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30, 2008

「葫蘆新聞發放」

「葫蘆新聞發放」

立即登入「葫蘆新聞發放」 免費發放社福活動新聞...
http://www.hulunews.com/index.html

「葫蘆新聞發放」有什麼優點?
-節省發放新聞及管理傳媒聯絡的人力及時間
-超過8,000個不斷更新的傳媒聯絡(其中包括超過2,000個大中華區傳媒聯絡)
-免費信息發放追蹤報告
-隨時隨地使用及可預設發放時間

立即到「葫蘆新聞發放」網站 - www.hulunews.com 登記成為會員,免費享用新聞發放服務*。
歡迎致電2383 3330或電郵至 info@hulunews.com 與客戶服務主任聯絡。

* 只限首20名新會員,並必須遵守葫蘆新聞發放的免費使用條款。

香港應實行哪一種最低工資?

黃碩紅、李劍明、阮耀啟﹕
香港應實行哪一種最低工資?

2008年6月30日

【明報專訊】近月來,香港社會為最低工資立法的呼聲如火如荼,無論政府、各大政團以及不同的僱主僱員組織,均已將焦點集中在「如何立法」和「立法的具體內容及細節」上,主要爭拗立法是否只包括「清潔保安兩類職位」,還是應擴展至各行各業。

根據樂施會委託城市大學進行的「檢視國際實行最低工資制度研究」,不同地區就最低工資立法的涵蓋範圍、工資標準、調整次數及釐定準則是各有不同,不能簡單斷言行業還是全面最低工資體系較佳,個別體系的發展完全是取決於當地的集體談判體系、國家對勞工政策的意識形態,以及立法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

各業訂最低工資 可參考韓國經驗

總體而言,最普遍的體系就是由政府為所有工人訂定劃一的最低工資水平,不論其行業的性質或種類,金額全部劃一。在30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國家,就有21個採用此體系。中國、台灣及韓國則是亞洲之中採用此體系的地區。而另一個也相當普遍的體系就是以行業作分類,通過僱主與僱員集體談判釐定該行業的最低工資,丹麥、芬蘭、德國、意大利及瑞典均採用此模式。此等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集體談判權已發展得相當成熟,而其集體談判的結果更適用於非工會或非組織內的工人。以德國為例,當一個行業內有50%的工人共同達成一個協議工資金額,勞工及社會事務部長便可把此金額訂定為該行業標準金額,讓該行業所有工人也得到保障。事實上,德國政府銳意把此制度延伸至辦公室清潔工、一般公司的職員、農民、酒店及餐飲業人員、保安人員及肉類處理工人等行業,從而打擊剝削工資的問題。

以上說明如某地方的集體談判體系發展成熟,行業最低工資的制訂便能發揮最佳的作用。但若然本港只簡單及局部的保障一部分的弱勢僱員,而不力增強他們的協商能力,那在釐定最低工資的細節時,將會出現很多問題。香港政府現時的立法建議只局限於清潔保安兩個行業,在現時本港工人缺乏集體談判權利的情下,工人難以在較平等的權力基礎下與僱主協商,那意味工人將較難爭取得到合理的工資。我們認為訂立最低工資的最終目標應確保所有行業的工人都可得到最基本的工資保障,而實際的運作則可參考韓國的經驗,當地是以循序漸進的形式立法,先由製造業等數個行業開始,在3年內逐步推展至其他行業,最終達至保障所有工人皆能得到工資保障這個最基本的目標。

作者黃碩紅是樂施會香港項目倡議幹事,李劍明及阮耀啟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

Saturday, June 28, 2008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西九樓計色預展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西九樓計色預展記者會

致採訪主任:

今年7月13日至8月10日,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將聯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合辦「活在西九II:西九樓計色」的大型展覽。將一幢於1949年落成戰後的唐樓,桂林街55至57號一幢舊樓,共六個空置住宅單位及一個地舖(即是新亞書院創校原址側)展示深水的「樓、計、色」,旨在立體地呈現社區面貌。

絕不是單單訴說貧窮故事

今次的展覽並不只是展示深水的貧窮個案。我們希望將這個有機的社區個體,其活力、生命、能量,透過多媒體的展覽方法真實地表達出來。「豐富多采」並不足以概括描繪深水這個充滿生命力的社區,我們透過展覽影像,充份體驗到這裡的文化多元、層次有序、歷史厚度以及可貴的社區精神。

歷史、建築、文化、人物、故事、精神建構了這個瑰麗的社區。

紙皮裝置展覽館及深水集體創造社區藝術作品

相信這是全港首次利用紙皮建造的展覽館,雖然紙皮價值平宜,正砌合展覽的主題,用途多多,靈活多變。我們動員及組織數百個居民拍攝對手,表示他們開拓生活,創造自我天地。我們將於是次大型記者會與約一百位居民及熱愛這地方的人在桂林街55號對外馬路,封街一同創作,利用紙皮及超過300張居民的手相及他們眼中深水的影像,集體創造社區藝術作品,名為「摺出無限可能」。

樓計色

深水充滿地區文化色彩,民生百態多姿多采。我們利用樓、計、色這三個面向,將深水舊建築、地區文化、基層生活以及街道面貌立體地呈現出來,提供嶄新的角度重新認識舊型社區。

「樓」自然是指「樓宇」。深水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內裡蘊藏了大量動人的人物故事,其中有不少極富有建築特色:大騎樓、前舖後居、外牆、柱子、地磚……「計」指的是智計,也就是民間智慧。深水二十四小時均發放無限活力和能量,全賴這裡在居住、勤奮工作的人。他們各種靈活多變的生活態度和民間智慧,猶如霓紅光管,令人目不暇給。「計」一字,彷彿怎樣為它配對,都包含不同程度的智慧,不單讓人們能夠活著,更要活下去。我們訪問十二位深水人,在不同時代來到這裡,不同經歷和掙扎的故事。「色」表達的是深水的特色。每當走過深水的大街小巷,便會發現這裡獨有的市集式人文景觀,街邊小販的叫賣聲,以及新舊文化的有趣交融,為街道添上豐富的色彩,綻放出社區光芒。

我們聯合樓及計的故事主角,召開展覽預展導賞,率先開放全座大廈參觀採訪。詳情如下:

日期: 6月29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三時正
地點: 桂林街55號對外馬路(近荔枝角道天后廟側)

聯絡: 何喜華 27139165 或71163366 a/c 1203
霍天雯 97464391
施麗珊 91524331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謹上 26/6/08

蓋茨卸任主席踏上慈善路

蓋茨向華伸援手
低調卸任主席 踏上慈善路

2008年6月28日

【明報專訊】微軟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昨天最後一天在微軟全職上班,告別這間一手創立的電腦界巨擘公司,微軟內部也特別安排了歡送活動,跟他道別。正式卸下微軟執行主席一職的蓋茨,已準備好全情投身慈善,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汲取中國經驗,更將成為他下半年的一項主要工作。

微軟方面昨沒有為蓋茨的退休和最高層權力交接,安排任何公眾活動,只低調地搞了一些內部活動,標誌蓋茨時代終結,包括在周五晚舉行了一場蓋茨榮休歡送晚宴,邀請多位他的年輕時代好友赴會,當中最「炙手可熱」的嘉賓之一,正是蓋茨的多年好友、於1975年一起創立微軟的老拍檔艾倫(Paul Allen)。

老拍檔赴晚宴歡送蓋茨

蓋茨周五把一切交給行政總裁鮑爾默特(Steve Ballmer),之後就只會掛名出任微軟董事局非執行主席。至於其餘時間,蓋茨會專注於他夫妻倆共同成立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致力全球滅貧。這個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目前資金總額高達373億美元(2900億港元)。

52歲的蓋茨下半年將馬不停蹄出訪多國,他8月會到北京看奧運,順道推展旗下慈善基金對中國的衛生保健援助計劃,包括預防愛滋病、乙型肝炎及反吸煙,同時實地了解中國農業技術發展,以便推介給非洲促進農業、改善糧食問題。蓋茨基金會已跟中方合作研究更多抗旱性水稻品種。

蓋茨表示,中國在解決貧困和疾病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他說﹕「中國是個有趣的國家,它既接受其他國家援助,也援助其他更貧窮的國家,他們能夠為幫助更貧窮國家出一分力。」

擬助中國控煙防愛滋

但有見於中國仍屬一大煙草消耗國,蓋茨基金會也準備推出協助中國控煙的方案,減少中國煙民數目。據世衛調查,中國有六成男士吸煙,全國煙民佔全球總煙民人口三成,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與吸煙相關疾病。

愛滋病也是吸煙以外,蓋茨認為中國刻不容緩要解決的棘手問題,因為只要中國有1%人口感染愛滋病毒,那麼總數就達1300萬,衍生嚴重惡果。蓋茨基金會已在北京,開設防治愛滋病辦事處,並聘請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前主任葉雷負責。該中心同時還為防治工作,初步提供約4億港元預算。基金會亦將資助中國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種工作。乙型肝炎已經威脅中國大約10%人口。

法新社/德通社/中通社

Thursday, June 26, 2008

張建宗:籌款行政費難監管

張建宗:籌款行政費難監管
鼓勵慈善機構披露財政 減籌款開支

2008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上月四川發生地震後,不少機構都進行籌款,外界關注籌款機構行政費是否太高、會否導致善款「縮水」。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表示,當局會規定賣旗籌款活動的行政費用不可超過10%,但其他籌款活動的行政費水平則難以監管,但社署推出的《慈善機構籌款活動最佳安排參考指引》已鼓勵慈善機構披露本身的財政資料,以及盡量減少籌款開支。

四川地震後12宗違規籌款投訴

張建宗在立法會會議上表示,四川地震發生後,發現12宗違規籌款投訴,但沒有一宗涉及刑事,主要是行政失當問題。當中兩宗涉及團體在非指定地點進行有關活動;其餘兩宗個案是有工廠大廈業主委員會錯誤理解籌款箱擺放的位置並非公眾地方,而未有向社署申請許可證。餘下8宗並無發現籌款活動在報稱的非指定地方進行。

在05年及06年,警方檢控了3名未經許可下於公眾地方作慈善籌款活動的人,各人均被罰款1000元。

多名議員都關心籌款機構行政費過高問題,例如有機構的行政費高達20%。張建宗表示,團體獲社署批准籌款後,需要向社署提交報告。但他承認,除規定賣旗籌款活動行政費用不可超過10%,其餘籌款活動的成本開支較難由政府監管。

提交資料 由巡警巡查

張建宗亦指出,社署難有足夠人手巡查坊間舉行的籌款活動,但社署會向警方提交有關資料,再由巡邏警員查察可疑的籌款活動。

另外,截至今年6月19日,政府已從賑災基金批出6宗撥款共2725萬港元,支援本港非政府機構在四川災區展開緊急救援工作。行政長官曾蔭權明天(27日)至29日,會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前往四川訪問災區,與有關部門商討香港特區參與災區重建工作的機制。

公益金去年籌2.58億創新高

公益金去年籌2.58億創新高
2008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港人善心無限,早前四川大地震籌得逾20億善款後,公益金昨日亦宣布07/08財政年度籌得2.58億元,較上年多2100萬元,上升0.9%,更創下公益金成立40年以來最高善款成績。

在眾多獲獎機構中,「公司、機構及個人組別」由匯豐銀行連續9年奪得最高籌款機構獎第一名,共為公益金籌得逾1000萬元,政府部門組別由教育局奪得第一名,排第二的是民政事務總署。

匯豐繼續透過其慈善基金支持教育和環境保護工作,並發動員工參與籌款活動,連續9年奪得最高籌款機構獎。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亦榮膺最高籌款機構獎(公司、機構及個人組別)的第二名和第三名;賭王何鴻燊則獲第五名,是捐錢最多的個別人士。

由於公益金的行政費是由馬會捐助,故籌得的善款會全數撥予旗下144間社會福利機構,協助逾170萬名有需要人士。由於籌款成績理想,公益金決定把基線撥款上調5%,並招收兩間新會員機構,分別為「藝術在醫院」及香港傷健協會,並加強對「嶄新計劃」、「定期計劃」及「設施資助計劃」的支援。

副學士學費上繳本部

嶺大副學士兩成學費上繳本部
議員質疑大學藉行政費「抽水」

2008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八大社區學院財政向來神秘,教育局向立法會提交資料首度披露,附屬院校向大學本部上繳的行政費,佔副學位課程學費總收入7至20%。以行政費比例最高的嶺南大學為例,每名副學士的5萬元學費,便有1萬元用作行政費。立法會議員質疑,附屬學院上繳行政費有高有低,擔心院校本部藉行政費向副學士生「抽水」。

教育局長孫明揚以書面答覆立法會議員張文光的提問時,披露各大學附屬院校向本部上繳盈餘及本部徵收附屬院校行政費等資料。除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SPACE)及沒有開辦副學位課程的科技大學外,六大院校均提供數據(見表)。

中大城大抽取逾一成

嶺大、中大及城大於07/08學年均抽取逾一成的副學士學費,遞交本部作行政費。城大副學士總學費收入達5.36億,是眾院校之冠,上繳本部金額亦最高,達7500萬元,佔總學費收入14%;而抽取行政費比例最高的是嶺大,佔總學費兩成。

各院校發言人昨日均未有回應收取高比例行政費的原因。浸大發言人表示,向立法會提交的浸大持續教育學院課程數據,包含副學士以外的自資課程,行政費包括財政管理、聘請人手、電腦設備及學生事務服務等。發言人又指出,收取行政費並非補貼本部,而是因應政府要求,不能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撥款用於非政府資助課程。

張文光質疑,院校收取行政費的比例大為不同,準則及原因何在,他擔心會成為院校「抽水」的渠道。「為何嶺大就收20%,但有些就收7%?中間的差別逾一成。」他認為院校須向學生解釋,收取的行政費是否能提供相應質素的服務。

行政費比例視乎租用設施

副學士關注組成員兼城大專上學院高級講師馮偉華指出,行政費比例視乎社區院校向大學租用多少設施,如城大專上學院購買本部各類學生支援服務,導致行政費偏高,但他承認院校的確有機會從抽取行政費「出術」。嶺大社區學院副學士畢業生謝志傑對嶺大徵取學費兩成作行政費不感意外,原因是學院為副學士生租借本部課室,又提供與大學生無異的支援,如圖書館、電腦等。不過,他認為,副學士所需的資源應由政府負責,而非來自學費。

SPACE獨立為由拒公開上繳金
2008年6月26日

【明報專訊】八大院校之中,只有科技大學沒有開辦自資副學位課程,而六大院校均有向立法會提交社區學院上繳中央的行政費金額,唯獨全港規模最大的香港大學附屬學院(SPACE)以自行聘請教職員及獨立於本部為由,沒有公布向港大「上繳」的金額。

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質疑,SPACE是否一分一毫均未曾遞交予港大中央,指院方未提供數據是「一個疑團」。

張永霖兩年前爆上繳近億

SPACE發言人說,學院租用港大部分設施如教學用的課室時,會根據教資會要求,繳交相應租金,惟他未能提供相關金額數據。

張文光質疑,SPACE是否從未向港大上繳任何費用,促請各大社區學院公開財政狀,「即使是自負盈虧的院校,都要向學生交代,何是大學附屬院校,可能影響大學的聲譽」。

SPACE董事局主席張永霖06年接受訪問時披露,學院每年營業額高達8億元,並向港大「上繳」近億元。

Tuesday, June 24, 2008

四川地震港人捐款逾20億

港人捐款逾20億
中聯辦發信感謝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中聯辦表示,四川地震至今個多月以來,香港各界累計向災區捐款已超過20億元;截至6月12日,僅通過中聯辦向災區的捐款就達9.96億港元,另有3億多元由捐助者自行匯往內地有關部門和機構用以賑災。

