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8, 2005

Amnesty International

國際特赦創辦人病逝

【明報專訊】於44年前創立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的英國律師本南森(Peter Benenson)周五病逝,享年83。在他帶領下,國際特赦致力伸張全球人權,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本南森近年長期患病,周五晚在英國牛津的醫院因肺炎去世。國際特赦秘書長伊林汗讚賞本南森畢生致力對抗全世界的不公義,給世界各處監獄、刑訊室和死亡集中營帶來光明,是勇氣的證明。英國外交部說,雖然偶與國際特赦發生政策歧見,但英國政府對本南森通過創立國際特赦推動人權的「巨大貢獻」是肯定的。

61年學生被捕展特赦運動

受業於英國一等學府的本南森,孩童時代就開始為伸張人權而抗議,參與了支持西班牙內戰孤兒的運動。1961年,40歲的他讀報看到兩名葡萄牙學生在當時仍處於獨裁統治的里斯本一家咖啡館,為自由乾杯而被逮捕入獄的新聞後,激於義憤,決定發起一項原打算為期1年的特赦運動。未料活動引起廣泛回應,運動遂由針對單一事件的團體,定位為揭露和對抗各國政府不公義的民間組織。

以倫敦為總部的國際特赦,目前在全球的會員和支持者超過180萬。在組織25周年活動上,本南森為「所有無法拯救出監獄、在送往監獄途中被槍殺、被處以酷刑、被無故綁架失蹤的人」點起了一支被鐵線纏繞的蠟燭,這其後亦成了組織的標誌。

曾為金大中昂山素姬奔走

國際特赦曾為昂山素姬、金大中、哈維爾等政治良心犯四出奔走,又就蘇丹達爾富爾種族屠殺、美國關塔那摩監獄被囚的「嫌疑恐怖分子」遭剝奪人權虐待等,仗義執言,不惜開罪權貴。

敢批西方侵人權行為

它既抨擊金正日、薩達姆等專制政權,但亦抨擊西方和親西方政權侵犯人權行為,曾招來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親西方的前智利獨裁者皮諾切特抨擊。

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

自幼不平鳴出錢出力衛人權

【明報專訊】畢生奉獻於人權事業的本南森,生於1921年,是俄國猶太裔銀行家之孫。在母親鼓勵下,在讀書時代開始,已經常不平則鳴,並且顯露出對人道的關注。他幼時受業於著名詩人奧登(W. H. Auden)。入讀伊頓公學後,曾為校內伙食問題勇敢地向校長投訴,又推動扶助西班牙內戰孤兒運動並助養了一名嬰兒,又參與組織募款活動,援助兩名由納粹德國逃到英國的猶太孩子。

助養受戰爭影響孤兒

他於牛津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國家新聞部工作,50年代當上律師,獲英國工會聯盟派往西班牙為工會人士是否獲得公平審訊做觀察員。他曾數度代表工黨參選但均落敗。

1961年,他從報上得悉有葡萄牙學生為自由乾杯而被捕囚禁,遂向英國《觀察家報》投函表達不平,引起廣泛迴響,促成了國際特赦的成立。在組織成立最初的幾個年頭,因經費短缺人手不足,本南森要親自出錢出力,幾乎參與了組織所有事務。本南森憶述﹕「(組織草創)那時候我們全都只是邊試邊學地去做。」

從此,國際特赦不斷寫信苦纏各國政府要求釋放「政治良心犯」,呼籲關注人權,並於1977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人權作家鮑威爾說﹕「(國際特赦)這種低調但持之以恆、跨越宗教種族意識形態的工作,出乎意料地有效。」

觀察家報/英國廣播公司/路透社/星期日泰晤士報

No comments: