商店的「下架貨」、尚餘兩周就過期的食品、熱心市民送來的一盒蛋卷、家務助理義工從豪宅收集得來的菜,只要確定來源無問題,經義工檢驗後便統統轉贈。

奉行「乜都收」政策

「即使到期日剩一周,只要我今周內送了出去,也可以幫到人﹗」這是龍緯汶的信念,慈善之餘亦不失環保。他說,機構從不為受助者取貨設上限,「我相信他們不會令(食物)銀行擠提,事實上自營運以來,我們從未試過清倉﹗」他說,現時固定合作的食品公司共有10間、小商店6家,定期為他們回收食物的學校和慈善團體共20家,包括少數族裔經營的雜貨店每周3天轉贈賣剩蔬菜,亦有麵包店每周送出猶太麵包,甚受長者歡迎。

援助方式因人而異

有時菜太少,義工便即場決定將食物烹調後一起吃,或以食物盒盛好讓受助者取走。「有人問我,那幾個罐頭,可否先煮了才拿回家?有些人真的窮到連電飯煲也沒有!」。會員中,約八成定期在食物銀行「開飯」。油尖旺食物銀行的「彈性」,還在於會為有需要的人速遞糧食,亦會因應家庭所需,調節食物分量,曾有同時接受其他食物銀行資助的肥胖者,每逢假期較多的月份,便會因吃不飽而來求助,「政府處理服務時,個案都是數字,1個人便是1,高矮肥瘦、什麼情都是1,但每個人都應該不同的﹗」

明報記者 袁柏恩

尼泊爾廟內「開餐」 助巴籍難民
【明報專訊】佐敦渡船角一幢舊樓內,設有全港唯一的室內尼泊爾廟,油尖旺食物銀行亦在該處定期「開餐」,兩張餐桌坐了近30名長者跟3名巴基斯坦籍壯漢,熱鬧地吃「大廚」蓮姐與英姐的番茄麵筋撈飯或撈粉,「鵝煮圖瓜環落山道(我住土瓜灣落山道)﹗」金毛巴籍壯漢以半鹹淡廣東話跟70歲婆婆搭訕。「哦﹗Lock珊都(落山道)嘛﹗」婆婆一邊以疑似英語回應,一邊享受名副其實的免費午餐。

禁工作 靠千元津貼過活

40歲巴籍漢Hassan和兩名友人以難民身分留港,Hassan留港已10年,一直拿入境處發放的「行街紙」,他原本從事搬運工作,工資足夠餬口,但自從09年立法會修例,無論是等候甄別或尋求庇護的難民都不容許工作,Hassan與其他難民朋友只能靠政府提供每月千多元的房屋和食物津貼,加上動用積蓄過活。

哪裏派食物 就往哪裏跑

他們終日無所事事,哪裏派發食物,他們便往哪裏跑。對於他們來說,生活就是在家、坐巴士或走路去領食物、然後回家。基督教勵行會設於重慶大廈的服務中心每天派發食物,成為Hassan常去之地,但因該處的開放時間、人數都有限制,遲到或碰巧那天派完了,Hassan便會空手而回。

Hassan每次到油尖旺食物銀行,總會問「還有什麼可以拿走嗎?」油、米自是必需品,就連菊花精、嬰兒奶粉、糖果,甚至舊衣、破舊抽濕機,他和友人都毫不猶豫捧走。在油尖旺食物銀行職員眼中,他們不是貪心,而是於他們而言,任何援助都彌足珍貴,因此Hassan等人每次到訪,職員均會盡量搜出合適的食物和日用品轉贈。Hassan坦言希望自力更生,只是政策下不容許。「我仍然喜歡香港,唯一願望是可自由工作。」

婆婆省錢看病 擁舊樓仍受助
【明報專訊】與巴籍漢Hassan同桌的80歲李雪珍婆婆,與83歲丈夫居於大角嘴舊樓,該單位是自住物業,兩名子女每月給他們數千元家用,加上共2000元生果金,每月約有5000元可花,但由於丈夫患有腦退化症(前稱老人癡呆症),她又因長期腰痛要做推拿,為了省錢看病,唯有每周與丈夫撐拐杖前來「開飯」。

李婆婆說與丈夫都要看病,無法計算看醫生的頻率,總之有錢便看,無錢便不看。為了省錢,兩人吃不多,早上吃麥片,如果遇上食物銀行「開飯」,便來吃一餐,其他日子簡簡單單煮些粉麵當午餐,晚上再隨意吃一頓。兩人吃得簡樸,10元的肉可吃上數天。

李婆婆說,可以的話,情願在吃飯上省一點,把錢留來傍身和醫病。「吃還可以遷就,但看醫生數百元一次,一個月看一次也不得了﹗」她每次到食物銀行吃飯之餘,亦會領走麥片、奶粉、菜、麵包等,「有麵包便可以節省一點,早餐沒麵包的話,只可以浸梳打餅吃」。

難忘與長者分享月餅蘿蔔糕

不過,最令她難忘的,是跟其他長者分享月餅和蘿蔔糕。「幾廿歲,想吃又捨不得,自己蒸又難。」李婆婆坦言,以其經濟能力未至於不得溫飽,但「錦上添花」對長者尤其重要。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