中聯辦表示,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將善款和物資送往災區,同時對接收款物嚴加規管,每一筆都嚴格登記,並將接轉情在中聯辦網站對外公布,接受社會各界監督。

中聯辦發出感謝信,感謝香港人以多種形式向四川地震災區給予關愛和慰問,並提供慷慨援助。感謝信說,此次香港同胞捐贈款物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長都超過以往。

脊髓肌肉萎縮症慈善基金

醫學會辦音樂會
為肌肉萎縮病人籌款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看覑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是一件很惆悵的事。」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表示此病不但無藥可救,還隨時有生命危險。醫學會下月6日舉辦慈善音樂會,為脊髓肌肉萎縮症慈善基金籌款。基金主席霍陳美玲估計香港現時有超過100名患者,雖然目前沒有治癒的方法,但患者若得到適當支援,一樣可以堅強地活下去。

楊太坦言剛開始照顧患脊髓肌肉萎縮症的兒子時,「真想抱覑他一齊死!」今年12歲的楊兆安在3歲時被診斷患上此症,當時只有9磅重,醫生估計他只可活到5歲,楊太不忍安仔在醫院度餘生,決定把他帶回家親自照顧。

由於安仔須穿束衣加上支架才可以安坐在輪椅上,楊太需要一手包辦他的起居飲食。其後安仔體重增加,照顧上便愈見吃力,經常要抱起安仔的楊太因而患上骨膜炎,生活壓力也令她患上抑鬱症。楊太慶幸有14歲的安仔哥哥和一對13歲的孖生姐姐,減輕她的工作。但她不希望再影響3兄妹的生活及學業,計劃請人回來協助。

「吹水」發掘12歲患者吹口琴天分

一次機緣巧合令楊太發掘了安仔的音樂天分,「之前我給安仔一杯水加飲管練習呼吸,後來『吹水』吹悶了,便開始學吹口琴」。開始時安仔連握緊口琴的力都沒有,但1、2個月之後,他已經可以吹奏整首歌。「有些人說『生下這兒子,前世唔修!』安仔反而安慰我,說這些是天意,與前世無關。」楊太一點都不後悔當年帶安仔回家照顧。

25歲的李啟亮同樣自幼患上脊髓肌肉萎縮症,但靠無比毅力及家人支持,成功考入中文大學中文系。不過啟亮近年體能日漸衰退,致令他畢業兩年來仍得留在家中,未能一展所長。直至參加了脊髓肌肉萎縮症慈善基金推行的「家居辦公室計劃」,情才有變化,他可以在家為脊髓肌肉萎縮症慈善基金作文書工作,更為慈善音樂會的場刊創作祝賀對聯。他期望之後可以承接其他工作,做到「延展自己的價值去貢獻社會」。

明報實習記者 伍樂雯

副學士升學就業數據

副學士升學就業數據趕周五公布
供下周放榜高考生參考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為提高副學士的認受程度,政府規定院校公開資料以提高透明度,預計最快本周五、即下周一高考放榜前,公布全港副學士課程最新詳盡資料。消息指新資料不再針對院校收生成績,而是集中提供各課程畢業生的升學、就業數據及課程專業評審情。

教育局4月公布副學士報告,要求院校提供詳盡資訊予公眾監察。據知,更新資料最快於本周在政府的「經評審自資副學位課程資料網(iPASS)」中公布,以趕及讓應屆高考生和會考生作為升學參考資料。往年公布的數據顯示,部分院校取錄過多成績未達標的學生,令院校遭受批評。

披露課程專業評審進度

消息指出,由於院校質素評審機制組織正與院校商討入學質素控制,仍未有共識,故今年iPASS不會主力發放收生數據,改為羅列課程學生人數、學費等,升學就業資料更是重點之一,甚至會仔細分開副學士銜接至資助學位、自資學位或海外學位的數據。至於就業情、平均薪酬、新開設課程接受專業評審的進度等,亦會披露。

院校自發提交 恐誇大數據

不過,由於今年是當局首年要求提交詳盡數據,部分院校以資料不完備為由,未能全面提供數據。有院校負責人指出,iPASS數據由各院校自發提交,曾有院校誇大升學就業數據,盼局方能加以監察。

明愛徐誠斌及白英琦兩校總校長關清平表示,學校資料已經是「有幾多就畀幾多」,他又說,兩校去年畢業生就業理想,例如社工副學士畢業生平均月薪1.2萬元。

關注副學位大聯盟成員馮偉華表示,兩年前已要求增加副學士課程透明度,認為今年數據若能列出升學分類,且不容許院校取巧不實報數,就值得公開試考生參考。但他指學生對iPASS(網址http://www.ipass.gov.hk)不認識,政府須加強宣傳。

明報記者

支持跨行業、全面性的最低工資

資方傾向跨行業最低工資
勞顧會英國考察 效法「不損經濟」宗旨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為深入探討可否在本港推行最低工資,政府多個部門代表及勞工顧問委員會上星期到英國倫敦考察5天,勞顧會資方委員考察後,初步傾向支持制定一個跨行業、全面性的最低工資,而不是現建議的只在清潔和保安兩行業推行,但關鍵是要效法英國成立低薪委員會,每年制定一個以「不損經濟及不令失業率惡化」為宗旨的最低工資。

勞顧會其中9名委員,連同副勞工處長、副統計處長及財政司經濟顧問一行10多人於上周到倫敦考察,了解當地實施最低工資近10年的情。

何世柱指合理釐定是關鍵

勞顧會資方委員何世柱接受訪問表示,英國實施最低工資的過程有不少地方值得香港借鏡,其中最重要是英國成立了低薪委員會,每年會根據一籃子因素去制定最低工資水平,但首要是以「不影響經濟」為主。

何世柱強調,如何合理釐定最低工資的水平是成敗關鍵。現時英國最低工資為時薪5鎊(約78元),這約為平均工資的40%,但只有約4%勞動人口的時薪未能達到這水平,意味不少僱主給予的工資是高於最低工資,故對僱主影響不大。

何世柱說,當地會以「不影響經濟、不影響僱主招聘意欲」來制定每年的最低工資,故會不時檢討有哪些行業受影響或失業率是否上升,「改善生活質素」及「養活一個人」並不是制定標準,因為福利制度已為市民提供一定保障。

英按年齡制三級工資

對於弱勢社群受影響問題,何世柱表示,英國會按年齡制定三級工資,例如16至18歲青年的最低時薪減為3鎊、18至22歲為4鎊,這可減少僱主不願聘請沒有工作經驗的青年人。

何表示,經考察後,資方傾向效法英國制定一個跨行業、全面性的最低工資,這可避免行政混亂,而且若只在個別行業立法制定最低工資,亦擔心日後會引起訴訟及司法覆核問題。

工總不贊成立法

本身亦為資方委員的工總副主席劉展灝則表示,工總不贊成立法制定最低工資,但若工資保障運動成效不彰,到時會收集不同意見及英國考察的資料,交工總理事會分析及定案。勞工處發言人說,會整理考察的資料,並會向勞顧會各委員提交報告,以便各委員就有關問題進一步研究及討論。

明報記者 梁偉健

低薪委員會多方組成
英國最低工資每年定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英國於1999年制定最低工資,其中低薪委員會每年會審慎定出每年最低工資水平。有隨團到英國考察的香港勞顧會勞方委員吳慧儀及葉偉明均表示,這值得香港參考,有需要成立一個有資方、勞方及學者代表的相關組織,以制定每年最低工資水平。

吳慧儀說,英國低薪委員會每年會舉行兩日的退修營,委員會根據政府提出的所有數據、社會經濟狀等因素,制定最新的最低工資水平,並會將共識交國會審批;若會員未能達到共識,少數及多數意見委員則會各自提交報告,由國會做最終決定。

英國的低薪委員會是由3名資方、3名勞方、2名學者及1名主席組成。何世柱說,該委員會另一個審慎地方是每年會提交公開報告,詳列決定原因,除定出最新一年的最低工資水平外,甚至會同時提出第二年的估計水平數字,這可以讓僱主有一個較長遠的工人成本參考數字。

民間組織參與災後重建

陳健民﹕民間組織參與災後重建
特區政府有責支持

2008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走進災區,第一個感覺是想哭,痛痛快快的哭。看覑那塌下來的學校,那埋了300多名孩子的學校,剩下頹垣敗瓦在死寂的空氣中哽咽。我看到孩子們遺下的筆記本,他們在地震前1秒鐘還在拚命抄寫,好像知道時間已經不多……

在距離學校不遠的一個鎮上,來自香港的一群義工為露宿的災民演唱。災民說手電筒的電池用光了又沒有蠟燭,晚上漆黑難耐。醫生說災民長時間沒好好清潔,皮膚病多了,我們帶去的消炎藥大派用場。我覺得這裏離繁華的成都並不太遠,但對他們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國度。音樂響起,多數災民只靠覑帳篷遙遙聽望。沒有孩子 (或者受災了,或者送走了) 的吵鬧聲,氣氛特別冷清。還好有20多個災民走到台前苦中作樂,感受音樂傳達的慰問與祝福。我看見一位災民手舞足蹈,分外興奮。但送行的時候,他卻問義工們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世紀災難激起勇氣和關愛

在回成都顛簸的路上,看覑災民守在倒塌的房子上,一臉茫然,也看見坐在路邊的子弟兵們奮戰後的疲憊。這場世紀災難,帶來幾多斷腸故事,亦激起幾多勇氣和關愛。不單是解放軍奮不顧身搶救災民令人動容,我在成都訪問來自各地的民間團體,看他們不眠不休,將一批批救災物資送入災區,同樣令我肅然起敬。

地震發生不久,來自各地的民間團體便湧進四川,與當地的一些民間組織快速地成立聯合救災辦公室。該辦公室只要收到災區求助的信息,便會派小隊到災區確認情,然後再採購或募集所需物品送到災民手中,災後兩個星期已運送了近 1000萬的物資到災區每一角落。民間團體自我監督的意識亦很高,所有採購的財務數據都在網上公告,義工每天只花7元吃飯盒,日以繼夜為災民服務。

民間組織可在5方面作貢獻

這次汶川地震受災人數之多,房屋與公共設施破壞之嚴重,令災後的重建工作異常嚴峻,不能由政府獨自承擔。參考國際災後重建的經驗,我期盼民間組織能在下列5個方面作出貢獻:

(1)提供社會服務: 政府往往集中資源在重建區提供住屋、醫療、教育、維護治安及其他公共設施,民間組織(特別是社會服務組織)可為老人、婦女、兒童(特別是有家屬遇害的家庭)提供心理救助、舉辦文化活動和協助解決他們生活的問題。

(2)提供社區護理: 據一些康復機構的數據,保守估計災區約有5萬殘疾個案,當中15%為截肢、7%為脊椎受損,必須較長時間接受復康服務,令醫院負擔沉重。民間復康組織可為這些殘疾病人及其他慢性病病人,在醫院和社區中提供護理康復服務。

(3) 促進災民參與: 許多災難的倖存者會出現一種依賴心理。假如他們對重建工作採取被動態度,不單加重政府負擔,更會提出許多批評。災民如果能積極參與災區的重建,無論是提供意見或當志願者,不單有助探索更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亦有助災民心理的康復。從事社區發展的民間組織,可培訓災民參與的能力,和建立災民互助的網絡與參與平台。

(4)促進信息流通: 重建工作動用大量的資源,如何確保當地政府和其他救助機構合法合理使用資源是重大問題。從上而下的監管往往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難以實施,較低成本的做法是透過接受服務的民眾進行信息反饋,以利上級政府引導地方的工作。民間組織和學術機構可協助災民評估重建工作的成效和有序向政府表達意見。

(5) 提供就業機會: 社會服務組織亦像一種產業可為災區提供就業機會。民間組織應盡量僱用當地的災民向災區提供服務。台灣9‧21地震後,73%的房屋是由民間負責重建。此外,民間組織亦會參與建造廁所或其他公共設施,亦可僱用當地災民。「以工代賑」不單能維持災民生計,更令他們對社區有更強的歸屬感。

現時欠缺協調機制資源

香港的社會服務機構無論在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方面都比內地民間組織強。特別在心理輔導、復康、社區發展甚至社會企業營運經驗方面都可為災後重建作出重大貢獻。最近,社聯和社協已舉辦了一次會議讓有興趣參與重建服務的機構碰頭,結果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希望伸出援手,現時欠缺的是協調機制和資源。

過去一段日子,港人為地震積極捐款,其中一部分已交由民政事務局管理,政府亦撥出巨款賑災。究竟應如何運用這筆經費?在內地,有些企業已決定在政府和半官方的紅十字會以外,支持民間組織進行救災與重建。南都基金會更撥出1000萬元支持中國草根組織在這方面的工作。我建議政府從賑災經費中撥款成立一個由社會人士管理的「支援汶川震災重建基金會」,支持香港民間組織與社會服務機構參與災後重建工作。「一方受難,八方支援」,往後的重建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智慧,特區政府應該發揮香港所長,支援民間組織走進汶川,協助重建一個仁愛互助的社會。

作者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Monday, June 23, 2008

月捐四川「戶對戶家庭援助計劃」

民建聯倡月捐333元到四川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近排香港為鰦禽流雞、油稅等而煩惱,但港人對四川同胞鮋關懷應該無減,民建聯就呼籲香港人每個月捐333元,為四川受災家庭解決生活所需,重建家園。

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同葉國謙去完四川災區之後,決定推動「戶對戶家庭援助計劃」,港人家庭可以透過月捐,援助一戶四川單親災民家庭,為期一年,中間唔收任何行政費用。有意參加可以去民建聯網頁www.dab.org.hk,或在辦工時間致電捐款熱線3582 1186。

另外,Emily噚日收到港大鮋朋友告知,逾240名單車健兒前日晚上9時半由港大出發,踩單車環遊港島一圈,為四川受災兒童籌款,全程38公里,當中160人鰠港大同學仔。最後一批健兒噚日朝早8時返到港大,預計籌到2萬元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男人組——推動鳳姐與客人溝通

男人組——推動鳳姐與客人溝通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去年開始,「男人組」定期舉辦活動,題材包括與鳳姐對話,討論理想的客人條件,及由學界人士舉辦主題講座,而他們出版的刊物《客棧》,則介紹光顧性工作者的注意事項及相關衛生資訊。至於義務工作,除了Paul有分參與的健康小組,亦有法律小組為鳳姐蒐羅相關的法律資訊。

Martin說,加入「男人組」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想推動鳳姐與客人「溝通」。記者甫聽入耳,難免覺得匪夷所思,「肉體之外,還要什麼溝通?」紫藤幹事林依玲解釋,鳳姐即使對客人的行為感到難受,在交易過程都不會宣之於口,「男人組」就是希望設立一個對等的平台。
後記 弔詭的關係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作為女記者,訪問過程中最困難的工作並不是發問,而是避免面容扭曲。當性這個忌諱已經注入香港人的基因,跟嫖客談「責任消費」,我的骨頭肌肉提醒我,面前的事情很荒誕。

但我又問:鳳姐不是人嗎?人不是都應該被尊重嗎?若我們認同鳳姐同樣值得被尊重、認同社會要為她們做一點事,最有效的方法,也許是從教育嫖客開始。

順帶一提的是,當社會已經將賣淫徹底邊緣化,由嫖客們為鳳姐們擔任「義工」,也許是我看過最弔詭的關係。

紫藤「男人組」

為鳳姐站出來
首個恩客義工組織 推廣嫖妓教育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食色性也。

若淫業是最古老的行業,嫖客應該就是最古老的顧客。有念過經濟學的都應該明白,世界上所有服務都是有供有求,但在賣淫與買淫這個供求關係之間,歷史的禁忌從來由女性承擔,女子賣淫被說是「下流」,男子嫖妓卻是「風流」;截然不同的待遇,也許亦是最古老的性別歧視。

不知何時開始,嫖妓成為了「逢場作興」、「工作應酬」的副產品,為掩飾內心原始的欲望,男人利用他們無限的創意想出無盡的藉口,但藉口一旦揭開,背後還是相同的念頭﹕敢嫖唔敢認。

香港妓女數目,沒有一個可靠的官方統計,但根據過往公布的統計,人數起碼過萬。能夠支持如此龐大的行業,客量多少可想而知,但又會有多少嫖客會有勇氣站出來,兼為鳳姐做點事?維護性工作者權益組織紫藤,最近聯絡上一班男客,成立香港首個客人組織「男人組」,透過聚會及出版進行「嫖客教育」,會員人數已近 30,當中有斯文的知識分子,亦有司機、看更和退休老伯,核心成員亦有7至8人,包括願意接受訪問的Caeser、Paul和Martin。

■Martin(50餘歲)

嫖客可不可以come out?

