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19, 2005

善寧會

喪親人士宜「接」哀順變[17:28]
2005/08/19

調查發現,喪親人士的焦慮情緒遠高於一般人。唯有接納哀傷的情緒,才能逐漸適應親人離世帶來的改變。

善寧會委託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喪親家屬的焦慮情緒遠高於一般人士,若與精神病患者比較,喪親家屬的焦慮情緒更為嚴重;而抑鬱情緒雖然比精神病患者略低,但仍然比一般人士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見,喪親經歷可帶來巨大的壓力情緒困擾。

此外,七成受訪家屬選擇與家庭以外的朋友或專業人士分享感受,並希望得到關懷及獲取相關的意見及資料;相反,逃避喪親的話題及疏遠親友是感受最差的經驗。

調查又發現,喪親家屬深切掛念死者,與其健康狀況並無關係,若刻意要求家屬忘記死者,反而有可能增添其壓力。

善寧會指出,「節哀順變」是一般人對喪親家屬的慰問說話,其實,節制哀傷不但對家屬沒有幫助,甚至會令他們感到不被明白,而更感孤立。故此,善寧會提倡以「接」哀順變代替節哀順變:接納哀傷的情緒,才能真正逐漸順應因親人離世帶來的改變。

負責執行調查及分析的周燕雯說:「一般人會勸慰喪親家屬忘記過去或避免睹物思人等等,原來此舉可能是『好心做壞事』,令喪親家屬加添其精神壓力。」

為此,善寧會提供了支援喪親人士的『應該做』和『不應該做』五件事。

五大支援喪親人士的「不應該做」:

-對家屬說『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或『不要傷心』

-要求家屬忘記死者

-建議馬上扔掉死者的遺物或搬屋

-避開提及死者或死亡的題目,以免家屬傷心

-因忌諱「死亡」而疏遠或避開家屬

五大支援喪親人士的「應該做」:

-「接哀順變」:鼓勵家屬接納哀傷的情緒,並順應因喪親而需要面對的改變

-對家屬說:「我都感到很難過,要面對的確不容易,但我會支持你。」

-提供實務上的支援,如陪伴處理身後事、看顧小孩等

-聆聽家屬的感受及容許他們哭泣

-定期與家屬保持聯繫和表達關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