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1, 2007

低成本電腦大規模投產

低成本兒童電腦大規模投產 (12:15)
2007年8月31日

為發展中國家兒童提供廉價電腦的OLPC(一個孩子一具筆記本電腦)計劃,將會在九月開始大規模生產。

OLPC計劃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發起的,旨在設計一種可供發展中國家兒童學習用的且成本不超過1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目前,已有盧旺達、烏拉圭、秘魯和利比亞等發展中國家加入了這一計劃。

該計劃將於9月投產的首款OLPC XO電腦將由中國臺灣廣達集團生產。這一機型將使用AMD公司一款主頻為700兆赫茲的芯片,擁有256兆內存,使用1G閃存但不配備硬盤。

這款電腦將使用SVGA雙模式(即黑白模式和彩顯模式)液晶顯示屏以減少耗電,內置無線網卡以及彩色攝像頭。它使用的都是開源軟件,可上網、處理文本和收發電子郵件。

OLPC XO電腦目前不面向個人銷售,主要供給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部門,並享受進口零關稅優惠。

Wednesday, August 29, 2007

李鍾熙: 社會服務也有創業潮

觀點》社會服務也有創業潮
【經濟日報╱李鍾熙】

2007.08.29 03:50 am
一般人多是在事業有成退休後,才開始投入社會公益活動,最近卻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社會服務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風潮,他們不但以它為終生志業,而且用高度企業化的方式去經營,讓自己為社會服務的理想成真。

根據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分析,這一波社會服務的創業風潮,源自於全球化讓更多人看到世界的歧異和衝突,也體認到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不能只靠政府,更無法依賴以營利為主的私人企業,因而選擇將自己的專長及精力,以非營利企業(non-profit enterprise)的方式投入社會服務,希望讓世界變得更好。

例如幾年前才拿到MBA的Cindy,決定和朋友共同成立非營利的社服企業,全力協助開發中國家創立新公司。幾年下來,從南美、印度、土耳其到亞洲,成功幫助了300多位創業者。他們使用一套嚴謹專業的評估方法,每年在各國挑選出幾家對社會可能有重大影響的小公司,再提供資金及各項專長,協助其拓展業務。她相信只有透過這種實質的幫助,才能真正為一個落後地區創造新生機。

另一位曾任華爾街主管的Gerald,體認到社會上有很嚴重的機會落差(opportunity divide),於是決定成立非營利的社服企業,來幫助低收入家庭小孩接受教育訓練,並找到好工作。他的熱心投入和企業化的高效率,得到許多銀行及大企業的贊助,紛紛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幾年下來,受惠的小孩不計其數,也使得該機構得到全美國最佳社服企業獎。

再如曾是創投專家的Henry,因為家人生病使他了解到許多老人痴呆病患的無助,於是決心放下工作,轉而成立非營利的醫學研究中心。他以過去創業投資的專業及方法,有策略地募款,並選擇世界頂尖的科學家,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因此在短短幾年內,已有多項成果進入醫院臨床試驗。

雖然這三個真實案例各有不同,但他們共同的目標都是希望透過社會服務,讓世界變得更好。他們並沒有去走競選公職的路,因為企業化的方法比政府更為直接、更有效率;而社服企業又與一般企業不同,他們不以追求利潤為目標。

不過,雖然社服企業不為營利,但為了有最好的效益和效率,仍需要有高度專業的企業化管理,管理大師杜拉克(Drucker)就有專書討論此一議題。他認為一般企業以營利為目的,目標明確、誘因清楚,反而容易管理;而非營利的社服機構最大的困難,在於目標較為抽象籠統、績效衡量不易,也因此其經營管理成為許多專家研究的課題。

事實上,哈佛大學商學院早在1993年,就率先成立了Social En-terprise Initiative(SEI),專門探討如何有效經營非營利的社服企業,如何企業化地創造社會價值,目前參與的教授已有65位,相關課程數十門,而每年註冊的學生也有數百位,企業化之社會服務似已蔚為風潮。

在公部門效率不彰,而私人企業唯利是圖的現實社會中,非營利企業的角色及功能愈來愈受重視。我們若能鼓勵年輕人,多投入高效率的社會服務企業,或許真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是工研院院長)

Tuesday, August 28, 2007

中國特色和諧社會建設

黨報表示加快推進社會建設 (23:55)
2007年8月27日

周二出版的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表示會著力改善民生,加快推進社會建設。

文章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到今年底,全國80%以上零就業困難家庭就業問題將得到解決,城鎮新增就業人口有望突破1200萬人。

該報又稱,教育是民生之基,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國家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經濟負擔普遍減輕。

文章又說,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擴大到全國80%以上的縣(市、區),到2010年,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開始試點,將用3年時間在全國城鎮全面推開。這項制度將使城鎮非就業人員,特別是中小學生、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的看病就醫問題得到改善,惠及兩億多城鎮居民。

文章最後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生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Monday, August 27, 2007

Roundtable﹕後皇后媒體戰

凌劍豪、陳智遠、陶培康、徐岱靈﹕後皇后媒體戰
——「公民參與」模型的反面教材﹖

2007年8月27日

【明報專訊】作者為@Roundtable

智經研究中心早前發表關於「公民參與」(civic engagement)模型的研究報告,政府亦表示要全力推動這模型,似乎「公民參與」將逐漸取代傳統的諮詢框架和行政吸納,成為曾蔭權「維新」的一部分。早前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參與皇后碼頭論壇的表現,被當成政府實驗公民參與的里程碑。假如「engagement」的樣板就是這樣,這個模型的前景恐怕難以樂觀,因為依照「劇情」發展,大抵會出現三個情:

首先,政府過分重視「參與」過程的公關媒體戰,作為希望帶出新思維、價值的行動者,只能以相應高調的手法搞抗爭。這樣,論點本身得不到注視還是其次,政府以往倚重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某些自覺失去這屆政府重視的「舊貴」——很可能會批評這是「破壞社會和諧」,甚至認為政府如此「懷柔」的做法,是「縱容」激進人士,間接導致「破壞社會和諧」,有違「強政勵治」的原則。換句話說,政府會冒失去舊有支持基礎的風險。

第二,現在不少專業人士、學者、研究員願意向政府提供意見,與政治及建制接軌,是基於他們的專業身份,以及能免疫於前線政治操作的條件。但在現時政府「走入群眾」的形式主義內,他們同樣要做政治秀,要不是自覺性格不合地離開,要麼就是要轉型為stakeholder。究竟專業意見在「走入群眾」的過程有多重要﹖沒有人知道。在沒有答案以前,配合政府玩公民參與的專家、學者都難免「政客化」,反而失去了任何抽離參與的空間。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目前沒有任何機制告訴政府官員要去哪些論壇、見哪些人、做哪些民調,一切沒有客觀準則,才變成媒體主導。真正的民間人士,是不可能滿足的。長此下去,「公民參與」只是由非政府組織取代政黨,而當政黨慢慢摸清政府這套遊戲規則,又會成立自己的NGO,屆時行動者只會進一步被邊緣化。

參與公共政策諮詢 共負榮辱?

若以上三點真的發生,政府、民間都會陷入天星、皇后以後的兩難。這是一個十分弔詭的情﹕公共諮詢與及「公民參與」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把市民拉近建制,利用建制的渠道及力量,讓市民充權解決自身問題,而背後共識則是一切歸依公權,透過制度規範,以糅合專業知識、行政理性、持份者的影響及民意社情,定出政策方針與共識,提高政策的理性、延續性及官民之間的互信。以媒體為主導、以公關為核心的「參與」過程,騷味十足,卻「例牌」把一切演變為官與民之間的「對決」,一方擇善固執,一方絕不退讓,站在中間的專業人士、學者、團體又在被歸邊,走在政府那邊則成為「共犯」,加入反對陣營則是「攪亂檔」,最終大家等待一場衝突「大事件」,然後曲終人散,大家自我感覺良好,卻喪失了完善諮詢機制、提高大眾參與公共事務能力的契機。不少人納悶,為何參與公共政策諮詢,會弄至好像事必要與政府「共負榮辱」或「共度時艱」的田地?