我結婚30多年,有個好好的太太,她當然不知我嫖妓。10多年前我第一次嫖,就在旺角新填地街、上海街一帶,我由街頭行至街尾,行來行去,始終不敢走上去。第二次去嫖時,那是一個很純的女孩,我很想跟她做朋友,關係一直維持6年,後來更「迫娼為良」。行內人叫這種做「沉船」。「沉船」這個詞語來自內地,話說當年台商在大陸做生意,一年只回台灣幾次,有需要就去嫖,就這樣與內地女孩產生感情,就像是船沉了回不了台灣一樣。

曾與朋友講起,大家都想捐錢幫人,就索性將錢捐給一個鳳姐家鄉的親人。她家鄉在廣東省北部山區,我每年就給她3000元,她就拿錢回去給鄉裏的小孩作學費,一直維持了兩年,她還帶我們跟她回鄉去看看。

對於某些嫖客的行為,我好反感,他們在街頭重遇曾幫襯的鳳姐,就會說對方是「雞」,這種行為我很鄙視,因為他們以此作炫耀。青年人有《青年約章》,我認為嫖客都應該有約章,作為嫖客,要對自己交代,不要矮化小姐,要關心對方的尊嚴。像是完成交易後,將錢扔在脇上,這對她們的尊嚴是一種傷害。

現時大部分人都不願提到嫖,因為嫖等同猥瑣下流,我至今都不會在公眾場合談及嫖客身分,這樣就不會被歧視。但想深一層,但為何要隱藏呢?可不可以come out?

幾年前我已知道紫藤存在,直至幾個月前在雜誌上見紫藤設立「男人組」招請義工,我不是為打發時間,不是公園阿伯,我希望嫖客能真正與鳳姐溝通。

■Paul(40多歲)

妓女都只是想搵餐飯食

我現於「男人組」負責健康組,負責蒐集防範性病的資料。

我來自很保守的家庭,家教嚴,家中完全不會談性,「嫖」就更是禁忌。我來做義工,家人當然不知,我結了婚,有次糊裏糊塗去了那些地方一次,但之後就從未試過。

首次接觸妓女嫖客 印象大改變

我在網上見到紫藤招募「男人組」義工,就好奇上來看看。我對妓女和嫖客的印象其實都是來自電影,即是下流和猥瑣。但參加派傳單等活動後,我對他們的印象有很大改變,有些嫖客很斯文,即使是「馬伕」,其實都不是想像那樣,大家只是想搵餐飯食。

■Caeser(36歲)

外國淫業有齊專業守則

5年前的第一次,我還記得是在觀塘,走進那座大廈,總覺得看更在眼望望,那刻我心跳得特別快,按門鐘又怕被人認出。

我不會慢慢結識異性,而且我從事旅遊業,不能長時間在香港,經常消失一至兩個星期,一般香港女孩很難適應,我也沒有結婚的念頭,我不會是一個盡責的丈夫。

不過,我曾認識4個做「這一行」的女友,會食飯睇戲,我會認識她的朋友,了解她的背景,亦會帶她出來見很要好的朋友。我不介意女友做這行,我覺得「出鈬做」的女孩,對男性特別了解,有時比我自己更要了解自己,因為她們曾經接觸不同的男性,甚至知道很多男人的秘密,什麼也瞞不過她們。或者說,騙她們根本沒意思。大家相處,反而更坦白。從她們口中,我聽到很多故事、一些無稽陰暗的事;從她們口中,我好像了解世情多了一點。

我是導遊,我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中國女孩從事性工作。香港的性工作者,比起其他國家,安全意識較薄弱,主要原因是外國淫業合法經營,有齊專業守則。

在香港,有錢人出來「玩」,大眾就不覺得猥瑣,但阿伯去按鐘搵「一樓一」,大家就覺得核突。世人眼光如此,很不公平。

明報記者

「胡雲麟少數族裔獎學金」

少數族裔學生出路少
有心人捐款助升學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來自尼泊爾的Govinda Sherchan中五前是無心向學的南亞青少年,但「被迫」入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後,連續3年獲優異成績,成為班中唯一升讀香港大學的學生,不諳中文的他,憑努力自學終於取得升學機會,有望將來改善家庭環境。有關注組織指出,少數族裔在港升學途徑狹窄,影響前途。

努力自學中文 升讀港大

香港融樂會獲有心人韋胡貞德捐出30萬元,成立以其父親命名的「胡雲麟少數族裔獎學金」,新學年起連續3年為至少5名有財政需要的優異學生,提供升讀高等教育的學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表示,「少數族裔覺得,中三同中五畢業沒有分別」,他們中學畢業後,只能從事如地盤、搬運等低技術工作,期望更多人可完成高級文憑或大學,以知識改變命運。

現時全港僅5所中學專門取錄少數族裔學生,王惠芬說:「有(其他)學校收生不足,就以取錄少數族裔作招徠,但之後又不負責任地當他們是一般香港學生教。」她指做警察、讀毅進及不少大學課程都要學生懂得中文,但中小學並沒有統一標準教授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影響他們的升學機會。

現為港大土木工程系二年級生的Govinda會考5科及格,最初原打算從事保險工作,經王惠芬不斷鼓勵下入讀IVE高級文憑課程。當時教員都以廣東話授課,他只好利用上課時間自學和不斷重溫英文筆記,「以前完全沒有想過讀大學,(現在)讀過,才知道讀書好有用」。

「107動力」

抗議西九黑箱作業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關注政府善用公帑的納稅人組織「107動力」,昨日在立法會外抗議政府在西九文化區規劃及作出財政撥款建議時黑箱作業,擔心會變成迪士尼樂園翻版,將來因蝕錢要政府再融資。

擬讀副學士高考生僅一成

擬讀副學士高考生僅一成
指學費貴認受性低

2008年6月23日

【明報專訊】高考及會考放榜在即,部分考生還未作好出路準備。一項訪問了逾千名應屆公開試考生的調查發現,逾三成考生至今仍未計劃放榜後出路。僅一成受訪高考生指若成績不理想,會選擇報讀副學士課程,有考生直言副學士認受性低,加上近期傳出連串醜聞,「讀完又指課程未獲審批」,寧打工亦不願選讀。

三成考生未計劃出路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本月訪問877名應屆會考生及278名高考生,調查顯示,各有逾三成的考生仍未考慮放榜後的出路,或表示「放榜後至算」。

調查又反映,九成考生認為政府近年雖推出多項課程,如副學士、毅進計劃等,但仍未能減低會考生對會考證書的重視及依賴。

副學士毅進淪為「次次選」

在受訪的應屆會考生中,八成表示若自己只考獲5分以下,就會選擇重讀,僅不足一成將選擇報讀副學士先修班;然而會考生若考獲6至13分,則有近四成指會報讀副學士先修班。在高考生當中,近四成表示成績不理想會重讀,僅一成考慮報讀副學士。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表示,調查反映主流由中學升大學的課程始終是考生首選,政府近年雖大力宣傳副學士、毅進等課程的出路,惟成效不大,仍是學生的「次次選」。他解釋,因副學士課程昂貴,認受性亦不足以吸引學生選讀。

負面新聞多 指不想白花錢

應屆高考生黃同學預計自己英文科不及格,指放榜後若升不上大學,便會投入社會工作。他直言:「我一定不會讀副學士,費用昂貴,認受性低,近來負面新聞多籮籮,完成課程後若銜接不上大學,外界僱主也只會承認我中七學歷,這兩年的金錢和時間豈不也就白花了?」

Friday, June 20, 2008

四川罹難學童父母集會

四川罹難學童父母集會(13:51)
2008年6月20日

四川地震中喪子女的父母們周五聚集在倒塌校舍前,等待當局指會就學校建築交待調查報告。

「美聯社」報道,在距離成都以北45公里的重災區五福鎮,富新二小約150名父母早上聚集在倒塌校舍附近一放滿罹難兒童照片的紀念坊前,各人神情有點緊張,並曾驅趕一隊懷疑是官方電視台兼沒有採訪證的電視台採訪隊離開。整個早上,現場雖有點緊張,但大致平靜。

一名在地震喪失11歲兒子的胡姓家長表示,當局承諾周五給他們一個交待,解釋如何建校及在地震倒塌的原因;若他們不滿報告,他們將到省政府。在等了數小時後,另一名離開的家長平開健(譯音)表示,現場氣氛緊張,但都平靜,對於等候多小時他感到不好,故先離開。

《華爾街日報》指,五福鎮當地官員每天都走訪富新二小遇難學生的家長,要求他們呆在家中。不過有幾位家長並不理會,每天早上8時都會來到已被夷為平地的學校,因這他們的孩子每天開始上課的時間。而五福鎮的邊緣地區掛著「深切哀悼」遇難者的標語。警方禁止外來者靠近學校。

中國政府部門稱,在四川大地震中,共有約7000間教室或和學生宿舍倒塌,造成數千學生遇難,這已成為這次地震中發生的最敏感的政治問題。中央政府向父母們承諾最終將找出原因,很少有家長懷疑北京方面承諾的嚴肅性,但他們對調查可能持久的時間表示擔心。有幾所學校的學生家長、教師和學生都表示,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豆腐渣工程以及腐敗是校舍坍塌的主要原因。

不過近期的暴雨,在四川各方近期均忙於防洪措施,以防山泥傾瀉,根據省氣象局預料周五至周日還會有雷暴。

最低工資草案料明年初提交

最低工資草案料明年初提交
工資保障運動倘成效不彰

2008年6月20日

【明報專訊】政府計劃若10月證實工資保障運動成效不彰,將於明年3月或4月前提交有關最低工資的修訂草案,為清潔工人及保安員訂立最低工資;而立法後會有過渡期,並會加強突擊檢查。

負責執行工作的勞工處長謝凌潔貞昨日在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說,過渡期間,政府會接觸業主立案法團,解釋要注意事項;根據《僱傭條例》,僱主須保存每名僱員過去12個月僱傭期內的工資紀錄,由於最低工資根據時薪計算,現積極考慮要求僱主更細緻地按員工工作時數列明薪金,方便執法人員調查。

不過,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擔心,自僱及外判工種不受新例所限,僱主會以「假自僱」模式聘請員工逃責。

僱主違例可判囚

政府建議僱主一旦未有給予員工最低工資即等同欠薪,一經定罪,可根據《僱傭條例》判罰款35萬元及監禁3年,樓宇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若違例亦要負上刑事責任。

對於政務司長唐英年周三指「最低工資立法並非必然」,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在會上重申,政府立場沒有改變,10月前會繼續鼓勵公司參加工資保障計劃,但10月完成檢討後若發現成效不彰,當局不會拖延,暫定於下年度立法會的上半年,即約3、4月提交草案。

對於有議員認為最低工資水平應足以鼓勵綜援人士自力更生,張建宗原則上贊成最低工資應比領取綜援好,但強調綜援和最低工資各有不同出發點,是「兩碼子事」,掛鹇時要小心。

政府亦在文件中提出,最低工資立法或會令僱主減少聘用有關員工,風險須視乎最低工資的水平及它對經濟的影響,並多番強調有必要考慮市場及僱主能否承受。

Thursday, June 19, 2008

私家診所政府「買位」

私家診所政府「買位」
天水圍僅5醫生參加

2008年6月19日

【明報專訊】為縮短普通科門診服務輪候時間,醫院管理局計劃本月起向天水圍私家醫生購買門診服務,病人每次只需付45元,當局則補貼105元,讓病人以公立醫院費用看私家醫生,名額1000個,暫定為期3年。西醫工會批評當局沒有提供「還價」餘地,目前只有5名區內私家醫生參與,反映計劃失敗。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張偉麟表示,現時天水圍南普通科門診每年服務16萬人次,鑑於天水圍北的門診要到2011年才落成,故在「真空期」開展公私營合作計劃,以疏導現時門診人流。

名額1000 每年可求診10 次

計劃會分期推出,容許居於天水圍北、患有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及慢阻性肺病等)病人,可向指定區內私家醫生求診,每次只需繳付等同普通科門診的 45元費用,當局則補貼105元。計劃規定,病人每年可求診10次,其中6次是慢性疾病覆診,餘下4次可以是感冒、咳嗽等偶發性疾病。

醫管局會提供慢性病藥物予參與計劃的醫生,至於偶發性疾病的藥物則由醫生自行負責,受惠病人名額為1000個,居於天水圍最北面的天恒鸷、天澤鸷和俊宏軒等約900名長期病患者可率先參加計劃,當局已發信通知。現時區內3個商場共14個醫務所中,暫有5名私家醫生參與。

張偉麟稱,首年會撥款650萬元推行計劃,一半用於資助和藥費,其餘用於行政和啟動費。他指出,計劃有助分流1萬人次普通科門診病人轉看私家醫生,當局會在一年後檢討,看是否延長計劃和增加名額。參與計劃的醫生須採用局方提供的電子病歷,以便監察和跟進。

醫學會會長蔡堅指診金太低,欠吸引力。西醫工會會長楊超發批評,補貼金額追不上私家診所成本,又指當局曾向該區醫生表示,若不參與計劃,就會找其他醫生入來做兼職,令部分醫生擔心而屈服。在天澤商場執業的趙志宏醫生解釋,不參加計劃是因為存有憂慮,未準備好。

Wednesday, June 18, 2008

天水圍試驗公私醫療合作

天水圍試驗公私醫療合作 (18:16)
2008年6月18日

醫管局推動天水圍公私醫療合作,原本在公立普通科門診醫治的長期病患者可到私家醫生診治。

醫管局聯網總監張偉麟醫生表示,現時天水圍的公營普通科門診服務,主要由天水圍健康中心提供。為應付區內日益增加的人口及服務需求,醫管局與政府一直研究如何加強天水圍,尤其是天水圍北部現有公營普通科門診服務,早前決定推行試驗計劃,為特定病人組別向私營界別購買基層醫療服務;同時探討基層醫療服務公私營合作模式的可行性。

有關試驗計劃暫定為期36個月,他們已於昨日向首批符合條件的病人發出邀請信,並安排於下周一舉行簡介會。視乎第一批邀請信的反應,醫管局現計劃分別於今年八月及十月發出第二和第三批邀請信。預計總共有大約1,000名長期病患者會參與計劃;至於不參與計劃的病人,則繼續由天水圍的公營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獲邀的病人可選定一位在天水圍區執業並參與計劃的註冊醫生作為其主診醫生,病人每次按資助計劃向私家醫生求診時,須繳付的費用與普通科門診診所收取的相同(即45元,已包括藥費)。現時已有5位私家醫生參加計劃,佔區內14間私家診所總數逾三分一。參與的醫生每星期需要提供最少5日及每日最少4小時的診症服務,每次診症可收取合共150元診金。

