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7, 2008

何喜華﹕醫療改革應從政策開始

何喜華﹕醫療改革應從政策開始
2008年3月27日

【明報專訊】《醫療改革諮詢文件》提出連串改革建議,焦點集中在醫療融資改革方案。周一嶽局長表示,當局並沒有任何腹稿,惟觀乎文件思路,由於找錯當前醫療重點,不論何時推出亦有欠妥善,無從掌握未來公共醫療應走方向。

文件重申政府增加醫療衛生開支,由每年佔總經常開支15%增至17%,即由現時300多億上調至近400億,以示當局的承擔。惟有關比率是極為任意,既非按社會需要釐定,而是政府緊縮財政開支、維持小政府意識形態的產物;此舉變相為未來醫療衛生服務開支封頂,取態保守且不負責任。文件提及所謂公立醫院服務水平下降「危機」,全是政府2001年起無理收縮醫管局撥款而種下惡果,令服務趕不上社會醫療需求。當年一手造成服務水平下降,今天以此威脅市民接納醫療融資方案,將責任轉嫁到市民身上,手法低劣。

文件多次提及融資迫切,儼如無融資便不能改善公共醫療服務。事實上,改善醫療服務與融資改革方案並無必然關係;相反,適切醫療策略才是改善醫療服務的大前提。融資改革僅屬財務安排,縱使沿用現行稅收方式支付,仍可施行改善服務建議,包括:推廣基層醫療、電子健康記錄、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等。反之,若單純側重醫療財務考慮而未有制定任何醫療政策,最終結果亦可極為惡劣。

是次政府傾向推行「個人康保儲備」,惟未透露僱主及政府會否承擔供款,恐怕供款負擔只落在僱員身上。雖然當局建議提豁免綜援受助人、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社群醫療供款,惟對中下階層市民卻構成極大經濟壓力。對於家庭只有一名工作人口而需照顧全部家庭成員的中下層勞工尤其困難。醫療供款無疑只會增加他們開支,變相徵收「醫療稅」,未能透過稅收,動用社會整體資源協助處理其醫療需要。

個人康保儲備將公共醫療私營化,市民在購買服務後,私營機構為爭取更大利益回報,會鼓勵市民購買非必須檢查或治療,形成服務供應方的道德風險,徒增公共醫療開支,難以有效監管,既浪費資源且逃避對公共醫療的承擔。

要處理醫療開支上漲的問題,最有效方法是沿用現有模式,透過調整稅率和稅階支付醫療開支,亦可達至財富再分配效果。當局應以此作第七個選擇方案,納入諮詢文件,諮詢市民意向。

醫療需求不斷增加,當務之急是即時增加醫管局撥款,按過去數年因人口老化,撥回早年削減資助,紓緩公共醫療資源不足困局。政府應重新檢討醫療政策,展開公眾諮詢,檢討現行醫療服務模式,找出現存問題及改善方向,發表醫療政策白皮書,待計算財政開支後,才討論合適醫療融資方案。

作者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