要提倡「公民參與」,則還需要面對另一難題——究竟「公民」在哪裏?政府面對民間鬆散但生氣沛然的網絡,以及流竄多變的動員模式,究竟如何系統地回應﹖左派學者Michael Hardt和Antonio Negri撰寫《Multitude》,提出新社會運動的模式是一種「蜘蛛網式的聚合」,組織之間可能沒有關聯,不同人士的意見、說法即使匯集,也並不代表他們組合成為一個政治團體/實體。蛛網式的連結,令到公民活動的中心點可以隨時轉移,甚至分散各處,並提供開放給社會任何團體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公共領域的基礎。而由於切斷幾條蛛絲無損網絡整全,溝通幾條蛛絲也不能影響大局,無論是吸納也好、走入也好,都變成照顧極少數人的遊戲。

究竟「公民」在哪裏?

這又是另一重弔詭:政府要在既有諮詢體制引入「公民參與」精神,相信仍難以擺脫舊有體制由上而下、以官方為中心的特性,行「政治吸納」的老調,但現時社會網絡的快速結合、變型,令到就算「行政吸納網絡」亦無法令政府真正掌握民情變遷,以價值為主導的新興民間運動,亦正正衝擊傳統官僚「按章辦事」的程序主義。漂亮地贏了一場媒體戰,但這會否正埋下政府輸掉整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果?

一個有意義、能達至雙贏的公眾參與,應該叫高官以怎樣的腳步走入群眾?也許其中一個可行性,是借鏡商業社會的模式,政府嘗試退回一個outsource工作的角色,以「非單一招標」的商業原理進行engagement。例如政府可考慮取消現時的諮詢委員會,放棄整個失效的諮詢制度,改為就每個議題委託多於一名、背景各異的獨立人士,成立不同的有官方認受的小組,各自邀請不同人士作諮詢對象,以及以政府批准的研究經費,委任一組專業人士進行學術分析。各個小組各自的報告應具有同等分量,互相補足,政府官員(尤其是政治任命官員)有責任出席小組所有論壇,並給予這些論壇適當的認可。

這樣一來,政府可避免在諮詢階段已出現單一結論﹔可容許更多反對意見進入諮詢過程,而讓他們沒有被吸納的包袱﹔可同時回應親建制人士「過分重視示威者」的批評﹔可讓專業人士保留非政治化的參與空間﹔可顯示重視政策研究的精神,也可以繼續協助不同議題的不同精英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

上述一干人等,實質上都已成為政府制定政策的合作伙伴,但這種合作關係沒有收編的前提,較能讓所有人保持自己的身份和尊嚴。受委託的獨立人士也可承受部分責任,減低政府的政治風險。當然,這並不旨在「去政治化」,整合民意、辯護政策及進行政治遊說,仍是政府的責任,公共政府運作最終還是回歸利益磋商、議價及妥協的結果。政治任命官員更當走在前線,辯護政策,一如既往面對傳媒、政黨及公民社會的監察,但被諮詢者卻大抵可以省卻了忽然負起「榮辱與共」、「兩插刀」的政治角色及風險。

當香港的公民社會逐漸成長,吸納民意是必然,也是責任。任何政策的改良及進步,總應是透過建制內外互動、爭辯及說服之中逐步進行。未來中環新海濱規劃、市建局的連串大計,乃至對教育政策的再檢討,都是政府拋出具體「公民參與」綱領的契機。否則當政府官員出席論壇喪失公關效果,一切,也就打回原形。政治學最新興的研究方向,是分析某些制度的「自傾向」(self-destruction),今天的成功如何種下明天的衰敗。還望政府的「公民參與」改革不會製造另一學術樣板。

■延伸閱讀
作者﹕Michael Hardt, Antonio Negri
書名﹕Multitude

Sunday, August 26, 2007

轉載: 虛偽的、小資的公民社會

虛偽的、小資的公民社會

不作京人語: http://www.xanga.com/chungpui/611920119/bp.html

自從零三年七一大遊行後,很多人說:我們要建立一個公民社會,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崛起了。的確,自七一大遊行後,我們打破了過去對自己、社會和這片土地命運的無力感,透過投票,透過上街,或各種抗議活動,提出我們的想法、發出我們的聲音,讓不是民選出來的政府也為之震動,令高貴的爵士也要紓尊降貴走進尋常百姓家拉票--儘管那尋常百姓家手中根本無票。

近年,有幾場社會爭議,都有大量的民間參與,他們(我們)很多都是受過或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人,共同特徵是喜歡在網上敲文字寫網誌,都喜歡龍應台,或是梁文道,有些思想,在賺錢工作之餘不甘心自己只坑在腥銅臭中,對香港有點火,對社會上的事項比較敏感,支持泛民,支持普選,有自己的政見和立場。我們大抵可稱這群人為「民間知識份子」(可能有人是中產,但很多人還不是中產)。這股力量,不論在倒董、反西九、爭普選、保衛天星,或是中文情色報風波,以至近期的保衛皇后,都起著巨大的作用。

可是,在近期的紮鐵工人罷工中,這群民間知識份子的反應,卻是令人失望。相比起鋪天蓋地的保衛天星、保衛皇后,或支持中大學生報的言論來說,關心紮鐵工人的網誌文章或報章報導,竟是不成比例的少。不是說沒有,是很少,大抵只剩下一批「鐵桿社運」和大學學生會在聲援和支持那批紮鐵工人。

我不禁奇怪,難道這次香港近年罕見的罷工活動,對公民社會的意義,就不及一個天星或一份中大學生報嗎?難道在貧富懸殊的香港,他們的聲音不比要求保衛皇后的聲音重要嗎?

我明白了,原來我們追尋的公民社會,是只屬於我們的公民社會。天星是我們在中環商業區上班或去港島名校上學時的回憶,所以這就是我們的集體回憶。中大學生報之所以被我們關注,是因為我們多數都是或曾經是大學生。

我們,一班吃飽飯還有充份金錢精力的小資,以我們的小資情調,爭取著我們小資心目中的公民社會。

當年我們都曾湧去支持韓農,而且是帶備長短鏡頭去。畢竟在韓劇大長今和阿Rain襲港的背景下,支持韓農是很酷、很時髦的行為,充份表現出我們關心世界的高尚情操和在全球一體化之下向世界出發的超然視界。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和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追逐打鬥,予人鬧市實景war game的無上刺激和快感。能令我們興奮地「嘩」一聲,這才是關鍵。

可是,我們眼中看不見自己社會裏的紮鐵工人。他們又髒,又沒有文化,又不會在街上三跪九叩再跳海玩戰略吸引眼球。他們在市區內橫衝直撞,妨礙我們逛街看電影。

說到底,是因為他們的不幸,不符合我們的小資情趣。

所以,我們無視他們了。

讓我們繼續為皇后的幾塊破水泥揪心去。

這是一個多麼虛偽的、小資的公民社會。

Saturday, August 25, 2007

「各界支援紮鐵工潮陣線」

民間組織呼籲政府介入工潮 (12:36)
2007年8月25日

由近40個民間組織組成的「各界支援紮鐵工潮陣線」,呼籲政府介入紮鐵工人的工潮。

組成該陣線的民間組織,有來自宗教界、同志組織、居民組織及民陣。他們要求政府介入紮鐵工潮,解決今次勞資爭拗,並為勞工界立法制訂集體談判權。

民陣發言人孔令瑜呼籲各界市民延續七一精神,明日參與大遊行,支持紮鐵工人爭取加薪。其他組織亦呼籲各界勞工明日參加遊行。

職工盟明日發起的遊行由維園出發,遊行至政府總部,料會有2000人參加。

未來數日,將會有不同團體去紮鐵商會位於荃灣的辦事處示威。(記者:梁偉健)

公共專業聯盟

專業聯盟盼專才為公益講真話
2007年8月25日

【明報專訊】成立了兩個多月的公共專業聯盟,希望推動不同專業界別人士,為「公眾利益」發聲。

每周辦研討會吸專才

另外,聯盟將於9月起,每周舉辦研討會,以吸引更多界別如金融及保險界的專才加入,令聯盟可以發展為一個更完備的民間智庫。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接受訪問時表示,聯盟現有成員約80人,除了法律、資訊科技、社區發展的專業人士外,聯盟希望未來可吸納金融及保險界專才,「質重於量,人才質素最重要」。