私家醫生需於每次診症後,將病人的重要臨床資料輸入醫管局提供的醫療病歷互聯試驗系統,方便病人到公營普通科門診診所求診時,能夠提供連貫的醫療健康紀錄。

醫管局已在天水圍健康中心設立服務台及電話熱線(號碼︰2616 4856),方便市民、病人及私家醫生查詢計劃詳情。

參與計劃的病人可獲資助每年最多10次到私家醫生診所求診,包括最少6次慢性疾病治理,以及其他偶發疾病治理。私家醫生治理慢性疾病病人的編排,須依循醫管局的臨床醫療及診斷指引,於12個月內平均分布,即平均約每兩個月一次。

劇團總監﹕有場無配套 難變出特色

劇團總監﹕
有場無配套 難變出特色

【明 報專訊】按政府目前計劃,西九文化區將有大大小小劇場共12個,可容納250至2200人不等,配合可容納1.5萬人的大型表演場地及音樂廳,單從數字上 看,確令人聯想到倫敦的West End或者紐約的百老匯。不過,無論是紐約抑或倫敦,觀眾看的始終是「表演」而非「表演場地」,香港劇場中堅陳炳釗和潘惠森雖然都相信西九對香港戲劇有積 極影響,若場地欠缺發展方向或文化政策作配套,再先進的劇場亦難變出特色。

逼小劇團產業化 未見發展方向

陳炳釗和潘惠森分別 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和新域劇團擔任藝術總監,兩團體過去10年一直從事本地中、小型劇場創作。「90年代投入創作的劇場工作者,多以兩三人的小型劇團形式 運作,政府多年來透過資助,令香港不斷有不同類型作品湧現,劇場工作者可專注藝術追求,但現在的西九,就好像要逼這些小劇團推向產業模式。」陳炳釗說。

西九文化區內可容納約250名觀眾的黑盒劇場,一次4場的演出場租連3天的綵排,租金約為5萬元,較在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自設小劇場的租金相比,貴近兩倍,「就像小士多跟豪華商場的超市比較」。

豪華超市未必較牛棚小劇場有吸引力,「在歐洲的黑盒劇場,即使是在貨倉或其他地方,坐得擠迫,但會有一種氣氛,在香港,要顧及消防條例,每一樣要求都跟到足,反而失去小劇場特色」。

歐美的劇場透過駐場藝術家賦予場地特色,「例如有劇場專做寫實劇,有劇場就專做新劇,讓劇場發揮個別特色」。反觀西九,除了一個專為戲曲而設的中心,其他場地一律面目模糊。

興建劇院同時 軟件亦要配備

近年與劇場組合詹瑞文拍檔創作《男人之虎》大收旺場的潘惠森,知道政府發展西九是為發展地標、推動旅遊,但對於劇壇未來能否藉西九變得多元,潘亦直言難以預料,皆因西九仍未有清晰的軟件配套。

潘日前接受韓國文化部門邀請到韓國參加光州文化都會計劃工作坊,「在最後一節會議,一個官員跟我們解釋整套政策,急不及待希望我們(各國藝術家)立即落實演出」。他說,韓國要將光州打造成亞洲文化都會的龍頭,而在興建劇院硬件的同時,軟件已同時在積極配備。

潘惠森說,當初創作《男人之虎》沒想過可重演7次,觀眾近10萬人,而同類有本土特色的創作,有能力在西九成為吸引外國觀眾的劇目,但劇界還未能掌握這種「煉金術」。究竟怎樣的演出才叫好叫座,能否在2014年西九正式出現之前發現,還是未知數。

明報記者 何嘉敏 羅永聰

Tuesday, June 17, 2008

余若薇﹕問政府,錢何處去?

余若薇﹕問政府,錢何處去?
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剛完成3個月諮詢,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諮詢文件中提出6個醫療融資方案,尚未形成一個主流意見,他在明年初第2階段諮詢中,可能提出第7個方案。

政府處理醫療融資問題,一直強調公共醫療開支日益增加,市民除了交稅,有必要額外集資,否則長遠來說政府「斷擔挑」。周一嶽現在帶領市民走的方向,是從6、7個方案中挑選一個比較可以接受的。

政府多了醫療服務經費 怎運用?

市民抉擇前,好應該停一停,想一想,不但政府可以問市民「錢從何來?」,市民更加有權問政府「錢何處去?」。周局長的諮詢便是缺少了這部分,未有解答一個根本的問題﹕政府多了醫療服務經費,怎樣運用?

諮詢文件羅列現行醫療制度種種不善之處,包括病房擠迫、專科門診新症及非緊急手術輪候時間長、公營和私營醫療服務缺乏競爭和合作、安全網未能照顧需要昂貴治療的病人以及中等收入家庭、醫生和病人難以建立長久的醫護關係等。倘若政府有了新錢,便能解決這些問題?假如沒有新錢,政府便任由情惡化嗎?

政府要首先解答上述兩個關鍵問題,因為諮詢文件指出本港醫療制度的諸多弊端,並非什麼新發現,97年港府聘請哈佛大學教授撰寫的顧問報告已有類似的提述,而11年來,這些弊端並未因為公共醫療開支遞增而消失,究竟問題出在哪裏?財政司長曾俊華在08/09年度預算案中承諾,公共醫療開支將會繼續增加,而且幅度大躍進,目標是由2004年大約380億元提高至2033年的 1,866億元。然而,增加撥款是一回事,最重要是公帑用得其所。

現行醫療制度的資源分配恰當嗎?可有提高效率的空間?若要收回若干百分比的服務成本,成本如何計算?同一項醫療服務,在公家醫院和私家醫院的成本相差多少?哪項服務應該繼續由公營醫院主力承擔,哪項服務應鼓勵私家醫院經營才最經濟?

政府有責任披露這些基本資料,說服市民,她已經竭盡所能,善用每一分公帑,提供最具成本效益的公共醫療服務,然後,才能要求市民額外融資。香港人是講道理的,不會盲目反對任何醫療融資方案,但目前欠缺公開資料作出明智的判斷。

政府缺乏「市民才是老闆」觀念

事實上,公帑來自市民,市民絕對有權知道政府運用公帑是否得宜。一如近期政治任命官員的薪酬事件中,反映特區政府缺乏「市民才是老闆」的觀念,初時以私隱為由,把這批新官的薪酬列為保密資料,後來,特首只肯透露他們的薪酬範圍,最後,在輿論壓力下,「同意」新官們各自公布薪酬。這批共17人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薪酬涉及每年3000多萬元公帑,在政府開支當中尚且是一個小數目,醫療融資關乎每年數以千億元計的公共醫療開支,以及每個香港人一輩子的經濟負擔,市民實在有權問政府「錢何處去?」。

The Women's Foundation

Dear Friend,

The Women's Foundation seeks passionate, hardworking and capable candidates to join us to effect social change through programs that help promote economic self-reliance by breaking the cycle of poverty for women, helping girls achieve their promise and realizing gender equity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for an Executive Director, Program Director, Development Officer and Office Manager.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joining The Women's Foundation for any of these exciting opportunities, take a look at the job descriptions attached, or on our website www.thewomensfoundationhk.org, in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section for detailed job descrip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cedures.

The Women’s Foundation embraces diversity and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Sincerely,

Estella Huang Lung
Chairwoman

The Women's Foundation

Research | Collaborate | Change

1203 Cheung's Building
1-3 Wing Lok Street
Sheung Wan, Hong Kong
Tel. (852) 2592 8265
Fax. (852) 2592 8264

info@thewomensfoundationhk.org
www.thewomensfoundationhk.org

webb-site.com on Bauhinia Foundation


Who is the Bauhinia Foundation?
We look into the Bauhinia Foundation, a tycoon-funded lobby group with an increasingly cosy relationship with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behind it. BF refuses to disclose who funds it, or publish its accounts, claiming to be both private and a tax-exempt "trust of public character" at the same time. Who is making policy for HK - the Government, or a secretly-funded lobby group? (13-Jun-08)


Webb-site.com on Healthcare Reform

Healthcare reform in HK
We respond to the HK Government's healthcare reform proposals, focussing on financial aspects. We take you through the issues and our recommended solution, a restructuring of the subsidy to incentivise self-reliance but to cap everyone's annual fees, leaving the Government to cover individual catastrophe risk. With our structural budget surplus and trillion-dollar reserves, there is no need for mandatory insurance or more forced savings, which are just a favour to the banking and insurance sectors, as the MPF scheme was. (13-Jun-08)


Webb-site.com

Webb-site.com
Established 1998

You are reading an independent non-profit commentary on Hong Kong's corporate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http://webb-site.com/

副學士學費高昂

副學士學費有血有淚
恐成院校教授花紅

/文﹕李先知
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副學士學費高昂已是高等院校人所共知的事實。如今每名副學士學生每年的學費動輒四五萬元,以致不少清貧學子不是靠借貸度日,便是要背負幾份「補習」來幫補,他們所交的學費絕對是「血汗錢」。學生那邊有說不盡的辛酸,院校那邊卻因大分花紅而受到質疑。政壇耳語透風謂,已有立法會議員察覺到這些不公義的事實,準備向政府及院校大興問罪之師,為勢孤力弱的副學士討回公道,並且希望有良知的院校可以率先減學費,令副學士的重擔可以減輕一點。

副學士學費多年來有加無減,不少學生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到處做兼職或向政府借入高息貸款來交學費。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明言已留意到此事,並正覑手研究院校從副學士身上所賺取的巨額學費收入,有否悉數用於教學;過程中,院校又有否「抽水」,包括把資金上繳給大學本部、分花紅、繳付興建校舍貸款等等。

主辦副學士的機構大多為大學的附屬院校,要自負盈虧,因此收入與支出全屬院校內部的「商業秘密」,外界無從蒐集數據。面對如此困難,張文光絞盡腦汁後終想出良方,利用自己的議員身分正式在立法會向教育局提出質詢,查問八大院校有關非公帑資助的收入。這樣一來,便可找到各大院校每年從屬下的附屬院校得到多少上繳金額。由於副學士課程是這些附屬院校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只要政府願意披露各大院校每年的非公帑資助金額,市民便會變相知道副學士課程大概為各院校上繳了多少金額,亦可從中粗略地窺探到副學士課程的利潤水平。

早前,本報記者曾試圖向各院校查詢其附屬學院的盈餘,及撥歸大學本部的盈餘金額;然而,過去兩周裏,僅得教育學院願意確切回覆,直認該校於2005/06學年的盈餘為300萬元,而學院於06年6月28日轉變營運方式為有限公司,06 年6月28日至07年6月30日的盈餘為64.2萬元,而今學年預計將有100萬元盈餘。

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發言人說,該學院採用自負盈虧的營運模式,財政獨立。除了向城大本部支付租用設施的費用之外,盈餘不需撥歸城大,而且該學院每年均有向其管理議會提交財政報告,每年出版的年報亦有記錄其財務狀。

不過,上月城大專上學院約150名師生集會爭取教員加薪時就披露了,學院在過去3年共錄得逾3億元盈餘。當時有人懷疑城大這筆巨額盈餘正是來自副學士課程,院方則解釋,3億盈餘是來自城大過去補貼的6.7億元,日後會用來投放於新教學大樓及增加學生活動,因學院明年起將不再獲得校方資助。

亦有院校,如理大願意提供大學年報的財政數據。不過,年報只顯示理大附屬公司的整體財政數據,沒有分別顯示兩所有開辦副學士的附屬學院的財政狀。理大年報顯示,理大的附屬公司總收入為5.5億,盈餘為7050萬。由於理大有多間附屬公司,公布的收支數據無法顯示兩所附屬學院的確切財政狀。

至於本港附屬學院巨擘、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SPACE),其董事局主席張永霖於2006年接受訪問時曾披露,學院每年營業額高達8億元,並且向港大「上繳」了近億元。

由於院校多對財政閃爍其詞,更令人懷疑副學士課程真的是院校的「金礦」。看來,教育局有責任跟進調查此事,以確保副學士的「血汗錢」不會變成院校中人的獎金,副學士學費會因而有減免的空間。

網誌﹕http://blog.mingpao.com/LSZ.htm

全權信託基金(discretionary trust)

立信託基金可避遺產稅
2008年6月17日

【明報專訊】梅艷芳2003年立下遺囑成立的全權信託基金(discretionary trust),主要為逃避遺產稅,不過律師表示,香港於2006年2月取消遺產稅,故成立信託基金主要為家庭需要,例如若成員中有身體殘疾缺者,可由基金定期分配資產,維持生活。

現為香港律師會理事、熟悉信託基金事宜的馬華潤律師表示,信託基金種類很多,最靈活的是全權信託基金,成立人需簽署沒有法律約束性的意願書,由授權的信託人分配財產,信託人全權安排基金運作,甚至可以增加或取消受益人,不過,信託人一般會尊重成立人的意願。

馬律師續稱,雖然信託人有全權管理基金的權力,甚至有權按照不同情,拒絕將資產分予受益人,但信託基金的絕對監管權仍在成立人手上,信託人基本上仍須按照成立人的意願作分配,至06年後當局修例,成立人最後仍有權取回資產。

Monday, June 16, 2008

醫療保險 風險共擔

黃自傑﹕風險共擔
2008年6月16日

【明報專訊】醫療保險在香港可說是眦多於譽。市民投訴保費太高,合約過多限制和豁免承保條款,使病患者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然而,「風險共擔」是醫療系統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保險則是實行「風險共擔」的重要工具。我們不能因為現時社會對醫療保險的見解,而將風險共擔或保險排斥於改革方案之外。反之,市民應該討論怎樣改善醫療保險;而保險業亦必須認真面對現行醫療保險的負面批評並處理保險不被重視的問題。

「風險共擔」即由一個劃定組別的成員,共同分擔醫療開支,確保組別內任何人患病或發生意外時,都有能透過風險共擔的保障支付治療費用。不論貧富,所有人共同分擔患病或意外的風險。

為何需要「風險共擔」?沒有人能預測自己會否或何時患重病。即使是年入百萬的家庭,無論怎樣儲蓄都難以獨力應付危疾重症的醫療開支。重病的治療費用可高達百萬元;而持續數年的癌症療程費用則更高昂。若因病而不能工作,對病人更是加百上加斤。

社會有責任在醫療方面照顧長者和其他弱勢社群。我們必須聚合大眾之力,共同承擔醫療風險和費用,才能為每一個市民提供保障。愈多人參與承擔、愈多人保持健康,每人平均所分攤的風險和費用便愈低,而不幸患病的人也愈能夠透過風險共擔機制來支付醫療費用。

有鑑於此,「醫療儲蓄戶口」雖然有積穀防饑的概念,而鼓勵市民為年老時的醫護開支作準備亦無可厚非,但市民不要錯誤以為單靠個人儲蓄將足夠為自己以至整個社會提供醫療安全網。

正視醫療融資風險共擔息息相關

我們需要正視醫療融資問題是與風險共擔息息相關的:怎樣才能建立一個公平而全面的風險共擔機制?

