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30, 2008

徐旺仁﹕基層醫療:醫療改革的關鍵

徐旺仁﹕基層醫療:醫療改革的關鍵
2008年5月30日

【明報專訊】最近的醫療改革諮詢以更佳的新融資途徑為中心,指出人口老化,要確保市民為年老時的醫療所需未雨綢繆。這固然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卻不是融資改革的主因。我們急需額外資源,立即開展已拖延多年的結構改革,整頓紊亂的基層醫療系統,落實「錢跟病人走」等概念。香港已到了必須當機立斷的時候。

過去20年來,政府的精力都集中在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發展成有系統有組織,並提供全面、可靠、連貫但便宜的服務。相比之下,基層醫療質素參差昂貴又分散。因此,市民對公立醫院的信心比較大。

這產生了不少惡果:公立醫院承擔了巨大壓力,幾近崩潰。醫生長時間工作;除非急症,病人輪候時間數以月計。另一方面,市民不使用主要由基層醫療所提供的日常保健服務,缺乏預防意識,生病了寧可長途跋涉到醫院的急症室,也不向就近的基層醫生求診。上述種種不但缺乏成本效益,也不是維持一個健康社會的最佳方法。

倡設基層醫療管理局

其實,其他先進國家早已以基層醫療作為優質醫療服務的基石。可惜在香港,基層醫療在政府的放任下,既缺乏發展方向,也沒有機構掌舵,以至服務水準參差,診所毫無系統組織地散落各區,在社區中不能扮演任何重要角色。此外,私營服務收費透明度低,病人甚至無法預計最終收費。儘管如此,卻沒有人認為他們有責任糾正。

因此,在考慮醫療融資的問題時,首先要確保額外的款項和融資安排是以基層醫療改革為目標。基層醫療要發揮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功能,便要協調醫療和其他醫護服務。診所要提供以病人為本的綜合治療護理。

我們必須改變目前以專科醫療為重心的市場狀,建立社區診所網絡,讓中西醫護系統中不同的基層醫療人員攜手合作。社區診所在質素和服務方面都要達到一定要求,包括晚上周末照常服務,服務重心在預防疾病,如疫苗注射和身體檢查等。公立醫院經過多年努力,建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文化。基層醫療醫生和護士也必須接受培訓,讓同樣的文化植根。當市民建立起對社區診所的信心,便不會尋求不必要的醫院服務。此外,基層醫護人員也要把關,與第二層醫護人員組成網絡,互相轉介病人。

建構社區診所網絡是重大的結構改革,而發展全民電子健康紀錄、讓病人以醫療券向認可名單上的醫療機構或人員購買指定服務、推行政府建議的登記冊等等則是重要的相關措施,能起到分流病人到新設施和改變病人行為等作用。最重要的是成立基層醫療管理局,訂定審計和監控機制,確保基層醫療的有效管治。這不可或缺。

改革兩大挑戰

改革基層醫療有兩大挑戰,一是專業人員,特別是護士和家庭醫護人員嚴重不足;二是要尋找合適的地點興建社區設施。要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全面評估培訓和資歷認可的機制和情,以及審視與重要醫療服務有關的土地政策。

如果結構改革能在10年內取得成績,香港的醫療系統將可為整個社會提供更佳服務,從而使市民生活得健康,減少對醫院服務的需求,節省社會和市民的醫療開支。

可是,推行改革需要資源,對公立醫院的撥款短期內不能減少,反而要增加,以改善服務和輪候時間。我們必須要投入額外金錢來推行上述種種基層醫療的改革措施,才可以達到長遠的目標。要將來獲得物有所值的醫療服務,便要在今天作出適當的投資。

作者是香港工商專業聯會醫療委員會成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