黎廣德說,希望可透過聯盟,鼓勵更多專業人士勇於為公眾利益,獨立地站出來「講真話」。他解釋,現今在公共機構或商界工作的專業人士,敢走出來「講真話,要面對很大的風險」。他指出,雖然不同界別各自有組織,但運作上根本不會有相關保障。例如前教院校長莫禮時站出來,就學術自由提及政府對其的施壓,便要承擔很大的壓力及後果。

黎表示,將於下月起舉辦名為「星期三與專業對話」(Wednesday with Professional) ,讓專業人士有一個平台可以討論關心議題。

此外,聯盟計劃就《政制發展綠皮書》「去神秘化」,邀請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專家來港演講及分享,探討香港如何改革政制,配合「國際標準」,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5條,要求確立公民「普及而平等」選舉條文。

明報記者 曾錦雯專訪

Thursday, August 23, 2007

關注整筆撥款對服務質素影響

關注整筆撥款對服務質素影響

為引起社會福利界對整筆撥款的討論,今年5月及7月,我的辦事處舉辦了兩次研討會,針對性討論整筆撥款對機構服務質素的影響,我們主要邀請了復康及安老的日間中心和院舍的前線員工和服務使用者出席,應邀嘉賓還有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先生、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女士和社總會長張國柱先生。

07年7月23日的研討會,假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應邀嘉賓有:社署署長、社聯行政總裁、社總會長等,我們整理了內容,方便各位參考,下載內容撮要:
http://www.cheungchiuhung.org/document/070723LSGsummary.pdf

我們亦綜合了07年5月3日分享會的重點,並印製了小冊子,希望能引發更多討論。下載小冊子:http://www.cheungchiuhung.org/document/leaflet.pdf

如對整筆撥款有意見,歡迎上「社會福利界意見平台」,表達意見:
http://swop.hkpop.hk/cgi-bin/ShowMessage.cgi?tid=23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生態導賞證書課程

綠田園基金
生態導賞證書課程
各位朋友:

我們將於今年10月至12月再次舉辦「生態導賞證書課程」。由資深導師帶領學員認識本地的植物、雀鳥、蝴蝶、村落建築、環保法例與保育、海岸及濕地生境。課程內容理論與考察並重,並配以山藝知識、危機處理、生態旅遊規劃、野外帶隊需知、導遊及表達技巧訓練。適合帶領生態活動的教師、社工、旅遊從業員等專業人仕,以及對大自然有興趣、喜愛戶外活動的朋友參加。歡迎瀏覽活動詳情:http://www.producegreen.org.hk/pressroom/03/index.htm

綠田園基金

《關注社會企業未來發展》研討會

《關注社會企業未來發展》研討會

葵青區議會社會福利及扶貧工作小組為了探討社會企業在葵青區推行的可行性,及能否協助弱勢社群脫貧,特委托明愛樂健工場及社會服務聯會進行一項荃葵青社會企業現況調查,並會於十月初作出初步報告。為了讓報告能採納更多社會賢達的寶貴意見,本工作小組擬籌備下述研討會,誠意邀請政府地區部門首長、區議員及各同工參與,希望各位能集中討論社企未來政策發展及方向,就社會企業如何在該區推行的問題,作深入理性的探討。

日期:2007年9月17日(星期一)
時間:下午3時
地點:葵青區議會十樓會議室
截止報名日期:2007年9月10日

查詢及報名:2434 8123陳小姐
傳真號碼:2432 7190

Monday, August 20, 2007

雲南省愛滋病累計五萬宗

雲南省愛滋病達五萬宗 (15:14)
2007年8月20日

雲南「春城晚報」報道,到去年底為止,中國雲南省累計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已達四萬八千九百五十一例。

「春城晚報」引述雲南省防治愛滋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雲南省已基本摸清愛滋病疫情底數,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六年年底,全省共監測檢測兩百一十五萬人,是過去十四年監測檢測總數的二點二倍。

報導說,因檢測範圍擴大,檢測人數倍增,共檢查HIV感染者三萬四千零四十六例,到去年年底,全省累計報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四萬八千九百五十一例。

這名負責人說,雲南省疫情監測網路已覆蓋至縣,檢測體系相對比較完善,普通百姓的防愛滋病知識知曉率較三年前也有大幅提高。

報導說,雲南省三年來重點推進保險套基本擺放制度、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提供清潔針具交換、VCT (自願咨詢檢測)檢測點等。

去年昆明市星級賓館保險套的擺放率為百分之一百,普通旅館酒店為百分之八十一點七五。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雲南省愛滋病已從高位人群向普通人群傳播。以昆明為例,在去年報告的感染者中,注射吸毒者佔四成,所佔比例逐漸下降;同時經性途徑傳播者所佔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

小童群益會同志青少年服務計劃

當社工遇上了同志
儘管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然而性傾向議題仍是一個禁忌,同志仍然面對很多的成見和壓力。這亦令他們有特別的困難和服務需要。特別是青少年正值是心性發展的重要時刻,不少青少年對性傾向也感到困擾。我們前線社會工作者,又可以如何回應受性傾向困擾人士的需要呢?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今年得愛滋病信託基金撥款,開展了香港首個服務同志青少年的計劃。

計劃的內容

為受性傾向困擾青少年提供輔導、支援小組及性教育服務

O 提供個案輔導及支援小組,提供全面的資訊,讓受性傾向困擾的青少年,能夠反省自己的性價值,認識自己的性取向

O 提供性教育工作坊,讓受同志青少年可以得到正確的性知識,發展健康的性價值觀

O 歡迎老師或社工轉介個案,或合辦支援小組

青少年平等機會講座

O 按學校的需要及科目課程,提供不同類形的工作坊,包括:個人成長、人權、平等機會等,促進社會共融,消除歧視

O 與社區團體合作,提供平等機會的社區教育,倡議社會共融

老師、家長及社工工作坊

O 為老師及社工提供工作坊,讓助人者在服務有性傾向困擾的青少年時,能夠更切照顧他們的需要,並發展臨床及社區實踐

***歡迎各社會服務機構轉介個案,合辦支援小組或消除性傾向歧視的工作坊。***

對象:中學生及大學生、老師、社工及家長
負責社工:周峻任
電話:2321 1103
電郵:diversity@bgca.org.hk
地址:慈雲山慈樂村樂仁樓地下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淺談社會創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淺談社會創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

(原刊於2007年6月〈SEE 季刊〉008號 公民社會 SEE View)

口述:阮耀啟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學人
筆錄:鄭敏華

香港社會近年談及「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這個概念漸多,政府及社會福利機構亦開始著手發掘,但觀乎其在香港的定義及發展,則至今仍未見清晰。事實上,從學術專門的角度去有系統討論這個課題,也可說是較為新興的事情,首個國際學術會議也不過至前年才正式舉行。

環顧世界上較早期出現並可歸納為社會創業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概念之下的例子,有指可追溯至19世紀,開創醫護專業的英國人南丁格爾,她當時就是在英國隨軍出戰,開始改變戰地醫院的作業。她回國後,更以系統的數據及方法,引證如何改革醫護服務及醫院的運作流程,改善病人得救的機會。當中所指的,並非南丁格爾的構思有否盈利能力,令業務得以自負盈虧,重點仍在於她處於社會出現突變(social transformation)的當下,能以革命性的手法,傾覆舊有制度,為社會帶來較大規模突破,令有需要的人今後得到更妥善的照料。

反觀香港,最早出現在非牟利機構的營運模式轉變,跟「社會企業」這個概念開始沾上邊的,可說是一些服務團體開始在慣常政府財政資助下自行發掘開源的途徑。箇中例子有如香港青年會(YMCA)經營酒店,以盈利支持其他服務;又如聖公會假大埔區的聖基道兒童院,後來與發展商合作進行物業發展,成為現在的綠茵山莊,當中賺取的利潤亦可以重投社會服務。不過,這種形式的轉變,卻並非在服務本身出現突破,機構盈利部分的業務亦與機構的服務使命無關。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香港工業北移,過去承接工廠外判訂單的庇護工場,便相應面臨訂單不足的問題,於是有關的復康服務亦需要轉型,部分社區中心便出現手工藝品零售商店的相連業務,為學員的手工藝品提供出路及就業機會。