為貧窮和弱勢社群提供安全網,是政府的承擔,也是香港醫療系統起源的基石。政府必須恪守「不會有市民因為經濟困難得不到適當的醫療服務」的原則。可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社會,便必須確保所有人,不論長幼、富貧、就業和受養,都能得到優質醫療服務。這需要全民風險共擔,而可選擇的方法只有3個:

1. 強制全民保險:不論年齡、健康狀,所有人保費都相同

2. 由一般稅收中撥款,或設立類似社會保障的醫療稅

3. 指定把一部分銷售稅用作醫療開支

以上所有的選擇都會引起爭議。市民對保險有戒心,不相信保險有助解決融資問題。然而,若要市民接受由政府監管的全民醫療保險,政府與保險業必須處理這個信任問題。

社會保障可能會令人過分倚賴政府,而反對聲音已令銷售稅胎死腹中。可是,香港的稅基狹窄、稅收極受經濟周期影響、而將來醫療開支增加是無可避免的。一般稅收不能成為長遠的解決方案。

政府和社會面對一個困難的決定。沒有一個方案是完美的,但整體而言,要應付長期的醫療需要,風險共擔和保險不可或缺,是融資的基石。問題不是要不要保險,而是應如何保證保險機制可以提供符合社會期望、公平和全面的安全網。

作者是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醫療委員會副主席

Saturday, June 14, 2008

綠色和平抗議電子垃圾運港

綠色和平抗議電子垃圾運港 (22:02)
2008年6月14日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一批成員傍晚登上一艘停泊在葵涌貨櫃船,懷疑運送電子垃圾,他們拉起橫額抗議。

該9名成員要求貨櫃船卸下貨櫃,但遭船長拒絕。綠色和平的代表稱,相信三個貨櫃載有電子垃圾,包括電路板及電線等,由美國運出口,準備在本港卸貨,然後經陸路運往廣東三水。

醫療融資諮詢揭示不同憂慮

弱勢社群憂供款 中產恐加重負擔
2008年6月14日

【明報專訊】首輪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揭示不同階層有不同的憂慮和意見。不少中產關心他們既已購買私人保險,擔心將來的融資方案會令他們要購買雙重保險,大大加重負擔;弱勢社群和低收入人士則擔心要供款,以及要接受較差的醫療待遇。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在過去3個月,他和同事出席過158個諮詢會,他自己亦出席逾40場諮詢,初步了解不同階層有不同的意見。

他承諾,政府照顧弱勢社群這個原則不會改變,醫管局服務仍是各階層的安全網,政府不會推卸對公共醫療的承擔。

周一嶽:政府不會推卸醫療承擔

他說,既然不少中產已購買私人保險,政府關心他們已投放的資源,將來是否可得到更好的服務和保障。被問及僱主是否需要為僱員購買保險,周一嶽說,現時不少僱主已為僱員買保險,很多僱主願意繼續承擔,但仍有部分僱主沒有為僱員買保險,因此明年上半年做第二階段諮詢時,需就這問題再行諮詢。

周一嶽說,第二輪諮詢會因應不同階層,例如基層和中產關注的不同問題,提供具體方案,但要將不同人的考慮,綜合在同一個制度內,這也是政府要面對的很大挑戰。

醫療融資方案未有主流意見

政府擬推第七個醫療融資方案
收4300份意見書 未有主流意見

2008年6月14日

【明報專訊】為期3個月的醫療改革首輪諮詢昨日結束,政府共收到4300份書面意見。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市民對諮詢文件提出的6個融資方案未有主流意見,但透過諮詢感到市民願意承擔,較多人支持開設個人醫療戶口,反對加稅。他不排除政府將來會提出「第七個方案」,於明年上半年向公眾進行第二階段諮詢。

周一嶽說,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憂慮和意見,大家關注焦點也不同,即使是不同年齡的中產,他們的意見也不同。他指政府在未來6至9個月,除了分析市民的意見外,亦會每兩周進行一次民意調查,針對不同階層進行焦點調查及分析。

明年初進行第二輪諮詢

政府完成所有分析後,明年上半年會進行第二階段諮詢,並就不同階層市民提出的意見,作具體回應,他更不排除政府會提出第7個方案,但會以原有6個融資方案作藍本,然後再作調校,最後提出另一個層面較闊的方案,供市民辯論和決定。周說,若有了方案,他希望可用3至4年,為方案進行一些前期準備。

就首輪諮詢未能形成主流方案,周一嶽說不感失望,因為社會需要時間討論一些價值觀,包括是否願意作出承擔,是否願意分攤風險,才能為下一輪諮詢梳理出方向。他覺得,市民是願意承擔及照顧家人,初步看來,較多人支持開設個人醫療戶口,但大部分人反對加稅。被問及僱主是否需要供款,他說先要決定本港是否推行供款模式融資,再進行細節討論。

普遍要求交代資源投放

綜合市民的意見,周一嶽指大致可歸納為三點:一、市民普遍要求當局清楚交代醫管局對資源的投放,以及交代如何調配政府承諾,將醫療開支佔整體政府開支的15%增至17%,即約100億的醫療開支;二、市民希望當局解釋財政司長預留的500億款項,將會如何分配用途;三、假如將來政府建議供款模式,供款的融資將投放到何處?

諮詢中,市民普遍希望擴闊私營醫療市場,並增加私營市場的透明度。設立私家醫生名冊,增強公私營醫療合作及電子病歷互通,增加醫院和病脇,以及培訓更多專業人才。截至昨日中午收到4300多份書面意見,包括1000份個人意見書,及3200多份標準表格。

Friday, June 13, 2008

醫療改革與救濟主義復辟

醫療改革與救濟主義復辟
張超雄 立法會議員(公民黨)

《星島日報》雙龍會 2008年6月12日

近年,不少報章都興起籌辦救濟式社會服務,形式是透過它們的社會服務版,報導一些市民的悲慘遭遇,然後呼籲讀者捐款協助當事人解困。而在那些被報導的個案中,尋求醫藥費「續命」的通常會佔據版位的頭條和最大的篇幅。當大家細閱有關報導時,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個案是因為需要接受的治療屬「非必要」,又或是病人需要服用的藥物屬「自費藥物」,因此令不少經濟能力欠佳的病人在無計可施下,要向傳媒出賣自己的悲情故事,以獲取那點點「續命錢」。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不論政府及醫管局都曾多次向市民及議員承諾,任何人士都不會因為其經濟環境欠佳而不能接受必須的治療,但觀乎見報個案數字之多與情況之壞,政府的承諾似乎早已站不住腳。而最令人不解或令政府難堪的是,大部份接獲讀者捐款的個案,在接受那些被指為「非必要」、「非第一線」的治療後,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即或有部份個案始終都因病去世,那些由醫生建議但又被定性為「非必須」的治療,至少亦給了病人一些時間去等待可能出現的奇蹟。從這角度而言,我實在十分質疑當局究竟是如何訂定甚麼是治療是「必須」、「值得」和合乎「成本效益」的。

最近政府推行的醫療融資諮詢方案,其中最主體的建議是全民醫療保險安排。負責推銷方案的周一嶽局長曾不下一次強調,有關方案可令市民有更大機會以廉價享用到一些現在不被確認為「必須」的昂貴治療,整體的醫療服務質素將會有大幅改善。但局長的美言加上其球場英姿(見醫療改革諮詢電視廣告),仍說服不了我相信「保險公司會做賠本生意」的蠢道理。事實上,「貧」與「病」通常都「交煎」,基層市民一般都付不起錢買大額保險,卻又常因工作艱苦身體透支加上無錢進補而易患大病,試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又那會容得他們繳交廉宜保費卻可以享用貴價治療呢? 即若是中產階級,一些醫務社工朋友就說,不時都會見到一些中產家庭,因為其中一名成員患上惡疾而淪為綜援戶,原因一來是他們的收入高,很多時都要自費購買如「加以域」等動輒萬元一服的非名冊藥物,即使是他們購買了醫療保險,由於癌症/長期病治療需時長而且費用高,病人很快便會花光保額,最終他們仍是要與窮人一樣,尋求各式各樣的福利甚至救濟去渡過難關。

事實上,應該如何處理公共醫療開支,不單是一個財政課題,亦是一個道德課題,一般市民若是難以明白其中所以,不妨抽空看看美個通俗劇集「仁心仁術」,其中一些集數就有提及主角醫生因為不能幫助買不起醫療保險的基層市民而感到無奈難過。當然,如果大家有興趣,買一隻「美國清一SICK檔案」的DVD看一看,自會更加明白當醫療道德立足於保險公司「成本效益」的計算上,事情會有多糟。事實上,我已不止一次提及過,若將香港的公共醫療開支與各個發達國家比較,香港的比率是遠遠地偏低,不同的只是別的國家視人民的健康為資產,香港則視之為負擔。舉個例說,在英國,一個肝炎帶菌者便可以在沒有任何病徵的情況下,免費接受成本幾十萬港元的干擾素治療,以免一日病情惡化成為癌症。如此厚待,香港人真是造夢也享受不到。

筆者以前擔任社工導師時,曾向學生介紹香港社會工作的其中一個來源是教會的慈善救濟工作,想當年不少人參與教會聚會便是因為「有奶粉派」。想不到今時今日香港社會居然倒退百年,資源再分配的工作不是以稅收與福利工作等較公平、理性、有規劃的方式達成,反而是重回尋求社會賢達善長人翁救濟的舊路。可以預見,當政府提倡的醫療改革真的上馬時,報紙上會出現更多包括中產人士在內的真實患病故事在「鬥慘」勸捐,而筆者作為已屆不惑之年的中產份子之一,真擔心香港人的同情心終於會有一日衰竭停頓,令可能會不幸患病的我買不來多一分鐘的生命。

醫療改革諮詢期結束

周:融資方案未有共識 (14:55)
2008年6月13日

醫療改革三個月的諮詢期結束,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在融資方案方面社會上未有共識。

政府共收到4300多份書面意見,其中3200多份都是以標準表格填寫。政府官員在諮詢期間出席160多場諮詢會,聽取意見。

周一嶽指,很多以個人或團體組織形式名義提出的意見,作了深入分析,因此整體來說,諮詢步驗及結果令人鼓舞,比預期成功。

他指,公眾就基層醫療發展、公私營醫療機構合作、電子病歷、加強安全網等都表示贊成,這一部分相當成功。但在融資方面,社會對6個融資方案有未有主流意見。

他指,大部分市民要求有效的公營監管制度,希望增加管理透明度;要求擴闊私人市場,增加透明度;增加公營機構醫療設施及增加醫療人員培訓。

他指,當局未來大半年將會就所得的公眾意見進行詳細分析,再進行諮詢。
周:市民願作承擔 (14:57)
2008年6月13日

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說,看到市民願意在醫療融資上願意作出承擔,但承擔的幅度及程度未有定案。

醫療融資諮詢期結束,周一嶽說,收到的意見顯示,市民原則上願意承擔,而公眾經討論後對醫療融資有一個概念,政府覺得是成功的,但目前市民仍未對有關的承擔幅度和程度有定案。

他又說,社會上有意見認為,政府和僱主亦應當為醫療融資共同承擔,周一嶽指,一向有為僱員提供醫療福利的公司,相信僱主不會抗拒,但僱主是否要作出承擔,需要再諮詢。

Social Enterprise Division, Christian Action

CHRISTIAN ACTION

is a Hong Kong registered charitable organisation established in 1985. Our mission is to serve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in particular the disadvantaged, marginalized and displaced, to achieve self-reliance and progress their lives, regardless of their gender, race or religion. We are looking for high calibre to join the following vacancy on contract basis:


Manager - Social Enterprise Division
Job Reference number: M/SED/SCMP

Responsibilities:

  • To plan effective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long term direction for Social Enterprise Division to achieve targeted objectives and profitability

  • To analyse and evaluate performance and market data, and translating them into sales & marketing strategies

  • To liaise with extern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to build up business networks and opportunities

  •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s that will establish and maintain current and long-range development for the Division

  • To oversee policy, procedures and sales & marketing plan of the Division

Requirements:

  • Degree in Marketing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r relevant discipline with minimum 8 years supervisory experiences, MBA holder is desirable

  • Possesses track records in developing new businesses and leading these plans into successful business is a definite advantage

  • Decisive, detail-oriented, well-organized,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and able to work under pressure, with excellent and creative presentation

  • Excellent command of both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cluding Putonghua

  •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 who have experience in tendering government projects

Interested parties,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s with full career details, present and expected salary to: Human Resources Department, Christian Action, 4/F New Horizons Building, 2 Kwun Tong Road, Kowloon Or email to hrmgr@christian-action.org.hk.

You are welcome to visit our web site :
www.christian-action.org.hk

All personal data provided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and used for recruitment purposes only. Applicants who are not contacted within six weeks may consider their applications unsuccessful. The Organization will retain their applications for a maximum period of six months and may refer suitable applicants to other vacancies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香港醫療與健康促進會

吳歷山、周伯展、林永佳﹕先醫療改革 再醫療融資
2008年6月13日

【明報專訊】香港食物及衛生局推出的醫療改革諮詢文件,彩色封面佔一半版面的是一張攤開的大手掌,據說5個手指分別代表醫療改革的五大措施,但攤開的手掌更像是伸手要錢,而政府也並不諱言眼下香港醫療系統正面對沉重的壓力和負擔,不融資遲早「爆煲」。我們認同香港醫療有融資的必要,這是今後整個社會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不覑手考慮將後患無窮。我們並不認同某些人把伸出的手形容為「打市民荷包」,因為錢拿來用於市民,如果此說成立,豈非強積金稅收也是「打荷包」,這種極端性意見只有煽情作用,沒有建設意義。

其實所謂「融資」本來就是「要錢」不必大驚小怪,而錢決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像中東一些國家從地底冒出來。說來說去還是得向市民,特別是向佔香港大部分又出得錢的中產階級要錢。然而既然叫人掏錢,人家必定要問一聲,為什麼和要多少?假如管理得不夠好?改善管理後情又如何?

改革 融資 能一起想不能一起做

諮詢文件的5項建議措施,前4項屬醫療改革措施,分別是﹕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第5項則是包含6個「套餐」選擇的醫療融資方案。政府不時強調醫療改革和醫療融資「不能割裂」,必須「一起想,一起做」。

然而,我們認為改革和融資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能一起想,但不能一起做。理由是,第一,上述前3項改革措施,社會上不存在任何爭議,必須立即推行。第4項是強化安全網必須在成功推行醫療融資後才能實現,只能押後。第二,醫療融資最快要5年後實施,與改革措施存在至少5年的時差。第三,這些措施切中時弊,只要得到順利實施,香港醫療面貌將出現重大改善,屆時作出的融資選擇將更加合理,也更能說服市民出錢融資。

除了上述3項改革措施以外,在諮詢文件的融資方案中提到幾味「菜式」也可以立即推行,如「用者付錢」逐步提高公營醫療收費、鼓勵和推廣自願購買醫療保險(配合政府的扣稅優惠和對保險公司的利潤監管),及擴大醫療券等「錢跟人走」措施。這些「醒目菜式」受到社會的普遍接納和歡迎,應該立即拿出來給市民「品嘗」,從而加強市民對於自身醫療承擔的認識和體驗。

多項改革先行 醫療面貌即改觀

我們贊成此刻就開始討論醫療融資,但必須明白,今次是香港政府由始以來第一次提出的醫療融資方案,是影響我們下幾代人的長遠而龐大的改革工程,在社會未達到基本共識前,必然有一段「認知」和「磨合」的過程。依香港目前的社會和政治現狀來看,短期內達到共識的機會甚微,保守估計至少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討論和消化。難道在社會尚未達至共識前,或者市民沒有選定何項融資方案前,一切改革都要停頓不成?其實,上述提到可以先行實施的改革措施只會促進市民對醫療融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有更深刻的認知,為盡快達至社會共識鋪路。

我們建議在展開醫療融資討論的同時,用3年的時間大力推行上述的改革措施,必要時可以由500億備用金中抽調部分資金予以配合。

攤開的手掌若能暫且收起,團結力量,改革各項醫療弊端,也許更能達至掌握健康人生的目標。

作者是香港醫療與健康促進會成員

香港醫療融資:謬誤、迷思與前路

劉育港 - 香港醫療融資:謬誤、迷思與前路
2008年6月13日

【明報專訊】政府的醫療改革文件,爭議最大的是醫療融資,亦是文件核心所在。

文件以2004年作基準,預計本地生產總值(GDP)、總醫療開支(包括公私營服務)及公共醫療開支每年升幅分別是3.4%、5.4%及5.7%,從而推斷在2033年總醫療開支將會由佔GDP的5.3%升至9.2%,公共醫療開支將由佔GDP的2.9%升至5.5%。

但大家當可記得,2004年為SARS後第一年,經濟低迷,公共醫療開支亦因要為醫治及預防傳染病,及增設衛生防護中心等注資而偏高,以04年偏低GDP及偏高醫療開支作基準,再乘以30年的增幅,結果就差別很大。經濟有起有跌,未來的GDP實不應以經濟特差一年作基準來推算。

即使如估計,未來公共醫療開支佔GDP比例,仍僅高於新加坡及韓國的現,而遠低於大部分歐美澳紐和日本等國家。

事實上,公共醫療開支在過去5年,非但沒有增幅,反而由03/04年度的342億遞減至07/08年度的327億,所佔GDP比率亦由2.8%下降至2.1%(數字由政府07年向立法會提供)。

推算經濟及醫療開支要恰當

文件採用了2004年前的數字,推算30年後人口老化比例,但近年港人及內地人在港出生子女不斷增長,本港出生人口由04年的49,796升至07年的70,875;加上新移民的因素,文件可有預估其對未來老人比例的影響呢?

