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5, 2005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第三部門」港情

邵善波﹕「第三部門」港情

作者為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中央政策組前顧問練乙錚在報章發表連載文章,回憶在中策組6年來的工作,可讀性很高。作為圈中人,練的觀察對了解董建華和特區政府過去六、七年的施政有一定幫助。他提到曾協助前首席顧問鄭維健推出發展「第三部門」的政策,並獲董特首支持,在01年施政報告宣示。練文指筆者「當初也曾對董先生說,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並不適合香港」。事實上,筆者不曾參與關於這政策的討論,也不會持這樣的意見。

「第三部門是西方政治理論裏頭的東西」,確是事實,但這理論所提出的東西,在香港存在已久,而且做得很好,歷史悠久的東華三院和保良局就是好例子。七八十年代後,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推動下,社聯及各種服務機構,包括近年興起的各種環保團體都是所謂「第三部門」的例子。這西方理論雖來自「西方」,但在港早已發揚光大,筆者又怎會說它「不適合」香港呢﹖香港根本就是研究「第三部門」在社會發展能扮演什麼角色和有什麼問題的好地方。

政府提出這政策時,市民一般的印象是,政府肯定這些社會團體的作用,願意與他們合作,鼓勵他們發展,董先生在01年的施政報告更具體提出成立「社區投資共享基金」,撥款予社會團體辦活動。這印象跟練乙錚現在說的,「第三部門」的政策主要是針對改變現時非政府團體依靠政府撥款提供服務的情,把他們變成一「財政自立」的部門,似乎不大一樣。

處理「第三部門」財政問題難逃厄運

港府一直透過很多不同非政府機構向市民提供各樣社會服務,政府只提供大量資源,作出一定程度的監管,但避免自行直接提供服務。惟經過二三十年發展,這做法近 年已陷於僵化,這些機構的一些操作,跟政府的官僚操作沒多大分別,員工薪酬福利亦與公務員掛,政府近年推動改革,提出一筆過撥款,以增加其靈活性,以及 將這些機構的員工薪酬與公務員水平脫等,就是要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來自有關機構員工的抗拒和反對之聲不少。若推出發展「第三部門」就是要改變政府與這 些社會服務提供者的財政安排,減少直接向他們撥款,另以稅制及其他辦法支援其工作,這雖然是正中時弊,卻是個極大的動作,必然引起更大的爭議。

練乙錚在文中提到,很多人認為董先生施政上犯的一大錯,是「大有為」三個字概括下的架勢和後面的領導心態和管治理念,但關鍵是落實上的問題。政府如要處理「第三部門」的財政問題,也難逃這厄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