至於,香港九七年出現金融風暴後,經濟環境惡化,失業問題加劇,形成本地第三代社會企業演變的環境因素。當時政府一度提出本土或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的概念,希望令社會上較弱勢的一群,可以投入服務市場,當時就有不少社褔機構協助基層勞工成立「合作社」,開拓新客源。另一方面,不少志願機構亦針對中產市場提供收費服務,例如持續進修中心開辦的成人課程,或如聖雅各福群會開設健身中心等,為機構帶來穩定收入。

要數香港較成功的社會企業例子,則可說是「平安鐘」。早於數年前的某個冬天,寒流吹襲下導致多名獨居長者凍死家中,於是在電台節目主持呼籲,一口氣籌集到約一百萬元的經費,開始發展這個企業。有關構思,其實只是將一直在市場上亦有提供的防盜鐘或傳呼台服務,轉化為給予長者的簡單呼救通訊設備,並與社會褔利署合作,資助負擔能力較弱的長者,「平安鐘」也成為長者的護身符,發展相當穩定,近期內地上海及東莞的市政府亦聘請香港一直承辦該服務的「長者安居服務協會」,將概念及服務引進到當地,可見服務的成效不錯,當中也展示出社會企業有潛力不斷擴展的重要特質,即不斷加強其對社會,甚至世界的影響力。

Note: In the published article, the translation〈社會企業家精神〉was used instead of〈社會創業家精神〉

Internet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ProA)

Stockholm Challenge GKP Awards 2007

Dear Members and Friends,

A new Challenge Award 2007 in cooperation with Global Knowledge Partnership

We, Internet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ProA) and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are proud to invite you to participate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GKP Awards 2007". Being a Challenge Champions (Asia Partner),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GKP Awards 2007 is the new prize which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2008 and is open in four of the six Stockholm Challenge categories: 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t focuses on the role of multi stakeholder partnerships in ICT for development.

All Stockholm Challenge 2008 applicants in the four categories will be eligible for this new award. They will answer an additional group of questions in the entry form, related to multi stakeholder partnerships and complete their entries by August 31, 2007.

Twelve finalists, three in each category, will be sponsored to travel to the Global Knowledge III Conference in Kuala Lumpur in December 2007 to be celebrated and exhibited. The winners will be announced during this event and they will also be invited to Challenge Week in Stockholm in May 2008, and travel at GKP's expense.

The new award is integrated into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entry form and is accessible both from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website and from the GKP site. It opens on January 1, 2007 and closes for entries on August 31, 2007. All participants in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GKP Awards 2007 are automatically entered in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which closes for entries on December 31 2007 and will be able to continue updating their entries for each award until its own closing date.

GKP and the Stockholm Challenge share the same ambitions to promote ICT success stories that inspire innovation for development from the grass roots to top management levels. This collaboration meets the important goals of providing even greater benefits to Challenge participant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gkp.stockholmchallenge.se/

Any interested parties in applying the awards, please contact us at 2778-0040 or by email at iproa@iproa.org. We will provide advise on your application before your submission. For your information, the registration must be done online at http://my.stockholmchallenge.se/register.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attention.

Regards,
Internet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riday, August 17, 2007

Hong Kong Mental Health Support Group

Hong Kong Mental Health Support Group

http://hkmentalhealthsupport.org/

This is a group for mental health patients,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in Hong Kong. We are guided to self-help approach, and aim to bring peer support for our group members. You can vent your anger here, discuss your frustrations, and share how you cope with such disease.

No matter you are depressed, bipolar, schizophrenia, we do not discriminate you here. We try to be as accommodating as we could, and offer a patient ear to each other. Do not feel intimated here, your concerns will be listened and respected.

Our aim is to help people facing themselves and the illness and accepting that it is a starting point to improve from. We seek to start our discussions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o stimulate self-determination. Finding solutions is not easy but can be done with lifestyle transformational changes, peer support, and time.

We constantly share with our members and work together towards self-directed wellness and success.

Together, we'll learn how to cope with our daily problems and appreciate ourselves the way we are. We'll discuss ways to communicate our needs to our family and friends. Together, we'll create a more accommodating HK for persons with mental disorders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愛滋病維權活動被禁

河南嚴禁愛滋病維權活動 (13:09)
2007年8月16日

美國之音今天引述中國維權人士胡佳說,河南省禁止愛滋病維權人士舉辦研討會,深恐與愛滋病有關問題傳揚。

報道說,中國愛滋病維權人士原訂十九日及二十日在河南省召開研討會,但昨天遭到河南官方禁止。此次會議原計畫有三十多名來自中國「草根」階層的防治愛滋病人士和專家與會。

據報導,雖然主辦單位同意不讓外國記者採訪,不讓外國愛滋病非政府組織代表和其他人士參加,但河南當局仍然不准辦活動。

會議主辦人孟林(譯音)說,與會者希望分享其他愛滋病防治組織的經驗,並協助中國政府對抗愛滋病,但河南當局以有關組織未經註冊為由,禁辦研討會。

胡佳認為,河南當局禁辦愛滋病會議,目的是怕河南的愛滋病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一些腐敗現象被曝光。

另據報導,五十名中國和外國專家及防治愛滋病人士原訂八月初在廣州市舉行有關愛滋病會議,但中國政府要求主辦機構、總部設在紐約的Asia Catalyst組織取消會議。

Tuesday, August 14, 2007

律師維權組織犯禁被撤

律師維權組織犯禁被撤
標榜憲法人權 屢接敏感案件

2007年8月14日

【明報記者報道】受北京奧組委委託招募志願律師參與奧運維權活動的北京市律師協會,日前突然撤銷轄下的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律師質疑律師協會的撤銷程序不合法,表示會抗爭到底。有知情人士透露,該委員會的一些律師屢踩敏感「雷區」,甚至與境外法輪功組織人員接觸,北京市律師協會受到有關部門的壓力才解散委員會。

上月中旬,北京市律師協會發出通知,決定撤銷「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同時增設「公益法律事務專業委員會」和「憲法學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大部分律師在得知「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被撤銷的消息後十分憤慨,並要求協會解釋原因,但一直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有委員情緒比較激動,表示如果得不到滿意答覆,將啟動對律師協會領導的罷免程序。

隸屬北京律師協會

該委員會的一名知情律師私下向本報表示,「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被撤銷,一方面是因為該委員會多次承接敏感案件,在內地的影響很大。而導致被撤銷的最重要原因,是該委員會一些律師與境外法輪功組織人員接觸,並被國家有關情報機構發現,因此北京市律師協會最後才決定撤銷該委員會。

北京市律師協會會長李大進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則強調,「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不是撤銷而是分拆,分拆原因是為細分委員會職能令其更加專業。對於受上層壓力而撤銷委員會的說法,李大進表示這不代表協會及其本人的意見。

分拆為二 稱細分職能

據悉,北京市律師協會憲法與人權專業委員會是全國各省市第一也是唯一的律師界人權機構,共有19名成員。該委員會曾評選「2006年度中國十大憲法事例」,又屢接敏感案件,先後為無暫住證大學生在廣州被毆斃事件、湖南嘉禾縣強制徵地拆遷事件、因環境污染導致衝突的浙江東陽環境權案件以及河南洛陽市一名法官在審理種子賠償糾紛案時,發現河南省地方法規與《種子法》衝突,作出該地方法規自然無效的表述等案件提供法律援助。

Sunday, August 12, 2007

社工發動罷工半天

同工同酬談判破裂 社工發動罷工半天
2007年8月12日

【明報專訊】「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與政府談判破裂,宣布下月5日發動罷工,是社福界20年來首次工業行動,預計將有過千名社工參加,包括小童群益會及救世軍等機構的員工,他們將到政府總部集會,要求每年增加約6億元撥款。

