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2, 2005

「中產之聲」(Part II)

中產組織半月招逾百會員

人數直逼民協關注預算案稅項扶貧政策

【明報專訊】由中產人士組成的獨立組織「中產之聲」,註冊後短短半個月便招收了逾百會員,當中有學者、律師、教師,會員數目直逼成立了19年的民協的百多人。這股中產新勢力崛起之快,令政界人士側目。

同一時間,政府和政黨也正各自戮力爭取中產支持,財政預算案將會是首個戰場。政府籌備了年多的中產論壇,最快可在下月出台,過去兩個月,已不斷向政黨和學術界發出邀請,每名立法會議員提名3人,八大院校每間提名16人,經篩選後組成論壇。餘下論壇成員由各政策局和民政事務局轄下的中央名冊資料庫及自薦人士中尋找。

政府篩選準則要是月入3萬元以上,有專業資格,以及現時並非任何諮詢及法定組織成員。

陳鑑林﹕現時「弱者強勢」

民主黨副主席陳竟明表示,中產人士知識水平一般較高和較獨立,部分認為政黨不能代為發聲是正常現象,但他否認民主黨只偏向基層。他說﹕「民主黨認為好的政策是中產和基層都會受惠。」民建聯陳鑑林坦言現時是「弱者強勢」,某些政黨偏向弱勢人士,令中產受忽略。

兩黨都提出今年財政預算案應有稅務寬減的措施,以紓緩中產壓力。

在 「中產之聲」的網站內,有50多名登記會員表達了意見,他們對政府的綜援政策反應最大,直指政府「劫中(產)濟貧」,「貪得無厭,好似前世欠了他們。要立刻取消綜援,改為無現金的援助方式」、「幫窮人無問題,但係唔可以淨係派錢而不斷加重中產負擔」、「不要再浪費我們的血汗錢,快減稅」。

發起人之一的無黨派人士李子榮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有感政府沒有體恤中產需要,也沒有政黨能替中產發聲,所以要成立「中產之聲」。他說網站已有50多名會員,另外亦收到50多份書面申請。

對綜援政策反應最大

他表示,會員有律師、教師、家庭主婦等。他說,中產之聲不會有正式會員大會,但會透過網頁作為討論平台,收集意見。近期他們已就3月財政預算案設立討論區,部分成員希望提高父母及子女免稅額、免差餉半年至一年等,整理意見後,他們稍後會提交意見書給財政司長唐英年。

中產另一關注重點是扶貧政策,李氏指出,會員意見認為,增加學童學習機會,不應限於基層兒童,可以公開予其他有需要的家庭。他們亦不支持政府「派糖」,希望政府小心制訂扶貧政策。他們稍後也會交意見書給扶貧委員會。

政府決心搶中產支持

【明報專訊】標榜代表中產利益的「中產之聲」近日傳出已招收了逾百會員,並準備在財政預算案發表的前夕一試牛刀,向財政司長提出要求。看來政府也會重視他們的意見,因為一位接近政府最高權力核心的人士近日提示本報記者要留意——特區政府會決心跟政黨一較高下,力爭中產的支持。

中產亂極思治反對派「失去支架」

這位知情人士指出,香港社會是以中產人士為主體,經歷幾年亂局之後,他們已「亂極思治」,希望香港經濟好轉,社會轉趨穩定,眼見反對派沒甚作為,「失去支架」,最終只有回到手執行政機關大權的特區政府。

按照政府高層的研判,只要特區政府繼續改善施政,對反對派罵不還口,並小心推行政策,不輕率行事,盡量減少社會矛盾,埋頭改善民生,最終可以趕過政黨,取得中產人士的支持。

政府研判﹕中產取態偏保守

政府的研判又認定,中產的取態是偏向保守和重視社會的穩定。因此只要政府爭取到他們的支持,將可以協助政府維持穩定的政局。

這位核心人士又指出,民主派賴以起家的「民主抗共」概念,其實已過時,因為近年港人與中央的矛盾已經緩和,但民主派還以為自己掌握民意﹔殊不知政府內部的民調顯示,主流民意是希望社會和諧穩定,今年民主派發起的新年大遊行,最終也只得2000人參加。

政黨難平衡基層中產利益

另一個令政府感樂觀的原因,是政黨有選票包袱,不得不偏向基層,當基層跟中產在利益上出現衝突,政黨便很難處理。

長期以來,民主派中佔主導位置的民主黨其實也意識到,他們不能只顧基層利益,需要開拓中產的支持,但奈何他們始終擺脫不了地區力量的制約,政策上無法偏向中產。如今政府大力開拓中產的支持,且看民主黨會如何回應。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