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1, 2011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

被港珠澳大橋港方工程覆蓋
赤鱲角天然海岸勢湮沒

2011年02月11日
【記者蔡元貴報道】路政署正為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的基建工程招標,當工程落實之時,就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重要島嶼失守之日。保育團體指出,工程範圍剛好覆蓋了赤鱲角的最後一段天然海岸,若政府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香港又會永久損失一個地質環境。

橫跨珠海、澳門與香港的港珠澳大橋內地部份已經動工,香港接線部份工程將於今年展開。所謂香港接線,是指大橋進入香港水域範圍後,在機場島南岸落腳,並沿機場島東南岸接入日後建成的香港口岸邊檢大樓。接線全長 12公里,造價預算為 100億元, 2016完工。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多次反對該接線的設計方案,理由是路政署選擇在機場島現存唯一天然海岸填海,建造高速公路。換言之,曾是天然島嶼的赤鱲角,將會完全淹沒於鋼筋水泥之下,徹底淪為人工離島。

地貌會主席吳振揚說:「從都市發展角度而言,將一個天然島嶼百分百夷平,變成一個人工島,係好不智嘅行為。」他指香港人的自然保育意識已大大提高,沒必要的破壞天然地貌,社會難接受。

該段天然海岸全長約兩公里,大部份是由花崗岩組成的岩岸,還有兩個小沙灘。海岸環境舒適,常見東涌居民及機場的上班族踏單車、緩步跑及釣魚。日後高速公路落成,空氣變壞,這些康樂活動恐怕不再適宜。

曾要求把接線移出

地貌會曾去信反對香港接線的設計方案,要求把接線向海移出,保留海岸天然原貌。吳振揚說,北大嶼山快速公路也沒完全覆蓋天然海岸,保存了大蠔灣的原本地貌,證明地貌會的建議可行。但路政署堅決要在赤鱲角天然海岸填海,以便闢地興建管制中心。

吳振揚指出,香港最大特點是「城中之郊」( nature in city),郊野公園和地質公園均毗鄰市區,「香港人煙稠密,郊區買少見少,能夠保留天然地貌,好值得自豪。如果政府為咗工程方便,破壞埋呢段天然海岸,非常可惜。」

赤鱲角原是香港礦業重要地點,蘊藏豐富的石英礦產。回歸前,港英政府推出玫瑰園大計,把赤鱲角夷平,建造成現在的香港國際機場。赤鱲角小島的真身,至今僅殘存於機場島東南的觀景山和旁邊的一段海岸。

從礦場到機場,赤鱲角一直在香港佔據着重要的經濟地位。早期在赤鱲角開採的礦產,包括工業用高嶺土、燒製陶瓷及玻璃用的高質鹼性長石,以及用途多元的石英。

岩層由花崗岩組成

考古研究成果顯示,青銅時代,大約相當於中原商王朝中期至秦代,赤鱲角已開始有人生活。
吳振揚說,赤鱲角是香港的地質窗口,島上岩層主要由花崗岩組成,花崗岩是香港最主要的石材,「如果喺機場附近,能夠保留一段天然地貌,等下一代對自己地方多啲了解,都可以培養到下一代對香港嘅歸屬感」。本報記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