要求增6億撥款

代表社福界20多個工會逾3萬名員工的「社福界爭取同工同酬大聯盟」,昨日與社會福利署長余志穩會面,要求政府將撥款回復至2000年水平,即每年增加約6 億元撥款,並檢討一筆過撥款機制。大聯盟召集人張國柱表示,現時在一筆過撥款形式下,非政府機構要自負盈虧,部分員工因而被減薪,引致同工不同酬,要求政府成立工作小組,檢討撥款制度。

張國柱於會後表示,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大聯盟下月5日發動罷工,號召社工及護理員等集體請假半日,到政府總部集會,預計會有過千人參加。

社署短期內檢討撥款安排

社署表示,樂意加強與社福機構及員工代表的三方協作,期望社福界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向前看,繼續提供高效益的服務;社署將於短期內召開整筆撥款督導委員會會議,與社福界代表探討如何改善整筆撥款的安排。

社聯行政總裁方敏生亦促請政府正視業界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避免加劇非政府機構的員工流失,社聯理解大聯盟的決定和重視同工的訴求,將於本月中召開的機構會議上,請各機構管理層商討行動當日的工作安排和應變措施,在不影響服務的前提下調配人手。

Thursday, August 09, 2007

紮鐵工人職工會

紮鐵工人連續第二日罷工 (12:07)
2007年8月9日

紮鐵職工會不滿加薪安排,連續第二日在何文田一個住宅地盤外罷工請願。

工會200多名工人在盤外聚集,要求合理工資及最高工時8小時。他們指,紮鐵商會今年沒有按以往慣例在八月調整工資,推遲至11月1日。

紮鐵工人的薪金是由香港建築扎鐵商會與承建商議價,97年市道暢旺時,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日薪高達1200元。其後經濟不景,紮鐵薪酬拾級而下,03年SARS期間跌至400至600元,工人無奈接受。惟近年地產市道轉活,紮鐵工的工資卻沒有增長。

鏗鏘集 - 社會企業

It's the coming Monday...

鏗鏘集 - 社會企業
2007-08-13

播出日期: 2007-08-13 (一)
播出時間:1900-1930
播出頻道:無線電視翡翠台

社會企業的定義,是以協助弱勢社群等作為目標,以商業運作的企業。

marie與carol,一個香港人,一個台灣人,在美國讀書時認識 , 還有一個社會企業夢 , 她們的概念在哈佛大學一年一度的商業企劃比賽中脫穎而出,不但獲得校方頒發的 1.5 萬美元獎金,還得到不少創投基金垂青,成立了公司,現時在中國雲南和青海地區,進行兩個社會企業項目,包括建設犛牛奶酪廠,研製犛牛毛製品等項目,幫助牧民脫貧。

事實上,中國西部雖然有豐富的資源,但卻缺乏市場資訊和銷售渠道,蘇芷君希望可以擔當起橋樑的角色,好似將收購自牧民的牛毛製成圍巾,質量可以媲美茄士咩,而引進海外的牛奶加工技術所製成的奶酪,更受大型酒店和餐館的歡迎,直接增加牧民收入是短期目標,長遠而言,希望能增加受助的牧民家庭,並把盈利盡量投放在當地的社區建設上。

特首曾蔭權的扶貧大計之一,是要推動「社會企業」,但很多香港人都不清楚社會企業與非牟利組織或慈善團體有甚麼不一樣,本集將會透過兩人的親身經歷,講述她如何將扶貧的概念,以商業運作的形式予以實現。

銅鑼灣「社會企業展銷日」

銅鑼灣「社會企業展銷日」
(9月9日及16日)

本會將於9月9日及16日於銅鑼灣行人專用區舉辦「社會企業展銷日」,將有超過30個社會企業單位參展,更有豐富表演活動,歡迎大家出席。

查詢:Candy Leung 28462988 或 Kitty Leung 28642977

第二期「社會企業人員培訓證書課程」

第二期「社會企業人員培訓證書課程」
(07年10月至08年2月)

內容:

單元一:管理社會企業 (10月24日及31日全日)
- 社會企業及社會企業精神介紹
- 社會企業的管治
- 商務計劃撰寫
- 人力資源管理
- 個案分析及討論

單元二:社會企業的市務推廣策略(11月28日及12月5日全日)
- 發掘商機
- 市場分析
- 社會企業的市務策略
- 社會企業的品牌建立
- 個案分析及討論

單元三:量度財務及社會效益(12月12日及12月19日全日)
- 財務規劃及管理
- 社會企業商品定價
- 量度財務及社會成效
- 個案分析及討論

單元四:社會企業個案匯報(2008年2月13日)

截止報名日期為2007年9月21日。查詢:Jessica Tam 2864-2974

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帶領社會企業家到世界經濟論壇」
- Schwab Foundation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東亞區主席Mr. Kevin Teo分享(9月13日)

Schwab Foundation 是支持社會企業家的國際組織。其東亞區主席Mr. Kevin Teo將會來港分享,向本港同工介紹Schwab Foundation如何培育社會企業精神,更將社會企業家帶領至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日期: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時間: 上午10:30 – 中午12:30正

地點: 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2樓202室

「社會企業領袖會議」成員優先。有興趣者請於9月6日前將回條傳真至28642999。

查詢:Jessica Tam 28642974

Wednesday, August 08, 2007

盧子健﹕江山代有社運出

江山代有社運出/文﹕盧子健
2007年8月8日

【明報專訊】潮流興懷舊。在這裏我也跟跟風。

年輕時,我也激進過、激情過。當年聽社運和學運的前輩說,青年學生是社會改革的先鋒。能夠當歷史潮流的先鋒是何等自豪的事。

現時社運的激進程度,與1960年代中共通過本地愛國左派發動的暴動相比固然差得遠,甚至與1970年代本地新一代發動的學運和社運相比也是溫和得多。

我的家庭完全是非政治化,政治啟蒙多得70年代初期的兩個社會運動﹕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和保衛釣魚台運動。

我當時只是這些運動的旁觀者。想當年,這些運動的搞手都被主流傳媒定性為「搞事分子」,因此政府對當時被定性為非法集會或非法遊行的活動並不手軟。1971年在維園舉行的一次保釣集會,警方清場時把青年學生打得頭破血流。

洋警司威利揮動警棍粗暴追打保釣集會人士的相片,當年每一份報章都有。我見到後怒火中燒,質疑這是一個什麼世界。即使當時我對保釣運動了解不多,但為什麼和平地發表一下意見會得到如此粗暴的對待?從這一點開始,我決心認識社會、認識社會制度,在思想感情上靠攏了社運人士。

當時學運和社會的價值觀,肯定不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在主流傳媒中亦被邊緣化。但70年代的學運和社運在主流保守力量的包圍下,仍然會吸引到支持者,吸引到青年學生,因為他們代表的是進步的價值觀、代表改革現存不合理狀况的熱情、代表更美好的未來的希望。

最近保衛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運動,令我覺得歷史是驚奇地相似。主流傳媒為政府的清場行動護航,建制人士批評保育運動人士妨礙社會發展,戴有色眼鏡的人懷疑運動人士的背後動機,又認為有些從政人士是從中撈政治油水。

保守力量對皇后清場也許會沾沾自喜,以為「保皇」行動並不獲得大多數市民的支持。政府在輿論戰中贏了一仗。

其實輿論只不過像大海的水面,縱使平靜不等於水面以下沒有動靜。社運熱情有如地下的熱火,不停在移動,無論有沒有輿論支持也會爆發,而爆發後地面生態就不可能完全不變。

無疑,市民中支持不遷不拆皇后碼頭的未必是多數,但本土文化保育運動有如幾年前的保護維港運動,已經從根本上衝擊市民的價值觀。這一場地火爆發的熔岩還在流動,還未有靜止的迹象。

面對這一股熱火洪流,其實政府與保守力量是節節敗退,包括最近的皇后碼頭清場行動。在為皇后清場辯解時,發展局長林鄭月娥所倚重的理據是因為已經過了10多年的規劃和諮詢,無可能把工程突然叫停。這只是「米已成炊」的無奈理據。在價值觀層面、在意識形態層面,港府並無還擊之力。

