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2, 2010

CNEX基金會

紀錄片如何提案籌劃? 由《音樂人生》說起…
HKAFF2010 講座 (23/10)

嘉賓:張經緯 King-wai Cheung (《音樂人生》導演)
蔣顯斌 Ben Tsiang (《音樂人生》製片人、CNEX基金會執行長)


《音樂人生》導演張經緯及遠道從台灣而來的CNEX基金會執行長蔣顯斌,與百老匯創作總監Gary及觀眾一起暢談製作紀錄片的心得與態度。

對紀錄片的感情

Gary: 「張導演,先說說你對紀錄片的看法吧。」

張: 「紀錄片這種類型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它本身蘊含另一種文化,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空間。至於紀錄片觸及真實性的問題,我認為那往往是道德的問題多於其他。有一套大陸的紀錄片,《鐵西區》,長達9小時,給予觀眾很好的經驗。 外國的Michael Moore也是例子。其實,紀錄片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我們應該怎樣將他們分類呢? 」

「過去與CNEX的合作,他們的作品有《1428》、《傘》、《音樂人生KJ》等,可以容許不同類型的紀錄片,這是好事。」

《墨綠嫣紅》與《音樂人生》沒有本質上的分別...

Gary: 「張導演今年也有短片《墨綠嫣紅》入選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墨》內容充滿寫實成份及紀錄片元素,可見導演對紀錄片的鍾情。」

張: 「我不認為《墨綠嫣紅》與《音樂人生》有根本的不同。電影的本質就是溝通,以影像、畫面及文字去溝通。你未必記得整套電影,但總會記得一些畫面、KJ這個人物。電影與社會的溝通才最重要: 觀眾觀賞完後有沒有感受。怎樣分類不是我最關心的,我考慮的只是影像能不能在觀眾心裏沉澱下來。」

CNEX作為一個平台

Gary: 「《音樂人生》是張導演與CNEX的第二次合作。談談你們的合作模式及CNEX的運作吧。」

蔣: 「CNEX於4年前成立,乃非牟利組織,希望以紀錄片紀錄未來10年的時代演變尤其是華人社會與故事,累積100部紀錄片,問好幾個問題。創辦至今,自2007年起,依照年度主題,進行紀錄片徵案與工作坊評選。例如今年主題為「青春與公民」,我們收集到約20多個來自世界各地有關華人故事的提案。繼而在北京舉辦一個工作坊,邀請投案者、經驗豐富的影像工作者如導演、大學教授等擔任評審,每年選出十個企劃案進行拍攝。所有影像製作將製成系列出版物向海內外發行推廣。」

「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加上Micro finance,讓有才能的導演發揮,並對準市場,加強宣傳,讓更多觀眾欣賞到好的作品。有好的故事/人物、好的導演,問對問題,配合我們的年度主題,並具備一種說故事的能力(technique of storytelling),把影像呈現給大家看。」

「CNEX也注重國際化的路線。國際社會是非常關注華人的生活與變化,每每仔細觀察,我們就提供一個平台讓國際社會有機會認識更多好的導演與好的故事。」

要拍就要拍自己喜歡的

談及拍攝電影的難度,張導演堅持拍電影一定要拍自己喜歡的!

張:「因科技的進步,現在拍片其實成本很低。與其遷就別人,應酬投資者,倒不如自己開拍。人家未必比你懂得多,要相信自己而不是仰賴其他人,即使到最後並不成功,至少讓自己快樂,好過受人牽制,感覺尤如被強姦,絕不好受。」

「像我最初開拍《歌舞昇平》,途徑深圳買了一本雜誌《大眾DV》,認識很多大陸人在拍片,而我們生活比他們好,卻很少人拿起攝影機拍,我於是決定拍。」

「某名人說做導演是很傻的事,即是『電影on嘜論』。既然拍電影那麼艱辛,若不能拍自己喜歡的,那就更ON了。以前菲林貴,但現在拍攝成本低了,電影不再是那麼專業的事。KJ裏面有一些片段都是用DV拍的。那時候很幸運,得到跟隨KJ到捷克的機票,後來沒錢便擱置了。與CNEX合作拍《歌舞昇平》,一拍即合,然後才重新啟動KJ的拍攝。思考拍攝計劃時,一開始就想到南極北極拍是沒可能的,先從身邊的東西開始。」

中國導演的作品比較個人化(Personalize)

Gary: 「外國導演與中國導演有什麼不同?」

蔣: 「外國的紀錄片產業比較專業,具有企劃性,質素與可行性很高,跟整個電影工業比較接軌。而中國的紀錄片,通常是比較個人化的,導演多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心中有一個問號,拍片就是一個自我找尋答案的過程。他們沒想太多將來要幹嘛,因為這樣,他們也比較辛苦,要做導演以外的很多工作如銷售、發行等。」

視野:還看將來

Gary: 「題材是關於什麼的?」

蔣: 「CNEX的影片富有多樣性,有關注時事議題的,社會層面及國際層面的,也有像詩一樣的影片。我們相信的是,就算影片現在對社會的影響力不是太大,但如果把視野拉闊一點,歷史的向度廣一點,10年後我們就會發現對比,發現它們的重要性(significance)。」

溝通是一切的目的

Gary: 「拍片最大的考慮是什麼?」

張導: 「最大的阻撓就是自己。一定要先問自己有什麼是最想拍的,找最熟悉而又能表現出來的東西。若只是想著怎樣應酬、建立關係、找一份工、參加影展等,就不要拍了。拍片很辛苦,一定有比電影更賺錢的工作。」

「從歷史的角度,來年的時間是東方時間。如果拍電影只是想拿到外國參與影展,別人未必明白中國的文化與你想說的話。每天有很多事情在中國發生,最重要的是找最熟悉的社會題材,與你心中預想的觀眾溝通。畢竟,電影的一切目的就為了與人溝通。」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055842&id=1571567764&fbid=140987341813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