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0, 2008

鄒崇銘﹕醫療改革諮詢的潛台詞

鄒崇銘﹕醫療改革諮詢的潛台詞
2008年6月9日

【明報專訊】大凡任何公共政策討論,皆涉及兩個迥然不同的面向:既有關於整體社會、公眾利益的一面,亦有涉及特殊群體、利益分配的一面;既有理性、科學決策的一面,亦有如經濟學強調的「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而往往亦如「囚徒兩難」(prisoner's dilemma) 的、集體非理性的一面。醫療改革的討論亦不例外,既有強調資源分配的公平和合理性、不同階層的投入和承擔等……不過,自然亦難以迴避哪個群體得益最多、權力版圖如何劃分等問題。

一般來說,公眾看到的公共政策討論,往往屬於前一面向;後一面向則通常心照不宣、存在於公眾視線之外,筆者姑且稱之為公共政策討論的「潛台詞」。對於「掌握健康、掌握人生」諮詢文件,公眾的焦點難免落在供款制度——特別是看來政府屬意的「康保儲備戶口」之上,例如日後大家需要付出多少金錢,以換取什麼醫療服務等……但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同樣亦可首先倒過來,先看看市民的供款將會由誰來掌控,最終又會落入誰的口袋,諸如此類。

兩座大山:保險公司私家醫生

筆者相信,醫療融資改革討論的核心,在於現時公私營醫療體系失衡,公立醫院需求超出負荷,私家醫院無法大展拳腳;而政府則希望透過融資安排,引入多元化的新增資源,分擔醫療開支對公帑的壓力。和其他「私營化」政策相若,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讓「無形之手」局部取代政府的「有形之手」。但原來屬於政府和醫管局的重責,最終又會具體付託給誰呢?「康保儲備戶口」已清楚地提出,供款人士日後可通過強制保險轉用私營服務;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和私家醫生搖身變成政府倚重、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但政府對於他們能否「不辱使命」、順利接棒,其實卻是心中沒底;更甚的是,政府既已明言「欽點」他們承繼醫療大業,他們更大可振振有詞和政府討價還價。

因此,連月來我們可以看見政府頻頻出招,一會兒說要限制保險業收取行政費,一會兒說醫療收費要集體議價,無非就是希望說服公眾,政府是有能力抵住「兩座大山」,請市民放心支持改革。至於業界本身呢,正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既然政府自願送上一塊肥肉,他們根本毋須立刻乖乖就犯,心甘情願為配合改革而作出妥協。

目前政府面對的正是如此一個兩難:要令改革取得實質成效,便難免要「大山」受到約束,不能讓他們乘機坐大甚或失控;但若希望諮詢能盡快取得共識,便難免要局部對「大山」屈服,但如此一來政府勢將更陷於被動,甚至喪失未來對改革的主導權。正如筆者過往一直強調的(參見拙作:《能醫不自醫──香港醫療改革的難產與生機》,2006年),政府一早便應向鄧小平學習──「摸覑石頭過河」,先行局部啟動有利改革的良性誘因,逐步形成有利改革的社會氣候,而非一下子便推出完美的烏托邦方案,到頭來卻無法找到政治現實中的立足點。

See also:
《能醫不自醫 香港醫療改革的難產與生機》
週五, 2008-03-07 19:11 — 鄒崇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