如果港府已經完全贊同了保育運動人士的觀點,這也好辦。大家同聲同氣,自然沒有矛盾。但到今天為止,我們並不知道政府的價值觀和政策是什麼,只是說會諮詢市民重訂文物保育政策和在發展與保育之間求取平衡。我估計大部分市民都不覺得政府在文化保育方面有什麼熱情和承擔。如無意外,在可見將來,在這場價值觀之戰中,政府還是會處於守勢。如果政府拿着民意調查數據和皇后碼頭清場後主流傳媒的報道而沾沾自喜,就是高興得太早。

上述是社運的特點。社運開始時一定是由「一小撮」認為真理在我手的人來推動。開始時,他們一定是屬於少數,站在社會的邊緣。他們會被批評、被懷疑、被嘲笑。

但社運人士只要有信念、有熱情,便會堅持下去,終至改變了世界的一日,偏鋒意識變成主流意識,為建制所吸納。這就像地火爆發後終於得到疏導回流大海,社會又由絢爛歸於平靜。

回過頭來看,70年代的學運和社運是成功的。這10年的運動標誌着本地成長一代爭取參與政治的訴求,標誌着新一代追求社會公義和關愛,也標誌着新一代視自己為中國人、抗拒殖民地統治。

由70年代至回歸前,港英政府推動一個又一個社會政策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以消化70年代社運和學運的衝擊。在社會政策方面,全民免費教育、全民廉價醫療、公屋、綜援等體現社會公義的政策和制度都是在70、80年代誕生。與此同時,港英通過公務員本地化、諮詢制度、地方行政、代議政制等逐步引導吸納政治參與的期望。

不一定每場社會運動都成功,有些運動的價值觀最後也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目前香港的本土文化保育運動勢頭是鋒利的,但結果如何仍屬言之尚早。

但如果建制人士明智,更應該看到,這一場本土文化保育運動也包含民間要求參與政策制訂的訴求,也包含大力反對政府一向重商主義的意識形態。曾蔭權連任特首後,雖然為擴大公眾參與而多次許下承諾,但政制民主化這個要害問題不解決,恐怕難以滿足公眾的訴求。

至於在重商主義方面,港英本來已有這個問題。回歸後董建華主政期間問題惡化。積重難返,曾蔭權要扭轉乾坤,並不容易,何况商界會有大反彈,又怎樣擺平?

皇后碼頭一役硝煙未散,但我們已見到一場漫長的價值觀之戰仍在前面。地火的洪流離開回流大海的終點還遠呢!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Tuesday, August 07, 2007

公平貿易在泰國分享會

公平伙伴誠意推介︰
公平貿易在泰國分享會

你對泰國的認識,就只有陽光與海灘、做spa和逛跳蚤市場?!
你知道泰國有八成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嗎?
你知道香港進口的稻米有九成來自泰國嗎?
你想幫助泰國的公平貿易生產者嗎?


公平伙伴於七月中旬遠赴泰國曼谷、素林、武里林及清邁等地,造訪多個公平貿易生產者組織,當中包括種植有機稻米的農民合作社、製作銀器及泰絲等手工藝品的儲蓄互助社、種植咖啡豆的公平貿易咖啡店等。我們誠意邀請你參與是次分享會,了解公平貿易如何幫助弱勢生產者自力更生,同場還有機會品嚐及購買來自泰國的公平貿易產品!

日期︰2007年8月14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時正至9時正
地點︰恩與美文化館
地址︰旺角彌敦道644號陶德大廈2字樓(旺角地鐵站E2出口)
費用︰全免(備有茶點招待.懇請捐款支持)

報名方法︰請將姓名、聯絡方法及參加人數電郵至alice@fairpartnershk.org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

弱智人士設施被否決
家長擬控房署歧視

2007年8月7日

【明報專訊】弱智人士宿位長期嚴重不足,但有社工及家長組織指出,即使非政府機構及社署在公屋物色到合適單位,準備增設弱智人士宿位,往往受到居民組織反對。梨木樹邨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邨管會)較早前便否決在邨內設日間活動中心,家長不滿該決定,並有意向平機會投訴房屋署或有關組織違反殘疾歧視條例。

匡智會原本在邨內3座設有弱智人士宿舍及日間活動中心,該會獲社署撥款在同邨5座找到合適空置單位,計劃把日間活動中心遷到新單位,因而可以在現時50個宿位外,再增加20個。匡智會早在一年前已在該邨展開諮詢,希望獲得邨民接納。起初居民已表現抗拒,今年6月中邨管會表決,最終否決有關建議。

宿舍輪候平均達7年

有復康服務社工指出,近期社署開始撥出資源增加服務,但遇到為居民的阻力非常大,經常出現「有資源,無地方」問題,弱智人士宿位根本未能滿足需求,社署資料顯示,現時有1773人輪候嚴重弱智人士宿舍,平均輪候時間達7年之久,社署發言人表示正籌劃開辦多間新院舍。

學前弱能兒童家長會副主席李劉茱麗質疑,非政府機構及公屋居民都同是公屋租客身分,為何房署只聽一方意見;房署作為公屋大業主,理應有權否則管委會的決定,在邨內增加有關福利設施。

李劉茱麗無奈說,現時根本難以在私人樓宇設立中心及宿舍,若在公屋增加設施亦被留難,根本難以解決弱智人士設施不足問題。她指出,家長正收集資料及意見,準備向平機會投訴房屋署或有關組織違反殘疾歧視條例。

房屋署發言人證實,梨木樹邨邨管會較早前否決匡智會在該邨五座增設弱智人士日間活動中心,但署方會繼續游說反對的委員接納有關建議,但游說工作沒有時間表。平機會發言人表示,暫時難以評論個別事件,但歡迎有關家長提供資料,該會會提供協助。

明報記者 梁偉健

馬家輝﹕「刁民教育」好材料

這又是一課「刁民教育」的好材料
2007年8月7日

【明報專訊】皇后碼頭清場之後,傳媒訪問「保皇衛士」,深入了解其理念心聲;事後,有人投書報社,認為此等專訪等同「為刁民立傳」,是「助紂為虐」的「不義」之舉云云。

「刁民」?好沉重的一頂帽子,但不必然是一頂不好的帽子,因為,有些時候、有些事情,如果多番透過所謂「和諧」手段而申訴無效,官逼民「刁」,往往唯有經由一些所謂「刁行」始能衝撞出一番令人意料不及的積極意義;當把時間拉長,當把視點拉闊,我們往往有必要回過頭來感謝「刁民」。

我無意在此討論「是否所有刁行皆屬正確」這個抽象命題。我想說的只是,一、在波瀾勃發的文化保育浪潮裏,所謂「刁民」,其來有自也有因;二、 其實,細看清楚,此等「刁民」之所謂「刁」行也,根本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

本欄上周早已指出,皇后碼頭絕非孤立事件,在此之前,從天星到灣仔,從深水埗到舊中環,從梅窩開發到維港填海,年輕人皆曾發出文化保育呼聲,希望把歷史留住、把人文留住、把記憶留住,讓香港百年故事有根可紮;然而,每次努力所換來的都只是假諮詢的安撫、真拆毁的橫蠻,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挫敗與失望,豈不令人深覺唯有一次比一次放「刁」始可引動政府的注意和社會的覺醒?若非這群年輕人一次又一次放「刁」,文化保育意識豈會以此速度、以此強度進入香港人的腦海,又豈會連林鄭月娥局長亦終於開口承諾「經濟發展不再是硬道理」?

