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08, 2011

仁人家園大澳棚屋區計劃

義工修棚屋救長者救歷史
【明報專訊】自小於大澳長大的溫婆婆,自從與丈夫十多年前搬回大澳之後一直在丈夫兄弟的棚屋居住,但該棚屋已有50年以上歷史,加上丈夫不久前去世,這居所日久失修的問題逐漸浮現。一群從去年開始於大澳進行棚屋復修計劃志願人士,為她和居民房屋維修,讓這群長者能夠在安全家中安享晚年。

年逾80的溫婆婆笑言,十多年前丈夫想要回內地退休,但最後聽她意見回到大澳,並從準備搬到市區的兄弟手上「半賣半送」地拿到現時居住的棚屋。

溫婆婆堅持住在現有棚屋內,「抬我都不會走」,但實際上該棚屋日久失修,不但向海的棚頭嚴重受損,門前走廊凹凸不平,天花板更只是用紙皮、鐵皮等亂鋪,經常漏水。幸好在「仁人家園」的大澳棚屋復修計劃中,一群義工協助維修她和其他長者的住所。

按各戶棚屋需要設計

仁人家園處理發展總監(香港)張健強稱,大澳這漁村有如香港的根源一樣,但棚屋區的居民有逾八成是老年人,只能倚賴綜援和「生果金」度日,根本沒有餘錢維修居所。他又稱,這次除了為長者建立安全家居、改善社區環境外,也是為該區保育,因為每座棚屋都是獨特的,倒塌了就不會再有,「每座棚屋在基本設計上都有不同之處,以反映各戶的需要……例如有些人是打魚的,就會設有樓梯讓他們上船。」張續稱,每座棚屋復修後都會和住客、工程師等一同驗收及改善,確保修復後的住屋切合他們的需要,「有些地方高兩吋或低兩吋都會對他們有影響,例如要低兩吋進出可能會弄傷腰骨。」

協助仁人家園是次計劃的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大澳社區工作辦事處單位主任胡仕芬稱,雖然房協有「長者低息貸款」協助長者為自己的樓宇復修,但棚屋不符合「樓宇」定義,而且即使成功借得也難以償還,「可以說所有政府的金錢援助都不適用於棚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