一點迷思要弄清楚,開拓輔助醫療融資只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不會減少港人未來總醫療開支。

文件指出未來總醫療開支,會因醫療科技進步、市民期望和人口老化而不斷增加,對政府和市民構成沉重負擔,因此要改革服務模式(如公私比例)及開拓輔助醫療融資方案來應付。事實上,無論用哪種方法融資,透過稅收撥款、加徵醫療稅、儲蓄、保險或誘導/迫使更多市民採用私營服務,所有開支經費都必須、亦只有是來自香港市民,整體市民不會因此而減少負擔。

透過改變融資模式如擴大私營保險,政府肩負的比例固可減少,但香港整體醫療開支卻大為增加(原因下文詳述)。故若擔憂香港(市民)難於負擔,政府就更不應擴大私營服務和私營保險的角色。

外出「用膳」 家庭總開支更大

作一個比喻:管家(代表政府)公布由於未來膳食開支將增至管家難以負擔的境,凡有外出工作的要多在外面館子用餐(強制買私營保險並多採用私營醫療服務),以減少全家人的膳食開支。

若一家人的錢不足應付全家人的膳食,部分人外出用膳只會改變膳食支出在那裏的比例,豈能減少全家人的總負擔呢?令人更擔憂的是,當成員花費更多於館子後(要多付「館子」及私保公司利潤、自助餐的浪費、行政管理及索償核實費用等),只會餘下更少錢給家中膳食費用,家中膳食質素必然大為下降。管家亦說得坦白,他會保證所有家人都獲適當食物,不因老弱貧困負擔不來而餓死。

從此在這個亞洲世界城市,家人漸分成兩等級,低收入、弱勢社群只會有「適當」而非優質「膳食」服務;而由於外出用膳愈來愈貴,逐漸更多人亦無法負擔,要倒退回家接受「次等膳食」。這是香港人喜歡的家嗎?這是我們的好管家嗎?

健康無價!衣著、飲食、娛樂可隨意豐儉由人,可是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和衰老,倘得知自己或家人不幸患上危疾時,能毋須太擔憂醫療費用及所獲服務質素,市民才能安心幸福地在香港工作、生活和終老,對香港才有安身立命歸屬感,香港才真正是他們的家。

優質公營醫療服務是以民為本,關愛社會的核心支柱。在香港,病人無分貴賤,由板間房住客、清潔工人至中高產人士,都能獲得先進又平等醫療。無數香港人患病,即使身在外地而錢財不缺,也盡可能回港求醫。儘管香港公營服務仍存有不少有待改進的問題,但平情而論,以低於港人生產總值3%的資源;以大約香港醫療總開支的半數(2004年為55%,2007年更低),去為全港市民提供九成住院(包括大部分急症重症)及三成門診服務,能夠有世界高效益、高水平、令人人平等可受惠而又能負擔的公營醫療服務,反映香港以民為本,重視生命,這是香港的優勢和驕傲,是文明關愛社會的核心價值。

政府對全港醫療服務應有堅定的理念和原則。政府代理覑市民的錢去服務市民,由政府主力承擔市民最切身關注的公共醫療服務豈有原則上的問題。文件既肯定香港公共醫療服務質素和效益都名列前茅,普遍獲市民信賴,政府為何欲減卸公營醫療在總醫療開支上的比例?

香港市民視自由、法治、廉潔公義為香港支柱,以擁有平等關愛、人人可負擔的高質素公營醫療服務而安心和自豪。一個有遠見、負責任、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應該試圖設法減少自己所負之財政責任;對於能提供全香港市民必須及重視的醫療保障,政府不獨責無旁貸,更應樂於承擔,為能全面主導爭取為市民福祉服務,引以為傲!

作者是心臟科顧問醫生、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主席。文章是作者個人意見

Thursday, June 12, 2008

民間策略發展委員會

新聞通告

2008612

民間策略發展委員會 Citizens’ Commission o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民 間策發會成立記者會


民間策發會是為了關心香港政制發展而成立、為實現香港全面民主而努力。民 間策發會的目標是:

- 為市民提供一個平台,討論人民福祉和社會穩定等相關議題。

- 在塑造未來政制的過程中,促進市民最廣泛的參與。

只有一個公平公開的平台,才能促進市民就政制改革進行建設性的討論

民間策發會歡迎所有關心香港政制發展的人士參與;轄下的促進小組會協助擬 訂關鍵議題,以便諮詢過程順利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辦機構會於 下星 期二舉行記者會,歡迎各界人士、會員及有興趣人士蒞臨參與。記者會詳情如下:

日期: 六月十七日 (星期二)

時間: 下午 3:30 - 4:30

地點: 香港金鐘夏愨道16號遠東金融中心3
香港科技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金 鐘教學中心

促進小組成 員:

陳方安生 Mrs. Anson Chan
布簡瓊
Mrs. Elizabeth Bosher
郭榮鏗
Mr. Kwok Wing Hang Dennis
高德禮
Mr. George Cautherley
陳文敏
Prof. Johannes Chan
李志喜
Ms. Li S.C. Gladys
吳永輝
Mr. Ng Wing Fai Stanley

如有任何疑 問,歡 迎致電8200 6332或電郵info@citizenscommission.hk與陳先生聯絡。

《思》神學雙月刊 (主題探索:社會企業)

《思》神學雙月刊
109 期 (2008 年 5 月)

主題探索: 社會企業
編 者 言

主題探索:
- 社會企業還是社會企業化?(許寶強)
- 當社區遇上經濟,社工碰到企業(林麗玲)
- 從慈惠事工到社會企業:本地教會的實踐(朱志豪)
- 從上帝到人性化的企業──基督徒社會企業初探(陳士齊)

醫療融資所為何事?

醫療融資所為何事?
《思》神學雙月刊
109 期 (2008 年 5 月)

【評 論】特區政府於今年三月發表《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以下簡稱《諮詢文件》),提出醫療制度改革的方向及融資方案。特區政府在奉行「大巿場‧小政府」經濟哲學的同時,仍極力將一切要負責之公共服務巿場化,甚至私營化。在這樣的邏輯下,醫療改革重點已變成醫療融資,而非如何達至全人照顧的健康衛生服務。

《諮詢文件》的邏輯問題
首先,《諮詢文件》將醫療服務的問題約化為簡單的人口老化問題,以及與個人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如高血壓及男性結腸癌等)。文件聲稱,兩者將導致醫療服務需求增加、輪候時間加長、病床擠迫,更預計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將延長三倍,而非緊急手術輪候時間則加倍(由三年增至六年)。文件亦提出:「人口老化及科技進步令醫療成本上漲,醫療開支因而迅速增長,速度會超越本港的經濟增長。」

繼而,《諮詢文件》指,要維持現有服務水平和質素,便要「增加賦稅」和「削減其他公共服務的撥款」。以此邏輯推論,要解決將面臨的問題與危機,醫療融資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醫療改革不可迴避的課題;面對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負擔,以及隨之而來對經濟的負面作用,醫療融資不單純是醫療問題,還影響著政府和商界所強調的經濟增長。

將醫療問題簡化為人口老化和個人生活方式的問題,無疑挑起了香港近年把老人視為負累的標籤效應,對巿民輪候專科及非緊急手術所需時間愈來愈長的原因卻不置可否。針對老人的另一推論便是他們令醫療支出增加,影響公共財政及經濟增長。將人口老化扣緊醫療問題,再連繫上經濟擔子,正是《諮詢文件》的邏輯問題。要分辨醫療融資究竟是醫療改革的核心問題,還是政府順應「大巿場‧小政府」的公共財政哲學而推卸其責任的一種說辭,我們需要進一步檢視上述邏輯的前提和其臚列的數據是否事實,更重要的,是釐清現時醫療服務的問題在哪裏。

醫療融資與資源調配
首先,政府歸咎於人口老化對醫療造成沈重負擔。《諮詢文件》表示,本港人口將由2004年約680萬增至2033年約840萬,老年人口比率將由 12.5%(八分一人口)增至25%(四分一人口),公共醫療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將由2.9%增至5.5%,以2005年物價計算,總支出將由378億元增加至1,866億元,人均醫療支出將由5,600元增加至22,300元。對於這種推算,普通巿民難以反駁。然而,有學者根據2006年的醫療水平及開支,按人口增長、經濟增長及老人人口比例等因素推算至2033年;結果顯示,若政府投放本地生產總值的3.5%作醫療開支,以2006年物價計算,則可提供896億元;即使老人佔四分一人口,而老人醫療成本是人均醫療支出的四倍,要維持2006年醫療水平(即人均開支為港幣3,191元),總支出亦只需483億元,遠少於政府可提供的896億元。1

在1990 年醫院管理局成立前(以1988年為例),公共醫療總支出約56億元,佔政府開支8.7%,但至2007年度便躍升至305億元,佔政府開支15%。期間的支出增幅並不可單以醫療通脹(即醫療用品及服務成本上漲)解釋。讓我們看看醫管局的編制,2006年度醫管局便有52,922名員工,薪酬佔醫管局逾八成支出,當中首五名最高薪的行政人員共領取逾1,800萬元酬金,而差不多五千名醫生中,便有約一千五百名為高級醫生及顧問醫生職級,每年支出達40億元。2由此可見,《諮詢文件》以人口老化作為借口,誇大醫療支出,掩飾了醫療體制的實質問題。

《諮詢文件》強調,在人口老化的前提下,要維持現有的醫療水平,將來需要以加稅或削減其他公共開支來應付醫療需求。這種邏輯的前提固然值得商榷,亦令人懷疑政府根本沒有弄清問題,便以加稅及削減其他開支來推諉責任。第一,除了政府提出的財政問題外,是否也牽涉到上文提及的醫療資源調配問題?醫管局作為代理公共醫療服務的法定機構,其龐大的組織架構和架床疊屋的制度,是否有效運用資源,還是成為了問題的所在?第二,以加稅和削減其他公共服務,來威脅巿民選擇政府提供的融資方案,只會成為強迫巿民就範的假諮詢。若政府未能有效地分配資源,那又如何說服巿民參與強制性的醫療供款計劃?加稅和削減公共服務是政府近年常用作唬嚇巿民的手段,除了引起恐慌(像居港權事件中,政府不服終審庭判決而提出人大釋法及167萬來港人數的荒謬數字)以達成其管治目的外,更造成社會分化。更甚者,政府為了推卸責任,將醫療問題的矛頭指向老人和日後將成為老人的中年人士,令他們成為代罪羔羊。

醫療改革的重點:應以人為本
當《諮詢文件》極力引導巿民面對將來的所謂融資問題,並將問題歸咎於人口老化時,我們便應檢視香港在醫療方面的成就,以此作為借鏡。香港的人均壽命固然位居世界前列(2007年男性79.3歲、女性85.4歲,平均82.35歲),更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初生嬰兒死亡率(每千名活產嬰兒1.6)仍是世界最低的,這反映了公共醫療衛生中的預防成效。完善的產前檢查,以及從嬰兒期開始接種疫苗的做法,均令香港近數十年來出生的嬰兒茁壯成長。這顯示醫療體系的核心成功因素不單止是融資。長遠來說,衛生預防較治療的支出為少。故此,從防疫注射及基層護理開始的初級照顧,到治療後的長期護理,整個過程均需要檢討,為何政府單單強調以治療為主的醫療融資?

健康人生:讓巿民掌握生命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諮詢文件》以「掌握健康‧掌握人生」為題,正是認同健康對人生的重要性。然而,政府提出的醫療融資問題,表面上是要促進市民健康,事實上只是將擔子放在巿民身上。事實上,健康並非掌握在個人的手上,健康問題也非單靠個人儲蓄可以解決。除了《諮詢文件》常常強調的財政和經濟考量外,我們更應注意現今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是否令人健康生活。當社會一言堂只追求經濟指標的增長,巿民付出的代價不單是醫療的支出,而是社群關係、家庭和人性價值。健康的人生需要健康的社會,其中年紀老邁或長期病患的人不應該被視為社會的負累。各人照顧自己和家人的時候,也應該關顧負擔能力不足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s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在當今強調自我承擔、用者自付的香港社會,已是失落了的德性。要促進和體現社會共同承擔、互相守望的精神,政府實在責無旁貸。

注釋:

1. Prof. Peter P. Yuen. “Fact and Figures on Tax, Medical Savings and Insurance”.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醫療融資改革論壇 (2008年3月17日) ,民主黨主辦。

2. 詳見《醫院管理局年報2006-2007》。

Wednesday, June 11, 2008

張有興﹕醫療改革 中產受惠

張有興﹕醫療改革 中產受惠
2008年6月11日

【明報專訊】每次討論醫療改革,對中產的負擔都是備受關注。不少中產團體埋怨,他們作為納稅人承擔了大部分公營醫療成本,只是最受惠的是基層市民,對中產不公平;而改革只會令他們百上加斤。雖然不少中產都購買了私人醫療保險,但保費十分昂貴,亦不一定足以應付龐大的私營醫療費用。

事實是:在差不多所有公營醫療系統成熟、效率高的國家,有能力的人都會付出更多,津貼貧窮和弱勢社群。不少人相信公平社會理當如此;即使中產也認同這一點。

香港醫療系統的結構改革已刻不容緩。要爭取中產的支持,政府應清楚闡釋,改革對整體社會大有裨益,而中產最為受惠。事實上,中產是現行制度的主要受害者,改革將改善這情,是他們的利益所在。

可是,誰是「中產」呢?我們可分析現行制度對不同群體造成的影響,理解這群受害者和他們的需要。

首先,大家都應該同意,佔人口40%的貧窮及弱勢社群得到很不錯的公營醫療服務。而人口中最富裕的一群(10%)則可購買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私營服務。對這兩個群體來說,目前的醫療服務是可以接受的。

餘下50%是月入1.5萬至15萬元的家庭,一般統稱之為中產,為數約300多萬人,但繳付多於1000元薪俸稅的只有70萬人。因此,直接為公共醫療作出承擔的只是中產中少數較富裕的人。