坦白說,假如特區高官從一開始即把文化保育理念認真對待,假如立法議員和區議員和建築師和規劃師等等專業人士從一開始即把文化保育視為己任,這群年輕人便既無需要也輪不到他們躺在碼頭上充當「刁民」了;正因有人施政失智、有人監管失職,心懷文化保育的年輕人始會做出在某些人眼中屬於「失控」的抗爭行動。林鄭月娥在碼頭論壇當天一再強調「規劃作業於許多年前已經展開」,表面聽來是怪責年輕人不尊重施政程序,但又何嘗不是繞了個彎怪責昔日的規劃官員處事不當、兜了個圈嘲諷以前的專業人士監管不嚴?「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既然放水者眾、承擔者稀,那就只好由年輕人挺身出來爭回那本就不應該消失的東西了。

胡適於90年前撰文論及五四運動,曾經心痛地指出,「凡在變態的社會與國家內,政治太腐敗了,而無代表民意機關存在着,那末,干涉政治的責任,必定落在青年學生身上了。 反轉來講,如果在常態的社會與國家內,國家政治,非常清明,且有各種代表民意的機關存在着,那末,青年學生,就無需干預政治了,政治責任,就要落在一班中年人的身上去了。我們不要忘記,這種運動是非常的事,是變態的社會裏不得已的事,但是它又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因為是不得已,故它的發生是可以原諒的,因為是很不經濟的不幸事,故這種運動是暫時不得已的救急的辦法……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鬧下了亂子,卻要未成年的學生拋棄學業,荒廢光陰,來干涉糾正,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

香港特區的社會民情當然已跟五四年代大有不同,但若把「文化保育」4字代入上文所說的「政治」一詞,未嘗不跟胡適先生的分析邏輯有所貼近;中老年人不知道文化保育為何物,那就只好勞煩年輕「刁民」給他們以及整個社會來一趟機會教育了。

這便帶出本文的第二個重點﹕此等「刁民」的所謂「刁」,到底有什麼大不了?還不就是一群可能穿著打扮得比一般人離奇、口號喊得比一般人激烈、書本讀得比一般人深奧的年輕人,佔據空間,唱唱跳跳,時而告官,時而罵官,終而和平地被束手被警察抬進警察局?他們有投擲汽油彈嗎?有放火自焚嗎?有揮拳襲警嗎?有搬來幾個沙包和一挺機槍,伏身在地,大搞「皇后碼頭之春」嗎?其所謂「刁」行,跟世界各國文明社會所搞的許多「公民抗命」運動相比,實在非常「溫良恭儉讓」,看似激進,內裏卻仍有着太多的儒道影子;港式「刁民抗民」,其實非常有分有寸。

可是,可悲的是,此等行動終究未見容於一些傳媒人、學術人之類的社會意見領袖,他們或利用大氣電波,或透過文字筆墨,總之就是找盡機會對這群年輕人多所譴責;如同林鄭月娥,他們沒能正面回應或支持或反駁年輕人的文化保育理念,他們勇於去做的,就只是一味從所謂「守法」角度出發隔空狂篤這群年輕人的背脊,將其妖魔化、將其無賴化、將其刁民化。我常暗想,如果此等意見領袖當初能用相同的精力和勇氣來批評特區政府的橫蠻施政,今天這群年輕人可能便根本不需要在碼頭捱餓抗爭了。

大家若不善忘,「刁民」一詞在「反領匯上市事件」、「反迪士尼事件」、「反西九事件」裏早已成為一頂流行帽子,抗爭者統統被建制者視為惡劣之徒,但其後的發展證明,當天的「刁民」原來都只是發出預警的控訴者,他們的許多擔心原來都變成了事實,有不少香港市民被其「刁」行教育了、啟蒙了,也由此提高了對於建制黑暗的敏感度,甚至連特區高官亦開始把某些「刁民」的「刁」見吸納於政策內,由此令施政程序更趨於理性。

這就是說,除了民間看重的「公民教育」、政府看重的「國民教育」,香港其實尚有不應忽視也不應低貶的「刁民教育」,此乃港式「三民主義」,非常獨特。在文明社會裏,與其多順民或愚民,不如多「刁民」,正如台灣作家李敖於41年前所寫的《刁民歌》﹕不見法律不見人,抬頭我欲賦招魂;世途森森非所計,不做走狗做刁民!

馬家輝 資深傳媒人

Saturday, August 04, 2007

新加坡同性戀論壇取消

星不允同性戀論壇舉辦 (13:15)
2007年8月4日

新加坡同性戀活躍份子擬舉辦同性戀課題論壇,但遭新加坡內政部與警方以違反公眾利益為由,取消其辦准證。

新加坡仍沿襲英國殖民時代的法律,明文禁止同性戀行為,不過最近李光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同性戀是基因造成的,不應該把這項行為當作是一種罪行,暗示新加坡政府可能修改法律,允許口交和肛交等同性戀者最常見的性行為。

李光耀的發言,被外界視為是新加坡為了吸引更多外國人到新加坡,有意對過去保守的政策做出更大的改革與開放。

但是,由新加坡同性戀活躍份子區偉鵬申請於七日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法下的性取向─亞洲的狀況」論壇,卻遭到官方取消已經取得的准證。

新加坡警方認為,這項活動違反公眾利益,因此決定取消先前已經發出的准證,同時又以新加坡內部事務應該由新加坡人發言,外國人應該避免干預新加坡內政為由,拒絕外國演講人的專業訪問准證申請。

在執政者的保守政策之下,新加坡民間蓬勃的同性戀社群經常遭到壓抑,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曾指責聖淘沙每年八月舉辦的同性戀舞會與愛滋病蔓延有關;但在新加坡的法律壓制之下,這些在民主國家可能引起軒然大波的課題,在新加坡並未引發同性戀團體大規模抗議活動。

Friday, August 03, 2007

「關愛零分同盟」

會考零分生結盟輔導同路人
2007年8月3日

【明報專訊】過去8年全港共有15.5萬人次在中學會考中取得零分,即全部科目「肥佬」。曾經會考零分的傑出青年呂宇俊組織「關愛零分同盟」,由會考失敗者、家長及願意幫助零分生的僱主組成,對象為每年逾2萬名零分生及其家長,「零分幫零分」,相互之間更有共鳴,可幫助零分生重建信心,他又歡迎有意聘請零分生的僱主加入,提供實習及工作機會。

臨放榜加緊輔導 盟友包括僱主家長

呂宇俊去年11月開創該組織,臨近放榜全力推動會考輔導服務,註冊社工方淑婉亦加入,為零分生提供協助,現時同盟會員約140人,包括提供實習機會的僱主,如補習社老闆。會員中又有零分生、1分生及2分生擔任義工,經常出席講座,協助輔導應屆會考生及家長,分享過來人經驗。呂宇俊表示,低分義工較為年輕,他們分享自己如何沉迷打機、不喜歡讀書,家長學生易產生共鳴,輔導效果非常好。

呂宇俊表示,過去一個月他聯同不少教會及中學舉辦了70多場講座,講解會考出路。未來除了再舉辦20多場講座外,8 月8日會考放榜當天,同盟又會於九龍三育中學朝十晚六擺設攤位,即時為會考生提供服務。呂宇俊表示,會考零分不代表沒有出路,既可報讀毅進課程,亦可考慮做學徒,從而尋求有興趣的工作,又建議預期低分的會考生多與人傾訴。

訪410名青年 近七成感負面壓力

社工方淑婉表示,同盟正式設立不久,未估計可服務多少學生,但期望逐漸擴展服務,提供更多課程及實習計劃。她又指,受會考零分影響的不止學生,部分家長也會震驚,擔心子女前路,故家長亦需要接受輔導。

另外,關愛零分同盟和Cheer Lives音樂網站上月進行一項有關「2007青少年壓力與信心」的調查,訪問410名12至22歲的青少年。結果顯示,66%受訪者有時感到負面壓力; 47%受訪學生認為負面壓力主要來自功課及考試。呂宇俊說︰「放榜前考生可就不同的成績計劃不同的出路;而家長切忌標籤子女或睇死他們,令他們失去衝破障礙的信心。」

明報記者 曾媚

Thursday, August 02, 2007

梁文道﹕給林鄭月娥的公開信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給林鄭月娥的一封公開信/梁文道

2007年8月2日 (四)

【明報專訊】林局長鈞鑒﹕

讓我先告訴你一個小故事,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大約8年前吧,我在一份受到藝術發展局資助的文化雜誌當顧問編輯,與同事一起策劃了許多關於文化政策的專題,例如博物館的「公司化」(也就是現在民政局即將開展的計劃),和西九龍文娛區的規劃(我們應該是全港第一個關注這個問題的媒體)。當時我們就聽說藝發局對這份雜誌很不滿意,但原因卻不大清楚。終於到了申請新年度資助的時候了,我才發現,最討厭我們的原來是一位文化界裏位高權重的老前輩,他也是當年殖民地政府最重用的一個藝術家。他在會議上批評我們老是在指點政府的文化政策,不夠藝術,可想而知,這份雜誌是辦不成了。會後,年少氣盛的我走過去對他說﹕「X先生,或許你以為文化政策不重要,或許你以為只有你幫政府搞的那些大型演出才叫藝術。不過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為你很快就要退休了;而我,1970年尾出生,現在才20多歲。時間,站在我們那一邊。」我不提那位先生的名字,是因為如今還記得他的人確實不多了。

