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9, 2011

聖雅各眾膳坊

開源節流
聖雅各用錢少幫人多
【明報專訊】5個短期食物援助服務計劃的營辦機構,分別獲得1450萬元撥款(其中250萬元是一次過服務開展費),營辦為期3年的食物銀行,營運方式「自由發揮」,機構如何入貨、派出多少食物、是否接受社會人士捐助等,都會影響計劃的效能,計劃營運21個月以來,聖雅各福群會的「眾膳坊」使用了撥款302萬元,多達1.1萬人受惠,是用錢最少卻最多人受惠的機構。

兩成食物來自捐贈

聖雅各福群會的「秘訣」,不外乎開源節流。眾膳坊服務經理吳雯賢表示,機構在開源方面積極尋求捐助,包括資金及實物捐助,兩成派出食物便來自捐贈。踏入機構位於大坑西的貨倉,數十個麻包袋內裝滿白米,估計有逾百公斤,全是農曆新年前的捐助品。

受助人的食物包會有一周的食物,包括3公斤米、7個「可拌飯」罐頭及7份麵條,吳雯賢表示,機構視乎捐助所得的食物及服務對象,在食物包加入麥皮、餅乾等乾糧,短期內會加入食油。

大批入貨 原有倉庫儲糧

至於節流,眾膳坊每次入貨均向不同批發商「格價」,每次訂購大批食物,而批發商也不會過分加價,以免損失長期客戶。眾膳坊的食物都放在地區中心原有倉庫,只在荃灣區租用教會一個地方存貨,盡量節省租金。不過,由於服務受眾包括離島區,每運送一箱食物需額外付50元運費,對成本有一定壓力。

天糧網租商場存貨增成本

另一邊廂,由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營辦的「天糧網」使用撥款最多,有562萬元,卻只有6000多人受惠,是平均每月每名受助人成本最高的機構。負責人陳麗雅表示,機構一直按政府撥款作預算,在預算內購買食物,平均每人每周的預算為200元,費用悉數以撥款支付,捐助所得會用在機構另一個長期食物銀行計劃,故計劃所用的政府撥款較多。

「天糧網」派發的食物包除白米、罐頭和麵食,亦有雞蛋、食油、乾糧,陳麗雅表示,機構平均每月入貨一次,約兩至三個月重新格價,其間供應商加減費用,均會「入住貨先」,機構亦會為伙伴機構中央統籌食物來貨及儲存,但由於地方所限,機構需在屋商場租用舖位做貨倉,直接增加行政成本。

食物銀行批款少 促放寬申請
議員倡撤半年等候期
【明報專訊】政府於2009年2月底推出短期食物援助計劃,至今運作近兩年,當日承諾的1億元撥款,原來大半仍在庫房等候提取。截至去年11月底,社會福利署只批出2277萬元,與計劃「3年1億」的預算有大段距離。據了解,財政司長曾俊華本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紓困措施之一是撥款支援食物銀行,但政府亦考慮到撥款派不出的問題。有立法會議員期望政府放寬短期食物援助的申請限制,令餘下的大量款項讓更多人受惠。

2008年金融海嘯後,政府推出多項紓困措施,包括資助食物銀行,向5間營辦機構分別提供最多250萬元的「開動費」,並資助1200萬元營辦,當中行政費上限為180萬元,總額餘下的2750萬元則預留作備用款項。政府當年預計計劃可維持3年,最少有5萬人受惠。

計劃自2009年2月底推行,截至去年11月底,政府只撥出2277萬元,至去年底約4萬人受惠。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出,2008年政府因應金融海嘯及物價高企推出計劃,結果通脹沒有預期中厲害,經濟復蘇也較預期快,令食物銀行的需求下跌,「無論是綜援申請個案或低收入人士的人數,2010年均較09年下降6至7%,失業率亦由5.5%回落」。

罐頭為主 未迎合所有家庭

除了客觀經濟環境因素,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指出,計劃申請條件嚴苛,導致申請人數未及預期。她說,提供的食物以罐頭為主,並非所有家庭適合食用。聖雅各福群會眾膳坊服務經理吳雯賢指出,計劃推行首半年出現「一窩蜂」申請,但半年已穩定下來,申請人數及購買食物的開支亦較預期少。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張國柱指計劃關卡嚴謹(申請限制見下表),建議政府放寬限制,容許受助人領取6星期援助後,毋須等候半年便可再申請。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黃國健認為,放寬限制可容許未至極貧困的市民也受惠。

通脹難經營 關愛基金研支援

周永新指出,政府開始運作計劃時怕需求龐大,定出若干條件,計劃最後檢討要明年完成,故目前要「返轉頭」不容易。但他說,基層市民對長期食物援助的需求增加,營辦食物銀行的非牟利機構面對通脹,經營捉襟見肘,他透露關愛基金正商討在這段時間提供支援。

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局承諾全數撥出1億元、沒有日期及人數限制,並按食物銀行的申請而批出金額,食物銀行的審批條件並非「開倉派米」式人人受惠,未符合條件會被前線社工轉介至其他輔導服務。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回應,以現時的服務使用情,預計1億元的撥款可供計劃運作至2013年,社署會密切監察營辦機構的表現、計劃的運作及服務需求,在有需要時採取適當措施及尋求新資源。

明報記者 馮樂琳

6周糧期屆滿
打回原形捱餓
【明報專訊】單親媽媽鄧群娣患有高血壓、胃潰瘍等毛病,兩名兒子正修讀大學,3母子的日常起居飲食「慳得就慳」,「交得租又無錢開飯,兩個仔有時餓到胃痛,我真是心好痛」。曾申請食物銀行援助的她說,援助期最長6星期,過後隨即打回原狀。

本身領綜援的鄧群娣,正領取第二次食物銀行短期援助。她以往趁街市即將關門時買「貨尾」,「用5元或10元買一大兜魚,醃住可以食3日,買菜尾都可以食幾日」。由於白米價高,為了慳米,她會煲稀粥作兒子的早餐,加入番薯增加飽肚感,她說食物銀行提供的白米最有用。

白米最有用 慳米煲稀粥

兩名兒子讀大學前完全無收入,每人每日只有20元零用錢,交通費和膳食費包括在內,鄧群娣最心痛是兒子捱餓致胃痛,但無奈綜援用作交租後所餘無幾,甚至要借錢開飯。雖然暫時得到食物銀行支援,但鄧群娣直言,援助期始終有完結的一天,「唯有見步行步」。

育有一對子女的陳女士,全靠19歲的兒子養活一家三口,由於女兒只有6歲,陳女士無法外出工作,買要買最便宜的,有時靠友人接濟。住公屋的她無法申請短期食物援助計劃,在友人介紹下申請社福機構的食物援助,為期3個月,3個月「糧期」屆滿便要再等半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