現制下中產得不到應有對待

由此可見,大部分中產的醫療問題,並不是稅務負擔,而是在現行架構下,服務收費透明度低、質素缺乏保證,他們亦無法肯定購買的醫療保險能提供足夠保障,因而缺乏安全感。

首先看看月入1.5萬至3萬元的家庭,也就是中產中收入最低的一群,約100萬人。他們處於「半天吊」的景,只能負擔最基本的私營服務或保險,得不到足夠的私營基層和預防服務。可是,他們也不符合公營醫院減免收費的資格。這些中產在治療和藥物方面的選擇有限,若不幸受重傷、罹患重疾或長期病患,經濟便即時陷入困境。

接覑是月入超過3萬元的一群:他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希望有不同的選擇、對服務質素有要求,也有能力「轉換醫生」(Doctor Shop),選擇合心意的私人基層醫療服務。他們清楚知道,私營服務質素參差、收費沒有標準,但有需要的時候,他們仍然可以依賴公營系統。這群中產所購買的保險費用不菲(世界第三高),但當遇上重大事故,保額往往不足以支付私營醫療服務費用,甚至月入超過10萬元的家庭也會面對破產的危機。

簡而言之,中產在目前的制度下得不到應有的對待。若推行結構改革,提供服務和質素更連貫的基層醫療、提高收費的透明度,以及重組融資安排,使保險收費更合理,剔除各種各樣的拒保條文,中產將最受惠。

要達到上述目標,首先必須以基層醫療和預防性護理作為醫療系統和資源投放的核心,這將會大大降低不少疾病的病發率,對預防糖尿病、高血壓等長期病效果尤為顯著;亦可以減少對醫院服務的需求、推廣健康生活模式,以及減低長期病患的開支。

原地踏步後果﹕醫療服務水平下降

其次,透過對私營基層醫療作出管理規範,在社區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綜合醫療服務,新的醫療系統在服務、便利程度、品質控制、選擇和可負擔程度各方面都可大為改進。

最後,通過推行以保險為基礎、包含風險共擔元素的輔助融資方案,並為公營醫療費用佔收入的比例設上限,新系統可令市民安枕無憂,不用再擔心因病致貧。

所有香港人都會因上述改革而受惠,但無疑中產獲益至深。諮詢文件亦提出不少有關建議,如發展基層醫療系統、電子健康紀錄等。不過,這些改革需要財政支持,沒有今天的付出,就沒有明天的成果。

原地踏步的後果是醫療服務水平下降,醫療系統最終將因人口老化和成本上升的問題而崩潰。我們必須把握時機,中產更應支持改革,建立更美好的醫療服務。

作者是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醫療委員會成員

Tuesday, June 10, 2008

有關捐獻精神的兩篇文章

有關捐獻精神的兩篇文章 (copied from Beautiful Production)
兩篇有關四川捐款的文章:第一篇是2008年5月23日的華爾街日報中國版,第二篇是《信報》2008年6月6日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
捐款来 怨憎起
2008年05月23日16:30

四川汶川大地震激起了爱心捐献的洪流。然而在中国,一些成功人士,以及像麦当劳(McDonald)、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这样的知名外资企业却因此遭到声讨,因为他们的慷慨行善之举与人们的预期似乎相差过大。

地产开发企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China Vanke Co.)的董事长王石就是众矢之的。他是中国的名人,这不仅因为他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更因为他像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一样也是企业家中的冒险家,王石攀登过珠穆朗玛峰,还去过南极。当他名下的上市企业决定为抗震救灾捐献人民币200万元(约合28.6万美元)时,他却遭受到了疾风暴雨般的指责。

人们在他的博客里留下了两万多条留言,同时也在其他网上论坛和聊天室对王石大张挞伐。大家一开始是指责王石在做善事上寒酸、抠门;而后又批驳王石随后在博客里的辩白。他在博客说,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

一位没有署名的读者在他的博客里留言:“我强烈鄙视王石!!!!!!!!!!!!我强烈要求王石捐献至少1亿元!!!!!!!!!!!!”。还有很多人留言呼吁人们抛售万科的股票,抵制它开发的楼盘。

王石万夫所指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凸现出了中国社会中贫富阶层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随着中国日渐繁荣,成功精英人士和剩下13亿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30年前人们的收入基本一样,都少得可怜。而《胡润报告》(Hurun Report)显示,到了2007年,以美元计中国共有106位亿万富翁,人数上仅次于美国。

现在王石说道,这些回应给我带来了影响。他承认自己在撰写博文时对时局不够敏感。王石补充指出,由于目前中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仇富情绪的孳生无法避免。

周二,万科宣布将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里为临时安置和灾后重建追捐人民币1亿元。因成功在NBA立足而被奉为民族英雄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在宣布捐款人民币200 万元之后也受到了责难,因为网上传言称他2005年为卡特里娜飓风(Hurricane)灾害捐了100万美元。事实上,他的经纪人约翰•霍伊金格 (John Huizinga)表示,姚明对风灾的捐款数额和他为四川地震的捐款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东亚研究所(East Asian Institute)所长杨大力表示,许多人相信现在正是让富人掏钱报效之时,这么想并不奇怪;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正义感。

很多企业也因为所谓的吝啬行径而倍受指责。周三数十名四川南充市市民在当地一家麦当劳餐厅门口进行抗议,一条标语这样写道:麦当劳滚出南充,滚出中国。同一天麦当劳宣布第二阶段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这样一来该公司的实物及现金捐赠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200万元。麦当劳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从一开始就在积极地支持当地的一些救援活动。

人们还在网上批评沃尔玛厚此薄彼,为抗震仅仅捐献人民币300万元(合43.07万美元),而为卡特里娜飓风捐献了200万美元。该公司发言人表示,现金捐赠只是公司更大规模救灾努力的一部分,沃尔玛还利用自己在供应和后勤方面的专业经验为救灾提供了帮助。这位发言人指出,沃尔玛为抗灾所做的工作不应该仅仅用现金多少加以衡量。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周四对外资企业为抗震救灾所提供的支持表示了感谢。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资企业捐款捐物共计人民币19.5亿元。国有媒体新华社援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提供的信息报导,截至周四,国内外捐款金额已经达到了人民币214亿元(约合30亿美元)。

一些中国人也在网上指出不应围绕着捐多捐少进行道德批判。一位网友写道:“没有必要列出来谁捐了多少,不论是捐1元、还是1亿元,都是爱心的表现。”Li Yuan

曹仁超《投資者日記》
節錄自《信報》2008年6月6日

改革開放三十年,尤其係最近二十年,最受惠地區係沿海一帶,但全國農民受惠唔多,反因官員貪污而受害,甚至工人亦只能賺取微薄工資。中國財富集中全國1%人口手中,佢地擁有全國35%財富。小胡上台後想改變上述情況,決定推出三農政策協助農民,收緊環保條例、提升工資及取消出口退稅,希望中國農民及工人亦能分享中國經濟成就。過去三年人民幣兌美元升值17%以減少通脹壓力,令財富由更多中國人去分享。改革開放政策落實後,唔少地方政府官員在招商引資,將政府當成企業,把自己當做老闆,將城市或鄉鎮變成一盤生意!

外國公共管理主義者亦強調「企業家型政府」,意思係叫政府官員一如企業家般精細管理,以最少資源辦最多的事。但中國地方政府官員排場似係老闆,每天應酬排得滿滿;官邸亦似老闆極盡豪華,甚至官商勾結,忘記自己身份係人民公僕。

政府係人類社會內的某一群體,通過制定公共政策,令社會上每一個人有更好的生存條件,根本目標係公共利益最大化,不能偏幫老闆,亦不應只站在窮人那邊。政府官員係維持社會公平、公正、公義制度執行者及制定者,呢點同做企業老闆身份絕對唔同。企業老闆係社會制度下盡量賺取利潤,過程中為人民提供就業、為政府提供稅收、為股東賺取金錢。

因此,政府官員不應將自己當做老闆,因為佢實際上係人民公僕!唔係做一盤生意,而係維持社會公平制度,令企業家有賺錢空間、令人民有就業機會,而唔係搞生意。

改革開放後國企改革,唔少黨政官員變成企業負責人,當起老闆。呢個改革係正確的,但中央政府實行政企分家、官商分流方面卻出了毛病。三十年前大家都係黨政官員,點解今天別人係大老闆、自己係公僕?形成官商關係搞到唔清唔楚。政府與國有企業之間關係說不清,經常出現政府官員為國企「保駕護航」的局面,未能做到政企分家、官商分流。

政府職能與企業唔同

政府唔係有限公司,施政目的係讓每一個人有更好生存條件,因此必須公平、公正及公義,為接受人民監管而須事事公開;反之,有限公司目的係獲利,在社會制定架構下運作,為股東賺取最大利潤。因此政府係政府,有限公司就係有限公司;官就官,企業家就係企業家,兩者不能混為一談,不然就是官商勾結。

政府的職能同企業職能唔同,前者維持秩序、保護人民安全、滿足人民基本需要;後者追求利潤,透過營運而為社會提供就業及產品、服務,目標只有一個──為股東賺錢。

另一分別係在政府眼中,人民係以人頭計算,無論佢納幾多稅甚至領綜援,都係一個人,不多亦不少。反而企業卻按資本分配,大股東如佔資本51%,佢一個人的代表性超過一萬個小股東,從來唔係少數服從多數。例如呢次地震,政府有責任去救每一個災民,因為佢地係中國公民;反之,企業卻冇呢個責任,如佢地肯出資捐助,係企業良心的表現,因此公眾人士可以勸捐,但不可逼捐,因為捐款唔係佢地應盡的責任。政府政策必須公平、公正及公義;企業卻毋須如此(例如擁有專利權,甚至可利用本身優勢去進行併購)。

三十年前大家同係黨政官員,今天大家身份已不同──你係國企大老闆,我係政府官員;你為股東搵錢(雖然政府係最大股東),我卻要維持社會秩序,保持一個公平、公正、公義制度,保護個人權利同安全。今天中國政經已分家、官企已分流,只有咁樣,才有一個健全的社會制度及良好的企業公民!

好多發展中國家最終未能成為OECD國家,理由就係官商之間關係一鑊粥,結果令政府官員腐敗,國家制度唔夠公平、公正及公義,形成財富向小部分人傾斜,而非透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敗去獲得,形成政府主導型經濟或財閥壟斷式資本獨佔,少數人控制國家經濟甚至政治的例子十分多。例如印尼、菲律賓、巴基斯坦、印度甚至南韓及日本都曾出現上述情況。

今天的中國正步入十字路口,政經分家、官企分流能否成功,將決定中國未來命運。

陳一心家族基金會

陳一心家族基金會
http://www.chenyetsenfoundation.org/tc/index.php

書伴我行(香港)基金會
http://www.bringmeabook.org.hk/index-cn.php

Interview with James Chen
http://www.alliancemagazine.org/members/html/0806/jun08h.html

融樂會種族歧視法論壇

36%少數族裔指無助改善生活
種族歧視草案下月表決

2008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立法會審議的《種族歧視條例草案》下月表決,惟政府就條例的宣傳或有不足,有組織調查發現,有36%受訪少數族裔人士認為草案通過後,會令他們的生活「變差多過改善」,更有32%受訪者認為條例是改善華人生活。負責調查的機構指出,條例太多豁免,會令少數族裔人士感到保障不足。

社聯及融樂會昨日舉行有關種族歧視法例的論壇,香港基督徒學會署理總幹事堵建偉在會上提到上述調查。學會4月以問卷訪問289人,當中130人為少數族裔人士,包括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結果發現,45%少數族裔人士沒聽過《種族歧視條例草案》,32%認為條例通過後,華人生活會改善,36%人指條例會令生活變差。堵建偉認為,少數族裔人士有感條例對政府有太多豁免,隨時令政府合法歧視。他要求草案訂明政府一旦有種族歧視行為便屬違法。

草案審議委員會主席吳靄儀說,政府明日會提交有關規管政府部門與公營機構制訂政策時避免歧視的「行政指引」,她要看具體內容才決定是否支持該指引。

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今早會向行政會議請願,爭取條例適用於政府,及要求政府和公共機構向少數族裔提供翻譯。

工聯倡最低工資6795

工聯倡最低工資6795
促清潔保安今年先立法 兩年全面實施

2008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政府今年10月檢討工資保障計劃,決定是否就最低工資立法。工聯會昨日發表其立法建議,認為應於年底前就清潔工及保安員訂立最低工資提交法案,兩年內全面在各行業實施。工聯會建議水平不低於月薪6795元或時薪33元,並就「清潔工」作名確定義,避免有僱主改用其他職位名目,逃避法律要求。

建議訂明清潔工定義

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健指出,為免有無良僱主將來走「法律罅」,該會建議訂明清潔工的定義,是「從事某一區或範圍內的垃圾清運、收集、清掃、清潔物件,以及環境保潔、潔淨人員」,確保所有負責清潔工作的人都受保障。

工總批忽略實

不過,勞顧會委員、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批評,工聯會有關清潔工的定義忽略社會實,例如有售貨員工作要「抹纒櫥窗」、酒吧酒保要「洗纒杯」,是否也應列入最低工資之列。劉展灝重申該會反對就最低工資立法,認為只會帶來更多社會爭拗。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尹德勝認為,工資保障運動尚未完成,工聯會便提出最低工資立法,言之尚早。

據了解,政府在研究最低工資的工種時,希望社會要深入討論兩個工種的定義。若只限於兩種行業立法實施最低工資,不排除會有「一崗多職」的情,例如在食肆中,清潔工兼顧其他工作如收銀等,或由其他工種兼顧清潔,在執法上造成困難。

工聯會就最低工資立法提出的建議,列明最低工資金額應不低於全港平均每月薪金的六成,即月薪6795元或時薪33元。不過,工業總會方面表明,工聯會建議的最低工資水平,「無論是大中小企業,都難以負擔」。

現時工資保障計劃要求僱主提供予清潔工及保安員的薪金,應不低於統計處所載有關行業的市場平均水平工資,分別為5241元及7115元。

史泰祖﹕優化醫療保險 輔助公費醫療

史泰祖﹕優化醫療保險 輔助公費醫療
2008年6月10日

【明報專訊】醫療融資諮詢期已過半,公眾焦點逐漸清晰:涉及強制供款的全民醫療保險/儲蓄制度是否可靠?是否物有所值?無獨有偶,較早時在香港上畫、美國名導演米高摩亞的電影——《美國清一Sick》,更為香港醫療融資討論掀起新一波熱潮。片中揭露美國醫療制度千瘡百孔:社會差不多完全依賴私營醫療保險,以致保險公司「坐大」,為求商業利益不顧病人權益,甚至見死不救;低下層難以覓得醫療保險,有病無得醫;諷刺的是,美國醫療開支佔GDP約16%,遠高於世界不少地區(香港只佔GDP不足6%),但美國人享有的醫療服務竟如此不濟﹗

也許該套電影的內容實在震撼,故本地輿論近日不斷出現反對香港醫療「美國化」的呼聲,並把矛頭指向整個醫療融資改革,批評諮詢文件的所有方案都會為港人帶來美國人現在承受的醫療苦楚。

不過,這觀點似乎忽略了:

1. 現在提出的方案,全都是「輔助性」——公費醫療將來仍是骨幹,政府對香港醫療已作出有增無減的承擔(公共醫療佔政府開支由15%增至17%,預留500億作醫療融資改革資本);

2. 美國的醫保制度不一定等於所有的醫保制度:美國醫療最大問題是完全依賴私人市場,對保險公司「風險篩選」的行為差不多全不過問。要對症下藥,並非摒棄醫療保險,而是因應公眾利益,由官方適度介入及監管。

