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3, 2008

香港醫療融資:謬誤、迷思與前路

劉育港 - 香港醫療融資:謬誤、迷思與前路
2008年6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的醫療改革文件,爭議最大的是醫療融資,亦是文件核心所在。

文件以2004年作基準,預計本地生產總值(GDP)、總醫療開支(包括公私營服務)及公共醫療開支每年升幅分別是3.4%、5.4%及5.7%,從而推斷在2033年總醫療開支將會由佔GDP的5.3%升至9.2%,公共醫療開支將由佔GDP的2.9%升至5.5%。

但大家當可記得,2004年為SARS後第一年,經濟低迷,公共醫療開支亦因要為醫治及預防傳染病,及增設衛生防護中心等注資而偏高,以04年偏低GDP及偏高醫療開支作基準,再乘以30年的增幅,結果就差別很大。經濟有起有跌,未來的GDP實不應以經濟特差一年作基準來推算。

即使如估計,未來公共醫療開支佔GDP比例,仍僅高於新加坡及韓國的現,而遠低於大部分歐美澳紐和日本等國家。

事實上,公共醫療開支在過去5年,非但沒有增幅,反而由03/04年度的342億遞減至07/08年度的327億,所佔GDP比率亦由2.8%下降至2.1%(數字由政府07年向立法會提供)。

推算經濟及醫療開支要恰當

文件採用了2004年前的數字,推算30年後人口老化比例,但近年港人及內地人在港出生子女不斷增長,本港出生人口由04年的49,796升至07年的70,875;加上新移民的因素,文件可有預估其對未來老人比例的影響呢?

一點迷思要弄清楚,開拓輔助醫療融資只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不會減少港人未來總醫療開支。

文件指出未來總醫療開支,會因醫療科技進步、市民期望和人口老化而不斷增加,對政府和市民構成沉重負擔,因此要改革服務模式(如公私比例)及開拓輔助醫療融資方案來應付。事實上,無論用哪種方法融資,透過稅收撥款、加徵醫療稅、儲蓄、保險或誘導/迫使更多市民採用私營服務,所有開支經費都必須、亦只有是來自香港市民,整體市民不會因此而減少負擔。

透過改變融資模式如擴大私營保險,政府肩負的比例固可減少,但香港整體醫療開支卻大為增加(原因下文詳述)。故若擔憂香港(市民)難於負擔,政府就更不應擴大私營服務和私營保險的角色。

外出「用膳」 家庭總開支更大

作一個比喻:管家(代表政府)公布由於未來膳食開支將增至管家難以負擔的境,凡有外出工作的要多在外面館子用餐(強制買私營保險並多採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少全家人的膳食開支。

若一家人的錢不足應付全家人的膳食,部分人外出用膳只會改變膳食支出在那裏的比例,豈能減少全家人的總負擔呢?令人更擔憂的是,當成員花費更多於館子後(要多付「館子」及私保公司利潤、自助餐的浪費、行政管理及索償核實費用等),只會餘下更少錢給家中膳食費用,家中膳食質素必然大為下降。管家亦說得坦白,他會保證所有家人都獲適當食物,不因老弱貧困負擔不來而餓死。

從此在這個亞洲世界城市,家人漸分成兩等級,低收入、弱勢社群只會有「適當」而非優質「膳食」服務;而由於外出用膳愈來愈貴,逐漸更多人亦無法負擔,要倒退回家接受「次等膳食」。這是香港人喜歡的家嗎?這是我們的好管家嗎?

健康無價!衣著、飲食、娛樂可隨意豐儉由人,可是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和衰老,倘得知自己或家人不幸患上危疾時,能毋須太擔憂醫療費用及所獲服務質素,市民才能安心幸福地在香港工作、生活和終老,對香港才有安身立命歸屬感,香港才真正是他們的家。

優質公營醫療服務是以民為本,關愛社會的核心支柱。在香港,病人無分貴賤,由板間房住客、清潔工人至中高產人士,都能獲得先進又平等醫療。無數香港人患病,即使身在外地而錢財不缺,也盡可能回港求醫。儘管香港公營服務仍存有不少有待改進的問題,但平情而論,以低於港人生產總值3%的資源;以大約香港醫療總開支的半數(2004年為55%,2007年更低),去為全港市民提供九成住院(包括大部分急症重症)及三成門診服務,能夠有世界高效益、高水平、令人人平等可受惠而又能負擔的公營醫療服務,反映香港以民為本,重視生命,這是香港的優勢和驕傲,是文明關愛社會的核心價值。

政府對全港醫療服務應有堅定的理念和原則。政府代理覑市民的錢去服務市民,由政府主力承擔市民最切身關注的公共醫療服務豈有原則上的問題。文件既肯定香港公共醫療服務質素和效益都名列前茅,普遍獲市民信賴,政府為何欲減卸公營醫療在總醫療開支上的比例?

香港市民視自由、法治、廉潔公義為香港支柱,以擁有平等關愛、人人可負擔的高質素公營醫療服務而安心和自豪。一個有遠見、負責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應該試圖設法減少自己所負之財政責任;對於能提供全香港市民必須及重視的醫療保障,政府不獨責無旁貸,更應樂於承擔,為能全面主導爭取為市民福祉服務,引以為傲!

作者是心臟科顧問醫生、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主席。文章是作者個人意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