那天看你來皇后碼頭參加論壇,我不禁想起了這段往事,還有我當日說的那句氣話﹕「時間站在我們那一邊」。

傳媒待你實在不薄,明明這裏只有一群平和理性,偶而唱歌跳舞的年輕人,他們卻形容你的到來是「深入虎穴」;明明當天最激動最愛說粗話罵人的是支持你的「維園阿伯」,他們卻同情你的「忍辱負重」。還記得嗎?那一天台上有4位講者對你提出了質疑,有人說起皇后碼頭抗爭記憶的價值,有人細述皇后碼頭與愛丁堡廣場的建築佈局,還有人從技術角度入手解釋填海和保留皇后碼頭可以並行不悖的理由。結果呢?你沒有回答任何一條問題,你只是重申一遍你的立場﹕政府早已經過種種程序,花了很多時間,所以碼頭非拆不可。

後來有傳媒批評我們這伙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所以就鼓譟喝倒采。但我們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我們並不奢望你會代表政府讓步,我們的要求要比這個狂想謙卑多了,我們只是想你回答我們的問題而已。有人提問,而你作答,這不是很基本的一種禮節嗎?可惜你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我們的問題很愚蠢,你不屑一顧嗎?坦白講,我不相信建築師公會是愚蠢的,他們提出的折衷方案是可以完全不用理會的。那麼,是因為你還沒做好準備嗎?恐怕也不是,因為我們提出的東西早在兩個月前就公開發表過了。

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我就懂了,原來你真的不需要回應任何疑問,你只要好好微笑。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學者稱讚你的發言「掌握了重點」(例如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宋立功);你只需要微笑,就有名嘴欣賞你的態度從容寬大(例如香港電台的周融)。畢竟,在當前這個世代,你說了什麼是不重要的,他們是否認真看完了整個論壇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來了,而且微笑。或許不少香港人都習慣了官僚的冷漠與超然,你的出現,令人感動。

然而我很納悶,你難道不是一位政治任命官員嗎?你難道不是一個政治家嗎?一個政治家難道不應該盡力說服他的對手,使他們成為自己的支持者嗎?就算這是不可能的,他也應該展現誠意,告訴大家他試過吧?可是你沒有,你只是笑告訴大家,你很尊重我們的意見,然後你不反駁任何一項挑戰。

可能你根本回應不了那些專業人士的質疑,你很清楚地知道就算填海,碼頭也不必然要拆。但現實很無奈,經過「西九」的推倒重來,政府再也經不起這種打擊了。在你們的眼中,我們就像一群恐怖分子,綁架了皇后碼頭做人質;如果這一回你們再讓步,誰能保證日後不會出現更多的恐怖分子?「強政勵治」又該如何說起?所以就算我們說得再有道理,你也管不了那麼多。可是,政治家的勇氣,承擔與願景豈不正該表現在這種關鍵時刻?你和你的上司是應該大方承認過去10年的諮詢有缺失,忽略了保育,然後勇於改正?還是堅持到底,把有問題的決策死硬地執行到最後一刻呢?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根本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你不明白鄭敏華說的那套建築故事,不曉得英女王和9位港督登岸的地方有什麼特別。我不怪你,因為還有許多你的同代人覺得這是英殖餘緒,是國恥,不只不能留而且早就得拆。如果他們住在大陸,他們一定也要想辦法拆走僅餘的日軍「慰安所」。你不明白朱凱迪所說的市民抗爭史,不曉得一塊數十年來香港人搞社會運動的地方有什麼好紀念。我也不怪你,因為也有許多人堅持集體記憶就是你有你的記憶我有我的記憶,他們不知道世上早有衡量和評估集體記憶價值的方法;他們要是住在倫敦,他們可能會建議把海德公園變成樓盤。

你不懂我們,是因為我們說的東西太新了。所謂「保育」從來就不曾出現在你那一代政府官員的字典裏,所謂「參與式規劃」也從來不是殖民地政府的行政習慣,因此你所說的諮詢程序也就很自然地不包括這些元素了。至於當年立法會在審議你們的填海方案時,為什麼不吭聲呢?那是因為他們也不懂,其實他們和你活在同一個世界裏。為什麼我們當年不反對呢?引當日論壇後一位大學生的話﹕「那時我還在念小學。」

接下來你可能知道這是批怎麼樣的年輕人,因為你從來沒遇過這種事﹕一幫小伙子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工資,不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福利,甚至不是為了存留自己住的地方,他們露宿絕食,為的竟然是個表面上和他們沒有任何切身利益的公眾場所。且讓我為你介紹一下吧。

先說司徒薇,她是港大舊生,但她不是傳說中的「73年」那一代。可能從小她就聽說自己那一代不讀書很懶惰,不過她很用功,她讀過的書絕對比我們所知的任何一個「73」老鬼還要多;並且不是和當年的大學生比較,而是和那些活到現在的舊生比較。

再看看朱凱迪,一個很有「國際視野」的年輕人,他也留過學;但他不是考去哈佛念MBA,而是去了伊朗學波斯文。因此他的「國際視野」不是你所熟悉的那一套。

最後,絕食中的陳景輝,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在念預科。他不是主流社會定義下的好學生,因為他的成績不怎麼樣,但我第一次碰見他的時候,他正在看Richard Rorty的名著《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一本大部分你那一代精英未必看得懂的經典。

我不想鼓吹什麼「世代戰爭」,事實上,留守皇后的人裏頭不乏年齡比你還大的長者。我所說的「下一代」是指全新一代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一種政府仍然不能理解的新事物。你想透過政黨聯絡我們嗎?他們正在努力跟上我們的腳步呢?你想用古物古蹟委員會一類的組織吸納我們嗎?結果有兩個人進去投了皇后碼頭一票,使它成為一級歷史文物。你想用飯局和吹風會去軟化我們嗎?我們不知道你能給出什麼我們想要的東西。

你可了解自己身處的情?有沒有看過回歸10周年時各種雜誌辦的專輯,你去數數看裏面有多少張天星鐘樓的照片,又有多少張上了封面?有空的話去一趟香港動漫展吧,你會發現一個挺受歡迎的天星鐘樓玩偶。你知道這一切意味什麼嗎?自從天星倒下,我們就已經開始勝利。

當我們坐在皇后碼頭等待警察,而你正聽電台節目讀報紙評論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慶幸,因為居然有那麼多友善的聲音包圍你。可是請上網看看,試鍵入「朱凱迪」這3個字,你將發現他得到的掌聲竟要比你還多。沒錯,今天報刊和電台的受眾或許遠遠多於網上的論壇與博客,但是5年後10年後呢?

10年後你該退休了,歷史會記住你是第一個「走入群眾」的高官,還是最後一個對保育置若罔聞的高官呢(假如歷史會記住你的話)?請不要忘記,每一代人的歷史都是由下一代人書寫的;而那些對你不錯的作者都太忙了,他們不只沒空寫歷史甚至也沒空讀歷史。只要讀史,就都知道誰是蘇守忠,可是有誰知道當年主管交通運輸的官員是誰呢?殘酷,但這是事實。

所以,儘管來帶走我們,儘管來拆皇后碼頭吧,我們將帶微笑平和地等待。因為人固然可以推倒歷史的遺物,但人終究會被歷史埋葬。在你推倒皇后碼頭的那一刻,就是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了。所以,再見了,林局長。再見了,你和你所代表的官僚態度。再見了,殖民地時代的行政手法與諮詢遊戲。再見了,30多人也及不上一位局長的古物古蹟委員會。再見了,那老舊世代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時間,始終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

珍重

梁文道

2007年8月1日凌晨於皇后碼頭

梁文道--牛棚書院院長

新聞來源:明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