政策誘因 勝強制參與

我們不妨參考澳洲的例子。澳洲官方醫療系統(Medicare)類近香港的公共醫療制度,以公帑及稅收提供全民醫療服務,並設有安全網,為難以負擔醫院費用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減免;另外針對全民的用藥需要,亦設立「醫藥安全網」(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afety Net),為所有個人藥物開支「封頂」。不過,Medicare制度容許病人選擇私營醫療,但補貼較少,病人雖自掏腰包支付差額,這便為私營醫療及保險市場造就龐大空間,促進公私營醫療單位競爭。

澳洲的醫保市場並無強制供款制度,但有四成多市民參與了醫保計劃或受保,主要用以支付在Medicare制度下選擇私營服務的補貼差額。究其原因,在於當局提供了足夠政策誘因:

1. 需求:購買醫保可獲不俗退稅優惠。澳洲2000年推出「終身健康保障計劃」(Lifetime Health Cover),愈早購買住院保險的,日後住院時可享有較優惠收費,鼓勵市民趁年輕加入「風險共擔」的保險機制,為年老時的醫療開支及早籌謀。

2. 供應:為平衡「風險篩選」問題,當局設立「私營健保管理局」(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 Council, PHIAC)監管私營市場醫保服務的運作,另外亦成立Medibank(Private)醫保公司,為市民選購醫保時提供商業機構外的另一選擇,成功爭取近澳洲30%人口的保單生意;政府的「衛生及長者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亦致力提升及監管私營醫療服務質素。

3. 獨立仲裁:政府設立「私營醫保申訴專員」(Private Health Insurance Ombudsman),處理各持份者之間就私營醫保引發的爭端。獨立仲裁是解決「道德風險」(無論是消費者濫用、供應者濫發服務或保險公司基於商業利益回絕索償)的重要途徑。

澳洲經驗值得認真學習

據澳洲參議院2000年調查,83%市民滿意Medicare的服務,近年滿意度亦徘徊於90%。可見只要配以全面的政策誘因,社會可在沒有強制供款下,發揮醫保的良性面(風險共擔及未雨綢繆),壓縮惡性面(風險篩選、道德風險),並以此作為輔助公費醫療的有效融資途徑。雖然美國的醫保制度百病叢生,但希望社會不要因一個失敗的例子,完全抹煞以醫療保險輔助公費醫療的可行性。澳洲的經驗,也許值得認真學習。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主席

鄒崇銘﹕醫療改革諮詢的潛台詞

鄒崇銘﹕醫療改革諮詢的潛台詞
2008年6月9日

【明報專訊】大凡任何公共政策討論,皆涉及兩個迥然不同的面向:既有關於整體社會、公眾利益的一面,亦有涉及特殊群體、利益分配的一面;既有理性、科學決策的一面,亦有如經濟學強調的「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而往往亦如「囚徒兩難」(prisoner's dilemma) 的、集體非理性的一面。醫療改革的討論亦不例外,既有強調資源分配的公平和合理性、不同階層的投入和承擔等……不過,自然亦難以迴避哪個群體得益最多、權力版圖如何劃分等問題。

一般來說,公眾看到的公共政策討論,往往屬於前一面向;後一面向則通常心照不宣、存在於公眾視線之外,筆者姑且稱之為公共政策討論的「潛台詞」。對於「掌握健康、掌握人生」諮詢文件,公眾的焦點難免落在供款制度——特別是看來政府屬意的「康保儲備戶口」之上,例如日後大家需要付出多少金錢,以換取什麼醫療服務等……但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同樣亦可首先倒過來,先看看市民的供款將會由誰來掌控,最終又會落入誰的口袋,諸如此類。

兩座大山:保險公司私家醫生

筆者相信,醫療融資改革討論的核心,在於現時公私營醫療體系失衡,公立醫院需求超出負荷,私家醫院無法大展拳腳;而政府則希望透過融資安排,引入多元化的新增資源,分擔醫療開支對公帑的壓力。和其他「私營化」政策相若,政府的如意算盤是讓「無形之手」局部取代政府的「有形之手」。但原來屬於政府和醫管局的重責,最終又會具體付託給誰呢?「康保儲備戶口」已清楚地提出,供款人士日後可通過強制保險轉用私營服務;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和私家醫生搖身變成政府倚重、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但政府對於他們能否「不辱使命」、順利接棒,其實卻是心中沒底;更甚的是,政府既已明言「欽點」他們承繼醫療大業,他們更大可振振有詞和政府討價還價。

因此,連月來我們可以看見政府頻頻出招,一會兒說要限制保險業收取行政費,一會兒說醫療收費要集體議價,無非就是希望說服公眾,政府是有能力抵住「兩座大山」,請市民放心支持改革。至於業界本身呢,正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既然政府自願送上一塊肥肉,他們根本毋須立刻乖乖就犯,心甘情願為配合改革而作出妥協。

目前政府面對的正是如此一個兩難:要令改革取得實質成效,便難免要「大山」受到約束,不能讓他們乘機坐大甚或失控;但若希望諮詢能盡快取得共識,便難免要局部對「大山」屈服,但如此一來政府勢將更陷於被動,甚至喪失未來對改革的主導權。正如筆者過往一直強調的(參見拙作:《能醫不自醫──香港醫療改革的難產與生機》,2006年),政府一早便應向鄧小平學習──「摸覑石頭過河」,先行局部啟動有利改革的良性誘因,逐步形成有利改革的社會氣候,而非一下子便推出完美的烏托邦方案,到頭來卻無法找到政治現實中的立足點。

See also:
《能醫不自醫 香港醫療改革的難產與生機》
週五, 2008-03-07 19:11 — 鄒崇銘

SE Centres in Hong Kong

These are various "centres" and "units" in Hong Kong that I'm awar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 (Hong Kong)
(website coming soon...)

社會企業資源中心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chi/

Social Ventures Hong Kong
http://www.sv-hk.org/index_chi.html

光華社會企業 - 光華NFTE創業培訓課程
上環禧利街2號東寧大廈3樓
http://www.bcf.org.cn/cyjyb/cyjyb.asp

社會創建亭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social-innovation-kiosk?hl=zh-TW

Social Enterprise Incubation Centre
http://www.methodist-centre.com/seic/index2.html
http://www.methodist-centre.com/seic/news/2.jpg

Other resource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Forum (a web blog) maintained by 赵萌 Meng Zhao
http://mengzhaoblog.blogspot.com/
赵萌 Meng Zhao is PhD candidate at Said Business School, University of Oxford. Prior to oxford, I worked as auditor, business entrepreneur and researche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I/O psychology. My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venture philanthrop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Besides the academic pursuit, I have been introducing Chinese NPO to the global field of social enterprise, as well as channeling growth capital and capacity assistance to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ly-driven business in China.

SE Forum (Singapore)
http://seforum.sg/

Monday, June 09, 2008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DIRECTOR / SENIOR MANAGER,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
(3-year contract)

Job Responsibilities:
· To be in charge of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ly established Social Enterprise Business Centre.
· To be responsible for developing joint business solutions together with social enterprises(SE), coordinating rela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E
· To build network with business consultants and to plan business consultation programmes and training workshops for SE.

Requirements:
· Recognized degree or above in Social Sciences 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Strong social mission and experience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or consulting.
· Good knowledge and exposure in SE and NGOs
· Proficiency in English, Chinese and MS Office applications.

5-day work per week.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 with expected salary to HR unit, Room 1303, Duke of Windsor Social Service Building, Wanchai, Hong Kong.

Friday, June 06, 2008

團體多反對強制醫療保險

倡加稅維持公營醫療
團體多反對強制保險

2008年6月6日

【明報專訊】政府提出的醫療融資改革諮詢期下周五(13日)屆滿,在一個醫療改革的論壇上,多個團體代表認為透過稅制或加稅可維持長遠的醫療服務水平,多不贊成政府提出的「強制醫療儲蓄和強制保險(簡稱康保方案)」。他們擔心醫療保險會令公營醫療系統分化,沒有保險的病人會受到較差待遇。

醫協憂病人多做無謂檢查

醫療改革論壇是城大和新力量網絡以公共政策圓桌系列名義舉辦,出席者包括病人組織、專業人士、醫生、學者等。主張加稅的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何鴻光說,擔心保險不能維持公營醫生良好的道德操守,或會誘使年輕醫生要求病人多做一些無謂的檢查或治療。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病人互助組織聯盟主席張德喜均認為,調整稅率,透過財富再分配,已可維持醫療服務水平。在分組討論,社聯代表黃健偉帶領的小組認為,維持稅制可支持醫療服務,也有小組建議利用印花稅維持醫療開支。

工商專業聯盟代表認為個人對自己的健康要有承擔,傾向在康保方案加以改良,但要做到每個人都有權使用公營醫療系統。與會者都表示擔心保險制度會造成分化,令沒有保險的人受到較差待遇,或像美國的保險制度般,造成濫用醫療服務。

周一嶽﹕明年做下一階段諮詢

出席論壇的食物及衛生局長周一嶽表示,不會回應加稅意見,待公眾對融資方案的原則、價值觀有了共識後,政府明年初會做下一階段諮詢,政府倡議的方案便會推出。他說若不推行醫療融資改革,25年後醫療系統便會崩潰。

Thursday, June 05, 2008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香港作動」

藝術家時代廣場紀念六四遭警告
2008年6月5日

【明報專訊】為了悼念六四,12名本港、內地及海外的藝術家,昨日特意選擇在時代廣場這個「公共空間」,以行為藝術表達對六四事件的看法,約兩小時的表演吸引數百名市民圍觀。時代廣場指該表演未經批准,多次向表演者發出警告信。

兩小時吸引數百市民圍觀

是次名為「香港作動」的活動由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發起。活動策展人莫昭如表示,今次表演的主題是反映當年六四事件中央政府的打壓民主、腐敗及貪污,表達他們對中國的「可痛可恨」。

時代廣場發言人指出,團體未獲批准在時代廣場範圍內表演,為安全起見及疏導人潮,多次勸喻在場的藝術家離開,以及派人在場維持秩序。他呼籲其他團體若有興趣使用廣場作表演,應在40天前申請,以便作出配合。

表演活動順利完結,但本報記者在表演前在時代廣場對出行人路做街訪時,卻遭保安員阻撓及驅趕。時代廣場發言人之後解釋事件純屬誤會,又指公司政策是無意阻撓任何採訪。

Wednesday, June 04, 2008

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

承認紀念六四活動沒申請
藝團:相約時代廣場看展覽

2008年6月4日

【明報專訊】藝術團體亞洲民眾戲劇節協會今日發起名為《香港作動》活動,聯同來自外地的藝術家,在時代廣場以行為藝術紀念六四,被時代廣場指為未經申請及批准。藝團承認沒有申請,稱他們只是相約參觀時代廣場現正舉辦的展覽。

時代廣場指本報文章與事實不符

時代廣場經理凌緣庭昨日致函本報,指本報周日「星期日生活」中「19年後.廣場」一文與事實不符,表明未收過《香港作動》方面的申請,重申地面廣場為私人擁有,只准許作公眾行人通道及有限制的靜態消閒用途。他又指文章作者將「岳敏君藝術展」與六四拉上關係「作法非常不當」。

《香港作動》策展人莫昭如回應稱,他們乃因應時代廣場的露天廣場舉辦的展覽,碰巧今日「六四」,他們相約一同參觀,以行為藝術回應,「與他們的展覽混為一體」。他指岳敏君是個有趣的作者,知道他另一個作品《處決》賣得很高價錢,但「價錢高是一件事,藝術家創作本來是為與人溝通和感動人。時代廣場既然展出雕塑,就應該容許人們作出回應,且廣場本是人民討論實踐自由民主的地方。」他又說,有關私人管理公共空間的爭議,連政府都已知錯,有關方面應切實面對已放上䒷的議題。

作者﹕對展品聯想沒提與六四有關

藝評人兼策展人張頌仁稱,只要是與社會生活有關,中國這一代藝術家的創作一定會涉及政治和意識形態,岳敏君由90年代開始就拿毛澤東集體主義表現改為一種嬉皮笑臉、無歷史包袱的時代特色,現在於時代廣場展出的《紅兵馬俑》是作者的典型作品。這件作品無關六四,但至於有否反映現今社會的集體主義面向,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要視乎作者的創作情和觀者的詮釋,觀賞者對藝術作品有詮釋空間。

文章作者程展緯指時代廣場有控制言論之嫌,文中述及對展出作品的聯想,是近期中國奧運裏中國人扁平與無內容的精神面貌,沒有提及作品與六四有直接關係。

Tuesday, June 03, 2008

慈善機構行政開支

惠施網倡慈善機構行政開支包括
2008年6月3日

【明報專訊】1. 行政、管理人員薪金及福利開支。包括會計、人力資源管理、公關、策劃發展、資訊科技、一般行政等同工。然而專業督導的薪金應屬服務開支。若機構總幹事及督導主任,同時負責管理工作及直接服務的督導,其薪金開支可按比例分配到行政及服務開支

2. 行政大樓及機構總部租金、差餉、大廈管理費、保險費、水電煤費、物業保養及貶值。涉及直接服務的開支應歸入服務/活動支出

3. 機構核數、建築師、律師、則師等專業費用

4. 非涉及直接服務的研究及發展等開支

「7-11」「嘟一嘟」捐款

7-11不分晝夜接受捐款
慈善團體暫欠監管 社聯籲小心選擇

2008年6月3日

【明報專訊】四川大地震反映港人樂善好施,現在市民更可不分晝夜,手拿慈善團體宣傳品上的條碼到便利店「7-11」「嘟一嘟」捐款,並憑交易紀錄申請捐款收據扣稅。有團體指出,慈善團體的行政費無可避免,目前亦無一套正式法律監管所有慈善團體的財政狀,鼓勵慈善團體提高透明度,約130間機構已將財政狀上載到 Wise Giving(惠施網),市民可小心選擇捐款對象。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方敏生提醒,市民應小心街頭募捐,留意是否已註冊的團體,目前全港約有4800多間合法籌款團體。社聯主席陳智思強調,不希望捐錢文化是一時衝動,如果多些人主動定期捐錢,可減少機構舉行籌款活動的行政費。

攜宣傳品條碼 最少捐100元

參與是次「明智捐款」的132間慈善機構,其宣傳品都會印有各自的條碼,市民可帶同條碼,到全港逾840間「7-11」「嘟一嘟」條碼,再以現金捐款,每次最少捐100元,捐款者可將交易紀錄連同個人資料郵寄至受惠機構索取捐款收據,方便扣稅,至於規定要捐100元,是因為金額如只有5元、10元,行政費相對較高。

拒透露行政費 促提高透明度

陳智思說,任何慈善機構都必定會有行政費,他估計各團體的行政費均在整體支出的20%以下,但怎樣才是合理?要視乎機構大小、服務性質,不能清晰作出比較,該會惠施網對行政費定義包括職員人工、辦公室租金等費用、團體義工人數、收入、支出如行政開支等均有列明。

依網頁所見,紅十字會的行政費約佔1.92%,陳智思指出,目前未有全面共識何謂行政費標準水平,預計市民日後對透明度要求會愈來愈高,建議仿效英國引入法例監管,並呼籲市民要考慮機構宗旨決定捐款對象。

「明智捐款」由07年推行至今,共有4萬多次交易,為10多間機構籌得1200萬元,今年6月因惠施網加入令機構數目激增至132間, 社聯表示,全數捐款都會直接落到慈善機構在匯豐銀行的戶口,但「7-11」及匯豐會根據捐款數字收取行政費,但拒絕透露實際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