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黃英琦﹕「地區工作」的創新

黃英琦﹕「地區工作」的創新
2007年11月27日

【明報專訊】4年前,泛民區選報捷,當時蔡子強撰文力勸泛民區議員要加把勁,緊握機遇,幹出一番成績。我是同意的。區議員總不能把視野局限於三條街道或半個屋鸷的小選區,要提升議政水平,就要認識宏觀政策,累積管治上的歷練。

學者坐在大學辦公室這樣寫了,對習慣於傳統「地區工作」的民主派議員,卻起不了任何漣漪。是3年前吧,從葵青區議會主席周奕希口中得悉,葵青雖「綠化」多年,但泛民議員與街坊派沒分別,只關心自己的小選區。當主席的唯有同意把議會資源盡量平均分配,例如為避免顧此失彼,同意批款在十多個不同選區搞同類型的中秋晚會。我訝異:那資源不是相當重疊?你要出席那麼多主禮,也夠累的了。他只有苦笑。

我認識的區議員都很實際,也相當「認命」,大家樂此不疲的累積「爭取過馬路時綠公仔多閃三秒」的政績。這本沒什麼不妥,但如此辛苦參選,難道甘心只做雜瑣事項?區議員能否有某些「軟權力」,可影響社區的規劃、更新和發展?大家卻劃地為牢,不敢踰越,或功利的認為太「虛」,箍不了票。

過去4年,灣仔面對重建的衝擊,徘徊在過度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岔路上。我和金佩瑋以及公民起動成員就利用議會的平台,創新區政,在社區可持續發展、民主規劃、街道管理、優質公共空間,以及活化古蹟等範疇主動提出政策建議,鼓勵居民參與,與民同行。今次的施政報告提出的對某些發展項目的煞車,是間接肯定了我們的工作。

那我們有否忽略「傳統地區工作」?沒有。大廈有僭建、單位有漏水、過馬路要加安全島、長者被逼遷要上樓、居民被大型外牆廣告的「光害」滋擾,我們都認真的一一處理。我、金佩瑋、何秀蘭都如是。

還以為我和公民起動這些年來是在回應蔡兄的呼籲,要泛民幹出「成績」,讓公眾明白我們也有視野和管治能力。誰知區選失敗後他卻撰文,高捧街坊民主「實幹派」,把公民起動揶揄為「高層次的理念派」,「低估當區議員的難度」。真是莫名其妙,也感到世態炎涼。

學者關在校園談理論

這些天來,我和身邊的朋友在反省:應如何跳出傳統框框,突破「地區工作」?為何人家的網絡比我們的細緻?「傳統」能否創新,「創新」又有怎樣的代價?

舉例說,功利的議員一般不會太落力協助重建戶,因為幫一戶就失兩票。金佩瑋為數百個利東街受影響家庭的福祉發聲多年後,居民都搬了,重建政策摧眦了社區網絡。於是,她的接棒人要繼續「營造社區」,就少了數百票。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利東街「保衛家園」運動,展開了社區參與規劃的新一頁,對規劃民主化、區議會「左右」重建策略的角色,均影響深遠。選票上的短痛,換來的是民主在社區的實踐。

福利主義的傳統地區工作可以繼續做,但請記覑,人家也在做,而那是「夕陽行業」。我相信智慧在民間,市民有獨立思考,懂得判斷。我堅信地區工作不限於小恩小惠,新一代民主派議員最重要的任務,是提升和裝備自己,也要開啟民智,與民同行,讓居民履行自身的責任,讓他們能夠在與自身攸關的事務參與、發聲。

學者關在校園談理論,泛民區議員要立足社區,幹出成績,就要講行動,要有跨越「傳統」的決心。區議員不能再認命,反要好好學習政策,除了搞嘉年華,也要運用區議會資源多作研究,讓議政質素提升,為社區充權。

假以時日,這些今天被謔為「虛」、「高層次」的理念,會化成實實在在、走不掉的支持。

作者是灣仔區議會主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